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媒體識讀」知多少

「媒體識讀」知多少

「媒體識讀」知多少主講者:余陽洲 老師(世新大學新聞系專任講師)
課程摘要:

壹、 何謂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在台灣的翻譯有好多種,媒體素養、媒體識讀、媒體公民教育都是它的別稱。要了解何謂媒體識讀,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探討:
一. 從知能(knowledge ability)到修為知能指的就是個人的知識和能力,識讀簡單的來說就是認識、辨識媒體,解讀訊息的知識跟能力;這樣的能力應該是長遠的,是一輩子的修養和公民養成教育,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都應該具備。
二. 從個人到社會素養或是識讀強調的是個人,但是應該要由個人延伸到集體、延伸到社會,這是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都應該擁有的,所以稱為媒體公民教育。

貳、 媒體識讀的目的與方法
一. 目的
以附圖為例,說明媒體識讀的目的。單由這幅圖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小結論:1.魚不知道自己是濕的。2.我們不知道是誰發現水的,但肯定不是魚。其實,圖中的魚就是我們,水指的就是媒體所提供的、所傳輸的訊息。圖暗喻的是我們生活在媒體所建構的環境中,雖然媒體訊息對我們的生活極為重要,但我們卻感受不到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力;我們可能很擔心媒體對兒童會有負面的影響,卻不曾擔心自己也會受到影響。媒體識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認識媒體、認識訊息,透過認識媒體建構的世界才能反過頭來認識自己。

二. 方法:在方法方面,我歸納出了四個方法。
1. 建立正向的識讀觀念與態度。為了要能夠建立正向的態度和觀念,每個人都要先問問自己下列問題。
A. 我們生活在甚麼樣的世界裡?
B. 我們的世界是根據那一套標準來安排規劃的?
C.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情感或採取的行動,受到甚麼因素影響?
D. 我們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活嗎?
關於上述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像之前說過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由媒體所建構、提供的環境裡,已經太習慣這樣的環境,所以都不會去反思這個環境中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像是當前閱報率最高的報紙是哪一家?國內有幾家無線電視台?還有何謂收視率?等等的問題縱使我們每天身處媒體環境中卻不知道知道答案,就算知道答案也多是反映了媒體傳遞的訊息,而沒有識讀、辨別真假的能力。

其間老師播放了一些新聞,說明記者可以有意的運用符碼強調新聞賣點,包括學生觀察員與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對談會、提倡學生暑假參與正當休閒活動、Energy 代言動畫、新瑞督弊案報導等,藉著影片的播放提醒在座的聽眾新聞報導中的很多名詞、很多負面形容詞都是記者、電視台貼上的標籤;除了文字之外,新聞中很多的暴力動作、聲音、音效因為有賣點,常會被誇張、渲染,用剪接手法重複播放、強調,刺激觀眾的消費動機。電視比報紙更能夠利用不同的符碼建構出不一樣的世界而對觀眾產生不同的影響。

除了記者有意的運用之外,也可以藉著非語言動作(像是點頭、搖頭等)對受訪者內容表示贊同或反對,無意中顯露出對受訪者和整見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觀眾也可能無形中受記者影響了自己的喜好。更甚者,有些記者會刻意描述出不能在鏡頭中呈現出來的畫面,像是受訪者進電梯之後的表情和手勢等,這些都可能無形中形塑了觀眾心中的價值取向。

我們每個人原本就有認識、解讀的能力,只是通常只會對自己有興趣的報導有一些防禦能力(像是大人看到與自己政治立場相對立的報導時,會較有警覺心,而小孩較容易受到偶像歌手的報導影響⋯等);大人往往自以為自己懂了很多,以為自己不可能受媒體左右,只有小孩子才會受影響,所以要保護小孩,而忽略了自己。其實媒體識讀教育不只是小孩要學習,大人更應該注意。

2. 培養信心及克服無力感
當看到電視新聞出現偏頗、新聞廣告化時(置入性行銷),或使用了購物頻道的商品發現不如電視上說的效果顯著,除了消極的拒看電視之外(這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到,因為電視已經讓我們上癮),我們應該要努力維護自己的權益,找到發聲的管道。在面對大企業時,拿出Nike 事件的消費者精神,向業者申訴,尋求外援,連署跟自己有一樣遭遇的消費者、閱聽人,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投書和打電話抗議,集合眾人的力量,要有與大企業主抗衡的信心,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到。

3. 檢視個人的媒體經驗─問自己每天接觸的媒體有哪些,每天接觸的訊息是什麼,因為這些媒體訊息就是你的世界,常接觸的媒體形塑了自己的價值觀,告訴我們什麼比較可信、什麼比較不可信,所以一定要仔細的回頭審視。

4. 再充實—汲取識讀知能的補給站。像是教育部、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各社區大學等等的網站或網頁都有很多相關資料,可以培養我們的知能和修為,養成對媒體的識讀能力。

另外,在媒體識讀的目的和方法之外,媒體識讀中最重要的是「採取具體行動」,實踐的面向可以分成下列兩種:
1. 面對媒體之道
A. 對症下藥─觀念的培養與建立,這邊指的就是上面方法的第一點,常問自己那四個問題,建立正確的媒體觀念。
B. 批判─要對媒體訊息抱著批判的態度,有些人認為批判太嚴苛了,建議用「思辨」取代批判,不過意思是相通的,意思就是要對媒體保持質疑的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無疑處中有疑,不要全盤接受媒體提供的訊息,尤其是有牽涉到利益的新聞事件,要多面向的思考,了解自己的想法也要去接觸別人的想法。
2. 另尋良方─除了每天的媒體經驗之外,我們應該
A. 觀看公共電視
B. 接觸印刷新聞,閱讀比收視更能刺激大腦的發展
C. 多擁抱大自然。


(感想):余老師寫的很口語化,提醒民眾必須具備辨別媒體所傳遞的任何訊息的能力!!
來源與附圖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本帖最後由 霄雪 於 2007-10-24 11:12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