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邁 向 智 慧 之 路

邁 向 智 慧 之 路

  人 生 最 珍 貴 的 東 西 是 什 麼 , 我 們 的 答 案 是 「 智 慧 」 , 但 是 大 家 不 禁 又 要問 : 「 智 慧 既 然 如 此 重 要 , 如 何 才 能 獲 得 它 呢 ? 」 是 的 , 這 問 題 與 前 面 的 問題 同 樣 重 要 , 所 以 我 們 不 得 不 繼 續 探 討 它 。

    扼 要 地 說 , 要 想 追 求 智 慧 , 方 法 不 外 乎 讀 書 、 思 想 、 閱 歷 和 直 觀 。

    首 先 我 們 談 讀 書 。 自 古 以 來 , 讀 書 一 直 是 啟 發 智 慧 的 共 法 , 一 個 極 愚 笨的 人 , 只 要 能 努 力 讀 書 , 總 有 開 竅 之 時 ; 所 謂 「 讀 書 不 厭 百 回 讀 , 熟 讀 深 思子 自 知 」 就 是 這 個 意 思 。 書 是 古 今 作 者 心 血 的 結 晶 , 是 思 想 的 成 果 、 經 驗 的記 錄 、 情 感 的 投 射 、 世 相 的 縮 影 。 若 能 善 用 書 籍 , 不 知 可 以 從 中 獲 取 多 少 心靈 的 啟 示 , 可 以 省 去 多 少 時 間 、 精 力 。 所 以 說 讀 書 是 世 界 上 最 划 算 的 事 , 自古 至 今 的 才 智 之 士 沒 有 不 博 覽 群 籍 的 。 因 此 , 要 想 啟 發 智 慧 , 第 一 件 事 應 該是 讀 書 。 我 們 知 道 , 在 追 求 真 理 的 路 途 上 , 老 師 的 提 攜 指 點 也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但 是 一 個 人 受 教 育 的 機 會 有 限 , 負 笈 從 師 , 豈 是 易 事 ? 幸 好 晚 近 印 刷 術 發達 , 各 類 書 籍 大 量 流 通 , 因 此 我 們 可 以 自 由 的 選 擇 古 今 作 者 為 師 , 接 受 教 益, 以 補 正 式 教 育 之 不 足 。

    時 代 愈 後 則 書 籍 愈 多 , 令 人 讀 不 勝 讀 , 所 以 許 多 人 為 讀 書 而 憔 悴 , 為 讀書 而 煩 惱 , 為 讀 書 而 神 經 衰 弱 , 這 是 不 能 把 握 要 領 的 緣 故 。 善 讀 書 者 先 讀 「母 書 」 ( 各 科 目 中 根 本 之 要 籍 ) , 再 讀 「 子 書 」 ( 發 揮 或 解 說 母 書 之 書 ) ,換 言 之 , 印 將 書 籍 分 為 「 重 要 」 與 「 次 要 」 兩 種 , 而 有 所 注 重 。 再 者 , 讀 書要 讀 不 朽 之 名 著 , 因 為 名 著 之 所 以 成 為 名 著 , 必 是 經 過 長 久 大 眾 的 鑑 賞 、 批評 而 後 被 認 定 的 。 換 言 之 , 它 們 都 是 經 過 時 代 考 驗 過 的 , 所 謂 「 開 卷 有 益 」應 該 是 指 這 些 作 品 而 言 , 對 於 這 些 作 品 我 們 可 以 放 心 去 讀 , 必 然 可 以 在 智 慧上 獲 致 增 益 。

    許 多 人 讀 書 而 無 所 收 穫 , 就 半 途 而 廢 , 遇 難 而 返 ; 這 就 是 缺 乏 耐 心 、 毅力 , 所 以 對 於 書 中 的 道 理 , 當 面 錯 過 , 入 寶 山 而 空 回 , 非 常 可 惜 。 中 央 副 刊仲 父 先 生 說 : 「 一 個 人 做 任 何 事 要 有 蠻 幹 的 精 神 。 」 所 謂 蠻 幹 就 是 要 具 有 高度 的 耐 心 與 毅 力 。 我 個 人 認 為 , 讀 書 , 尤 其 讀 難 懂 之 書 要 用 「 纏 」 字 訣 , 要能 追 究 到 底 , 不 弄 清 楚 , 不 肯 罷 休 。 這 也 就 是 中 庸 所 說 的 「 人 一 能 之 己 百 之, 人 十 能 之 己 千 之 」 的 精 神 。

