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中藥材介紹】荸薺

【中藥材介紹】荸薺

【釋名】鳧茈、鳧茨、烏芋、黑三稜、芍、地栗。

【氣味】(根)甘、微寒、滑、無毒。

【主治】1、大便下血。有荸薺搗汁大半杯,加好酒半杯,空心溫服。幾天後好見效。

  2、赤白痢。取完好荸薺洗淨拭幹,勿令破損,泡入好酒中,密封收存。用時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上。

  3、婦女血崩。按病人年齡一歲用烏芋一個,燒存性,研為末,酒沖服。

  4、小兒口瘡。用烏芋燒存性,研末塗搽。

  5、誤吞銅片。用生烏芋研汁,細細飲服,能將銅消化成水。



Bi qi

Eleocharitis Cormus

[別名]

馬蹄、慈菇(《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Trin. ex Henschel的球莖。

[形態特徵]

多年生沼澤生草本,匍甸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cm,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cm,叢生,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穗狀花序一個,頂生,直立,線狀圓柱形,淡綠色;花數朵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花被6枚,變為剛毛,上具倒生鉤;雄蕊2,花絲細長;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mm。花期6~7月。





荸薺--植物圖

荸薺---球莖圖



荸薺球莖去皮市場品

[生境分佈]

生於水田中。台灣中部、南部秋冬季栽培。

[採集]

11~2月挖取球莖,洗淨,風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球莖圓球形,略扁,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人,上部頂端有數個聚生嫩芽,由枯黃的鱗片包裹,球莖外皮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顯的環節,節上常有黃褐色膜質的鱗葉殘存,有時附有小側芽,質脆,內部白色,富含澱粉和水分,壓碎後流出白色乳汁。氣微,味甜。以個大、肥嫩者為佳。

[化學成分]

球莖含水分68.52%,澱粉18.75%,蛋白質2.25%,脂肪0.19%,灰分,1.58%。另含一種抗菌物質,命名為荸薺英(puchiin)。

[藥理作用]

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茵,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均有抗茵作用,在華氏呼吸器中,此成分濃縮提取物,可抑制大腸桿菌呼吸的80%。

[性昧功用]

甘,平。清熱止渴,利濕化痰,止血消積。用於肺熱咳嗽,黃疸,痔瘡出血,熱淋、痞積。

[用法用量]

60~120g,煎服或鮮品適量搗汁服。

[選方]

1.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鐘,好酒半鐘,空心溫服(《神秘方》)。

2.痞積:荸薺於三伏時以火酒浸曬,每日空腹細嚼七枚,痞積漸消(《本經逢原》)。

3.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貯藏]

多用微濕的細砂壅藏。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