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DC]綜合攝影技術教學

[DC]綜合攝影技術教學

理論篇

焦距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焦距固定的鏡頭,即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Y,就是變焦鏡頭。在攝影領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鏡頭視角的大小。對於傳統135相機而言,50mm左右的鏡頭的視角與人眼接近,拍攝時不變形,稱為標準鏡頭,一般涵蓋40-70mm的範圍,18-40mm稱為廣角或短焦鏡頭,70-135mm稱為中焦鏡頭,135-500mm稱為長焦鏡頭,500mm以上稱為望遠鏡頭,18mm以下稱為魚眼或超廣角鏡頭,這種範圍的劃分只是人們的習慣,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數碼相機的CCD一般比135膠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視角,其鏡頭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數碼相機,使用約13mm鏡頭時,其視角大概相當於135相機50mm的標準鏡頭。由於各數碼相機生產廠商所採用的CCD規格型號及大小不同,所以,大家都採用「相當於35mm相機(即135相機)焦距」的說法。

景深

在進行拍攝時,調節相機鏡頭,使距離相機一定距離的景物清晰成像的過程,叫做對焦,那個景物所在的點,稱為對焦點,因為「清晰」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所以,對焦點前(靠近相機)、後一定距離內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這個前後範圍的總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攝到。
景深的大小,與鏡頭焦距 (focal length)有關,焦距長的鏡頭,景深小,焦距短的鏡頭景深大。其次,景深與光圈有關,光圈越小(數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數學上光圈最大是 1 ,f16即是  1 / 16,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數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於f5.6)景深就越淺。其次,前景深小於後景深,也就是說,精確對焦之後,對焦點前面只有很短一點距離內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對焦點後面很長一段距離內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超焦距

由於鏡頭的後景深比較大,人們稱對焦點以後的能清晰成像的距離為超焦距。傻瓜相機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鏡頭在一定距離之後的景物都能比較清晰成像的特點,省去對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檔的傻瓜相機並不能自動對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說的,「清晰」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超焦距範圍內的景物並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於不在對焦點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夠接受而已,這就是傻瓜相機拍攝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得原因。

AF(Auto Focus)自動對焦

自動對焦有幾種方式,根據控制原理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
主動式自動對焦通過相機發射一種射線(一般是紅外線),根據反射回來的射線信號確定被攝體的距離,再自動調節鏡頭,實現自動對焦。這是最早開發的自動對焦方式,比較容易實現,反應速度快,成本低,多用於中檔傻瓜相機。這種方式精確度有限,且容易產生誤對焦,例如當被攝體前有玻璃等反射體時,相機不能正確分辨。
被動式對焦有一點仿生學的味道,是分析物體的成像判斷是否已經聚焦,比較精確,但技術複雜,成本高,而且在低照度條件下難以準確聚焦,多用於高檔專業相機。一些高智能相機還可以鎖定運動的被攝體甚至眼控對焦。

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

自動曝光就是相機根據光線條件自動確定曝光量。
從根本測光原理上分可分兩種:入射式和反射式。入射式就是測量照射到相機上的光線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組合,這是一種簡單粗略的控制,多用於低檔相機 。反射式是測量被攝體的實際亮度,也就是成像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組合,這是比較理想的一種方式。
從測光計量方式上分,可以分點測光自動曝光、中央重點自動曝光、多點平衡自動曝光等,各有優缺點,分別適應於不同的光線條件或拍攝目的。
從控制過程上分,可分為光圈先決、快門先決、混合先決、程序控制、預定模式幾種。顧名思義,光圈先決就是,先確定使用的光圈,相機根據計算出的曝光量確定合適的快門速度,這種方式適用於需要預定景深或者配合閃光燈調配光比的場合;速度先決就是先確定快門速度,讓相機選擇合適的光圈大小,使用於拍攝動體;混合優先是彌補單一優先的不足而先確定光圈或快門的範圍,再由相機確定曝光組合;程序控制是讓相機按照預先編定的控制程序曝光;預定模式,是生產廠家根據幾種常見的光線條件,預設了比較合理的曝光參數供拍攝時選擇,一般有:夜景、風光、人像、運動等幾種。

