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法鼓山的初學者禪修問答

法鼓山的初學者禪修問答

法鼓山網站的初學者禪修問答(僅供參考)



Q1) 什麼是「禪」?

A1) 禪是佛法。
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

●禪,在印度是一種內省的方法,和內省的工夫,
也就是向自己的內心看,而不向外求。

●禪是無染的心靈,
   所謂「無染」,就是沒有分別、執著,
   沒有帶著情緒及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動。
  
●禪,是智慧的、安定的、清淨的。
智慧―不被環境困擾和誘惑
安定―身心安定、不輕舉妄動、不心浮氣躁
清淨―不隨外境雜亂而雜亂,不隨外境污染而污染

●禪並不是離開現實生活,而是生活在現實裡而心無罣礙。

●禪是智慧與慈悲的總合
    ------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以慈悲處理他人的事。

●禪是放鬆身心、放下身心的方法。

●禪是不立文字、不可思議的。
禪是很難表達的一種內心的世界,
只有有體驗的人才會明白,

對於沒有體驗的人要想通過語言、文字、思考,加以說明解釋,
還是如盲人摸象、鴨子聽雷。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
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形狀、味道,
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嚐。
雖然,真正的禪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

但是,禪仍然需要以文字來指導修行,
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雖非月亮,
但能讓我們循著它看見月亮。

因為實在無法用語文來告訴你禪是什麼東西。
所以稱為不可思議。
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必須要你自己體驗,才能知道禪是什麼。

~~~~~~~~~~~~~~~~~~~~~~~~~~~~~~~~~~~~~~~~~~~~~

Q2) 為何要禪修?禪修的目的是?

A2) 禪宗修行的目的,在於智慧的開發,稱為「明心見性」。

眾生的心,有自我的意識、自我的立場和自我的觀點,
便不能客觀,所以是黑暗的。

明心──即從煩惱心變成智慧心;
就是脫離自我中心以後所顯露的智慧,即是真心。

見性──即真心顯現後,
才能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人人本具、眾生皆有的佛性。

而要脫離自我中心,要先能認識自我。
                         因此,法鼓山介紹的禪修觀念是從:

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提昇自我、到消融自我。
以「有」為入手方便,以「無」為禪修方向,
以努力修行的過程為永久的目標。

1. 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自我肯定的第一步。
很多人往往拚命強調自己的優點,
希望讓大家都知道、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讚美。

但一個人如果要靠他人的讚譽來肯定自己,
那就表示他其實並不瞭解自己,更不用說肯定自己。

瞭解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也包括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多少資源;
即使瞭解得很透徹,也還要打個折扣,
因為你所能擁有的,不一定能夠支配、運用。
明白這層限制,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一個人一旦知道自己的不足,一定會謙虛,
雖然他對自己的能力打折扣,但並不等於自卑、沒有信心。
而是不自誇,確實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2. 肯定自我
肯定自我就是不由別人來肯定自己的成功或光榮、評斷自己的失敗或恥辱,
而是從自己的內心觀照做起。

3. 成長自我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成長自己;
犯了錯就認錯,然後努力修正自己的偏差;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就是成長。
知道自己是不足的、是有缺點的,就永遠有進步的機會,有成長的可能。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反觀自心的人,會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問題,
有哪些不應該做的你做了,或者應該做的你還沒有做。
透過這些自省,你對自己會愈來愈清楚;
如又能逐漸的改善自己的缺失,就會對自我愈來愈肯定,
愈來愈能夠指揮自己、掌握自己,這時候,自我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

~~~~~~~~~~~~~~~~~~~~~~~~~~~~~~~~~~~~~~~~~~~~~

Q3) 禪修有什麼好處?