    世 上 書 籍 種 類 甚 多 , 大 概 可 以 分 為 哲 學 、 宗 教 、 自 然 科 學 和 人 文 科 學 四大 類 , 哲 學 在 探 討 宇 宙 人 生 的 大 原 理 、 大 法 則 。 自 然 科 學 與 人 文 科 學 則 注 重其 部 份 的 原 理 和 法 則 。 而 大 部 份 的 宗 教 ( 有 少 數 例 外 ) 著 重 於 信 仰 , 不 注 重理 智 的 發 展 。 因 此 , 要 想 追 求 智 慧 應 該 要 在 哲 學 與 科 學 的 書 籍 中 用 功 。 當 今世 界 潮 流 重 科 學 而 輕 哲 學 , 科 學 之 中 又 特 別 重 視 自 然 科 學 。 殊 不 知 哲 學 乃 一切 學 問 之 母 , 一 切 學 問 在 從 前 都 屬 於 哲 學 的 範 圍 中 , 現 代 人 本 末 倒 置 , 只 知研 究 科 學 而 忽 略 哲 學 , 甚 至 藐 視 哲 學 , 以 致 哲 學 變 成 少 數 專 家 的 學 問 , 難 怪大 部 分 的 現 代 人 缺 乏 中 心 思 想 , 變 得 現 實 而 鄙 俗 了 。

    我 認 為 哲 學 與 科 學 合 則 雙 美 , 離 則 兩 傷 , 研 究 哲 學 者 亦 需 研 究 科 學 , 研究 科 學 者 同 樣 也 應 該 研 究 哲 學 ; 如 此 本 末 合 一 , 體 用 並 明 , 人 的 智 慧 才 可 達到 圓 滿 的 境 地 。 我 們 所 需 要 的 是 哲 學 與 科 學 並 重 兼 顧 , 如 今 , 科 學 已 有 那 麼多 人 在 強 調 , 我 們 所 該 強 調 的 是 哲 學 。

    研 究 哲 學 是 人 類 每 一 分 子 自 己 的 事 , 而 不 只 是 哲 學 家 的 事 ; 人 活 著 就 不能 沒 有 哲 學 , 三 輪 車 夫 有 三 輪 車 夫 的 哲 學 , 賭 徒 有 賭 徒 的 哲 學 , 各 人 有 各 人的 哲 學 , 但 是 各 人 的 認 識 體 悟 不 同 , 其 見 解 有 邪 正 、 淺 深 、 偏 圓 之 異 。 各 人的 哲 學 密 切 關 係 著 各 人 人 生 之 禍 福 、 吉 凶 、 憂 樂 , 所 以 每 個 人 都 有 研 究 哲 學的 必 要 , 其 目 的 乃 在 於 使 自 己 徹 悟 宇 宙 人 生 的 基 本 原 理 , 建 立 自 己 對 宇 宙 人生 正 確 、 深 入 、 圓 滿 的 見 解 。 研 究 哲 學 能 使 我 們 具 有 對 宇 宙 人 生 總 體 性 、 根本 性 的 智 慧 。 有 了 這 種 智 慧 才 算 是 一 個 「 識 大 體 」 的 人 。

