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權力與壓抑, 創傷與幸福

權力與壓抑, 創傷與幸福

這段文字描述了社會青年的心理困境, 很切合時下青年人以縱慾, 自我墮落, 自戀或狂妄, 來釋放身心的現象, 其說明引起我的認同與共振,皆因我曾經體會過這種身心壓抑, 而後亦看見其影響, 再結合個人分析,  我認為時下青少年的玩物喪志, 有一部分,都是因為以往身心得不到自由而起的. 而人有很多的行為, 都是因為心理得不到滿足或平衡而引起的. 為尋求幸福之路,有必要再次發現自我與了解行為起因, 並探求通向幸福的方法.

    ''.... 不管以何種明顯的方式,也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出現了心理分析上的壓抑,就不可能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很顯然,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都有某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在青年時期被剝奪了一些正常的滿足,於是便把這種滿足看得比任何一種其他方面的滿足更為重要,一生只朝著這一方面苦心尋求;他僅僅對成功、而不是對那些與此相關的活動本身,給予足夠多的、不洽當的重視。然而,在今天,另外一種現象發展得極為普遍。一個人也許感到自己徹底失敗了,以至於不再尋求任何形式的滿足,只求消遣放鬆、陶然忘情。他因而成了“快樂”的愛好者。也就是說,他減少自己的活力以便使生活變得更易忍受。例如,酗酒就是一種暫時的自殺;它帶來的幸福僅僅是一種消極的、暫時的忘卻不幸的幸福。自戀者和誇大狂相信幸福是可能的,雖然他們為了得到它採取了錯誤的方式;但是尋求精神麻醉的人,無論採取哪種方式,他都已失去了希望,只求默默無聞。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他的首要之點就是告訴他:幸福是值得爭取的。不幸的人,同失眠的人一樣,總是對此表示自豪。也許他們的這種自豪與狐狸丟了尾巴時的感觸是一樣的。如果真是這樣,醫治的療法便是向他們指出,怎樣才能長出一條新的尾巴來。我相信,如果人們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會有人再去存心選擇不幸之路。我當然並不否認這種人的存在,但這類人肯定為數不多,難成氣候。因此我假定讀者諸君都寧願幸福而不是願望不幸。能否幫助他認識到這種願望,我不敢肯定;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嘗試總是不會有害處的。''

    個人結論: 青少年若在青春期或童年被家庭或社會剝奪了應有的滿足, 或是身心受到傷害, 後果帶來的可能是終生壓抑與不良影響, 其可呈現為負面心理, 悲觀心理或自毀, 自戀同時亦可用來解釋成當事者以戀我或狂妄的方式來尋找個人安全感及釋放壓力. 往後, 該被壓抑者可能終生以尋求釋放青春期被壓抑的自由為人生方向.所以作為父母的人, 應該了解到對子女於青春期造成太多身心壓抑的後果的,  無耐的是, 這種影響太過隱幻而不可觀察之, 於是就算做了傷害對方的事也不自知... 以下以Prison Break來作一個心理分析:

   著名連續劇Prison Break在第二季第17集就有這樣一個段落: 逃犯之一Teddy回憶小時候被父親強逼讀字典及做總統,在此有必要說明一點, Teddy的性格是老實而該父親呈現為偏向有強逼及侵犯他人的人格,其中有一幕便講述到他被幾個大人強逼背出10個與''破壞''相關的同義詞, 他父親亦將一本厚厚的字典拿給他, 強逼他經常背字,結果這變成一種強逼性的教育. 同時, Teddy亦被父親性侵犯, 那一幕是Teddy父親坐在他旁邊, 不斷向Teddy說:''你將來一定要做總統'', 同時又用左手放在Teddy的大股上來回輕柔撫摸, 而當時Teddy的表情呈露為呆滯及無耐... 故長大後,Teddy便變成性變態及凶殘的殺人犯. 這完全與童年經驗有關,  那些大人強逼他背這個背那個, 結果便是對Teddy的潛意識形成堅不可摧的鉻印,  若被輸入是負面的, 那最後對他的行為與思想便是負面的. 另外,該父親以權力形象做出對Teddy的性騷擾, 便完完全全是一種身心壓抑, 由於Teddy的老實與懦弱, 他不敢反對或逃避,只能無耐被逼接受一個權力成人對他的身心壓抑, 甚至是一種對童年自由與健康成長的心理摧殘.當中有另一幕講述Teddy向父親表達要多些自由而不想總是背那本厚厚的字典, 可惜後果是他父親進一步強逼他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例如不斷叫他將來要做總統, 這是一種人格霸權方式.

    這些行為, 都足以令Teddy日後的性格變得乖戾, 乖僻. 予Teddy本人來說, 這些經驗逼使他形成一種強逼症, 當然亦成為其潛意識下的行為習慣. 這種強逼的行為, 最終被Teddy使用在他人身上, 正確來說是一種強逼轉移, 皆因Teddy要從強逼他人來達到對童年壓抑的心理補償,雖然他本人可能不自知這種緣故. 在性侵犯方面, Teddy便完全表現了他父親對他的那種行為,劇中的Teddy的其中一個主要人格特點就是非常喜歡性侵犯未成年的兒童或少年, 無論是男是女, 不是說一些侵犯對方的說話, 就是對對方毛手毛腳,甚至強姦. 另外, Teddy在監獄中亦表現為同性戀, 這從心理學來說可能是一種性感情的依賴, 皆因自己性向不定, 而獄中卻全部都是男性.

   劇中的Teddy, 有時亦顯得溫柔或馴良, 風趣及親切, 但這畢竟不是他的最終人格, 他的最終人格在小時候已被鑄成了. 他的溫柔或馴良,風趣及親切, 甚至有點可愛, 極可能只是身心行為上一種不甚自覺的自求平衡行為習慣, 例如以風趣搏取他人對他的認同感及尊重,以親切或溫柔以令他人好接受他, 好讓自己能得到更多安全感. 可惜, 本性難移的他, 就算平時偶然有良知, 最終還是不改劣根性,當再度遇上壓抑時, 其犯罪心理便一露無遺, 做出殺人減口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當然這可能又是他父親給他的暴力傾向的轉移.這種成人後的再度壓抑在片中處處可見, 只要他想強逼他人或性侵犯他人的念頭得不到實現, 便會犯案. 故羅素那段說話,是對這種犯罪心理的一種很好的解釋說明. Teddy的強逼與犯罪, 是對童年壓抑的一種補償, 以尋求再次對自由與解放的滿足.以羅素的說話延伸來說, 殺人, 頹喪或不良習慣, 極可能也是從身心上尋求釋放與精神麻醉, 好讓自己忘記或壓抑童年不快經驗, 同時,這也是一種短暫的快樂, 令他可以支持自我而活下去. 君不見很有多電影有這樣的橋段? 就是很多罪犯在大限將至之前, 總是顯得無悔無恨的,或者他們有悔恨但他們卻不理, 甚至潛意識及行為上的不由自主. 他們知道自己要活下去便要犯錯, 他們知道這是錯誤並會傷害或毀滅自己,但他們就是要繼續做, 繼續錯...甚至自毀或毀人, 成為了一種通向終極釋放的手段...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子羽 經驗 +50 精品文章 2009-8-26 20:07
  • 子羽 金幣 +50 精品文章 2009-8-26 20:07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