紅眼

指在用閃光燈拍攝人像時,由於被攝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個紅點的現象。一般相機定有弱強二次閃光功能。使被拍攝者瞳孔收縮 。

白平衡

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5000k 或以上)、在白燈下會偏黃等 (約3200k)。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以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使顏色還原正常。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灰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

光圈與光圈的應用

光圈的是一組製作在鏡頭裡面可以活動的葉片,藉由控制葉片開合的大小,就可以控制光線在一定時間內,進入相機內光量的多寡,即為光圈。此開孔會隨著鏡頭上f值做調節而開大或縮小,f值小則光圈孔大(如f2.8),f值愈大則光圈孔愈小(如f22)。所以一般我們在說大光圈時,就是指號數越小的光圈值,這點初學者時常會搞混。

f1.4 、 f2 、 f2.8 、 f4 、 f5.6 、 f8 、 f11 、 f 16 、 f 22 、 f32、 f 45 、 f64

光圈值成等比級數,公比約為根號2,因此每一格光圈的進光量都是以倍數成長,f1.4:f2 的進光量比是 1:(1/2),進光量相差一倍,可見光圈值越小,進光量越多,那就表示使用的是大光圈。



f16,背景線條清晰可見



f4,背景已經模糊不易辨識

RAW格式

RAW」就是英文裡「原材料」的意思,就是相機把感光器件CCD或Cmos裡記錄的信息不折不扣地下載到儲存器上. 不做任何處理,一般用jpeg或TIFF格式進行拍攝時,相機要在按下快門後的一眼間對感光器件上傳下來的原材料數據進行壓縮和根據攝影者或相機設計者所選的色彩管理和其他模式進行處理以便記錄的圖片在色彩飽和度,反差和銳度3面都符合要求因為對處理快速的要求很高,相機(特別是低檔相機)在處理這些龐大的數據時都「偷工減料」只保證最關鍵的數據而失去一些次要信息. 加上jpeg使用的是破壞性壓縮,圖像中保留的只是人眼最敏感的亮度信息,而色彩信息損失很大。

補充多句,通常家用DC(例如powershotA85,95呀,機仔)等等係無RAW格式
而半專業級的DC(powershot G5)就有RAW格式
DSLR就部部都有呢個格式的。

RAW 檔的特質

RAW 檔是直接抓取影像感測元件上的原始資料,尚沒有經過曝光補償、色彩平衡、GAMMA ... 等調整,因此,我們可以在後續用專用的軟體,很容易地進行曝光補償、色彩平衡、GAMMA ... 調整。

相對於 JPEG 檔而言,RAW 檔是非破壞、非壓縮檔案格式,若對影像品質相當地要求,RAW 檔 / TIFF 檔會比 JPEG 檔來得理想。

以原色影像感測元件為例,在單一的感光層必須擷取 RGB 三個色光,因此,感測單元被設計成 Mosaic 的方式排列,最後的結果是,對 Green 色光擷取 50% 光量,對 Red 及 Blue 各擷取 25% 光量。

RAW 檔的原始單位資料因此亦只需 8 Bits - 12 Bits 儲存,這會使得 RAW 檔的最後大小比 TIFF 小了許多。

RAW 檔較小的事實( 相對於 TIFF ),會有兩個明顯的效益:
1. 節省記憶體的空間。
2. 加快拍攝效率。

JPEG 檔的特質

JPG / JPEG 所使用的『主要』是破壞性( 失真 )的壓縮方式,它可以針對彩色或灰階的影像進行大幅度的壓縮。

我們平常似乎只注意到 JPEG / 彩色影像的處理,事實上,在影像處理的領域, JPEG / 灰階影像 ( 如遮罩 ),也是一個常用的範疇。

JPEG 的壓縮率比起非破壞性壓縮的 PNG / PCX...等格式來說,檔案大小常只有 1/10 或更小。

基本上,它是透過空間領域轉換為頻率領域的概念, 因為人類的眼睛對高頻的部份較不敏感,因此,這個部份就可以用大幅壓縮、較粗略的方式來處理,以達到讓檔案更小的目的。

由數位相機產生的 JPEG 檔,會在檔頭嵌入一個 Meta 資訊( 附加在標準檔頭區段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 EXIF 資訊。目前最新的標準是 EXIF 2.2 ( 也就是 EXIF Print )。