A3)  禪修最大的好處,就是…
不管是懂得佛法的人或是不懂佛法的人,
只要來接觸,就都能夠得到利益。

你能花多少時間,你願意深入,就有深入的好處;
淺入有淺的好處,你不來就沒有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是「成佛」。

而對一般的人來講,對身體會好,頭腦會清爽一些,
心情會平順一些,身體一般講抗壓力比較增強一些。

而最高、最好的好處,應該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
慈悲和智慧是無限的,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
一般的人有一點慈悲有一點智慧,就覺得很快樂了…。

--- 摘自:聖嚴法師於「現代人的心靈藥方」影片中之開示

~~~~~~~~~~~~~~~~~~~~~~~~~~~~~~~~~~~~~~~~~~~~~

Q4) 現代人為何需要禪修?

A4)  現在因為環境變化太快,刺激太多誘惑太強,
所以覺得現代人好像蠻慌亂的。
但是古時候的人,難道就不慌亂嗎?!

其實一般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慌亂的。
人多的時候慌亂,
人少的時候同樣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那也叫做慌亂。
所以不一定是現在的人才有這個需要。

當然我們現在的人,更能體驗到自己是在慌亂中。
自己常覺得非常不平安,非常的沒有安全感,
或者是沒有穩定力,也沒有一種信心。
所以,更需要禪修!

---摘自:聖嚴法師於「現代人的心靈藥方」影片中之開示

~~~~~~~~~~~~~~~~~~~~~~~~~~~~~~~~~~~~~~~~~~~~~

Q5) 什麼樣的人才能學禪?

A5)  任何人都可以禪修!
禪修不是屬於某一個階層、某一種性別,
或者是某一種層次的人。

禪修其實就是能夠把我們的身心,
調整得更順利、更和樂,
也就是調適身心的一種方法,就是禪修。

過去有的人認為,
只有聰明的人、智慧高的人、資質優秀的人才能禪修,
其實不一定。一般人也可以修!

在佛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修行的。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學!

摘自:聖嚴法師於「現代人的心靈藥方」影片中的開示

~~~~~~~~~~~~~~~~~~~~~~~~~~~~~~~~~~~~~~~~~~~~~

Q6) 想學禪,要如何開始呢?

A6)  禪的方法,有動、有靜。
對一個初學者,動的方法比較不易深入,
而靜坐的練習,能獲得較深的經驗。
日久經驗豐富且深時,在動的時候,
不管做什麼,身體動,心還是安定的。

1. 從坐禪開始…
坐禪是訓練讓身心安定的最好方法,
因為坐著身體較為平穩,心亦容易靜,
但最後目的是要我們運用於平常生活當中。

就如我們去汽車駕駛訓練場練開車,
目的是要使我們學會如何會開車使我們生活
更便利,不能永遠只在教練場開汽車一樣。

2. 到「行.住.坐.臥 皆是禪」!
中國禪宗祖師們都強調開示,禪修就在平常日用中。
平常日用,就是指的我們的平常生活。
日常生活如何禪修呢?就是 --- 身心一致。
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

~~~~~~~~~~~~~~~~~~~~~~~~~~~~~~~~~~~~~~~~~~~~~

Q7) 禪修的基本觀念是…?

A7)  禪就是要把它一層一層地放掉、放下。

先把雜念放下、然後要把身體放下,
然後要把對自我的存在的執著也放下。
這叫「禪」。

首先是觀念的,然後是方法的。

所謂觀念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你面對它,它就不是問題。
你接受之後處理它、問題就沒有了。
如果你能夠放下它的話,那等於根本沒有發生。

這是禪修的基本態度、基本觀念。

---摘自:聖嚴法師於「現代人的心靈藥方」影片中之開示。

~~~~~~~~~~~~~~~~~~~~~~~~~~~~~~~~~~~~~~~~~~~~~

Q8) 學禪的注意事項?

A8) 如果要精進的禪修,一定要有老師,
沒有老師教是不可靠的。

一是技巧上沒有;
二是禪坐的過程中,身心一定會有一些反應,不知道怎麼處理,
身心有反應時,該如何處理便需要有老師的指導。
所以一開始必須要學習、上課。

上課以後,基本打坐的常識知道了,
然後就可以練基本的方法和基本的動作。

進一步,那就要跟著老師一起打坐,就是我們叫禪修。
如果自己一個人盲修瞎練,那蠻有危險性的。

所謂「危險性」是什麼呢?
可能身體上有些狀況,不知道怎麼調;
有的人說走火入魔岔了氣,不知道怎麼調;
也有人在精神上、心理上產生一些現象,我們稱做幻境。
不知怎麼處理,就可能陷入一種恐懼或者是陷入一種恍惚的狀態,
這個就不健康。

但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把它當成一種正常的現象。
打坐的時候不需要特別重視,或特別在乎這些問題。
是比較健康的態度,但還是需要有老師指導。

--- 摘自:聖嚴法師於「現代人的心靈藥方」之影片中的開示

~~~~~~~~~~~~~~~~~~~~~~~~~~~~~~~~~~~~~~~~~~~~~

Q9) 禪修一定要打坐嗎?