    其 次 談 到 思 想 , 讀 書 使 人 獲 取 知 識 , 有 了 知 識 以 後 , 我 們 所 該 用 力 的 就是 思 想 。 只 有 努 力 思 想 才 能 融 貫 消 化 書 中 的 義 理 。 其 實 何 止 讀 書 時 須 用 思 想, 當 我 們 待 人 接 物 , 或 面 對 人 生 的 難 題 之 時 , 也 不 得 不 運 用 思 想 。 思 想 在 求取 智 慧 的 過 程 中 是 一 項 非 常 重 要 的 活 動 。 中 庸 所 說 的 「 博 學 之 、 審 問 之 、 慎思 之 、 明 辨 之 、 篤 行 之 」 乃 是 人 生 修 養 的 五 過 程 , 而 其 中 「 審 問 」 、 「 慎 思」 、 「 明 辨 」 都 可 算 是 思 想 的 活 動 , 足 見 思 想 的 重 要 性 。 世 界 上 卓 越 、 睿 智的 政 治 家 、 哲 學 家 、 宗 教 家 、 學 問 家 、 教 育 家 、 科 學 家 , 那 一 位 不 是 同 時 具備 思 想 家 的 身 份 , 所 以 勤 奮 的 思 考 足 以 開 啟 智 慧 之 門 是 不 容 置 疑 的 。

    孔 子 說 : 「 學 而 不 思 則 罔 , 思 而 不 學 則 殆 。 」 「 學 」 就 是 吸 收 知 識 , 「思 」 就 是 將 所 吸 收 的 知 識 加 以 分 析 、 整 理 、 綜 合 、 融 貫 , 更 可 進 一 步 , 就 已知 之 理 而 益 窮 之 , 以 求 悟 未 知 之 理 。 如 果 沒 有 豐 富 的 知 識 作 為 思 想 的 基 礎 ,則 容 易 陷 於 胡 思 亂 想 的 境 地 。 所 以 孔 子 說 這 是 很 危 險 的 事 。 反 過 來 說 , 縱 然有 淵 博 的 知 識 , 如 果 不 用 思 想 的 功 夫 , 則 心 中 不 能 產 生 妙 悟 , 智 慧 將 何 從 產生 ? 所 以 思 想 之 前 必 須 讀 書 , 這 是 思 想 著 所 該 注 意 的 。

    再 者 , 思 想 要 有 思 想 的 方 法 , 正 確 的 思 想 方 法 導 致 正 確 的 結 論 , 錯 誤 的思 想 方 法 導 致 錯 誤 的 結 論 , 所 以 基 本 的 邏 輯 知 識 是 必 備 的 。

宇 宙 內 的 事 物 是 複 雜 而 多 變 的 , 故 其 中 的 道 理 也 是 奧 妙 難 知 的 。 如 果 我們 要 藉 思 想 來 推 求 領 悟 這 些 道 理 , 應 該 先 了 解 事 物 與 事 物 之 間 關 係 非 常 密 切, 互 相 牽 涉 , 互 相 影 響 , 所 以 當 我 們 考 慮 某 一 問 題 時 , 應 顧 及 到 時 空 中 的 複雜 因 素 , 站 在 各 種 不 同 角 度 予 以 觀 察 、 分 析 。 往 往 一 個 問 題 , 前 人 已 經 提 出許 多 不 同 的 看 法 ( 包 括 正 面 與 反 面 的 看 法 ) , 我 們 都 應 一 一 列 入 考 慮 。

    當 我 們 在 某 一 個 問 題 上 獲 得 結 論 , 並 不 能 就 此 中 止 , 尚 須 反 覆 檢 查 自 己的 結 論 是 否 正 確 , 做 「 審 問 」 、 「 慎 思 」 、 「 明 辨 」 的 功 夫 , 盡 量 尋 找 自 己的 毛 病 , 說 得 不 好 聽 , 就 是 盡 量 對 自 己 的 結 論 挑 剔 , 找 出 站 不 住 腳 的 地 方 ,立 即 毫 不 吝 惜 地 推 翻 或 修 正 ; 新 結 論 產 生 以 後 , 仍 須 不 斷 檢 查 , 直 到 完 全 滿意 , 認 為 無 懈 可 擊 為 止 。 我 認 為 善 於 思 考 的 人 應 該 最 有 勇 氣 懷 疑 、 否 定 自 己的 觀 點 , 在 多 次 的 懷 疑 與 否 定 中 , 自 己 的 見 解 不 斷 得 到 修 正 、 重 建 , 因 而 日趨 完 美 , 智 慧 也 因 不 斷 磨 礪 而 愈 益 增 進 、 發 皇 。 所 以 我 以 為 擴 大 思 想 的 範 圍, 勇 於 懷 疑 與 否 定 , 可 以 說 是 思 想 的 要 領 。 懶 得 思 想 或 怯 於 懷 疑 、 否 定 的 人不 能 在 心 智 上 獲 得 突 破 ; 所 以 這 種 人 不 是 心 無 定 見 , 人 云 亦 云 , 就 是 頑 固 不化 , 故 步 自 封 , 難 怪 他 們 要 任 人 擺 佈 , 不 能 主 宰 自 己 的 憂 樂 。