新的 EXIF Print 包含了較更完整的拍攝參數資訊以及色彩吻合的參數,除了可以提供資訊讓攝影師進行參考外,在列印上( 尤其是在儲存媒體 --> 印相機 / 印表機 的直接列印 ),也可以達到讓色彩更加一致化的目標。

JPEG 有四種編碼方式,當你要將 JPEG 檔上傳至網路和朋友分享時,我們會建議您不要用 Progressive (漸進式 )的方式,這主要是目前的瀏覽器以 IE 為大宗。

而 IE 在處理 Progressive 檔案時,會先讀完再一次顯現,這將使得瀏覽者在觀感上等待較久。

含有 EXIF 資訊的 JPEG 檔,會使得檔案增大個數 KB ( 視相機而定,約 2KB - 6KB 左右 ),在做影像縮圖時,若很在意檔案大小,請記得將這個 EXIF 資訊去除。

若 100% 表示最佳的 JPEG 壓縮品質,那麼,我們建議用在網路上的 JPEG 檔,可以介於 85% - 95% 之間即可。

新的 JPEG2000 在影像品質及壓縮率上,因為使用了效率更佳的 Wavelet 技術而有不錯的表現,惟目前 JPEG2000 在應用層面仍有多個派別,這使得我們在瀏覽器端常要掛入不同的 Plug-ins ,相信這個情況在未來將會有所改善 。

TIFF 檔的特質

TIFF 檔是一種非破壞的檔案格式,一般而言,它會比 JPEG / RAW 檔都要來得大。

RAW 檔常需專用的軟體、Plug-ins 軟體來進行轉換,而 TIFF 檔則普偏為一般的影像軟體所支援。

在 TIFF 檔的檔頭,可以記載影像的解析度,由於 TIFF 的包容性甚佳,甚至可在檔案內放置多個影像( 例如包含一個較小的預視圖 ),因此,TIFF 檔也普偏地應用在排版軟體之中。

在 TIFF 檔之中,除了原本的 RGB 三個色頻外,還可以記載 α色頻,這個 α色頻基本上是一個遮罩,可以提供TIFF 檔在排版軟體( 例如 PageMaker ) 的去背功能,或者是做為在影像軟體之中的選取區。

B快門
一種手動控制的曝光模式。於相機的快門速度盤上,通常以大寫的英文字母 B 來表示( B 是 Bulb 的縮寫)。利用相機快門的 B 門模式,按下快門鈕,快門開啟;當達到預定的曝光時間時,放開快門鈕,快門便關閉。B 門曝光適用於介乎 1 秒至 30 秒之間的長時間曝光,最常用作拍攝夜景或翻拍相片。

當利用 B 門曝光時,相機必須固定在三腳架上,以確保影像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曝光不太適用於一般的數碼相機,因為會令數碼影像產生雜訊現象 (Noise) 。只有較高檔次的機種,例如 Canon 的 EOS 1D 或 Nikon 的 D1X 等單鏡反光相機,才可有效地控制雜訊現象。

紫邊
數碼攝影中的紫邊現象,主要是由於衍射現象引致數碼相機內的 RGB CCD 在進行彩色插值時發生錯誤而產生。

當用數碼相機拍攝高反差的影像時(例如大背光的場合),紫邊現象便最常出現,尤其是光位與暗位交界的邊緣位置。正確點說,「紫邊」其實並非真正的紫色,卻是洋紅色(Magenta),是在數碼相機彩色插值的過程中,藍色和紅色像素混合而產生的。

實戰篇

點樣可以影電視畫面影得好???

