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當如何看待身前身後事

當如何看待身前身後事

當如何看待身前身後事?蒙田在本章中旨在解答此一問題。
  
  首先,蒙田認為人的本性是不安現狀,不斷的完善自我,因此人類的行動總是指向未來的。
  
  其次,蒙田用一個經典段落闡述了人生之事:人需樂天知命,瞭解自我,不懈行動。這一點上,我認為他與我們偉大的孔子極其相似。看看蒙田的表述吧:“‘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們通常將這一格言歸功於柏拉圖。這一格言的每個部分概括了我們的責任,而兩個部分之間又互相包含。當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事時。就回發現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認識自我,明確自己該做什麼。有了自知之明,就不回去多管閒事了,首先要自尊自愛,自修其身;就不會忙忙碌碌,勞而無功,不會想不該想的,說不該說的。蠢人即使得到想要的東西也從不會滿足,智者卻滿足現狀,自得其樂。”這段話說明瞭人生所需要的大智慧,對我無疑應有大的啟示,因為我們的行動很多時候顯得忘乎所以。
  
  生有何喜?死亦何哀?這是悲壯的犧牲者常有的心聲。但對芸芸眾生而言,好死不如賴活。蒙田舉古代的君王將領為例來說明“我們總是想把我們的存在延續到生命之後,並且相信上蒼的恩澤能陪伴我們進入墳墓,與我們的遺骨同在”。這種善意的期待雖可理解,一旦付諸行動就顯得荒唐可笑。其中頗有讓人震驚的例子,一位法國貴族,綽號為“無畏無暇的騎士”的巴亞爾將軍(1475—1524)就是如此。“他在戰場上被敵人用火槍射中,自感生命垂危,有人勸他撤離,他卻回答說他不會在生命最後一刻背朝敵人;他仍然堅持戰鬥,直到筋疲力盡,實在堅持不住並快從馬上摔下時,還命令他的司尉長將他平放在一棵樹底下,但是一定要面對敵人,舊如他生前做的那樣。”巴亞爾將軍希望他身前死後都能保持一致,無疑這是他卓絕的戰鬥精神的體現,但他失卻了生命的灑脫與幽默感,臨死之時當為解脫塵俗之時,他卻棧戀如故。與之相較,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1459—1519)則顯得尤為滑稽。他品德高尚,相貌堂堂,卻有一種讓人不解的習癖:從不允許別人看到小便,他如廁之時,絕不容僕役在場。不僅如此,他竟在遺囑中特意叮嚀在他死後給他穿上襯褲。據說他還在遺囑中追加了一條:給他穿襯褲的人要把眼睛蒙起來。若他有我國高僧圓寂的能力,我想他一定會自己穿上這條襯褲,可惜他沒有。真是荒唐之至。
  
  最後是葬禮。那些相信復活或死有哀榮者一定重視葬禮。在他們看來,死並不是永久性的結束,而是一種過渡,一道門檻。隆重而謹慎的葬禮,既表達了對死者的敬重,又是對他跨入彼岸世界的歡送。古雅典人就特別看重葬禮。一位雅典將軍在對斯巴達的海戰中取得了勝利。為了鞏固勝利,按照戰爭的法則繼續推進,未能停下來埋葬陣亡將士,將領們被雅典人民毫不留情、既無人道,也無公正的處死了,甚至連他們的辯護詞都不願意聽一下。以至蒙田說:“每當我憶及此事,便幾乎對所有的民主恨之入骨,儘管它代表的是自然和公道。”無疑這說明多數人的意見並非就是正確的意見,有時謬誤也貌似公允的民主形式發揮威力時會貽害無窮,其要旨在於真理是絕對的,它講求是與非,而人類的意識規則是相對的,民主只是我們理想的完善形式,而事實上它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問題。在此,這當然是題外話,雅典人正是因其迷信而犯了錯誤,後來的一位元雅典將軍吸取了教訓,可是戰果喪失殆盡,使雅典人飽嘗對葬禮迷信的惡果。
  
  對生死之事明智的態度是什麼呢?死後之狀晦暗不明;生前之景歷歷在目。未來的確是需要我們大費思量的,這也是人類的本性。既然未來是個謎團,而今日卻是天朗氣清,我們還是回到柏拉圖身邊吧:“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