    思 想 之 路 是 崎 嶇 的 、 長 遠 的 , 可 以 說 是 步 步 難 關 , 處 處 陷 阱 , 若 難 關 衝不 過 , 遇 難 而 退 , 難 免 會 成 為 淺 薄 之 人 ; 倘 使 落 入 陷 阱 , 就 會 成 為 思 想 問 題人 物 , 因 此 可 以 說 思 想 乃 是 心 靈 的 一 種 磨 練 與 冒 險 。 真 理 的 天 地 遼 闊 無 邊 ,思 想 之 鶴 在 那 裏 翱 翔 , 不 小 心 便 會 迷 失 。 在 思 想 的 園 地 裏 耕 耘 頗 為 勞 苦 , 成長 的 期 間 往 往 相 當 漫 長 , 可 是 它 的 果 實 卻 是 豐 碩 的 、 甜 美 的 。 思 想 是 人 類 特具 的 秉 賦 , 自 古 以 來 , 有 多 少 平 庸 之 輩 , 因 為 勤 於 思 想 , 終 於 開 竅 而 成 為 智者 , 成 為 聖 賢 。 因 此 , 思 想 雖 艱 難 危 險 , 只 要 具 至 誠 之 心 , 終 究 都 能 攀 登 思想 的 峰 頂 , 提 神 太 虛 , 俯 臨 萬 有 , 大 開 慧 解 。 中 庸 說 : 「 至 誠 如 神 」 。 就 是說 凡 事 出 於 至 誠 便 能 神 奇 地 達 成 目 的 。

    讀 書 與 思 想 之 外 尚 有 一 個 方 法 可 以 增 進 智 慧 , 那 就 是 閱 歷 。 閱 即 觀 察 ,歷 即 經 驗 。 天 下 萬 物 , 一 物 有 一 物 的 理 , 理 有 萬 殊 而 書 籍 有 限 , 更 何 況 有 些理 尚 未 被 發 現 , 所 以 全 天 下 之 書 不 能 網 羅 淨 盡 全 天 下 之 理 。 因 此 我 們 追 求 智慧 不 能 全 賴 書 籍 , 尚 須 仔 細 觀 察 萬 事 萬 物 , 從 中 去 體 悟 真 理 。 經 驗 有 時 意 味著 實 踐 , 讀 書 是 「 知 」 的 功 夫 , 而 經 驗 從 表 面 看 是 「 行 」 的 功 夫 , 其 實 「 行」 中 也 是 有 「 知 」 。 所 以 理 學 家 朱 子 說 : 「 方 其 知 之 而 行 未 及 之 , 則 知 尚 淺; 既 親 歷 其 域 , 則 知 之 益 明 。 」 王 陽 明 先 生 也 說 : 「 知 是 行 之 始 , 行 是 知 之成 。 」 一 般 人 認 為 要 得 到 智 慧 只 須 多 讀 書 多 思 想 即 可 , 殊 不 知 讀 書 思 想 所 得的 智 慧 淺 , 而 閱 歷 所 得 的 智 慧 深 。 但 是 , 若 以 為 閱 歷 所 得 的 智 慧 深 而 遂 以 為不 必 多 讀 書 思 想 , 則 又 大 錯 特 錯 了 。 因 為 兩 者 間 有 所 偏 重 的 話 , 則 所 得 的 智慧 便 屬 有 限 而 不 得 圓 滿 。