1. 將相機設定在「快門優先」模式,使用 1/30s - 1/15s 的快門。當然,若要拍較特別的畫面重疊,可能要訂在 1/8s 。

2. 使用腳架,這可以使拍攝面確實與 TV 畫面平行。

3. 注意室內燈光的反射問題,必要的話,應該關掉室內燈光。

4. 以矩陣測光來看,依拍攝情況,通常可以再 Under 0.3 - 0.7 EV 左右。

點樣o係日頭影人像剪影??

人像的拍攝,在逆光的環境上,有時也可以純粹的「剪影」來表現人物的輪廓及線條,形成不同的趣味。

所謂的「剪影」,指的便是拍攝主體呈現全黑或近似全黑的暗部,而背景反而是曝光正常的景緻。

我們先來看白天裡的人像剪影拍攝。像這張攝於滬尾砲台的影像,人物處於洞穴出口,主光源自洞穴之外,人像之後射入,形成一逆光的情況。

由於拍攝主體和後面的的場景,曝光值差距在 2 個 EV 以上,我們只要以背後的場景為測光的依據,很容易便可以拍出「剪影」的效果。

1. 將測光模式切換至「點測光」。

2. 以人像後面的場景,例如綠色的樹木,做為測光的依據( 得到一組光圈、快門的組合 ),測光之後,按相機的 AE Lock 鈕,將曝光值鎖定。

3. 然後調整構圖,以方纔的曝光組合,進行拍攝。

點影閃電??

光圈收細
ISO也盡可能收細
慢快門
用腳架

o係黑暗情況下影近距離事物

1. o係閃光燈位置貼張牛油紙或者A4白紙,令到d光soft d
2. zoom埋去個主體度影
3. 打燈...不過燈泡偏黃,記住白平衡set做"燈泡"
4. 收細光圈,增加快門速度
5. 搵一個模式淨係控制光圈, 光圈要最細, 其他auto
6. 手要定或者用腳架

演唱會攝影方法

1. ISO 400 至 ISO 800 感光度

雖然演唱會的觀眾席 House Light 十分暗,不過舞台上的光線又是完全兩回事,在射燈的照射下,演出者的受光度可以足夠在不用閃光燈的情況下拍攝。如果大家用 f/4 光圈的話,以 ISO 400-800 很多時都可提供 1/125 秒或以上的快門速度,足夠在動作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凝固演出者的動作。

2. 用重點測光

相對起背景來說,舞台上的演出者在射燈照射下光度就顯得相當之高,主體、背景的光差非常之大。如果大家使用相機預設的平均測光,測光受到黑暗的背景影響,拍出來的主體一定會嚴重曝光過度。大家只要用重點測光鎖定演出者的光度,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鎖定曝光的方法每部機不盡相同,功能較為自動的型號,半按快門就會鎖住曝光,多數沒有獨立的曝光鎖按鈕。Prosumer DC 及 D-AFSLR 就多數設有曝光鎖(AEL)按鈕,在正式拍攝前可先鎖定曝光,重新構圖後再按快門即可。



以平均測光拍攝,演出者過份曝光



以重點測光拍攝,曝光回復正常

3. 對焦

現時不少數碼相機都有多點自動對焦功能,例如 Canon EOS 10D 的自動對焦點就有 7 點之多。雖然大家可以手動設定對焦點的位置,不過在拍攝演唱會時,大家可放心使用相機的自動選擇對焦點功能。因為演唱會中演出者的光度一定是最高,相機選錯對焦點的機會很微。省掉對焦的煩惱,大家就可以集中留意曝光及構圖啦﹗

4. 日光白平衡最掂

演唱會的燈光色彩配搭是照片最吸引的地方之一,不過如果大家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的話,相機會將現場的燈光盡量 Tune 白,拍出來的照片會面目全非。大家最好使用日光白平衡設定,照片的顏色看起來會較為原汁原味。



用自動白平衡設定,燈光效果完全消失



將白平衡設定至日光,拍出的顏色看起來較為忠於現場。

5. 黑白衣裳要留意

雖然之前提過大家要用重點測光,不過當演出者穿起全黑或全白服裝,相機的測光系統受到誤導,照片就極有可能出現嚴重曝光失誤。所以如果演出者穿全白衣服,大家就需要增加約 1 級至 1.5 級曝光(即 +1.5 EV);如果穿黑色衣服的話,大家就需要減少約 1.5 級曝光。



