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禪宗

禪宗

介紹中國佛教主要六大流派,以饗讀者。
引用:
請使用繁體字張貼
簡繁轉換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國佛教宗派。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微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雲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經典  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理論  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藉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裡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
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TOP

法相宗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史略  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翻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竟作注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紹玄奘所傳,融全貫通,加以發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之後,慧沼、智周傳承兩代,各有闡揚。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後,即逐漸衰微。
  經典  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爲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爲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爲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爲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三時。第一時有教。爲破異生實我之執,于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緣、五蘊等法,是爲初時我空之說。第二時空教。爲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鹫山等說《摩诃般若波羅密多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爲第二時法空之說。第三時中道教。爲破除執著有空,于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是爲第三時識外境空之說。此三時教的說法,有依釋迦說法年月先後來區分的,稱年月次第;有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稱義類次第;還有兼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
 理論 1、三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爲,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爲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爲“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爲“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爲“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爲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爲“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
  該宗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爲世界現象都由人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據以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爲實在。又認爲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爲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爲出世間諸法之因。從而說明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爲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也不得入的“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與向來所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是該宗中心思想之一。
  2、五重觀法。爲與唯識說相適應,主張用唯識觀。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的《唯識章》中特別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五重觀是:(a)遣虛存實識。此觀有情的遍計所執性法,純屬妄情臆造,毫無事實體用,故應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緣依他而有事實體用,是“後得智”之境,又圓成性是諸法之理,爲“根本智”之境,均不離識而應留存。是爲唯識觀的初步。(b)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而此內識有所緣相分和能緣見分。相分爲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于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爲第二步。(c)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爲其本。今但觀識體,爲第三步。(d)隱劣顯勝識。隱劣心所,顯勝心王。
心王起時必隱劣心所,爲第四步。(e)遣相證性識。心王猶屬識相,今遣相而證唯識性,得圓成實之真,爲唯識觀最究竟之階段,即第五步。
  3、因明學說。因明原爲瑜伽行派所創。世親門人陳那有更大發展。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造詣極高。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人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主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爲流行。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爲“宗體”與“宗依”;爲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爲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爲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
  影響  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律宗道宣專事四分律的宣揚,在理論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譯唯識學的觀點,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思心所爲戒體,稱爲心法戒體論(戒弟子從師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稱戒體)。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絡索》一書,對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頗精。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在其著作中運用因明三支比量。譚嗣同在所著《仁學》一書中,也引用有關唯識思想。資産階級革命家章炳麟,曾運用因明與西方邏輯、中國墨經作比較研究,並有《齊物論唯識釋》之作。近代歐陽竟無、韓清淨和太虛等也曾對法相唯識之學竟相研習,並撰有不少專門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傳。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爲中心傳法,稱南寺傳。開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學法,歸國後以興福寺爲中心傳法,稱北寺傳。新羅智鳳、智鸾、智雄亦從智周學法相而弘傳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至今流傳不絕。

