發新話題

[討論] 週厲王時代的仇恨國家,仇恨社會

週厲王時代的仇恨國家,仇恨社會

週厲王是一個搞暴政的領導人,人民怨聲載道,於是仇恨國家,仇恨社會的聲音和舉動也隨之而來。厲王非但不聽忠言逆耳,還派出大量的負責安監的犬爪深入民間到處抓人、殺人,到處興獄。 《史記、周本紀》說“王行暴虐多傲,國人謗王”又說“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厲王的殺人就像是在表達什麼人​​是仇恨國家、仇恨社會,最後是“諸侯不朝”。 《史記》又說“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整個環境是讓人民不得不沉默,不敢說話,而是用眼睛來表達日常生活,喜怒哀樂。當然,人民眼中有憤怒的火勢化作極端的凝聚力,最終要讓現政付出代價。
  厲王反而欣喜若狂,認為在維穩方面自己做的很成功,似乎要昭告天下,和平之父就是他。召公卻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召公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知者,他明白扼殺人民不同的聲音是一種倒退,國家表面的太平是短暫的,與長治久安毫無作用,最後會因為積怨導致人民的反抗。 《史記》上說“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彘”。又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
  這是發生在厲王時代的國人暴動,國人實在是忍無可忍,從眼中迸出的怒火最終燎原成熊熊火山,一場宣告自由和解放,反獨裁反專制的戰鬥開始了。厲王被放逐異地死了也不能返鄉,這是執政者的悲哀。週厲王所認為的穩定是他自以為是的想法,不許人民論政,那麼批評自己的暴政就可以終結。讓人民將怒火憋在心裡,讓一個國家變成沉默的幽谷,其實這反而對統治階級的維穩有害。周朝時的人民普遍民主意識很高,他們都敢於追尋自由、平等,不大願意馴服於暴政。人民的忍讓是有一定底線的,只要這底線也破壞了,週人就會起來反抗,將一國元首放逐永不相見。
  其實周朝與後世朝代相比下相對在自由、民主方面做的還算進步,這當然是當時的仁德之道獲得全民大同。天下諸侯也比較看種天子的仁德,天子的美醜代表著國家形象,天子一旦失德那麼天下諸侯便會眾叛親離。比如後來那個週幽王,為了寵幸褒姒是烽火戲諸侯,到了犬戎打來再點烽火時,天下諸侯都按兵不動,只當是中央在戲弄地方,可悲的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下。
  人民和政府就像是土壤和花草,你花開的再鮮豔就高高在上,就看不起土壤,覺得下面不過是卑賤而已,可沒有土壤你這花還怎么生長。人民和政府又好比一座建築,人民是下層建築,政府是高層建築,如果下層偷工減料,上層搞的再堂皇,一旦塌方了還不是同歸於盡嗎。週厲王不明不白,糊里糊塗犯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不過他的失政也不會被後朝所借鑒,此依樣畫葫蘆的有之,彼做了亡國之君的有之。
  人民不會無緣無故就仇恨國家、仇恨社會,一個國家形象失政敗德時,當民怨沸騰時,公憤就演變成了仇恨。召公說的不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選擇了作惡多端,還打擊民聲論政,這樣只會物極必反,持不同政見者是殺不完的,人民大有人是視死如歸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這一天,也正是高層建築敲喪鐘的時候。
  先秦是封建諸侯聯邦的時代,漢朝後便是一家一姓的時代,從此講忠君絕不許欺君,殺你的頭滿門抄家也不在話下。可自從辛亥革命至今,帝制時代已經壽終正寢,如果還有人再喊愛國、愛社會,這聽起來就讓人哭笑不得。現在是信息時代,一些人渴望成為世界大同,政府現實人民也現實,彼此沒有利益平衡,或只犧牲人民的利益,那麼單方面或強迫人民愛國,那這和周厲王有什麼分別。一旦人民冷淡了,便覺得人民是仇恨國家、仇恨社會,便立法說對這種人格殺勿論,喊著決不手軟。可國都不愛民,那麼民憑什麼愛國,民有仇恨那又是誰的錯。中國從古到今亡了多少個國,為什麼會亡,是從來沒有人去反思召公的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TOP

據說,你們台灣的學子對歷史都很通,像你們那的龍應台,到了北大演講,可惜北大那些廢物不知道她在說什麼。真是悲劇。
有歷史的和我說說話。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