黑衣服加上暗背景,很容易拍出曝光過度的照片。



將曝光量減少 1.5 EV,主體的層次及色彩便能回復原貌。

6. 關上閃光燈



由於距離太遠,開啟閃光燈對於拍攝演唱會沒有多大幫助,反而會引起會場煙霧的反光,令照片一片灰白。



關上閃光燈反而拍得更清晰。

影近距離既事物點先唔會朦

相機應較至marco

marco :
近攝功能, 是用來拍近鏡用的~
其實是一個把相機鏡體調到近焦距的功能
作用是在近距離下拍攝一件物件的細緻部份

第一張(沒有用marco)



第二張(有用marco)



由第一張杯飲品是很朦的..因為focus 根本不在杯飲品~這張相就是一般所說的out focus~

第二張相杯飲品是清晰的~ 因為用了marco~ 相機會把鏡頭自動focus 到較近的飲品~ 飲品就清楚易見

一般數碼相機上都會有一個花花公仔(film 或dc 均是),這是macro 的logo.
只要把相機調到這個mode 就可以進行近攝~
近距離的物件也會清楚拍到~

但要注意,不是調到這個mode就一定可以拍到近物,有時要睇番你部機可以影到幾近。
現時已有部的相機做到零距望近攝...
亦有部份機做到1cm 、3cm 等近攝距離.

點先可以唔手震???(by 心晴mandy)
一.買部重手小小的機~ 可以定點
二. 多練習~ 練多D技巧是會好一點的
三. 找東西固定相機/手~ (可以是腳架,如果在家椅、桌也可用的~)

1. 姿勢要正確

永遠都要記得用雙手影相,即使 LCD 幾大都好,影相時相機要盡量埋身,手震情況自然可以減少﹗

2. 常用廣角焦距
室內影相本身已經暗,鏡頭 Zoom 到長焦距時,一來會將震動放大,二來 DC 鏡頭的光圈在長焦距時通常都會變得較細,快門於是就會變得更慢,想唔震都幾難
其實要在室內影得 Sharp,最好都是盡量用廣角焦距,自己行幾步走近一點,張相也自然 Sharp 一點。

3. 開啟閃光燈
在光源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開啟閃光燈拍攝,相機會將快門設定得很慢令 CCD 吸收足夠的現場光,手震的機會相應增加
如果要手持拍攝,開閃光燈是一個減少手震的有效辦法,由於不需要借助現場光令主體曝光,相機會自動將快門調較得更快以避免手震,不過背景會變得較暗。

4. 使用高 ISO 感光度
在弱光環境下,ISO 感光度愈低,快門速度就愈慢,令手震的影響更加明顯。
將 ISO 感光度提高,快門速度就可以加快,手震的問題得到改善,不過相片雜訊會較高。

5. 使用 Anti-Shake 防手震系統 (個別相機有此功能)
開啟 Anti-Shake 防手震功能,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拍出清晰的相片。

這些是之前沒有提及的方法~
使用者可能要對部相機操作有較熟悉才會用的。(至少要識較部機)

DV篇

Digital Video [DV] 動 態 拍 攝 方 法

數碼攝錄大致上分為兩部份:攝像和錄像。攝像的核心就是「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感光晶體,由數以百萬個小晶體組成。小晶體的多寡代表著解像度的高低。當物體的影像經過聚焦,反射自物體的光線經過光圈、移動鏡片組件(用作變焦),再投入機內感光時,單CCD就會直接把光的三原色 – 紅綠藍(RGB)數碼化,以「R、G、R、G…」和「G、B、G、B…」等順序排列。3CCD則多一重「分色梭鏡」,將光源分成紅、綠、藍光束,分別投射到3個獨立的CCD感光晶體上,所以3CCD調出來的色彩會表現得更準確及鮮艷,而單CCD在拍攝時容易出現偏綠或紫邊的情況。

