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道德和良心

道德和良心

中國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是性善論的積極主張者。《孟子》《公孫醜?上》裏有這樣一段話:“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四心說是孟子性善論的主要論點,他認為,沒有四心的人就算不得一個善良的人。“惻隱之心”表達的是一種同情;“羞惡之心”,是說人應該知廉識恥;“辭讓之心”,是說,每個人都應懂得禮讓,知道謙辭。“是非之心”則表示,人應能辨別對與錯,這是“聖人之言”。幾千年來,真正讀過《孟子》的中國人微乎其微,然而這並不妨礙中國依然是一個注重禮儀的泱泱大國。大多數中國人知道同情,知道是非,也懂得羞惡,懂得忍讓。普通的中國黎民把這稱之為“良心”。
  
  “良心”是人性中天然固有的善,也叫作“天良”。天良超越了民族、地域、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是人類道德的基因。山野草民,也許說不出那麼多的大道理,但他們知道,一個人做事要講良心。一個人只要天良未泯,即使一時為惡,也有可能棄惡從善。
  
  央視最近推出一個叫《身邊感動的人》專題節目,裏面報導的全是小人物令人感動的故事:環衛工人拾金不昧、拾荒老人撫養孤兒、的歌義務救助路邊傷患、為不相干的人千里捐贈造血幹細胞……比起那些把國庫當做自家保險箱的巨貪;比起那些坐在高級轎車裏,不管不顧路邊奄奄一息的傷者,疾馳而過的大員。這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身影,顯然那麼高大。這些小人物也許說不出多少大道理,並不知道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是中國的古訓,也說不上“八榮八恥”。他們只覺得做人就應該這樣,他們懂得同情,有“惻隱之心”;他們能辨別是非,有“羞惡之心”。他們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能做,這就是他們的“良心”。而一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一天到晚把“八榮八恥”掛在嘴上。實際上卻輕諾寡信、見利忘義。乃至違法亂紀,不顧廉恥。人們憎恨這些人,但對他們又無可奈何,只能說他們的良心被狗吃了。可見良心就是庶民的道德,道德體現了一顆善良的心。
  
  道德是人類善良本性的遺傳,但這種遺傳為什麼在淳樸的底層民眾身上留有更多的基因?這或許是因為金錢和權力是一口大染缸,跌了進去,原本的良心就會被染黑。以至利慾薰心,泯滅了天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道德楷模常常出身“卑賤”,而地位顯赫者,且只是把道德當作枷鎖,要別人去為道德殉葬,自己卻幹著寡廉鮮恥的勾當。
  
  但人的本性畢竟善良,孟子認為善念“人皆有之”。它無關乎信仰,也無關乎教化,因為它原本就是人的“天良”。佛家也認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所以社會無論如何動亂,道德卻永遠不會淪喪,天良也永遠不會泯滅。借用一句現在的時髦話:我們社會的基本面是好的,只不過需要我們時時去喚醒。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