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美國步日本後塵?

美國步日本後塵?

.
政府舉債救市的副作用多不勝數,再思日本的現況,其中最大的副作用是政府債取代了私人債,扼殺了私人借貸和投資市場的發展空間(即所謂 Crowding Out Effect),拖慢整體經濟長遠的增長和活力。

銀行信貸 私人轉政府

美國政府泵錢入銀行,用低息貸款和按揭,使銀行能輕易賺錢養內傷。銀行拿了政府的錢後,不敢再大舉轉借出去,皆因他們深知外面經濟的深層部份仍暗藏殺機,風險處處,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購買國債。有統計指出,過去 12個月,英美銀行分別購買了英美國債各 2400億美元(下同)。

於是,一個有趣的循環便形成了:英美政府印銀紙去救銀行,然後銀行反過來透過買國債去借錢給英美政府。這個簡單的過程,是將納稅人的錢直接轉移到銀行裏,因為英美政府用零息泵水救銀行,但銀行再收 2、 3厘息去借錢給英美政府。

這個做法,和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後的手法如出一轍,據估計過去 10年,日本金融機構總共買了約 2萬億元日本國債,佔日本國債差不多六成。隨着美國舉債日多,看來美國很有機會步日本後塵。美國政府預測未來 10年,每年財赤差不多 1萬億元,其他智庫機構更認為 10年後每年財赤可達 2萬億元。市場不能完全消化龐大的國債,同時間,英美的銀行亦需要減低賬上的風險以養傷,於是英美銀行便可能成為國債的主導買家。

英美銀行增持國債,即是有錢亦寧願借給政府,也不願借給私人企業和消費者,於是減少和收緊對私人市場的借貸。英美私人市場的借貸困難( Credit Crunch)雖已討論多時,但情況未有改善,信貸持續緊縮,經濟前景不明朗,使美國的資本投資計劃( Capital Spending)跌至 35年新低。

去槓桿化 經濟難增長

銀行信貸由私人市場轉移到政府,結果私人市場投資減少,卻養大政府財赤開支,由於政府沒有私人市場的經濟活力和靈活性,長遠而言,此消彼長,經濟增長只會越發困難。

日本另一個值得歐美借鑑的例子:在過去 20年間,私人借貸佔國民生產總值( GDP)比例,由最初的 200%跌至 100%;但政府的借貸比例,卻由最初 100%升至現時的 200%。換言之,日本的私人市場經歷了大規模的去槓桿化,取而代之是政府龐大的借貸,用政府的借貸去抗衡去槓桿化的傷害,代價是在過去 20年,日本無論是實質 GDP增長或就業增長,都是乏善可陳。

美國會否步日本後塵或許言之尚早,但種種迹象顯示,機會正與日俱增,值得關注。



.

TOP

長知識了,謝版版的論述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