A9)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禪坐就是「坐」,
因此害怕來參加禪修活動,
怕自己的腿不夠熟練,坐不下去。

其實真正的參禪,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
行、住、坐、臥,皆可參禪。

所以《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

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

六祖是主張:「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所以我們沒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靜坐的修行過程;
六祖以後的第二代懷讓禪師,
看到第三代馬祖道一禪師打坐的時候,
還說了個比喻:「坐禪得成佛,豈非磨磚能做鏡?」

不過,從許多禪學記載中,
我們看到許多禪宗的祖師們也要打坐的。

在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規》中,
也有「坐禪既久」的記載,只不過不重視打坐,
而是把日常生活裡的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動作,
都認為就是修行。

參禪的重點雖不在「坐」,但以人體的結構、重心看,
仍以「打坐」較為舒服、合適並且持久。

由於一般人無法把心靜下來,
就是能夠安靜,也很難經常安定,所以仍須靜坐。
也可以說禪悟並不一定要靜坐,但靜坐的定力有助禪悟,
不過僅僅是靜坐,也無法獲得禪悟。

參考自: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教禪坐》及《禪與悟》

~~~~~~~~~~~~~~~~~~~~~~~~~~~~~~~~~~~~~~~~~~~~~

Q10) 禪修,會不會走火入魔?

A10) 會的,這有兩個原因:

(一)沒有老師,端憑自己苦修瞎練,
當身心有反應時,不知如何處理,
或認為那便是開悟。

(二)遇到的老師本身,就是用盲修瞎練出來的魔法,
當然就會入魔了。  

因此,必須要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
最好還要有具備正確修行方法的老師來指導,
這樣才不會有問題。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根本不知道誰是正確的老師
及正確的修行方法,該怎麼辦呢?  
所以,應該具備對基礎佛法的認識。

首先,要瞭解因果的觀念,相信因果的觀念之後,
就不會做壞事,不會投機取巧,不會不想付出只想得到,
因為做了壞事一定會有壞的結果,
希望有好結果就要做好事,一定要有這樣的因果觀念。

其次,要有因緣的觀念。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都是無常而非永恆,
都是空的,沒有真正的「我」或「我的」價值在其中。

基本佛學中的「四聖諦」是因果法,
「十二因緣」是因緣法及因果法,不可不知。
如果瞭解因果及因緣的道理,就能從佛法的指導中得到智慧,
並且依此準則來選擇修行的方法以及指導修行的人。

此外,具備以下四個觀念,一定很健康,
就可保證你絕對不會因為修行而走火入魔。

(一)不為己求  
可以為家人、親友、社會、世界、眾生求,但不為己求。
不為己求是最健康的修行觀念,否則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後果。
不為己求,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擺下,問題就不存在了。

(二)不求速效  
修行不能期望立竿見影、立刻藥到病除。
修行不求速效,心平氣和便是功效。

(三)無所求
學佛的人,不為己求,不求速效,不顯己功,不為己勝。
修行就是自己的生活、責任,也是自己的本分、生命,
修行和自己的身心是連在一起的。
是佛教徒就有責任修行,修行不是為使自身得益,
而在於能夠影響其他的人,
人人離苦得樂,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四)不選擇時間地點
無時、無地不是修行的時間和修行的道場。
要提醒自己是三寶弟子,不要違背佛教徒的原則。
時時檢點身、口、意三種行為,
一有錯馬上知道、立刻懺悔,下次不要再犯,
要常反省,隨時要調柔自己的心。

---摘自:聖嚴法師《七覺支》

~~~~~~~~~~~~~~~~~~~~~~~~~~~~~~~~~~~~~~~~~~~~~

Q11) 聽說有人打坐會看幻境?那是走火入魔嗎?

