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看文識德

看文識德

人活著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圍繞人的諸多俗物,爲吃吃喝喝而奔波,這是體力勞動;二是人要學習,通過腦力勞動而實現個體的知識的積累;三就是指審美了,是人精神上獲得愉悅的一種手段。如看一棵樹,學者通常研究它的生長特點,商人就要看它值多少錢,畫家就要審視它的美。每個人從中都獲有自己的收獲,知識回報了學者,金錢回報了商人,而陶醉的美讓畫家也如獲至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精神的享受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也絕不可或缺。
  爲了愉悅自己的精神,人總要想到去品味一些東西,讀書成了最好的精神享受。書看得多了,才真正體會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作者心裏的恨、苦、笑、悲就一味的鋪陳在文字中,讓人不由得看了書、也看了人,書品、文品一如人品。“道德文章高”,文章中的道德多少也就加在了人性的評點中。
  先說文本其人。在文章中,琢磨文字的味道,文字的確各有千秋。有的朱門盡敞,大馬金刀,氣勢恢弘,不做作,不摻假,不世故,象魯提轄倒拔楊柳、數拳打殺鎮關西的痛快;寫此文者多以性格豪爽的男性居多,如蘇東坡、韓愈、陸遊、聞一多等。有的則小扉半開,扭扭捏捏,需細心獨到,才能略窺一二,以女性的李清照爲典型。
  再說文若其人。其實但又不見得絕對,如蘇東坡也有柔腸寸斷、悱恻纏綿的悼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辛棄疾也有“最喜小兒無賴”的婉約俏皮;而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分明也是巾帼不讓須眉。因此,文不同,論相異,該通觀文,才能定其人道德幾許。
  文字有變故,統籌後還是能看出精神的,這也可以稱謂叫文若其人,這是好的。
  三曰文不若人。從文字看人,也不能忽視那些例外的情況,總有文品和人品極度分裂的,讓你總是揣了小心也看不透。有個叫宋之問的,文字上剽竊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生活中也曾獻媚與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可謂人品低劣,十足的小人。這個人的人品,看其文字是很難發現的。所以啊,此時的感歎是,文字在一些時候成了某些人格缺陷的人粉飾臉面的一塊遮羞布。
  四言文不載德。現代,有一些前衛的女作家,文字總有點半人半妖、將女人的美麗和粗野放蕩摻合到一塊,卻頗受了喜歡獵奇的讀者的推崇,常被放到吹捧的行列中去。其中原委,錢老一語道破:愛漂亮的男子都模仿女氣,逼得時髦的女子只好別出心裁,帶上妖氣。
  卞之琳寫過: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看你。文字也是有靈性的,當我們看了作者的文字,作者一樣用文字來看我們,什麽樣的人看什麽樣的文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想讀到道德文章,自己也要先學習和修養起來,才能承擔道德的分量。看人約己,自當發奮圖強。恐怕這一生都會義無反顧的遵從魯迅的銳利、張愛玲的精致、沈叢文的淳郁、亨利。米勒的輕盈,與他們的字打交道下去。學習他們的人品,才是十足的精神盛宴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