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佛 學 概 論

佛 學 概 論











  一、闡述「三法印」的義理;緣起法則與三法印有何關係?
  答:   「三法印」,是釋迦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推察其
      因,研究其果,所觀察出現實上的真理,其總論就是「諸行無
      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出自阿含經) 在小乘經典中,
      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來衡量。
      「三法印」其義理如下:
      一、諸行無常:
      「諸行」是指所有由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或世間的精神、物
      質現象的生起和變化活動。天地萬物都處在生、住、異、滅的
      過程中,遷流不息,絕對沒有常住性,稱為「無常」。 所有事
      物、一切現象(包括內在心念)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也都
      不曾有瞬間的停止,這就是「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諸法」 是各種存在,包括了無形的和有形的一切事物。「無
      我」是指沒有不須依賴眾緣而能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實體,
      它否定有物質性的實在自身「我」的存在。一切事物沒有恆常
      自在、固定不變的實在自體,就叫「諸法無我」。
      三、涅槃寂靜:
      原始佛學經典認為:滅盡貪欲、瞋恚、愚癡就是「涅槃」,
      就是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本煩惱的徹底斷滅。「寂靜」 是涅槃的
      狀態。捨離煩惱、了脫生死清涼安樂,就稱為「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映現了有為法(一切由因緣所生的現象)的特
      質,「 涅槃寂靜」呈現了無為法(不依因緣而生、無生滅變化
      的絕對存在)的特質,而「諸法無我」則貫穿了有為法和無為
      法,把「諸行無常」和「涅槃寂靜」連結起來。
          換句話說「諸法無我」是從緣起法則上說起。緣起法則通
      於染、淨兩方面,從染的方面來說,流轉的因果相生,生滅不
      停,即是「無常」; 從淨的方面來說,還滅的因果寂靜,不生
      不滅,即是「涅槃」。 三法印中,每一法印都能開顯正覺的內
      容,三者合一而論就是,觀照世事變化無常,由此領悟一切現
      象無我,便能消除渴愛、執取,進而達到涅槃的境界。










二、何謂「格義佛學」?其重要性為何?



答: 「格義」是佛學傳入漢地初期,當時講解佛典的方法,也就

      是把佛學名相和儒、道兩家哲學概念加以此附,例如以「無為」
      解釋「涅槃」、以「五常」擬配「五戒」 等,認為可以量度經
      文正義,故名「格義」。 佛學初入中土,必須依附中國傳統思
      想才能被我國人士所接受。所以弘揚佛學的人,在譯經和釋義
      方面,就借用了儒、道兩家的辭語來解釋佛學義理,這種對中
      國傳統哲學觀點呈顯調性的佛學,就叫「格義佛學」。
          漢末魏初,知識份子出家為僧,想要探尋法味、研討佛理
      ,就以中國古典語彙來理解佛學名相,而「格義」、「配說」都
      是當時上流社會知識階層欲了解佛學義理的方法。自西晉後期
      至東晉時代,佛教學者流行用「格義」方法研究佛理,竺法雅
      即是提倡格義佛學的僧伽。
          另一方面,在印度傳入中國的佛經當中,有些專有名詞不
      易被中土人士所了解例如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
      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所以必須配合中
      國傳統典籍的詞語,來解釋佛經的要義。又如以 (老)(莊)
      的「無」來詮釋佛典的「空」,便就是「格義佛學」 的主要方
      法了。格義佛學更也是漢末以來養生成神、煉氣化神的道教性
      佛教轉變為魏晉上層知識份子的哲學性佛學的標誌。雖然格義
      佛學因崇尚雅麗的辭語,而信實不足,但「格義」是借著中國
      傳統觀念,尤其是(老、莊)思想來理解印度佛學,目的在於
      讓人起信。就文化傳衍來說,格義為妥協的方法;就佛學本身
      來說,格義為方便的手段。印度佛學初入中土,即附會黃老,
      故「黃老、浮屠」並稱。
          東晉中期以後,自鳩摩羅什來華翻譯佛典、弘傳龍樹學說
      開始,中國便已逐漸脫離「格義」的色彩,而別為一家之學。
      到了南朝竟然形成「比來慕法,普天信向,家家齋戒,人人懺
      禮」, 以及經誥充積、訓義深遠的風氣,且亦是格義佛學的功
      勞。


  三、請簡要說明瑜珈行派和中觀行派的學說要點。
  答:【瑜珈行派的學說要點】



1
安立大乘唯識,萬法不離心識,離心識之外,則無任何獨立




存在的個體。


2
認為能夠變現宇宙萬物的是:阿賴耶識、末那識、前六識。


3
主張心識具有「見分」(認識能力)和「相分」(認識對象)



