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問題] 孩子壹發脾氣就亂扔東西 咋辦

孩子壹發脾氣就亂扔東西 咋辦

  妳家孩子壹耍脾氣就喜歡亂扔東西嗎?如果遭遇這樣的“熊孩子”,是不是頭疼欲裂外加手足無措?快來看看有什麽辦法可以搞定吧!
                                                                                   

  媽媽來信

  最近特別頭疼,我家 2 歲多的娃,壹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要扔東西發泄,現在都不敢在他周圍出現易碎物品了,也和他說了很多次“不能扔東西”,他爸爸甚至還為此打過他,可是都沒什麽用,他爸在的時候不敢扔,可他爸不在就繼續扔。有什麽好辦法可以改善他的行為呢?

  壹發脾氣就要扔東西,這個習慣確實不好,需要糾正。不過在提解決方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壹下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因為只有當我們了解孩子行為的密碼後,才能更好地在類似情況中舉壹反三。

  “我很憤怒,我需要發泄”

  當我們處在情緒之中,比如憤怒、生氣、懊惱的時候,常常會心跳加速,甚至面紅耳赤,很想破口大罵,或者想把惹怒我們的人痛扁壹頓。但理智會告訴我們,那樣做不對,只會讓問題更激化。所以,即便有情緒,我們也常常能控制住自己,以免壹時沖動、行為不當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

  但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往往不能做到像大人那樣。因為對於大腦尚未發育完善,且情緒處理經驗較為匱乏的寶寶來說,感到“憤怒”時,他們的第壹反應往往就是出於本能的“反擊”,有些孩子可能是打人,有些可能是扔東西,有些可能是大喊大叫。

  情緒無好壞,但行為有對錯

  任何壹種情緒的產生都有它的價值,幫我們覺察 “自己到底怎麽了”,比如當我們憤怒時,往往是因為受到了冒犯;失落時,往往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等等。它幫我們感知自己、了解自己,所以,我們常說,對孩子的情緒要“無條件接納”。

  但是,在情緒主導下產生的行為是有“對錯”的,所以,妳有脾氣了,並不被代表妳做什麽都可以——孩子需要知道良好行為的邊界在哪裏,這也是在幫助他成長為更加遵循社會規則的人。

   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予以正確引導

  那如何做,才能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又“規範”他的行為呢?當我們傷心、生氣、難過時,會很希望有人理解我們。孩子也是壹樣的。

  所以,當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時,往往就能讓孩子的情緒緩解大半,比如對孩子說:“妳覺得很生氣,是因為沒經妳同意就把玩具收起來了,是嗎?”這會讓孩子因為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而更願意傾聽妳或和妳傾訴。

  接下來,妳可以引導他自己思考或者妳們壹起商量出“碰到讓自己難過的事,怎麽做才能好起來”的方法,比如對孩子說:“寶貝,我們怎麽做,才能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呢?”孩子可能會說“要抱抱”,那就給他壹個擁抱;如果孩子說“想打人”“扔東西”,那妳可以給他壹個軟枕頭或者壹團紙,對他說:“寶寶生氣了,很難過,可以捶枕頭或者揉紙,努力把壞心情扔掉,但不能打人、扔東西。”這是在引導孩子學會用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的方式來疏解情緒。

  當然,妳也可以和孩子壹起布置壹個“積極暫停角”,裏面放上軟墊,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籍,告訴孩子,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積極暫停角”,直到讓自己心情好起來為止。這是在引導孩子學會,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通過“暫時抽離,換個環境”的方法來讓自己的情緒好起來。

  不當行為出現時,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

  如果孩子發脾氣時,出現了打人、扔東西等不當行為,在同理他的感受,並引導他學習正確的方法疏解情緒後,還是需要讓孩子為自己剛剛的不當行為負責的,這也是讓他學習知道,做錯了需要承擔結果。比如打人了,牽著他的手,讓他向對方道歉;扔東西了,引導他把東西撿回來放好。這也是在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

  學習在負面情緒中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壹門成長中的必修課。然而,在這“修煉” 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在引導之後,孩子依然用最“原始”的方法來應對。沒關系,這很正常,因為任何新技能或者說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壹個需要反復練習的過程。

  而孩子也只有在這樣壹次次恰當引導後的反復練習中,才能慢慢習得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從而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