至於錄像方面,傳統由磁頭、磁鼓,配合DV磁帶來記錄影像。DV磁鼓的轉速相當於以前的VHS影帶機的5倍,所以轉頭和構造必須更加精細,以5個磁軌為一個數據單位記錄圖像、聲音、子碼和ID訊息等。在視頻處理上,因為DV與DVD很相似,所以很多廠商後來推出了以DVD為儲存媒體的DVDcam,直接在機內進行編碼,把影像直接錄入DVD光碟內。由於DVDcam採用MPEG2格式來記錄影像,其壓縮比較一般DV所用的AVI格式高得多,所以前者的拍攝畫質比後者為低。

對攝影有認識的朋友都會知道相機的鏡頭有標準鏡(Standard Lens)、廣角鏡(Wide Angle Lens)及遠攝鏡(Tele Lens)。同樣地,以拍攝人物而言, 拍攝影像也有寬鏡頭(Wide Shot,WS)及近鏡頭(Close-up,CU)之分。若要再細分,那拍整個背景或人像拍攝下來的就是寬鏡頭(Wide Shot,WS),用以交待環境或介紹人物。只把人像的半身拍下就是中鏡頭(MeXXXm Wide Shot,MS),由於既可看到面部表情,也可看到身體動作,是交待故事常用的鏡頭。若鏡頭裡出現兩個半身人像,就稱為二人鏡頭(Two Shot),一般用於拍攝二人對話之用。而只拍攝人頭的就是近鏡頭(Close-up,CU),可以清楚看到人物的表情,是交往人物反應或說話時常用的鏡頭。有時為了加強人物反應又會只把眼睛或嘴巴局部特寫,就是所謂的特寫鏡頭(Extreme Close-up,ECU)。至於從上往下傾斜拍攝的稱為高角度(High Angle),從下往上傾斜拍攝的則稱為低角度(Low Angle),從上往下正拍的則稱為高鏡頭(Top Shot)。

光看靜止的鏡頭,攝影與錄像是毫無分別,但若把靜止的鏡頭加上動態,就只有錄像才可以做得到。鏡頭運作(Camera Movement),就是把靜止的鏡頭賦予生命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把景物拉近(Zoom In)或拉後(Pull Wide)。拉近的作用是看清事情的重點,就是從寬鏡頭,變成中鏡頭,甚至近鏡頭或特寫鏡頭。拉後則是揭露事情的全貌,例如從眼睛特寫鏡頭,拉後至近鏡頭看見是誰,再拉後至中鏡頭看到半身動作,再拉後至寬鏡頭看到人物處身的地方。以鏡頭為軸心從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水平移動就稱為Pan Shot,可再細分為Pan Left及Pan Right。Pan Shot主要交待環境,拍攝風景時常用;亦可以用來交待人與人的關係,拍攝人與人的對手戲時常用。以鏡頭為軸心上下移動則稱為Tilt Shot,若再細分,從上往下垂直移動稱為Tilt Down,從下往上垂直移動則稱為Tilt Up。Tilt Down會形成高角度(High Angle),可令人物變得楚楚可憐;Tilt Up則會形成低角度(Low Angle),可讓人物變得更像英雄。

與拉近(Zoom In)及拉後(Pull Wide)類似的鏡頭有推近(Track In)及推遠(Track Out)。Track Shot與Zoom及Pull最大的分別在於它必須與軌道(Track)一同應用。軌道的形狀與火車軌道相似,但可拼拆以配合所需長度。軌道上放置有輪小車,再在上放置攝影機與三腳架。攝影師及助手坐於車上,再由一兩人在旁前後推動小車。若在平坦的地面上,有時可使用有輪小車,而毋須軌道輔助。Track Shot與Zoom相似,同是拉近或拉遠事物,但效果卻有不同。其實,Zoom只是把事物放大或縮小,鏡頭內的影像不會有任何區別。使用Track卻有所不同,由於攝影機是不斷往前或往後移動的,所以攝影機移動時鏡頭內的影像透視就會有所改變。這也是Track比較Zoom優勝之處,用Track的鏡頭比用Zoom的豐富、生動,因此電影及廣告也常會使用Track In或Track Out來形造氣氛。

