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龜的生態習性 / 生殖習性

龜的生態習性 / 生殖習性

龜的生殖
水棲性的淡水龜產卵挖洞前會先排出副膀胱的水份


現存的所有龜的種類皆是利用產卵繁殖後代,並未發現有類似蛇或蜥蜴有胎生(或稱卵胎生)的生殖方式。不論是水棲性的淡水龜或生活在海洋裡的海龜,都需要爬上陸地產卵,將龜卵埋在透水性較佳的沙地或泥地中,有時也會埋在落葉堆。即使有些種類會將龜蛋埋在水底,主要是利用棲息環境有明顯的乾濕季,在乾季來臨之前,將龜蛋產生水底,等水位退下接觸空氣後,才能繼續孵化。

龜卵是在母龜的輸卵管中受精,在受精後再分泌富含鈣質的蛋殼包覆,形成具有白色蛋殼的「龜蛋」。許多水棲性的淡水龜,在上岸產卵前會利用靠近尾部的副膀胱吸滿水,在上岸找到合適的產卵地點時,先排出水份,不但可以較容易在乾硬的土表,挖出產卵的洞穴,也可讓產下的龜蛋能保持一定的濕度。有些人認為遇到要產卵母龜會尿尿,其實是母龜受到驚嚇,把副膀胱裡所帶的水排掉之故。

母龜長期保存精子
交配中的食蛇龜


在古書中曾提到「廣肩無雄,龜鱉之類以它為雄」,它是指「蛇」的意思,有些其他的典籍也有類似說法,這種說法流傳已久,後來「烏龜」因這種不正確的說法被「污名化」,變成一種影射不正常男女關係的代名詞。這種說法相當有趣,代表著古人可能已發現母龜在沒有雄龜存在的情形下,也會產下受精的龜卵,而且能孵出幼龜,在科學背景知識有限的時代,只好「懷疑」母龜會有找其他物種偷情的情形。不能說古人的觀察沒道理,只是聯想太多了,推理有點不合邏輯;沒把觀察的現象告訴讀者,卻只講推論的結果,搞得後人摸不清頭緒。

目前已發現許多龜類的母龜,會將公龜的精子存在輸卵管內,其活動能力可維持數年之久。因此,母龜在與公龜交配過後,在一、二年之內所產下的龜蛋,仍有受精發育孵出幼龜的可能。有些研究也發現母龜所產下同一窩蛋所孵出的幼龜,其父系的基因常會來自多隻公龜。也就是說在多胞胎小龜中,常發生不同爸爸的情形。

性成熟與體型大小、年齡
龜類達性成熟常與體型大小關係較密切


在許多爬行動物種類中,是否會達到性成熟,常與體型大小關係較密切,而與年齡大小的關聯性較小。龜類的成長與環境條件(如溫度、食物等)有關,在溫度較低、食物較缺乏的環境下,成長速度會較緩慢,此種成長方式與恆溫的哺乳動物不同。所以龜類研究中,較少討論性成熟的年齡,反而較注重達到性成熟的體型大小。

一般認為海龜在海洋中的成長速度相當緩慢,估計需15~30年才能達到性成熟的體型大小,但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曾發現有些綠蠵龜個體,只要 5年就可繁殖產卵。許多陸棲性的淡水龜或陸龜種類,在自然環境各種條件的限制下,成長速度相當緩慢,但在條件控制的圈養環境下,達到性成熟體型大小所需時間可縮短許多。

蛋殼的構造
龜蛋外部是由含有鈣質的蛋殼包覆(食蛇龜)


在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由爬行動物開始出現「羊膜卵」的生殖方式,使這群動物可以脫離水環境的限制,適應陸地的生活。龜蛋也是典型的羊膜卵,透過外部包覆的羊膜,發育中的胚胎可與外界環境交換氣體與水份;蛋的最外部才是包著含鈣質的蛋殼。

依據蛋殼的構造,一般可為「革質蛋」與「鈣質蛋(硬殼蛋)」兩類。革質蛋的蛋殼鈣質層較薄,具有彈性,於孵化過程會隨著環境的含水量而改變蛋形,含水量高時會吸水使龜蛋變大,缺水時則相反;孵出幼龜的體型大小,也會隨著孵化環境的濕度有關,濕度高時孵出體型較大的幼龜。而鈣質卵的蛋殼鈣質層較厚,外殼堅硬,並不會隨環境含水量多寡變形,保水性也較佳。

所有海龜種類都是屬革質蛋,一般陸棲性的種類主要是鈣質蛋,偏水棲性的淡水龜有革質蛋也有鈣質蛋,與環境適應的演化有關聯性,台灣原生的淡水龜皆屬於鈣質蛋。對陸棲種類而言,龜蛋孵化環境的含水量不確定性高,避免水份散失的能力就變得相對重要。而對水棲性種類而言,河岸邊沙地裡的水份,並不致成為限制因素,吸取較多水份,孵出體型較大的幼龜,可能較具有競爭力。但在生態學裡面,幾乎都有例外,有些淡水龜就不容易將龜蛋明確分類。

不同種類龜蛋的大小與形狀差異極大


※龜蛋與龜卵有什麼差別?習慣用龜卵,但有人說:「有殼的叫蛋,還沒長殼的叫卵」,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請包涵。

  
龜蛋開始發育會有明顯白斑(斑龜)


斑龜蛋在孵化時外形會受環境含水量影響


龜蛋的孵化
幼龜發育養份是來自卵黃


斑龜幼龜尚未完全吸收回體內的卵黃囊


幼龜孵化所需的養份是來自龜蛋裡的卵黃,水份與氧氣則需透過蛋殼與外界交換。龜卵在母龜輸卵管內受精後,受精卵就再始分裂,但發育到達某個階段就會停止,要等龜蛋順利離開母龜,接觸到空氣後才會繼續發育。一般龜蛋產在水裡是不會發育的,在孵化過程如果泡水過久,胚胎也會窒息死亡。

龜蛋的胚胎發育會有謂的「極性」,不管母龜怎樣生下龜蛋,卵黃會在龜蛋的下方,龜胚胎的背甲會朝著上方。一般認為在龜蛋發育過程,如果將龜蛋翻面,龜胚胎就會死亡無法孵化。其原因有點複雜,一時也說不清楚。因此在人工孵化過程,在龜卵的上方會用鉛筆做上記號,以免重新埋進土裡時弄錯方向。龜蛋如果已受精且開始發育,在外殼上方會開始出現大塊白色斑點(有些種類會出現白色環帶),不必像雞蛋一樣要照電燈觀察確認。

發育成熟的幼龜,最後會用類似鳥類的「蛋齒」,頂破蛋外殼後才能完全離開蛋殼孵出。幼龜在破殼後,腹甲上殘留的卵黃囊尚本完全吸收回身體內,通常會在土中停留數日,才會爬出孵化的洞穴。一般海龜產卵的深度常超過50公分,小海龜無法以本身的力量挖開沙子,必須等待其他的「同胞」孵化,以群體的力量在沙中撥動,使上方的沙子掉落,漸漸的上昇到沙灘表層,有點像坐電梯的方式。


  
斑龜幼龜利用蛋齒將蛋殼頂破


順利孵化的幼龜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爬出地面



以上引用自台灣龜主題館網站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philxyz0316 經驗 +50 感謝您貢獻精品文章 2007-4-9 00:24
  • philxyz0316 金幣 +50 感謝您貢獻精品文章 2007-4-9 00:24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