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養兒育女』轉錄-(自理能力培養)

『養兒育女』轉錄-(自理能力培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從完全依賴成人照顧的小嬰兒,漸漸地成為一個可以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脫衣物的小小孩。而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看似簡單,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充滿挑戰,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嘗試,才能逐漸得心應手,成功地跨出獨立的第一步。

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給予合理的期待
  一~三歲是幼兒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學習自理能力的重要階段,然而學習的效果與幼兒的身心成熟度有相當密切的關連。倘若父母不瞭解幼兒此時的身心發展歷程,那在孩子嘗試學習的過程中,就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甚至讓親子雙方都充滿挫折感。因此,建議父母在教導孩子各項自理能力之前,必須先瞭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徵以及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則,在顧及孩子的能力與興趣下,把握適當的學習時機,如此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玩」與自理能力培養
  此外,對孩子來說,玩與學習並不相違背,玩更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因此,透過「玩」或「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自理能力。像是: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歡的玩偶,透過玩偶再現孩子生活經驗。在學習新的自理能力時,父母可以先教導孩子,再請孩子教玩偶,或是讓孩子與玩偶一起學習;若是家中有大一點的玩偶,還可以利用玩偶身上的配件,讓孩子練習穿脫衣服、扣扣子、戴帽子等技巧。

  玩水也是自理能力培養過程中一項很好的遊戲。玩水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抒解如廁學習的壓力,還能讓孩子瞭解「濕」、「乾」,這些對如廁學習來說很重要的字眼。而玩水之後的整理時間,洗手、擰乾毛巾、擦乾、晾乾毛巾…等過程,更是教導孩子養成良好清潔、收拾習慣的好機會。

父母的態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更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為孩子的學習步調必須放慢,一次只學一種新的技巧或概念,再不斷地反覆練習,才能逐漸看出學習成效。但如果父母老是表現出焦慮、緊張的情緒,或是動不動就責罵、威赫孩子,不但對孩子的學習完全沒有幫助,還可能得到反效果(造成孩子的退化行為),甚至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所以,父母別忘了時時提醒自己,自理能力學習是以孩子為主體,父母只是扮演輔助者的角色,父母所需要做的是:營造適合學習的環境、用心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等到孩子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協助孩子一臂之力,並善盡陪伴的責任,表現出溫暖的關懷與支持,多以鼓勵、讚美代替責備,如此一來,就能和孩子一起體驗成長所帶來的喜悅。

TOP

順其自然比較好
當然雙親要有一定的功課準備
教他
而不是全部攬下來做
這樣小孩才能獨立

TOP

要多幫小孩建立自信....
父母也不要太多於急~~~
不然反而會給小孩帶來壓力...
父母也要有多點耐心

TOP

身教然後言教
我那兩歲女兒
看了幾次他打翻飲料後我在擦地板
然後鼓勵他也一起擦
現在他不小心弄翻了
也會自己跑去拿衛生紙擦喔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