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發現台灣茶鄉之美

發現台灣茶鄉之美

南投縣名間鄉

在台灣如果想要了解台灣的茶葉文化,可能要到坪林的茶葉博物館走一走,但如果要理解台灣製茶產業的興盛情況,就一定要到南投名間鄉看一看。名間鄉這個位於濁水溪北岸,地屬南投縣西南方的鄉間小鎮,因與茶結下美好的因緣,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中,成為喝茶人士最耳熟能詳的地名。
  若與鹿谷鄉凍頂茶區相比,名間鄉松柏嶺似乎不太適合種植茶葉,但實際上,名間鄉所生產的茶葉,無論是產量或種植面積,皆是全台第一。能有今日的成就,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及茶農的處世風格,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南投名間鄉最為有名的產茶地點,即為松柏嶺。因松柏嶺屬於丘陵地形, 故茶園是如梯田般,高低相連,綿延不絕,而四周也會種植成排的檳榔樹,構成此地獨特的茶園景觀。
 
 
台灣的茶鄉-名間鄉松柏嶺。

隸屬交通部觀光局管轄的松柏嶺旅遊服務中心。

  松柏嶺地區位居八卦山脈最南端,海拔約四百公尺的台地上,比起產製凍頂茶的鹿谷鄉,海拔高度略低,平均氣溫稍高外,其餘的條件,都極適合種茶。
  首先因地處山脈東面斜坡向陽處,所以一年四季日照充足,倘若又是種植四季春此多產的茶種,一年採收四次以上,是毫無問題的。又台地上處處是紅壤類的土質,適合深耕厚植茶葉。此外,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更是其他產茶鄉鎮所欠缺的優勢。當然除了有上述優良的自然條件外,在地茶農更保有勇於突破,精益求精的態度,亦是開創此茶葉王國的最大功臣。
 

在名間鄉名松路的路旁,到處可見如稻田般規劃整齊的茶園。
 

赤水茶園。赤水位於松柏嶺的北方,此地亦種植大面積的茶園, 且又緊密相連,極為壯觀。
 

埔中茶園。松柏嶺,當地人稱松柏坑, 位於八卦山丘陵尾段最高峰,因附近多有茂盛的松柏,故得此名。早期茶園種植的最高點是埔中村,對外以埔中茶為名。
 

舊稱「湳仔」的名間鄉,起初是原住民的狩獵場,也是逢雨成沼,舉步為艱的窪地。
  走訪台灣各地的茶區,很難找到一處如名間鄉般,栽植的品種可以囊括各式的烏龍茶種,如青心烏龍、金萱、翠玉、武夷、四季春等,如此多樣性的栽種,也代表名間鄉民勇於嘗試的性格。
  機械採茶,不僅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產量,也能縮短製茶的時間,而這種優點較多的方法,也是由名間鄉的茶農首先採用。整體來說,大概只剩種茶與萎凋需要較多的勞力付出外,其餘的製茶過程,幾乎都是利用各式的機械,加以分工處理。
  松柏嶺所生產的茶葉,因全程機械化的處理,而具有穩定的品質;因栽植的茶種眾多,而具有多樣的口味;因製作成本的降低,而具有售價的彈性,當擁有這些競爭的優勢時,名間鄉自然也就成為全台最大的茶葉集散批發中心。

   
陳舖於茶園土壤的花生殼。 灑下花生殼的用意有二,一是防止雜草生長,二是充當有機肥。


全台最早的道教廟宇「受天宮」。受天宮位於八卦山脈南端與彰化縣二水鄉交界處。興建於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供奉道教北極玄天上帝。