       兩種主要職能,認識的活動就是「見分」執取「相分」為
       對象的活動。

4
根據唯識理論,利用「三自性」說,從認識論的角度解釋諸

       法緣起性空。

5
把修習佛法的終極目標,歸結為阿賴耶識的轉依,以便了脫

       生死,解除煩惱。

6
完成佛學名相的分析系統,建立「五位百法」, 並且發展了

       佛家邏輯學(因明學)的方法。
   【中觀派的學說要點】

1
認為由名言概念所獲得知識都屬於戲論範圍,概不真實。


2
主張一切諸法皆由緣而起,沒有自在恆常的本性,故名為「

       空」。

3
強調排除各種因緣關係,捨離執著名相的邊見,才能證悟「

       空」理。

4
提出「八不」學說,論證性空真理。


5
提出兩種真理說(真、俗二諦)。就二諦說, 因緣所生法,

       一切皆有;從真諦看,一切皆無自性,畢竟空寂。 但「世俗
       有」即是「畢竟空」即存在於 「世俗有」中。

6
以「中道」觀統攝「空」與「有」、 真諦與俗諦、 般若與方

       便、名言與實相、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等二元對立,
       進而親證諸法實相。
  四、請簡單敘述「說一切有部」的主要思想。


答:    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因主張「一切法皆為實有」

      得名,是從上座部分出的部派,曾盛極一時,為迦膩色迦王所
      尊崇。
        「有部」對諸法的分析頗為細密,例如:世友的(品類足論)
      便把佛陀所說的法歸內為「五事」。(五類)

1
色法:(物質現象)有四大種(地、水、火、、風)和四大種

        所造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無表色
        ),共十五種。

2
心法:(心識的根本作用)六種,即六識。


3
心有所法:(心所法、心所,指心王所統屬的心理活動、精

        神現象)二十七種。

4
心不相應行法:(指既不屬色法,又不屬心法,心所法的東

        西)十六種。

5
無為法:(與有為法性質相反,不依條件而生,不變不動者)

        三種。





「有部」在分析色法時,提出了極微說,認為極微(最小的

     物質微粒)有變化、生滅、質礙等特性。宇宙萬物均由極微
     構成,極為分為地、水、火、風四大種,具有堅、濕、暖、
     動四種性質。
     由於四大極微的性質和數量結合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宇宙萬
     物不同的性質和類別。
       「有部」主張人我雖空,但是集起一切現象的六十七法卻



是實有的;同時認為法體是永恒存在的,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也都是實有的,謂之「法體恆有」、「三世實有」, 被稱為「
     我空法有」論 。「有部」還重視因緣的理論,建立了四緣:因
     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和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
     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等學說。並且視人生為惑、
     業、苦的循環狀態,特重分析「業」的內容,以便尋求解脫之
     道。

  五、闡釋(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想。
  答:(大乘起信論)以如來藏思想為綱宗而開展出來的緣起理論,
      提出「一心二門」 之說,調和地論、攝論各家關於心識、佛
      性的爭論。(大乘起信論)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云何為
      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一心」 即是眾生的心
      或絕對統一之心。它另一方面有清淨無漏的性質, 另一方面
      則具有污染有漏的性質,則稱之為「一心二門」。
        「一心二門」的中心要旨就是眾生心「含融染淨」、「染淨同
      依」, 把染淨統於一心,把流轉與滅攝於一心。
      (大乘起信論)多次論及,妄相雖有,其體非真,並且以水和


波來說明「真」和「妄」,認為「妄」如波浪,「真」如水性,

      波雖有相,但以水為體,所以妄相並無自性,以真心為本體,
      「推一念元無自體,依真而言,是妄本即真」這樣通過真心一
      元論來消解染和淨、真和妄的二元對立,這正是(大乘起信論)
      「一心二門」說的一大特色。

TOP

佛 學 概 論 - 1
















  一何謂「緣起性空」、「無自性」和「畢竟空」?
  答:
「緣起」是指任何事物或存在都依賴一定的條件。由一定條
      件聚集而構成事物的存在;由一定條件的離散而導致事物的消失。
          「性空」是指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捨離各
      種因緣就沒有事物的產生,由緣而起的事物自身也沒有獨立不變
      的實體,這就叫做「無自性」,也稱「性空」。
     