A11) 打坐會有身心反應,
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禪七中,
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
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
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
「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

接著我約她個別談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
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
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
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
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
但在禪修者而言,這是幻境。

也有人看到牆 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
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
在打坐時,凡是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
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
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
於是跟著香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
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
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
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聽到、聞到,
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
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
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
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
這雖是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
所謂走火入魔,便是這樣形成的。

《楞嚴經》裡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
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親身感受到的,若當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
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  

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
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
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
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
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

因為初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
乾脆一律視 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
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
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 摘自: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禪坐》

~~~~~~~~~~~~~~~~~~~~~~~~~~~~~~~~~~~~~~~~~~~~~

Q12) 禪修者跟一般人有何不同?

A12) 禪修者跟平常人同樣是人,但心態不同。

一、沒有非做不可的事
同樣一樁事,在平常人認為是非常的重要,
對禪修者來講,重要是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
就是該完成的事,需要完成它;
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叫作「重要」;
但「不是絕對的重要」,這又是什麼意思?
就是該做的事,是從你的觀點、角度看,
那是一種責任、良心,
但如果因緣不許可你做,也就沒有什麼不得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你不可的事,
這就是「雖是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

為什麼沒有絕對重要的事?因為「因緣」不可思議;
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僅僅靠你一個人的主觀條件所能決定的,
只要客觀的條件或因素改變,你主觀的條件就會受到影響。

有句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意要種花,花不開。這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因為那土壤不適合種花,或許那個季節不適合種花…
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是為什麼呢?
這也不是因為你把這棵柳樹種活了,
而是那裡的環境恰好適合柳樹生長,
那時的氣候就剛好適合柳樹存活。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盡力,
但成敗得失,不是全憑個人條件所能決定的。
若環境或時間因素不能配合,
又堅持非完成這件事不可,必是死路一條。
即使你累死、氣死、送死,還是完成不了,
又為什麼一定要做呢?

二、沒有非你莫屬的事
因為「因緣」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需要環境及時間的配合,
所以沒有非你莫屬,非你不可的事;也沒有非要做不可的事,
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允許你做,你就努力去促成其事,
但完成不了時,也不必太難過,或者太在乎。

我們農禪寺的照壁上,有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中的八個字。
「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
沒有一定非要完成,非我不可的事,這就是沒有執著心。
牢牢抱住一件事、一樣東西,
或抓住一個人,一定是痛苦不堪的;
但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抓,
什麼人都不需要,又會變成孤立無援。

所以「而生其心」,
就是要處處留心,時時留心,努力促成其事。
這裡說的「心」是智慧心,是盡心盡力的心,
是知己知彼的心,是認識環境、認識自己的心。
也就是對主觀的自我條件,及客觀的環境條件,
都能用智慧去衡量,這叫作「而生其心」。

三、隨順因緣能屈能伸
一個已經在學習佛法,修行禪的方法和運用禪的觀念的人,
是要努力向前,不是退縮的。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
還有能卑、能尊……等等。
不讓一時間的成敗、得失,而使自己放縱發狂,或灰心喪志,
這就要有禪的修持才行。

曾經有人問我:「法師!你做了和尚,殺不殺人?」
我說:「當然不殺人。」
他問:「他要殺你,你殺不殺他?」
我說:「他殺我,我不殺他。」
他問:「他要殺你了,你不自衞嗎?」
我說:「出家人持不殺戒,寧可一死,
也不能夠破戒,這是我的原則。」

他還是繼續逼問:「那你絕對不殺人了嗎?」
我回答他:「那也不見得,
如果有一個人要把我們全臺灣的人全部殺掉,
如果我有機會,我會殺了他。」

因為我不殺他,他就要殺那麼多的人。
我殺一個人而可以救那麼多的人,我下地獄沒有關係,
而且至多我和他兩個死,卻可以救那麼多的人,也是合算的。
另外,我也救了他,我把他殺掉,
他就不會有機會殺那麼多人了;
當然最好只打傷他,不是殺掉他,
使他沒有殺人的能力,這是最好的,
這是慈悲心一個原則,不是食古不化。

四、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我們出家人有不能夠摸觸女人的比丘戒,一碰就是犯戒。
禪宗有一樁有名的故事:有師兄弟兩位出家人,
他們在行腳尋師訪道的路途中,有一天,走到一條大河邊,
眼看要下雨了,河水越漲越高,這時有位年輕的婦女要過河,
但是下雨,河水又高,天色也晚了,過不去;
師弟看了這個女人,覺得她好可憐,
直念:「阿彌陀佛!這女人好可憐,過不去,不知該怎辦?」
仍自顧自地把褲管一捲,東西往頭上一頂,就過河去了;
但是他的師兄則毫不考慮地把那女人一背,也過了那條河。
過河後,就把那女人放下來,那女人感謝一番後便也走了。

之後,師兄弟兩人繼續行腳,只見那位師弟老在那兒叨唸:
「阿彌陀佛啊!師兄啊!你這是犯戒的啊!阿彌陀佛啊!
你要下地獄啦!出家人,怎麼可以碰女人呢!」
他一邊走,一邊唸,師兄卻不講話。
到了晚上,他們找了一間破廟睡覺,
這位師兄一躺下就呼呼大睡;
而那位師弟卻在那裡,翻來覆去睡不著。

第二天早上,師弟就問師兄:
「師兄啊!你昨天晚上睡得這麼好,你怎麼還睡得著啊?」
師兄問:「為什麼睡不著?」師弟說:「我一夜睡不著呢!」
師兄問:「為什麼?」
師弟說:「我為你難過啊!你昨天碰了女人犯了戒,
你要下地獄了,我為你難過,不知道怎麼來替你懺悔。」
那位師兄說:
「唉!師弟!昨天我把那女人背過河後,就已經放下了,
你怎麼到現在還把那女人抱得緊緊的?」

●以上告訴我們:
一個禪者的生活態度、人生觀,是灑脫自在,當機立斷,
隨時放下,隨時提起;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沒有什麼成功、失敗,也沒有什麼不得了、了不得的事情,
應該做的就努力做,做不來的就不做;能成就的就盡力完成,
成不了的就放下,這才是灑脫自在,真正自由、自在的人。

我們要以這種態度來生活,
這是非常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自在的,不是痛苦的。
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的心提不起,也放不下;
或是提起了,卻放不下;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好提起。
像這樣常常優柔寡斷、思前顧後、患得患失的人,就很痛苦,
真正能把事情做好的機會也不多。

摘自: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

