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台灣活在外太空?

台灣活在外太空?

美國一專業機構數年前曾預估,23年之後,全球原油開採量將僅足供大陸一國之需;換言之,早在此前不知多少年,全球66億人已無法充分獲得所需的原油。因此,去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前,每桶原油暴漲到147美元的天價,並非無因而至;即使其中有許多投機炒作成分,但無風不起浪,若不是原油供求正走向嚴重的缺口而且永不回頭,天價豈是隨便炒得起來?

金融海嘯這一盆冷水當頭潑下,令全球景氣在恐慌之中迅速冷卻,對原油的需求應聲大降,油價急遽回跌;但衰退的陰霾尚未消退,油價已無聲無息回升到50美元。果如我們所料,浮濫的赤字支出與氾濫的寬鬆貨幣幾無止境的拉拔,全球景氣會出現爆炸式的反轉,則原油供不應求的缺口會驟然放大;再加上全球錢淹腳目所觸發的嚴重通貨膨脹,油價直上雲霄之日,可能就在指顧之間。而且由於缺口日大,恐怕節節高升,再也沒有回跌之日。

面對如此可怖的油價,全球暖化等不知何日方至的噩夢,立刻會置之度外。但這一場以價制量的能源爭奪戰,其實是一場攸關生死存亡的殊死戰;那些負擔不起天價原油,或本身能源供應無以自給的,就會慘遭淘汰,再也無法與人一爭短長。

台灣的每人所得勉強得以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或許尚不至於負擔不起日益昂貴的石油;然而原油全賴進口,號稱自給或半自給的能源,就只剩下飽受撻伐的核能發電。但核能發電所需要的鈾仍然來自進口,加上幾乎全仰賴外國的核心機組,仍難逃脫國際市場的箝制;當油價高漲,鈾價及機組成本自亦水漲船高。

真正必須嚴肅面對的不止是沉重的進口成本,而是能源受制於人,我們的競爭地位就大為降低;如果對手的成本遠低而可以供應的數量遠高,經濟命脈繫於國際貿易的台灣,恐怕將走投無路。

但多年來我們全國上下,尤其是掌握公權力的執政者與民意代表,對此毫不措意,好似台灣生活在外太空之中。比我們能源更豐沛、國力更強盛的美歐各國,早已不遺餘力地發展太陽能、風力等各種替代能源;連遠遠落後的中國大陸近年來也急起直追,不論在風力還是太陽能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唯獨台灣,執政者只知空喊口號,拿不出具體的行動,更無決心推展替代能源。民意代表則唯私利是問,既不知善盡督導之責,更極力掣肘,連六年前提出的「再生能源條例」這個基本大法也漠然視之。

明天又要盛大召開「全國能源會議」了;視今日台灣能源發展的遲滯、蠻悍,過去開了多少次的會議顯然只是例行公事乃至徒充場面的大拜拜。今年這場「大拜拜」不僅令人未敢寄予希望,還有許多環保人士會前即強烈懷疑,其議程安排只是為大事發展核電鋪路罷了。

核電在過去八年意識型態執政的扭曲下,趑趄不前,的確造成了無謂的損失;但如前推論,一旦油價暴漲,核電也不是可靠的避風港。唯有開發真正我們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力與太陽能,而且進一步像中國大陸一樣,努力提高其設備機組自製率達到八成以上乃至更高,台灣才能擺脫已近在咫尺的能源大戰戰火的荼毒,甚至搶占制高點居於優勢地位。

能源會議前夕,德國的風力發電廠商以退出台灣進行某種意義的「死諫」,已令舉國高度矚目,行政部門不得不回應以加速疏通立委早日通過再生能源條例。這是一個好的兆頭,但分量遠遠不足;如果當政者明知台灣正一步步走向死亡陷阱,他們可能腳步會加快、心跳也加速些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