    中 國 人 自 古 以 來 有 「 知 之 非 艱 , 行 之 唯 艱 」 以 及 「 多 一 事 不 如 少 一 事 」的 觀 念 , 這 都 是 畏 懼 實 踐 的 表 現 。 此 外 , 中 國 人 大 抵 是 一 個 含 蓄 而 內 向 的 民族 , 自 古 安 土 重 遷 的 觀 念 深 植 人 心 , 於 是 使 得 國 人 閱 歷 狹 窄 而 眼 界 不 開 , 心境 封 閉 。 幸 好 另 外 有 些 才 智 之 士 主 張 「 讀 萬 卷 書 , 行 萬 里 路 」 以 及 「 不 經 一事 , 不 長 一 智 。 」 如 此 才 使 國 人 免 於 過 度 輕 忽 閱 歷 , 過 於 怕 事 。 一 個 人 若 想藉 閱 歷 來 增 進 智 慧 , 只 要 時 常 謹 記 如 上 兩 句 格 言 即 可 。

    啟 發 智 慧 尚 有 一 個 至 簡 至 捷 的 方 法 , 用 不 著 苦 讀 、 苦 思 而 能 直 接 與 真 理契 合 , 這 個 方 法 叫 做 直 觀 ( 有 時 被 稱 為 直 覺 ) 。 它 是 一 種 心 靈 高 度 的 悟 境 ,超 五 官 及 意 識 的 感 受 , 直 接 與 宇 宙 之 實 體 合 一 。 無 論 在 西 方 或 東 方 都 有 學 派主 張 以 此 法 啟 發 智 慧 、 探 求 真 理 。 如 西 洋 哲 學 家 謝 零 、 柏 克 森 , 印 度 的 瑜 咖哲 學 , 道 家 的 老 莊 , 儒 家 的 易 經 , 宋 明 的 理 學 , 佛 教 的 禪 宗 、 密 宗 , 都 或 多或 少 地 提 倡 直 觀 。 因 篇 幅 所 限 , 在 此 只 能 舉 其 一 二 , 約 略 介 紹 。

    易 經 說 : 「 易 , 無 思 也 , 無 為 也 , 寂 然 不 動 , 感 而 遂 通 天 下 之 故 。 」 意思 是 說 , 要 想 徹 悟 宇 宙 萬 物 變 易 之 理 , 必 須 要 無 思 無 為 , 停 止 一 切 念 頭 與 行為 , 達 到 寂 然 不 動 的 境 地 , 如 此 才 能 感 悟 、 通 達 天 下 事 物 的 道 理 。 此 外 如 宋明 理 學 家 亦 提 倡 靜 坐 以 直 觀 宇 宙 人 心 的 本 體 ; 禪 宗 明 心 見 性 的 功 夫 , 講 求 「言 語 道 斷 , 心 行 處 滅 , 境 智 雙 泯 , 法 我 皆 空 」 ; 莊 子 提 倡 「 心 齋 」 、 「 坐 忘」 的 功 夫 , 認 為 冥 心 合 道 要 由 「 外 天 下 」 做 到 「 外 物 」 、 「 外 生 」 、 「 朝 徹」 、 「 見 獨 」 、 「 無 古 今 」 , 最 後 入 於 「 不 死 不 生 」 ( 指 精 神 而 言 ) 。 以 上這 些 方 法 其 共 通 點 在 於 先 安 定 心 靈 , 清 除 如 雲 如 霧 的 妄 念 , 達 到 空 靈 之 境 ,以 開 顯 心 靈 的 本 來 面 目 , 證 悟 宇 宙 萬 物 的 本 源 , 進 一 步 從 體 以 達 用 , 運 用 心靈 的 智 光 徹 照 一 本 萬 殊 的 物 理 、 事 理 、 心 理 及 一 切 差 別 眾 相 。