~~~~~~~~~~~~~~~~~~~~~~~~~~~~~~~~~~~~~~~~~~~~~

Q13) 如果對開悟成佛沒興趣還需要學禪嗎?

A13) 一般人都把禪修的焦點,
集中在頓悟成佛,明心見性,這往往造成兩種極端:

1. 聰明伶俐、自負自信的人,以為開悟是唾手可得,
毫不費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為大悟徹底,
實則卻與悟境了不相干。

2. 資稟較鈍、思路緩慢的人,便會以為反正開悟無望,
也就不想接受禪修的法門了。

我的目的,是將禪修的觀念及禪修的方法,
普遍地推廣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禪法的最終目標,的確是開悟成佛,
若不能開悟,只要運用禪法,
就對身心的健康與平衡,有大受用。

所以我依據根本佛法的觀點,
建議禪修者們,千萬不要急求開悟。
古人主張剋期取證,用心良苦,而操之過急,等於揠苗助長,
不僅不切實際,也容易使初學者萌生退心。

對於今日社會中忙碌不已的人們來說,
開悟固然不易,但是若得初嚐禪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實惠。
若不能很快地體驗到大悟徹底的無我自在,也不用著急,
若能練習好放鬆身心的工夫,可穩定情緒,
也可增長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參考自:聖嚴法師《禪鑰》、《禪門》

~~~~~~~~~~~~~~~~~~~~~~~~~~~~~~~~~~~~~~~~~~~~~

Q14) 禪、禪定、靜坐有何異同?

A14) 中國佛教對於「禪」有兩種定義;
其一是由靜坐入禪定,指的是小乘的次第禪,
這與一般宗教的冥想、默禱相通。
都是將心守於寧靜、安靜、平靜的狀態;
淺的層次叫「靜坐」,深的層次叫「禪定」。

另外一個定義是中國禪宗的「禪悟」,
這不一定要打坐,只要將身心放鬆、放下,
心中沒有任何執著、追求,就能保持寧靜、安定。
這猶如無底的垃圾桶,也是無形的反射鏡。
於此境界中沒有煩惱的現象,但有智慧的功能。

靜坐的層次,只能使身體鬆弛,頭腦輕安;
禪定的層次能達到身心統一,
統一的最高境界則是前念與後念,念念統一,
但尚不能將自我中心的念頭放棄。
在禪的境界,是要放棄禪定的境界之後,
無我的智慧自然出現。

--- 摘自:聖嚴法師《公案一OO》

~~~~~~~~~~~~~~~~~~~~~~~~~~~~~~~~~~~~~~~~~~~~~

Q15) 什麼叫「入定」?入定太久會不會死掉或變殘廢?