TOP

三論宗

  中國佛教宗派。三論宗,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鸠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鸠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  此宗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其《中論》、《十二門論》等,發揮緣起性空的學說,爲大乘佛學建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龍樹將其學說傳給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領,辯才無礙,在與異派學者辯論中多次獲勝。著有《百論》和《四百論》等,大大發揚了龍樹學說。提婆之後,經羅睺羅、青目至西域沙車國王子須利耶蘇摩。
  鸠摩羅什師承須利耶蘇摩,專弘般若性空之教,爲四方學者所宗,道流西域,聲被東國。後秦弘始三年(401)來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四方義學沙門聞風而至者800余人。前後翻譯經律論70余部,300余卷。盛倡龍樹、提婆般若性空學說。門人號稱三千,著名學者不下數十人,唯有僧肇精純守一,得羅什之真傳。羅什、僧肇之後,長安大亂,僧徒四散,三論傳承,記載不明。南傳羅什之學者雖不乏其人,但對後世均無甚影響。此學所以傳承不絕者,端賴以《華嚴經》、“三論”命家,兼修禅觀的僧朗。僧朗有得業弟子僧诠。僧诠門徒數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辯、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爲法朗。他在僧诠門下,禀受《華嚴經》、《大品》(即《摩诃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
《十二門論》。僧诠殁後,于陳、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興皇寺,被尊爲興皇大師。陳、隋三論學者多出其門下。其中最著名者爲吉藏。他著作宏富,陳義精微,評判由晉以來各家學說,亦采取南北各派長處,大凡當時流行的經典,多爲注疏,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了三論宗。
  當時,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時弘傳三論的學者亦複不少。因此三論學說在初唐曾盛極一時。後來法相、華嚴、禅宗相繼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漸不振。但大曆(766~779)年間,金陵有玄璧法師弘傳三論,浙江金華有慧量法師專講三論。雖至中唐,傳三論者尚有人在。會昌禁佛之時,此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清代末年,海運暢通,楊文會居士始從日本將此宗失傳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討而窺其全貌。
  經論和章疏  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爲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經》。即有4部大經,所以隋唐諸三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三論”或“四論三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注疏。關于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淨名玄論》、《二谛章》、《三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爲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因此立有二藏三輪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論》等所說的聲聞藏、菩薩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法華遊意》中說:佛教中雖複塵沙,今以二意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爲大乘。而佛滅度後,結集法藏人,攝佛一切時說小乘者名聲聞藏,一切時說大乘者名菩薩藏,即大小義分,深淺教別也。三輪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輪,指《華嚴經》;二是枝末法輪,即《華嚴經》之後,《法華經》之前一切大小乘經;三者攝末歸本法輪是《法華經》。二藏和三輪,形式不同,其實一致。二藏是橫判,三輪是豎判;二藏是大小兩乘,三輪也只是本末二輪。所以說《法華經》之前“般若”諸大乘經爲枝末者,以其不廢三乘權教故名枝末,非謂“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爲枝末,不同阿含經本身是權教,說爲枝末。
  理論  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爲此宗的中心理論。這種理論,總說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産物,這叫緣起,離開衆多因素的條件就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緣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如《十二門論》所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這就是說:緣起法無自性就是畢竟空,但爲隨順世俗的常識,而說有緣起的事物,把緣起和性空統一起來,這就是中道。所以,不離性空而有緣生的諸法;雖有緣起的諸法,也不礙于畢竟空的中道實相。爲了闡明這種理論,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義。
  (一)真俗二谛。也叫第一義谛和世俗谛。對于二谛的解釋,佛教各宗不盡相同。此宗自攝嶺興皇以來,即以二谛爲言教。二谛是言教乃根據《摩诃般若經》和《中論》說的。《大品般若經.具足品》說:“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世谛、第一義谛。二谛中衆生雖不可得,菩薩行般若波羅密以方便力故爲衆生說法。”《中論?四谛品》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百論》亦有類似的說明。這些經論說法都意味著:二谛只是爲教化衆生而假設的言教。即爲著空者依俗谛說有,爲著有者依真谛明空。明空不住空,爲顯示不是自性實有;說有不住有,爲說明不是斷滅的空無。如此,雖說空沒有,爲令人體悟到超越空有、言忘慮絕的諸法實相,便是法性理體。所以真俗二谛不過是爲了說法教化上的方便,適時而用的假設,如標月之指,意在月,而不在指,由此二谛言教,體悟無所得的中道實相。
  (二)八不中道。此宗依《中論》卷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顯發中道實相。認爲原來凡夫二乘有種種偏執偏見,概括起來有生滅斷常一異來去四雙八類,這些偏見,是種種戲論,所以對它們一一皆用“不”字來否定它,令諸衆生離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三)二谛三中。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三種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三種中道表明,不但非真非俗是中道,即真俗二谛也是中道,若說二谛是假,對待真俗說有中道,即中道也成爲相待假。所以八不義中說:中假常通,體用無礙,若有所住,便喪失圓旨。
  (四) 迷悟成佛義。根據中道實相的理論,說諸法寂滅無生,本來清淨,無衆生可度,亦無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門,說有迷有悟,有佛有衆生。並說一切衆生皆能成佛。此宗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只因迷故,爲無明妄想所蒙蔽,虛妄分別無我謂有我,執外境爲實有,所以成爲衆生而流轉生死,若能徹悟諸法畢竟空寂,頓歇無明煩惱,除去顛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萬德莊嚴自然顯現,名爲成佛。然由于衆生根性有利鈍,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遲速。利根衆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觀,深悟諸法無生,可以頓得佛慧。鈍根衆生,經曆三大無數劫,積修萬行,經過五十二位次最終達到佛果妙覺。成佛與否,關鍵在乎迷悟。

TOP

淨土宗

淨土宗 ,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爲唐代善導。曆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爲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爲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
門下推爲第十三祖。
  史略 淨土思想淵源于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谶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于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大致曾分爲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于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爲始于東晉慧遠。他于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他們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後,有昙鸾于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爲根本,爲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昙鸾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200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淨土兩門,認爲只有淨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統,著有《觀經疏》(《四帖疏》),正式創立淨土宗。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曆代名師輩出。先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繼續弘揚。以上被稱爲善導流或善導系;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國遊曆,學習淨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提出禅淨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學者認爲這不應屬于淨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淨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諸宗。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淨慈寺)延壽,倡導禅淨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等,發揮淨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行,出現了白蓮社、淨業會、淨土會等。專弘淨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傳淨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清初以來則有普仁行策,梵天實賢、資福際醒等。晚近靈岩印光(聖量),專修淨土,創弘化社,辦靈,岩淨土道場,爲近代弘揚淨土的典範。
  經典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爲該宗所依經典。稱三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爲該宗主要代表作。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爲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爲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爲正業,其他四種爲助業,顯出正名爲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爲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爲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爲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谛觀實相,稱爲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爲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系,同時信衆認爲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淨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
  影響  該宗由于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傳淨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其弟子親鸾又開創淨土真宗。