  松柏嶺在台灣的茶業發展史上,屬於開發極早的茶區。先期所生產的茶葉,以內銷為主,但由於銷路有限、知名度不高的緣故,導致茶農生計相當困苦。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曾蒞臨巡視,對名間鄉的茶葉,讚譽有加,特命名為「松柏長青茶」。此外,民國六十年代由鹿谷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更讓滿山遍谷盡是茶園。而後在省農林廳及南投縣政府有計畫的督導推動下,「松柏嶺」逐漸演變成今日的面貌,也以松柏長青一茶聞名於世。(註:「松柏長青茶」原名「埔中茶」,產於「松柏嶺」。1975年蔣經國先生對於此地的茶葉香郁芬芳讚譽不已,特命名為「松柏長青茶」。主要品種有台茶12號、武夷、台茶13號、四季春、烏龍等)
  看見松柏嶺分布遼闊又密集的茶園,總覺得這應該是〝茶田〞而不只是茶園,也領悟了〝茶米〞的意義;這裡的茶農把種植稻米的方式使用在茶樹,使茶葉的年產量高居全台之冠;對這裡的居民來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應該改為「茶米油鹽醬醋柴」,茶是每日生活必備,重要性絕不亞於米。只有實際到過松柏嶺才能深刻體會「松柏長青」的涵義,如松柏般長青的茶園正是此地的寫照。


名間鄉所種植的茶種,品類繁多,且以青心烏龍、金萱、翠玉及四季春為主,悠遊於茶園,彷彿置身於茶葉博覽會之中。
 

名間鄉的黃昏美景。名間人勇於嘗試的性格,使得名間成為台灣首先大量種植金萱、翠玉與四季春等新茶樹品種的地區。

來源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33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stan4861 經驗 +10 優質圖文獎勵! 2010-10-25 22:27
  • stan4861 金幣 +10 優質圖文獎勵! 2010-10-25 22:27
  • 蔡逸竹 經驗 +100 感謝您貢獻精品文章 2007-4-30 22:26
  • 蔡逸竹 金幣 +100 感謝您貢獻精品文章 2007-4-30 22:26

TOP

台灣高山茶

台灣高山茶

何謂「高山茶」?以海拔做定義,是目前比較沒有歧見的說法,但在高度上,雖有業者是以海拔800公尺或1,400公尺開始算起,但大體而言,仍以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產製的茶葉為主流共識。至於台灣現有種植茶樹的高度是以海拔2,600公尺為上限。不過「高山茶」一詞也經常套用於產製於高山,但產地名氣不大,或少數產區不足海拔1,000公尺,但位居高地河谷,且富有高山氣的優質茶葉。所以「高山茶」並非專指某地生產的茶葉,而僅是與「平地茶」相對的一個概念名詞,但是高山出好茶卻是不爭的事實。
 

■巃頭茶區的茶農採收秋茶情況。巃頭地屬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

為何高山出好茶

上帝賦予台灣種植高山茶的自然環境,可謂「得天獨厚」。在全島約36,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超越100公尺等高線區域的面積約佔68.7﹪,500公尺等高線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45.2﹪,真的是處處是「高山」。而台灣的高山茶園,又多是從舊有的林班地、竹林地開墾而來,地力豐沛,含有大量有機質,適合茶樹發育。如果又是日照充足,降雨量平均的區域,更是種茶植茶的最佳地點。
  高山出產的茶葉天生便擁有下列兩項優勢:
是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
是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使得茶樹的生長趨於緩慢,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的優點。
  雖說產於高山的茶菁佔有上述優勢,但是高山製茶仍有其困難之處,首先是居高不下的種茶與製茶之人力成本;再者是高山茶菁必須現地現做,而午後經常性的起霧環境,時常影響後製茶葉的成功率。所以頂級的好茶,只能看老天的臉色。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小 下方的茶園。一般而言,高山茶雖廣受各界所喜愛,但對生產者而言,製成頂級好茶的條件,其實是相當的嚴苛,因為必須當地現作。
 

圖內的村落即是位於阿里山公路旁的巃頭。
 

山勢雄偉的三錐山下方,即是仁愛鄉紅香茶區。
 
  整體而言,無論是「阿里山珠露茶」,還是「梨山茶」,其實皆可歸類為高山茶的一種,象徵高山出好茶,確確實實是有口皆碑的事實。而高山茶之所以迷人,正是其沖泡後,久久不散的茶香氣韻及耐人尋味的回甘口感,喝上一杯,自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滿佈心中,這也正是平地茶難以抗衡高山茶的主因。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2:56 編輯 ]