「緣起性空」是說宇宙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這種
      由緣而起的事物卻是和合的「假有」, 本身並沒有獨立的自在實
      體「性空」。然而,「緣起」與「性空」是統一的,宇宙萬法由眾
      緣合和而生起是為「性空」, 但是為隨順世俗,所以把由眾緣和
      合而生起是為「性空」, 但是為隨順世俗,所以把由眾緣和合而
      生起的事物稱為「假有」;緣起「假有」 並不妨礙「性空」,「性
      空」 也不妨礙緣起「假有」,「性空」與「假有」 則貫穿了「中
      道」精神。
  一切由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空的。吉藏說:「以生
起、涅槃、凡聖、解惑,皆是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為因緣」是指世間的「生死」、「凡」、「惑」都是假名相待,沒有自性;而且出世間的「涅槃」、「聖」、「解」都是因緣法,既是因緣法,那就是空。




「畢竟空」是指一切事物最終都不能執著,歸根究底都不可

      得,連「空」本身也不可得。 龍樹說:「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
      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
      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由緣而起的事物本身並沒有
      自性,因無自性故是畢竟空

  二所謂「八不正觀」是哪八不?「八不」的重要性何在?
  答:
「八不」出自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
      不異,不出亦不來」。
      
「八不」當中以不生最為重要。 只要不生,就沒有滅;沒
      有生滅,也就沒有斷、常、一、異、來、出。
          一切皆空是佛家哲學的基本命理題,印度佛學家闡釋「空」
      義最切當者首推龍樹,他的「八不」命題使得小乘「空」觀,
      演變為不著兩邊、了不可得的大乘「空」義。吉藏認為:
          「八不既是眾經大意,此論宗旨,略釋難明,廣敷乃現」
      「八不」 是諸部經典的大意,如果簡略的解釋,就很難說明它
      的重要性,所以只有詳細解說(廣敷), 才能把「八不」的重



      要性彰顯出來。吉藏又說:
          「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源。違之,即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
      如對白日」,「八不」 是無得正觀的宗旨,大乘經典的精華,可
      以用來判定佛法的偏正、呈鮮得失的根源。 如果捨離「八不」,
      就不能透視八萬法門的義理;如能領悟「八不」,就可了解十二
      部經的宗趣。吉藏認為「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眾聖之行處
      也」也是 「眾教之宗歸,群聖之原本」。吉藏認為「八不」的宗
      旨是「洗淨一切有所得心」換言之,「八不」就是「無得」。

  三闡釋「一念三千」的意義;依智顗所說 ,「三千世間」從何而有?
  答:  「一念」是指「一心」,即心念活動的一剎那間。「三千」為
      「三千世間」的略稱, 是宇宙萬有的總體。「一念三千」是指宇
      宙萬物及其種種差別不過是「一念」偶發而出現的三千諸種事物
      及其差異而已。智顗說:


「夫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

      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備足。」
          「十法界」即十界,時界個個相通,各具十界,就成了百界
      ;百界又各有「十如是」, 這就構成「千界」。 而每一界又有「
      三世間」,「千界」乘以「三世間」, 就成為「三千世間」或「三
      千法界」。換言之,「十界」互具,十乘以十,則為「百界」,每一
      界又具有「三十種世間」,「百界」乘以「三十種世間」,故得「三
      千世間」,這三千境界涵蓋了宇宙一切染淨、善惡諸法。三千差
      別世間雖然紛繁雜陳,但卻為當下一念所含攝,所以稱為「一念
      三千」。智顗說: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造種種色,心構六
      道,分別校計,無量種別。」
      「三千世間」都是由「心」造作,千差萬別、包羅萬象的三千世
      界,本來就存於「一心」,「一心」原本就可以呈顯出「無量種別」。
      換言之,「一心」即是「三千世間」,人們當下一念都圓滿具足「
      三千世間。」
          智顗又說:「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
      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
      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
      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縱」是指心生一切法;「橫」是指心含一切法。智顗認為



      「三千世間」既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而是繫於一心,「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換言之,不是一心生「三千世間」,
      不是一心含「三千世間」, 而是一心就是「三千世間」,「三千世
      間」就是一心,這種境界不是妄識所能了知的,也不是語言所能表
      達的,這是天台宗的不可思議之境界。