A15) 什麼叫入定?
就是當自己的雜念妄想,全部停止不動,
心念都集中在一點上,不再有任何的思想,
這個時候叫做「入定」。

入定的時候只有自己,感覺到很輕鬆很自在,
沒有負擔、沒有任何的干擾,
自己是在一個非常空曠,
非常廣大、沒有拘束的情況下,
自己是有的,但是非常自在安定的情況下,
身體的負擔沒有、心理的負擔也沒有,
這個叫做「定境」。

定也有深也有淺,淺的定還可聽到一點聲音,
身體的感覺還有一點存在,
心裡上還有細微的一些念頭,
不知道是什麼念頭,
但還是有一些微細的念頭。

深的定的話,聽不到、看不見,
沒有身體的感覺、心裡的活動完全停止,
深定甚至呼吸也非常微弱,
甚至在鼻孔已經感覺不到有呼吸的出入。

近代的虛雲老和尚曾經在船上打坐,
因為沒有錢付船錢,結果被船伕推到江裡去,
結果他就在江裡面浮浮沉沉過了一天多時間,
打魚的人把他撈起來時他還是活著的。

所以入定以後如果埋在地下也不會死,
只要身體還在一定會出定,
淺的定很快就出來,
深的定時間比較長一點,
不用擔心入定後會死亡、死掉。

此外,入定的期間,
身體的氣脈、氣息是暢通無阻的,
如果能夠入定,他的身體非常健康,
他的氣脈是順的、通的,
因此不用擔心入了定後會變成殘廢。

---摘自:聖嚴法師於「人間悟語」之開示

~~~~~~~~~~~~~~~~~~~~~~~~~~~~~~~~~~~~~~~~~~~~~

Q16) 有人說半夜、中午不能打坐,是真的嗎?那什麼時間適合打坐?

A16) 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
精神飽滿、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

如果說或半夜不適合打坐,沒有其它原因,
只是因為這些時間應該是在休息,
精神不濟還勉強打坐,
當然效果不彰,無益於健康了。

但假使你平常時間都在休息,
反而只有這些時段體力最好,當然可以打坐了。

摘自:聖嚴法師 《動靜皆自在》

~~~~~~~~~~~~~~~~~~~~~~~~~~~~~~~~~~~~~~~~~~~~~

Q17) 打坐需要什麼用具嗎?

A17)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學好禪坐,就要有適當的工具,來輔助我們練習。
那麼,打坐,需要哪些用具呢?我們來看看。











~~~~~~~~~~~~~~~~~~~~~~~~~~~~~~~~~~~~~~~~~~~~~

Q18) 打坐坐久了,會不會長痔瘡?

A18) 痔瘡的原因很多,
若說長時間打坐會坐出痔瘡,可能是坐姿不正確所致,
而非打坐的關係。

根據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三郎(Hasekawa U Zaburo)
所著《新醫禪學》中的報告,提出了坐禪的十二種功效,
治十二種疾病:
(1)治療神經過敏症            (7)慢性胃下垂
(2)胃酸過多及胃酸過少症   (8)胃、腸的Atonie
(3)鼓腸疾                        (9)慢性便秘
(4)結核病                       (10)下痢
(5)失眠症                       (11)膽結石
(6)消化不良                    (12)高血壓

顯示打坐不但不會長痔瘡,
而且還有助於慢性疾病的調整及改善。

因此,只要打坐的時候,把臀部稍微墊高,
讓重量平均分布在「兩腿與臀部三個點之間所形成三角形區域」。
而不是把所有的重量集中在臀部一點上。
如此,姿勢正確,
就不用擔心打坐會造成痔瘡的問題了。

TOP

非常巨細靡遺,  給大家上了非常寶貴的一課

TOP

感謝您的佈施!

TOP

再次感謝這位菩薩的用心說明
真的卸卸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