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中國飛艇成功駐留臨近空間 可替代衛星

中國飛艇成功駐留臨近空間 可替代衛星

來源: 澎湃新聞/日期: 2015-10-13


  

   


  10月13日2點10分,中國首個軍民通用新型臨近空間平台“圓夢號”在內蒙古錫林浩特成功放飛。

  這是全球首次具備持續動力、可控飛行、重複使用能力的臨近空間飛艇飛行,也是首次向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商業服務的飛行。本次飛行搭載了客戶的寬帶通信、數據中繼、高清觀測、空間成像和空中態勢感知等系統。截至記者發稿時,飛艇正在20公裏高度指定範圍駐空和飛行,系統一切正常。



  記者在發射現場看到,“圓夢號”是一艘巨大的銀色飛艇,體積達18000立方米,依靠氦氣浮力升入空中。它采用三個六維電機的螺旋槳,升空後依靠太陽能提供動力,按計劃將駐空48小時。

  “圓夢號”由北京南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共同研制。

  在發射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于全告訴記者,臨近空間是指距地球表面20千米到100千米之間的區域,是傳統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的接合部。由于受到物理高度和空氣密度的影響,傳統航空器和航天器都無法在這一空間內飛行,因而成爲普通航空飛行器最高飛行高度和天基衛星最低軌道高度之間極爲特殊的區域。

  “圓夢號”采用太陽能和持續動力,能自主和遙控升空、降落、定點和巡航飛行,可執行通信覆蓋與中繼、對地成像與觀測等多種任務。

  “臨近空間飛行器最大的難點在于升上去,還要留得住,由于臨近空間晝夜溫差極大,對材料及系統控制要求極高。”于全告訴記者。

  “我們的囊體材料更輕,承受的壓力更大,柔性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率超過18%,而且航電系統也是全球最輕的。”南江空天董事長林立新告訴記者。

  據中國航空新聞網資料,由于對臨近空間潛在的巨大商業、政治和軍事利益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日本等在內的發達國家都加大了對臨近空間進行探索的力度和頻率,紛紛展開各類臨近空間可操縱浮空器的研制。

  從經濟上來講,臨近空間開發利用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布置在該空域的臨近空間可操縱浮空器(Near Space Controllable Aerostat)來替代亞軌道衛星部分功能,完成各種以前只能靠衛星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農作物産量估計、天氣預報、惡劣天氣預警、大地觀測、通信中繼等,從而大大降低業務成本和提高綜合效益。

  而從國防安全方面來講,臨近空間可操縱浮空器能夠憑借高度上的優勢,用于早期預警、戰時通信保障或攻擊平台等。尤其重要的是,臨近空間可操縱浮空器作爲空、天飛行器之間的協作中繼,彌補空天一體化的作業縫隙。由此不難看出,臨近空間對于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也必將是人類探索和利用天空的下一站。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