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一誠法師開示:禅宗與淨土

一誠法師開示:禅宗與淨土

一、緒論

衆生因無明煩惱的迷惑而有六道輪回之業報,如何徑出輪回而趨佛果,是每一個佛教徒需要迫切承辦的問題。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禅宗與淨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門,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見地及修行次第卻有不同,故自隋唐以來,禅淨之诤斷斷如也。參禅者

自標“即心是佛”,每每譏諷淨衆爲“著相”,念佛者自謂“仗佛加被”,每每譏诋參禅者爲“浮泛”。宋永明延壽、天衣義懷出,始倡禅淨雙修,相即相融,事理無礙,禅淨之诤才告暫停。時至今日,或執禅毀淨,或執淨毀禅者仍大有人在。那麽,禅淨二宗各有什麽思想特點?二者能否調和融通呢?余謹依先聖之旨,再釋禅淨之義,以一得之見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磚引玉。

二、禅宗與淨土宗之異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葉靈山會上拈花悟旨以來,到達摩二十八傳而至中國,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葉,各勝擅長。

禅宗認爲,一切衆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見佛之一切知見、德能本自具足,現現成成,離一切能诠所诠,無須外求,只有靠自己去體驗、去實踐、去證得,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體即是,動念卻乖。因此,禅宗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高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沒有佛殿。一切只憑自己努力,絕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之極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須自見”是其思想特色,故稱難行道。

2、淨土宗的思想特色

橫超三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卻各有不同。淨土宗認爲,末法時代的衆生業障太重,五濁惡世誘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墮輪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脫者不多,大部分衆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如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皆率衆接引。後阿彌陀佛果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其“光明無量”,“黃金爲地”,“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其國人民“壽命無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衆生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至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雖未斷惑,亦可帶業往生,與“諸大菩薩聚會一處”聞佛說法,永不退轉,一生補處。即簡便易行,又無重墮輪回之憂,攝機獨廣,故稱易行道。

3、二家合論

合論二家異同,今分三點詳述。

自力與他力

自力與他力,是禅與淨的根本區別,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稱爲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轉增上,乃至圓滿,才能到達極果,缺一不可。禅宗並不否認他力,如皈依三寶便是依三寶的加持力;特別是受戒,定要三師、七證、自四羯磨等, 戒體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淨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淨入門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應他力,難行能行,明心見性,開佛知見,自力增長,他力展轉增長,自然萬魔不侵、諸佛護持;淨土以他力促成自力,先往生不退之淨土,在佛力加被下增長自力,目的相同,殊途同歸。

值得一提的是他力只是一種助力,任何事情的承辦都以自力爲主,只有自力達到了相應的程度,才能顯出他力的力用,感應道交。所以《觀無量壽佛經》才提醒衆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此三事,名爲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如若平時不修善業正因,單等臨命終時的十念,如何往生?

難行道與易行道

難行道與易行道出于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由于自力與他力的不同,禅宗被稱爲難行道,淨土宗稱爲易行道。

佛說法四十九年,用盡言辭譬喻,分別解說,引化衆生,最後還是回到“未說一字”的離言說上來。禅宗即從此“無言說處”著手,直指人心,這就需要利根上智,穎悟力強才能參透,見性明心,所謂難行之難,就難在這裏。教是從淺至深漸修漸進,禅則缽水投針直窮源底,教的終點就是禅的始點,頓悟的關鍵也就在此,但是,一步走錯,則墮魔道,萬劫難出,故禅宗集頓悟、難行于一身。持名念佛則平穩易行得多,只要堅信有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至心念佛,即可往生,迳登不退,故稱易行道。

其實難行易行,也只指入手功夫而論,應視個人根性與精進程度而定,《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載:釋迦過去世所行的是難行的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的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可是,釋迦卻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得當來下生。這是因爲穢士之穢雖能障道,亦能促道。《維摩诘經》言:“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裟婆具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勝天般若經》《寶雨經》《寶雲經》《大智度論》等都有類似的說明,可見難行道反而易行。但是這並不是說易行道反而難行,據傳說,釋迦因爲多化衆生,弟子心已純淑,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卻還不足,彌勒多修淨土行,久證無生忍,自心早已純淑,而一向少爲衆生,利他功德卻未圓滿,故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怫,超九劫而成佛。說偈贊佛是易行道,似乎又說明易行道易成佛。這只說明念佛容易學、容易行,不是說容易橫超三界;參禅難行難入,並不是說難超佛果。難行易行,實在取決于衆生根性之利鈍,修行之笃懈,以及對機與否來決定的,法法平等,實無難易高下頓漸之分。

參禅與念佛

淨土的入道手段是念佛,禅宗是參禅,二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窮心絕慮,一下子很難做到,臨濟的話頭禅,提起一句話頭追慮審問,以抵擋和打破一切雜念妄想,亦即以一妄而消萬妄。這種方便施設與淨土宗抱定一句彌陀同一機。六祖的無念禅觀,與淨上的實相念佛也極爲類似。其實先德們早就參破了這一點,如六祖慧能以念摩诃般若波羅密代替念佛。四祖道信在江西吉安被圍時,也勸大衆“但念般若”。

北宋東山法門的念佛禅等就是很好的例證,何诤之有?

三、結 論

已知禅淨是可以圓通的,也是應該圓通的,佛說無量法門,法法平等、法法圓通。只是無論任何法門都是要信堅行深,把得住,則持咒可成,參禅可成,念佛可成,任運一法皆可成。善教者不妨學教,善禅者不妨參禅,善淨者不妨念佛,禅淨雙修,顯密兼習,只要自認適合自己,均可修習。如果以爲記得幾個名相,背得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論是非,只能徒增業障,豈不悲乎?余修學無長,馬齒徒增,言盡于此,即說一偈曰:

佛說一切法,莫非顯真心。

安得禅淨力,妄自定淺深。

一句南無佛,心光自發明。

了此話頭源,當下明本性。

識此佛來去,參禅證無生。

動靜皆自如,淨土即此間。

TOP

見性成佛

禪宗主張見性成佛  悟為其要
悟有 證悟,覺悟,開悟
以時間遲速  漸悟  頓悟
以智解 解之其理稱  解悟
由修行體達其理稱  證悟

然小乘斷三界之煩惱 證擇滅之真理
大乘唯識宗說 悟入唯識之性
三論宗倡至 不可得空之域
華嚴證入 十佛之自境界
天台證 諸法實相

即身成佛之  頓教
他土得證之  淨土門
歷劫修行之  漸教

有意修行 得選哪種入門為適合
再斷三界
斷九結 或無明
斷離貪煩惱或斷愛結
斷滅有漏善 及諸有為 無覆無記等煩惱
此為  斷界 離界  滅界

禪宗 是空宗  是佛魔皆空之思想
唯識宗為有宗  勝義有
般若為空
空相 有相都不執  
禪能增智慧  能否究竟  至少我不能
有智慧者能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