  四何謂「性具善惡」、「無情有性」?
  答:  性具亦稱「本具」、「理具」、「體具」。「性」是指心性、法性、
      真性、佛性;「性具」意為佛性具足一切,或一切乃佛性所具有。
      「性具善惡」是指善與惡皆具佛性,亦即佛性即具足善法,又具
      足惡法。傳統佛學認為佛性純善無惡,天台宗卻認為佛性不但具
      有善性,同時也具有惡性。智顗繼其師之說,發展為「性具善惡
      」之說。
          智顗認為佛性有三種:正因佛性 (眾生本有的佛性)、緣因
      佛性(作為助緣的善行,能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 了因佛性
      (照了真如的智慧)。 智顗主張正因佛性非染非淨、捨離善惡,
      而緣因佛性、了因佛性則具染淨、有善惡。
          智顗認為緣因佛性和了因佛性兼具「性德善」和「性德惡」
      闡提雖然斷絕「修善」,但是仍具「性善」;諸佛雖然斷絕「修惡
      」,但是本具「性惡」。就「性具」而言,眾生與諸佛是平等無差
      的。有人問如果闡提不斷性善還生惡根,那麼諸佛不斷性惡還生
      惡法嗎?智顗說: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之善發,故還生善根
      。諸佛雖不斷性惡,但永不復惡。他論證說:


「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染善因,得起修善,廣治

      諸惡;佛雖不斷性惡,且能達惡,以達惡故,於惡自立,故不染
      惡因,不得起修惡,故佛永不復惡」  【闡提:最壞的人】
          闡提既不斷性善,又不達性善,正因為他不達性善,還有薰
      染善因的餘地,因此可以修善以治惡。諸佛既具性惡又達性惡,
      「惡」於諸佛本已有之,所以不必再去修惡,既然不再修惡,當
      然就永不復惡了。因為「佛斷盡無記無明,應無所薰,故不還生
      惡」。 無可記別的無明既然不存在,也就不能薰染諸佛再度生惡
      了。闡提不斷性善,乃是由下向上成就善法;諸佛不斷性惡,則
      是由上向下貫通迷悟,如此上下一貫,聖凡平等,就是天台宗的
      圓融精義所在。
          宋代知禮說:「夫一切法不出善惡,皆性本具」,其認為佛性
      本具善法、惡法,又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性具的「具」
      字,足以顯示出天台宗的特色。 元代懷則說:「今家性具之功,
      功在性惡」,「性惡」說是天台宗的標誌,肯定「性惡」說,才能




主張「妄心」也可成佛,唯有承認「妄心」也能成佛,所謂「煩

      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才有意義。



天台宗的「性惡」說,是指諸佛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施設的

      一種善用,「惡」並非一個消極的概念, 而是開權顯實(透過權
      宜顯實相), 經由惡染的本具而呈現諸佛的性德功行。諸佛不斷
      性惡,已暗示了諸佛始終沒有離開娑婆世間,同時也啟示了九界
      眾生能成佛的積極意義。
        「無情有性」是天台宗九祖湛然關於佛性論的命題。他根據
      《大般涅槃經》「闡提成佛」與《大乘起信論》「貞如緣起」等觀

點,以及「萬法即貞如」的思想,提出了「無性有性」說。

湛然認為沒有思想和感情的東西,如草木、瓦石等也都有佛

性。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具體表現,他還認為佛性含攝了萬事萬

物,對於世間一切事物,佛性有什麼不能包含的呢?難道佛性會

排斥煩惱,以及聲聞乘、緣覺乘或小乘、大乘?就像「虛空」廣

大無邊,無所不包,難道它也無法容納牆壁、瓦石嗎?換言之,

佛性無所不攝,怎能捨棄牆壁、瓦石這些無生命的東西。

湛然認為,佛法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別,佛性隨著不同條件而

顯現為某種事物,佛性雖然能變現各種事物,但是自身則是不變

的,這個看法出自大乘佛教;而主張木石沒有佛性的看法則源於

小乘佛教。湛然說:

「塵」是客觀對象,「心」是精神活動,他認為物質現象和
精神活動是眾生和諸佛的心所呈現出來的,是離不開佛性的。宇
宙萬物就是佛性的體現,能變現各種事物的佛性是恆常不變的;
佛性就是一切事物的主體,它隨順不同的條件而變現為各種條件
事物。一切諸法都是佛性的體現,佛性則是所有事物的主體,普
遍內在於有情、無情之中。又說:

如果認為沒有情識的眾生不具備佛性,那不就是認為宇宙萬
物沒有真如了嗎?佛性普遍內在於名目繁多的事物中,又豈會不
存在於細如微塵的無情之物中?佛性主體又怎能只是你我有情眾
生的專利品呢?貞如、佛性這一絕對精神是無所不在的,貞如、佛性不能說只是有情眾生才有的,而是任何事物都具備的,例如:沒有不起波浪的海水,也沒有不具濕性的波浪,就溼性來說,混濁的波浪和清澈的波浪並沒有分別,然而,海波卻能自己呈現出
清濁。海波雖然有清有濁,但是本身的濕性卻沒有不同,換言之
海波與海水是分不開的,海波雖然有清濁之分,但溼性都是相同的。同理,萬物和佛性是分不開的,萬物雖有「有情」和「無情」
之別,但其中的佛性則都是一樣的。

再則世人認為無情之物的貞如是「不覺」或「所覺」,所以只


能叫做「法性」;有情之物的貞如是「覺」或「能覺」,因此才稱為「佛性」,所以不能將無情之物的貞如也叫做佛性。湛然認為能覺和所覺「理本無殊」,就理上來說,兩者並無不同,但是凡夫卻執意將「所覺」與「能覺」分開來。其實,眾生對貞如的認識只不過是貞如的自我認識而已。因此,可以說主觀認識就是客觀對象,「覺」和「不覺」是合一的。湛然說:

「故覺、不決自會一如,故知:覺無不覺,不名佛性;不覺無覺,法性不成」,所以「覺」與「不覺」、「能覺」和「所覺」是完全相通統合的。因此,可確知:只有「覺」卻沒有「不覺」,這不叫做「佛性」;假如只有「不覺」卻沒有「覺」,那麼「法性」的名稱就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把貞如分割成互相對立的「覺」和「不覺」兩部分,而分別稱為「佛性」和「法性」。「故法佛與貞如體一名異」,法性、佛性與貞如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總而言之,宇宙萬物的主體都是同一個「貞如」,無情之物和有情之物的「貞如」並沒有差別,那麼無情之物自然也與有情之物一樣,亦具有佛性了。湛然的「無情有性」說,已將中國佛學思想推至登峰造極 之境了。

  五試述「空諦」、「假諦」、「中諦」的意義。空、假、中三諦為何能夠圓融?
  答:

三諦是慧文大師研讀中論之後認為,三是偈(眾因緣生
      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表達的「空」、「
      假」、「中」就是三諦」。「三諦」亦可由「一心」中所得,稱為「
      三諦一心」。 這裡所強調的是,「佛智」需要「一心」頓得。
      這個道理用在止觀實踐上,就叫做 「一心三觀」,也就是在「一
      心」中同時觀照「空」、「假」、「中」三者統一。可見「一心三觀
      」, 就是要觀萬境於一心,也就是把萬象森然的客觀事物完全納
      於一心之中。因此也可說「三諦」是依中論裡的三是偈所建
      立的。
          一切事物均由各種條件聚合而成,本身都沒有自性(自身的
      本質規定性)所以是空,即稱為「空諦」。 à 【我說即是空】


事物的自性雖然空寂,但事物由緣而起,事相宛然存在而非
      真實,所以又是「假有」,這稱為「假諦」。à 【亦為是假名】
          說「空」是為了破除執取假有為真實,說「假」是為了執取
      性空為虛無,實相(諸法常住不變的真實相狀,或一切現象的本
      質)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空」,「假」兩邊無所偏廢,是為「
      中諦」。à 【亦是中道義】
        智顗將慧文的「一心三觀」轉化為「三諦圓融」。「空」離不
      開「假」和 「中」,而「假」和「中」也就是「空」;「假」離不


      開「空」和「中」,而「空」和「中」也就是 「假」;「中」離不
      開「假」和「空」;而「假」和「空」也就是「中」。換言之,一
      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空、假、中三諦互相融合
      ,同時成立,每一諦都同時兼具其他二諦。智顗說:
      「即空、即假、即中者,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
      湛然說:
      「舉一即三,非前非後」。標舉三諦中的一諦,即是舉標三諦,
      一諦與三諦並沒有前後的差別,這就是「三諦圓融」或「圓融三
      諦」。 三諦為何能圓融?
      就理上來說,三諦只在「一心」, 一心之中,具足空、假、中三
      諦,人們一念心起,既有「空」, 又有「假」,又有「中」;既是
      「空」,又是「假」, 又是「中」。三諦既然「祇在一心」,「一念
      心起」即具三諦,所以三諦便可以圓融無礙了。智顗說:
      「圓(融) 三諦者,非但中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
      一三三一」。也就是說,三諦於一心之中同時具存,沒有差別,
      融通無礙,這是「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三諦圓融是眾生
      所本具,且是不待思慮就能安立的。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