TOP

律宗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爲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複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史略  相傳釋迦在世時,爲約束僧衆,制訂了各種戒律。第一次佛教結集時,由優婆離誦出律藏。其後因佛教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所傳戒律也有所不同。據僧史記載,中國漢地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始于三國魏嘉平(249~254)中。時中印度昙柯迦羅來洛陽,見中國僧人只落發而未受戒,即譯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爲持戒的准繩。又請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規則)創行受戒。正元(254~256)中,安息國沙門昙谛來洛陽,譯出法藏部羯磨,從此中國僧衆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東晉時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誦律》等廣律譯出,用作行事的依據,以致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內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聰被認爲是四分律師。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並刪定羯磨,始奠定該宗基礎。慧光弟子道雲傳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歎當時五部律互相混雜,即研核古今學說,撰《五部區分鈔》、《四分律疏》,影響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專研律學。繼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比丘尼鈔》,後被稱爲五大部。他在終南山創設戒壇,制訂佛教受戒儀式,從而正式形成宗派。與此同時弘揚《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臨漳境內)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開創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東塔懷素,曾入玄奘門下,撰《四分律開宗記》,采用新譯的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論的解釋,批評法砺《四分律疏》的錯誤而被稱爲新疏。後又撰《新疏拾遣鈔》、《四分僧尼羯磨文》等,開創東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東塔宗後被稱爲律宗三家。其間互有爭論,尤以相部宗和東塔宗爭論最烈。嗣後相部、東塔兩系逐漸衰微,只南山一系傳承獨盛,綿延不絕。按照四分律宗自已的承傳,道宣是第九祖,前面還有昙無德、昙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後,以次傳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據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作《會正記》,其再傳弟子元照著《行事鈔資持記》,對《會正記》持異議,因之南山宗在宋時又分爲會正、資持兩派。元明之際,衰微幾至無聞。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靈谷寺傳戒說律,南山宗又得重興。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再傳讀體、戒潤。讀體繼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勵衆,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結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書玉,兩人均有許多著作。德基下有真義、常松、實詠、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統》等。其下有性言、圓先、明如、定靜、慧皓、昌蒼、海然、印宗、發圓次第相承。另外戒潤曾弘律于常州于甯寺,法流不詳。民國時著名律師有弘一等。
  經典與判教  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爲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爲化、制兩教。化教爲佛教化衆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诠,如四部阿含,《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爲佛教誡衆生而對其行爲加以制禦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誦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性空教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攝大乘《華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制教又可分爲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實法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的經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爲戒體。圓教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識的唯識圓教等,以心法種子爲戒體。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屬唯識圓教宗。
  理論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稱“無表”。三家對此有所分歧。古師多依《成實論》,以“無表業”爲色法,倡色法戒體論。南山宗道宣說《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經》、《攝大乘論》所說,以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爲戒體。它和前二說相對,稱爲心法戒體。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說,起于慧光,道宣在《羯磨疏》裏更從律文國搜尋出五種理由來證明其說。一曰“沓婆回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財用輕”,五曰“識了塵境”。由“四分”通向大乘,更進一步建立三學圓融無礙說。一戒一行,圓融觀解,就具足一切行,這就成爲大乘妙行。
  該宗又將佛所制諸戒歸納爲“止持”、“作持”兩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衆制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即“衆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說戒、悔過以及衣食坐臥等種種行持規則。《四分律》前半部解釋僧尼二衆別解脫戒爲止持門;後半部解釋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意譯爲“聚”)爲作持門。南山宗五大部內容不出此兩類。
  該宗由道宣三傳弟子鑒真傳至日本。唐天寶十三載(754),鑒真在日本當時的都城奈良東大寺佛殿前築壇傳戒,弘揚戒律,是爲日本有律宗之始。

TOP

天台宗

天台宗 ,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  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肇於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於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揮,終於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禪的佛教學風。著作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後,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已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註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剛錍 》、《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為僞作而引起了一場曆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台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台教觀頗有發揮。晚近有諦閒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餘種。
  經典與判教  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裡,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為頓、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眾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於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並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為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有一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三教的,稱為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於南嶽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智顗用以與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三種世間(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依報國土世間)等相配,構成「一念三千」的理論。認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種世間,成三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種世間。這三千種世間,都不過是具在介爾(微細)一念心中,謂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諸法為介爾現前一念心的所觀之境,進而聯繫慧文的「一心三觀」來考察,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於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於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實,稱為三諦。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為三諦圓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諦圓融,見空為一切智,見假為道種智,見中為一切種智。所以三諦圓融也就是三智圓融。通過圓修三諦,達到頓斷三惑,圓證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論。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兩層實相說作為觀法修行,即觀三千、三諦諸法具於現前介爾陰妄一念之心,心即諸法,諸法即心,心法一體,無待絕待,謂之「觀不思議境」,此中能觀之智對所觀之境為第一重能所,能觀智境對所觀陰妄一念為第二重能所,這是總觀。另有九種助觀,即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等。合稱十乘觀法。是為天台宗的圓頓止觀(禪法)。止觀是融為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為定,靜明觀照為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
  影響  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並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廷續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
引用:
請使用繁體字張貼
簡繁轉換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