    直 觀 的 功 夫 在 理 論 上 雖 說 是 至 簡 至 捷 , 其 實 其 難 度 超 過 讀 書 與 思 想 , 若無 適 當 的 師 長 指 導 很 容 易 走 入 岔 路 , 因 此 一 般 人 反 而 不 敢 輕 易 嘗 試 。

讀 書 、 閱 歷 、 思 想 與 直 觀 都 是 追 求 智 慧 的 方 法 , 而 這 些 方 法 中 又 有 一 個共 通 的 基 本 修 養 , 那 就 是 「 定 靜 」 的 功 夫 , 心 不 能 定 不 能 靜 , 則 無 論 讀 書 、做 事 、 思 想 與 直 觀 都 不 會 有 太 大 的 成 效 可 言 , 因 此 智 慧 也 無 法 開 顯 出 來 ; 反之 , 心 能 定 能 靜 則 如 水 中 污 濁 得 以 澄 清 , 水 波 得 以 止 息 , 又 如 鏡 面 無 有 灰 塵遮 蓋 , 那 麼 水 中 之 物 便 清 晰 可 見 , 水 面 上 更 有 明 顯 的 映 影 , 而 鏡 子 也 能 現 出光 輝 , 使 鏡 前 之 物 纖 毫 畢 現 , 所 以 古 今 中 外 的 哲 人 都 很 注 重 「 定 靜 」 的 功 夫。 明 顯 者 如 大 學 講 「 正 心 」 , 又 講 「 定 而 后 能 靜 ,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後 能 慮, 慮 而 後 能 得 」 ; 老 子 講 「 虛 極 靜 篤 」 ; 荀 子 講 「 虛 一 而 靜 謂 之 大 清 明 」 ;印 度 的 瑜 咖 , 佛 學 的 各 宗 各 派 也 無 不 提 倡 「 定 靜 」 , 如 果 我 們 說 「 定 靜 」 乃是 人 生 的 基 本 修 養 , 誰 說 不 可 。

    以 上 所 說 , 不 過 略 舉 大 端 , 擇 要 而 言 , 其 實 啟 智 之 道 , 何 止 四 種 , 凡 能使 人 對 一 切 「 理 」 有 所 「 悟 入 」 者 , 皆 屬 智 慧 邊 事 。 悟 有 小 大 , 小 悟 可 以 累積 而 成 大 悟 , 大 悟 又 可 累 積 成 徹 悟 。 徹 悟 者 , 乃 智 慧 之 圓 滿 , 也 是 吾 心 全 體大 用 之 徹 底 發 揮 。 剛 去 世 不 久 的 哲 學 大 師 方 東 美 教 授 在 「 中 國 人 生 哲 學 概 要」 一 書 之 前 言 中 有 一 首 詩 , 可 藉 以 窺 見 大 智 慧 的 境 界 , 其 詩 云 :

    浩渺晶瑩造化新,無雲無霰亦無塵,

    一心璀璨花千樹,六合飄香天地春。

    「 浩 渺 晶 瑩 造 化 新 」 是 大 智 慧 顯 現 以 後 所 見 到 的 宇 宙 ; 「 無 雲 無 霰 亦 無 塵 」, 是 形 容 內 心 的 空 靈 境 界 , 「 一 心 璀 璨 花 千 樹 」 是 說 明 心 靈 的 美 妙 富 麗 ; 「六 合 飄 香 天 地 春 」 是 描 寫 大 智 者 內 在 永 恒 的 生 機 、 永 恒 的 快 樂 、 解 脫 。 諸 位! 這 是 怎 樣 令 人 嚮 往 的 境 界 啊 !

TOP

我認同這篇文章
尤其是第一句
人 生 最 珍 貴 的 東 西 是 什 麼 , 我 們 的 答 案 是 「 智 慧 」
個人覺得相當有說服力

TOP

有了智慧就能讓我們生活的不一樣
看到的世界也有所不同
能大觀世界
或是當個井底之蛙
就在於智慧的與否

可惜的是從小沒人跟我們說智慧是什麼
為何要擁有智慧
導致在學校只能未考試而讀書
而不是為了大觀世界,了解宇宙奧妙真理而讀
可惜呀
可惜..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