TOP

台灣高山茶的產區

台灣高山分布極廣,生產高山茶的地點,亦是眾多,不過仍以嘉義縣與南投縣境內海拔1,000~1,400公尺的新興茶區為主。
(1)嘉義縣
  一提起嘉義縣,我們自然會有許多等號的名詞出現在腦海中,例如蜿蜒於崇山峻嶺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或是已經功成身退的神木,或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奮起湖便當等等, 再再顯示嘉義縣自然資源的豐沛。而它也是當前台灣生產高山茶的重要產區,種植的區域,以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及阿里山鄉等四個山區鄉鎮為主。
  梅山鄉除了是南台灣重要的柑橘、柳丁和麻竹筍產地外,爬滿阿里山麓的烏龍及金萱高山茶,種植面積更佔嘉義縣的一半。而梅山鄉全鄉共分十八村,百分之九十屬於山區,茶園主要分布於梅山鄉山區之太平、龍眼(龍眼林尾)、店仔、樟樹湖、碧湖、太興、瑞里、瑞峰、太和及太興等村落,目前茶園面積總數約10,000公頃,海拔介於900~1,400公尺之間。縣道162甲線則是參觀該鄉茶園的重要路線,從太平至瑞里,只要是村落區皆可見到滿山遍谷的茶園。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鄉龍眼村(海拔約1,200公尺)更是台灣高山茶的濫觴。而此地種植的茶樹,以青心烏龍為主。雖然名氣已不如當年響亮,但茶園的規模,仍是十分壯觀。

 

龍眼村原名「龍眼林」,因為舊時山龍眼甚多,密集成林,故以龍眼林稱之。
 
  至於竹崎鄉、番路鄉及阿里山鄉,產茶的村莊大多位於台18線公路(阿里山公路)旁,如瀨頭、隙頂、巃頭、光華、石桌、十字路、達邦、里佳及豐山等山地部落。而這些村落所產製的茶品,對外通稱「阿里山茶」,不過也有名為「阿里山珠露茶」或「阿里山玉露茶」的茶品出現。尤以「阿里山珠露茶」最享有盛名,可謂是竹崎鄉民的「綠金」,而此茶正是產於石桌。竹崎鄉石桌茶區,茶園種植面積約為400公頃,分佈於海拔約1,200~1,400公尺左右的高度,且集中於培仔桶林道沿線,種植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由於製成的茶葉,香氣濃郁,滋味甘醇,廣受飲茶人士喜愛。
 

位於中和村的石桌茶區。竹崎鄉的茶園分布於中和村、光華村、仁壽村及金獅村等四村。
 

巃頭茶區的茶農採收秋茶情況。巃頭地屬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
 
(2)南投縣
  南投縣位居台灣心臟地帶,是台灣唯一不濱海的縣市。四面環山,境內多丘陵地,且氣候日夜多有變化,適合茶葉的生長。而主要生產高山茶的鄉鎮,以竹山鎮、仁愛鄉、水里鄉、信義鄉等四個鄉鎮為主。

 

位於南投縣竹山鄉大鞍林道旁的茶園,圖中白色竿子 是自動灑水器。經由幾十年來的開拓,竹山鎮的茶園從溪畔到高山都有,也讓它成為全台單一行政區種植海拔落差最大的茶區。
 

位於平靜茶區的金萱茶園。仁愛鄉為南投縣第四大產茶區,首位為名間鄉,其次為竹山鄉和鹿谷鄉。2002年(民國91年)整個南投縣,全縣茶葉年產量為11,100公噸,收穫面積為8,075公頃。而仁愛鄉於該年,茶葉年產量為771公噸,收穫面積為847公頃,佔南投縣約百分之6.9。
 
  竹山鎮是南投縣最早開發的地方,自古是入番地,通後山的樞紐點,因有「前山第一城」的雅號。竹山鎮從1980年代開始,首先從照鏡山地區大量種植茶樹,目前該鎮茶園分布的據點有照鏡山、後埔、社寮、瑞竹、大鞍、軟鞍、流滕坪、山坪頂、杉林溪、延平、延山、羊頭彎和龍鳳峽等處。至於該鄉生產高山茶的地區,以杉林溪與大鞍山區為主,尤以「杉林溪茶」的名氣最大。
 

位於竹山大鞍的茶園。因台灣生產高山茶的地區,大多是沿著當地現有的產業道路,隨路開闢,所以如果要前往參觀,最好是駕駛底盤較高,且有四輪傳動的車輛比較適合。至於住宿,因當地茶農也多兼營民宿,所以不成問題。
 
