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發願抄經越恭敬越受益

發願抄經越恭敬越受益

發願抄經越恭敬越受益
 文/白木




  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寫好心經,問這個問題的人無非兩種:佛弟子與書法家。他們想知道如何抄經更為如理如法,其實這壹念、這壹疑情生起,字十有八九便無法寫好。宋人黃庭堅曾說“有成竹於胸中,則筆墨與物俱化”。寫好心經需要三個前提,壹是聞法生喜,二則熟稔背誦,三能常作思維。用三個字概括就是“信,願,行。”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在通用的版本是唐代高僧、法相宗創始人玄奘法師所譯,通篇260字。在寺院,無論早晚課中,晨鐘暮鼓中,還是放生儀軌中都得使用到的法寶。這是佛教大乘教義之精髓,典籍中的典籍,為般若部六百余卷的要旨。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中有二十二年專門在講這個般若部,弘壹法師在閩南講心經的時候說:“般若部是藏經中最大之部。心經雖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義,毫無遺漏,故曰心也。”

  目前所知的譯本,總計七個。除現在廣為流通的玄奘法師譯本外,還有鳩摩羅什法師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與其他六種:唐朝法月法師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朝般若、利言等法師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朝智慧輪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朝法成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代施護法師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心經自從被翻譯成漢字後,為歷代書法家所鐘愛,曾以各種字體書寫留下諸多傳世的書法瑰寶。如張旭,懷素,歐陽詢,趙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張瑞圖,乾隆,傅山,八大山人,成親王,鄧石如,丁汝昌,吳昌碩,弘壹法師,於右任,溥心畬,啟功,沈鵬等人的抄經作品。

  不過印光大師在抄寫經文這件事上有著嚴謹的見解,他在《刺血寫經》壹文裏說到:“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壹筆不容茍簡。古今人多有以行草書體寫經者,印絕不贊同。”當時有壹位寬慧法師在揚州發心抄寫《華嚴經》,筆法潦草,印光大師便極力呵斥,令其壹筆壹劃,畢恭畢敬。

  所以,發願抄經,應以恭敬心為首。

  古語講:“大國難生,佛法難聞。”雖說我們現在看經非常方便,不僅去各個寺院或印經處請經本極為方便,就連在電腦裏,手機裏都可以翻閱大藏經。殊不知古時大德們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這才使得法寶流通,常住於世。甚至是為了求法,往生在西域路上,這些都是我們現在人無法想象的事情,今有人視佛像為土木,視佛經為紙張,不免讓人痛心疾首。

  昔日天臺智者大師與印度僧人交談後,得知世間有《楞嚴經》。便求法心切,在天臺山的華頂上,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設立拜經臺,竭誠禮拜。不畏寒暑拜了十八年,結果往生前還是無緣親見此經。後人被大師的發心感動,歷經種種艱辛才將這部嚴禁外傳的國寶《楞嚴經》帶入東土。可想而知,聞法有多難,經文流通多麽不易。

  前幾年我在鼓山寺閱藏時,壹日與法師同遊後山,發現小路旁邊有壹部被人撕毀丟棄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估計這個人壹邊走壹邊撕,並且是撕下就隨手扔。我與法師花了好長時間才把這些散落於山林各處的經文碎片壹壹找到。剛受三壇大戒回來的年輕法師,抱著這本被人撕壞的經文潸然淚下。回到寺院,我們按照頁碼重新壹頁頁排好,用熱毛巾擦去經文上的汙漬泥土,有些殘破的地方,先剪下來,按照原來大小寫好破損的經文,重新補上去,缺失的那幾十頁經文,法師負責裁紙,我負責謄抄,等法師先裁出原書壹樣大小的紙張,我再補抄欠缺的部分,如是反復地把經書修補好。我們靈機壹動,把這部修補好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做成線裝書,最後用黃布細心包好,放於經架之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壹分恭敬,即消壹分罪業,增壹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發願抄經也是壹個道理,須向恭敬求,同樣壹個人抄寫同壹部經,有無恭敬心,壹目了然,寫出來有截然不同的境地。

  抄經之前,先把手洗幹凈,這是最基本的事宜。然後端坐身子,在心裏默念數聲佛號,壹筆壹劃,如同懺悔,不得拖泥帶水,或筆跡潦草。須知古人在雕刻佛像時,每下壹刀,禮拜三寶三次,畫佛像抄寫經文可謂之壹筆三禮。雖說寫經之時,不需壹筆壹合十,但至少在心裏得如臨聖像壹般,虔誠無比。我們可以這樣感知,在抄經過程中的每壹筆每壹劃如念佛壹般,也可以把寫經過程中的每壹個經文觀想成禮佛壹般。壹部心經抄完之後,渾身不自覺地微微出汗,讓人頓感通透與自在。這樣抄出來的經文,書者法喜,觀者也能感知到三寶的攝受力。古德常言佛菩薩加持,就是發心的願力所致。

  大海為墨,須彌為筆。在抄經的時候,千萬不要心存雜念,應如念佛壹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亦不可掛念“橫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橫折鉤如勁弩筋節。”更無須思量孫過庭的話:“神怡務閑,壹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魏晉人寫字講究意前筆後,我們今人抄經也應以恭敬心催動筆墨,使手、腕、指、臂如念佛時撚珠子壹般,手動心不動,壹心不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慈悲心、菩薩力抄好每壹部經文。

  阿彌陀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