Track Shot也可以向左或向右移,方法是把軌道平衡要拍攝的事物,然後把攝影機往左或右水平移動,往左的稱為Track Left,往右的稱為Track Right。Track Shot與Pan Shot也有相似的地方,同樣是交待場景常用的電視鏡頭。但Track Shot與Pan Shot也有明顯的分別。因為Pan Shot是以攝影機為軌心往左或右水平移動的,所以鏡頭的變化較小,用來交待場景或人與人的對話就也較自然。至於Track Shot是與景物平衡移動,造成的視覺效果較強、較有戲劇性。最常使用Track Left或Track Right的相信是跑步或追逐的鏡頭,攝影機跟隨人物往前跑,人物保持在鏡頭之內,身旁的景物卻不斷往後飛逝。

Crane Shot是錄像常用的開場鏡頭,不管是從圍場的一邊升起,看到外邊的無限風光,或是從一片麥田中慢慢發現有人躺在當中,也是必須使用Crane才能做到的。

==========================================
練習1

要學習運用鏡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手提攝錄機。從前的攝錄機只有VHS及V8兩種,VHS攝錄機體積龐大,要放在肩頭才能操作;V8比較小巧,但並不遍及。一台VHS-C攝錄機,體積縮小了很多,但與今日的DV攝錄機相比,還是重得很。試試以攝錄機把上述鏡頭都練習一下,特別是要把Zoom In、Zoom Out跟Track In、Track Out,Pan Left、Pan Right跟Track Left、Track Right作出比較,感受一下兩者的差別。練習Track Shot的時候,可以嘗試找張有輪子的辦公室椅子,找人幫忙向前向後,向左向右推動,就會感受到Track Shot的不同之處。

練習2

數碼攝錄機的價格相對還是比較昂貴,而且並不普遍,但我們還有很多廉價的方法可解決練習的問題。首先,數碼相機已經越來越普遍了,而絕大部分的數碼相機都有錄像功能,有些更可無限時有聲錄像,效果與攝錄機無異。而且,數碼相機的錄像已經是數碼化,輸出的檔案已經是Mpeg或Quicktime,大家可以直接把檔案放到電腦剪接軟件內進行剪接,而毋須透過擷取卡把畫像轉成數碼檔案。

練習3

最佳的練習方法,莫過於實戰。例如,拍攝一些活片段,甚至攝製婚禮。拍攝婚禮由早上迎娶新娘,中午教堂行禮,到晚上婚宴,足足有一整天的實戰機會。拍攝婚禮的特點是不可能有NG(No Good),亦即是不能重拍,所以每個鏡位都要預先設計清楚。例如要先到場地觀察(Location Recce),研究攝錄機放置的位置,鏡頭的安排。有些基本的拍攝技巧可供參考,例如寬鏡頭拉近至近鏡頭,從左Pan右看左邊的親友再從右Pan左看右邊的親友,拍畢一個遠鏡關機移前補拍一個近鏡,拍攝錄機單手舉起製造一個人工Crane Shot等等。由於婚禮不能重拍,所以一定要習慣使用In Cam Edit的方法,拍攝之前心中早已有數,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地拍攝,毋須再行剪接。當然,能夠在電腦上進行剪接,就更能去蕪存菁,而且也可趁機練習一下剪接,一舉兩得。

練習4

當拍攝者是很多創意人的畢身夢想,。建議盡量選用外景,因為 DV 的質素很受光線影響,在室內沒有攝影專用的燈光補償,很難拍出好景像。挑選場景也宜找些有較多層些的地方,可以避免DV沒有景深的弊病,以透視製造一個假景深。拍攝的時候必須帶備三腳架,以便拍出較穩定的靜止鏡頭及Pan Shot等等。由於器材所限,最好避免使用Track Shot,Crane Shot。同一個鏡頭可以多拍幾個Take,方便日後剪接之用。最好帶備白板, 銀板,金板及反光板,在背光情況作為面部光線特別效果或補償之用。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1-14 23:11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