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載] 手性藥物

[轉載] 手性藥物

請注意 : 如果想要引用此帖的任何內容,請一定要在文章裏加著此帖後面所註明的reference,如有違者必須自行負上有關智慧財產權法的全部責任及法律責任。

甚麼是手性?
        分子與其鏡像分子,在成分及結構上皆相同,但各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並不一樣,如同我們的左手和右手,互相對映,便會各呈手性。當四個不相同的基團連到一個碳原子上,並排列成正四面體者,這個碳原子便是一個簡單的手性中心,見圖一。具有這性質的異構體稱為對映異構體。


        立體異構體共分三種,包括對映異構、非對映異構及幾何異構等的異構體。
1. 對映異構體是含有不對稱碳原子的兩個立體異構體,該分子與其鏡像不能互相疊合。把平面偏光向右 (順時針) 旋轉的對映異構體,稱為右旋的異構體,用(+)表示;若把平面偏光向左 (逆時針)旋轉的對映異構體,稱為左旋的異構體,用(-)表示。對映異構體除了是把平面偏光向不同方向旋轉之外,其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皆相同。

2. 非對映異構體是指兩個並不是互為鏡像的立體異構體。它們最少具有兩個不對稱碳原子,同時它們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並不相同,例如有不同的熔點、沸點、折射率及溶解度等。



3. 屬幾何異構體的分子含有碳-碳雙鍵,且不呈手性。若兩個雙鍵碳原子相同的基團在雙鍵的同一邊,稱為順式異構體;若基團各在雙鍵的一邊,則是反式異構體。

為甚麼旋光性在藥物的發展如此重要?
        人體對藥物的受體位置呈手性,同時使用的藥物也須具特殊的手性,從這些事實來看,人體正如所有生物體系一般,顯示出手性。欲明白藥物所起的生物效應,須先行分辨藥物作用的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識別受體階段,由於原有化合物的受體分佈位置不相同,而且具有差異性,所以不同的藥物會獨特地親和著不同的組織。第二個階段涉及吸附、分配、代謝及排泄等過程,決定了藥物的生物利用率。第三個階段是藥物與分子中作用位置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藥物的療效。

        這三個階段以體理論為基礎,跟著名科學家Emil Fischer 所提出的「鑰匙與鎖」的假設甚為相近。人體內的受體是蛋白質分子,它們能與具有特殊結構的分子結合,這與酵素和基質的結合有相似之處。若藥物分子與靶受體不吻合,便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需使用高劑量或增加毒性。

        很多時候,只是其中一個對映異構體具有藥物活性,沒有療效的另一個異構體只能視為雜質,或是具有不同療效和不合用的藥物。若這個對映異構體只有低療效或具明顯毒性,是非常嚴重的。R-胺脈啶酮(R-Thalidomide) 和S- 胺脈啶酮(S-Thalidomide)這一對映異構體就是具專一性療效的著名例子(Cahn、Ingold 和Prelog 首先提出基於結構差異的RS 對映異構體命名法)。R-胺脈啶酮是有效的鎮靜劑,它有減輕焦慮和催眠的作用,服用後可令人情緒保持穩定並有紓緩痛楚之效。S-胺脈啶酮則會導致畸胎的形成。畸形胎兒是指肢體或器官殘缺不全或生長位置不當的胎兒。超過2000 名在妊娠期間曾服用 S-胺脈啶酮的女子,誕下先天性缺陷的嬰兒。


在日常生活中,甚麼藥物呈手性?
        在藥物學上,手性是一個有效的環節。現時全球售出單一對映異構體的手性藥物正與日俱增。常見的例子有:
‧ 冠心病:阿伐他汀鈣 (Atorvastatin calcium)、辛伐他汀 (Simvastatin)、普伐他汀鈉(Pravastatin sodium)及纈沙坦(Valsartan)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鹽酸帕羅西汀(Paroxetine hydrochloride) 及鹽酸捨曲林(Sertraline hydrochloride)
‧ 呼吸系統疾病:氟體卡松丙酸酯(Fluticasone propionate)和沙美特羅(Salmeterol)
‧ 血液毛病:氯吡格雷酸氫鹽(Clopidogrel bisulphate)
‧ 腸胃疾病:左旋奧美拉唑鎂(Esomeprazole magnesium)
‧ 抗生素:羥氨芐青黴素 (Amoxicillin)及克拉維酸鉀 (potassium clavulanate)

參考資料
1. Roger Crossley. (1995). Chirality and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Drugs. Boca Raton: CRC Press Inc.
2. Aboul-Enein & Wainer. (1997). The Impact of Stereochemistry on Drug Development and Use. Wiley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3. Hava Caner, Efrat Groner & Liron Levy (2004)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 Drugs.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 3 No. 3.
4. Gordon T. Yee (2002).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nd What Alice Ate Ther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No. 5, Vol. 79, 569 – 571.
5. Dinan F.J. & Yee G.T. (2004). An Adventure in Stereochemistry. Journal of College of Science Teaching, No. 2, Vol.34, 25 – 29.
6. 芮耀誠 (2002)《實用藥物手冊》香港:中華書局。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