  仁愛鄉位於台灣之中央地帶,地屬南投縣之東北方,境內共分為15村66個部落。該鄉茶葉經濟栽培緣於60年代末期,由天仁企業率先引進,並以霧社、高峰等地區開始推廣,迄今栽培面積已達800餘公頃,年產680餘公噸,躍身為南投縣第四大產茶區。從霧社至清境農場,到處可見茶行、製茶廠及民宿,而青翠碧綠有如等高線般的茶樹,甚至就出現在省道台14線及台14甲線旁。此地的茶園,由於位居中央山脈的深處,終年氣溫低,溫差大,而讓高山的茶菁保持極佳的品質。
 
  此外因地廣人稀的緣故,導致此地茶葉產區極為分散,所以對外雖然大多以「高山茶」稱之,但是仍有為數眾多的地名茶出現,例如天霧茶(霧社)、天盧茶(廬山)、宿霧茶(清境農場茶園)、碧綠溪茶、霧敦茶(紅香)、東眼山茶(北東眼山)等茶品。至於仁愛鄉產茶村落,則有良久、武界、大同山、北東眼山、奧萬大、紅香、平靜、霧社、春陽、廬山、翠峰、翠巒和清境等地,且以青心烏龍及金萱(台茶27號)的茶種為主。

 

清境農場茶園為民國76年所該開闢的高山示範茶園。面積6公頃,種植青心烏龍及金萱茶,由於經常雲霧繚繞,久久不散,因而得名「宿霧茶」。
 
  水里鄉舊名「水裡坑」,全鄉海拔均在250公尺以上。而位於該鄉的明潭水庫,仍然是台灣最大的抽蓄式水力發電廠,可知當地水利資源的充足。而水里鄉亦於1980年代開始興起種植高山茶,目前產茶村落集中於郡坑、新山與上安等三村。而此地所生產的茶葉,以「玉山茶」和「勝峰茶」的茶品最為著名。
  信義鄉是全台面積第二大鄉鎮,它有個美麗的別名-「青梅之鄉」。每年早春時分,當滿山遍地的梅花盛開,總是吸引許多外來客到此駐足欣賞花雪繽紛的美景。而信義鄉與水里鄉相同,是從1980年代左右,才開始闢墾茶園,所以也屬於新興的高山茶區。而當地種植茶園的地區,包含三十甲、羅娜、同富、神木、沙里仙和塔塔加等地,並以「玉山高山茶」稱之,對外販售。另外也有命名為「沙里仙茶」與「塔塔加茶」的茶品。
 
(3)其它縣市
  此外,台中縣和平鄉的福壽山農場與梨山及位於花蓮縣境內的大禹嶺等地,都是全台海拔最高的茶區,當然茶價也是不同凡響的高貴。

 

種植於和平鄉天池附近,海拔高度約 2,500公尺左右的青心烏龍茶園。造訪時,山下的秋茶多已採收完畢,此地卻依然綠意盎然,尚未摘採,可知種於此環境的茶葉,生長速度較慢。
 
  近年來,雖然台灣生產高山茶的地區,有略為減少的趨勢,但亦如高山蔬果一般,依舊廣受社會大眾所喜好。其實台灣生產高山茶的地區,多數擁有開發成觀光茶區的優勢,例如梅山鄉龍眼林尾、竹崎鄉瑞里、石桌及巃頭、仁愛鄉平靜與紅香等,都有令人驚艷的茶園美景,值得各位驅車前往。不過話說如此,只是仍需大家的重視與青睞,就如同水土保持的問題一樣,都需要我們更為細心的維護與留意。所以,各位有機會一定要去台灣高山茶區走走,絕對是值回票價的選擇。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04 編輯 ]

TOP

高山茶和烏龍茶之間

目前台灣生產的高山茶品種,以烏龍茶及金萱茶為大宗。為有別於平地茶,或方便行銷,本地的茶商通常會在茶種二字前,冠上「高山」,以示區隔,如「高山烏龍茶」或「高山金萱茶」等,但是如果僅稱「高山茶」,則幾乎都是專指用青心烏龍茶種所製的茶。
  烏龍茶是台灣最早製造的茶,可說是台灣茶的始祖,也是台灣在世界上名聲最為響亮的茶。在中國依茶的發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大類,俗稱的烏龍茶就是青茶。
  歐美國家依發酵度來分,不發酵的叫綠茶,全發酵的叫紅茶,而介於中間半發酵的,都視為烏龍茶。但不論東西各國,對烏龍茶的說法,應該是指依某種做法製成的半發酵的茶,並不指特定的茶葉品種。但是在台灣,本地人所稱的「烏龍茶」,除了它是半發酵的茶之外,還必須用烏龍的品種所做出來的茶,才叫做烏龍茶。較有名氣的茶,則會加上地方名字,如大眾所熟悉的「凍頂烏龍茶」及「玉山烏龍茶」。在台灣所種植的茶類中,大部分都是烏龍的品種,高級茗茶更是如此。因而久而久之,「烏龍茶」這個專有名詞,便由「烏龍品種的茶」所取代。

青心烏龍種的茶樹,是台灣栽培歷史最久,分布最廣的品種。目前市場行情,以單一品種而論,僅稍遜正欉鐵觀音。
 
  另外,根據台灣茶葉主管單位對台灣茶的介紹,是依照茶製作方法分為包種茶及烏龍茶二大類,而烏龍茶指的就是重發酵的白毫烏龍。但是現在「烏龍茶」這個名字在台灣代表的意思很多,不像中國區分的那麼嚴謹。隨著兩岸的分裂及台灣在製茶技術的進步,逐漸地與中國大不相同,甚至還有很多新的品種產生。再加上近年來台灣有很多新興的產茶區,為了推廣自己當地的茶,有很多地方也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命名。所以同樣是烏龍茶,其命名的方法就更多樣化了。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2:57 編輯 ]

TOP

台灣高山茶園寫真

台中縣和平鄉福壽山茶區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台中縣和平鄉天池茶區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投縣仁愛鄉春陽茶區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投縣仁愛鄉紅香茶區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投縣仁愛鄉平靜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投縣竹山鄉大鞍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梅山鄉太和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梅山鄉瑞峰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梅山鄉瑞里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林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竹崎鄉石桌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嘉義縣竹崎鄉光華茶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06 編輯 ]

TOP

南投縣仁愛鄉

位於台灣之中央地帶,地屬南投縣東北方的仁愛鄉產製高山茶地區範圍遍及鄉內十個村落,且以青心烏龍及金萱茶種為主。仁愛鄉茶葉的引進栽培雖僅30餘年,但在互助村與新生村東鄰海拔約1,600公尺左右的守城大山西麓,發現台灣面積及株數規模最大的原生茶林,可見茶葉極適合於此地栽培。由於仁愛鄉面積廣大,地勢崎嶇,人煙稀少,所以分散各村落的茶園,仍會集中闢建於靠近部落的位置。不過每到雨季來臨時,路塌橋損的慘況,已經變成當地茶農揮之不去的陰影,但願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情景,能夠重新降臨並永遠留在仁愛鄉。
 
      

仁愛鄉境內共分為15村66個部落。其15村分別為互助村、新生村、發祥村、力行村、翠華村、榮興村、南豐村、大同村、中正村、法治村、萬豐村、親愛村、春陽村、精英村與合作村等村落。 迄今有茶園的村落已達10村。



  南投縣仁愛鄉或許對一般人來說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清境農場」大概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錯,「清境農場」就位於仁愛鄉上,而仁愛鄉又是一個如何的鄉鎮呢?它的地理位置,是位於台灣之中央地帶,地屬南投縣之東北方,就與接壤的行政區域來說,東與花蓮秀林鄉及萬榮鄉相接,西與南投國姓鄉、埔里鎮和魚池鄉相連,北與台中和平鄉為界,南與南投信義鄉為鄰。此外,仁愛鄉佔地面積約為1,273.5平方公里,是南投縣的第二大山地鄉,也是全台第三大鄉鎮。
  主要的連外道路是台14線,台14線省道於埔里沿眉溪河谷進入鄉境,經由南豐、大同、春陽和精英等四村,止於能高山路屯原。其支線台14甲可由霧社通往大禹嶺,與中部橫貫公路相銜接,而位於台14甲線旁的武嶺,標高3275公尺,是全線之最。如果就台灣319個鄉鎮來說,仁愛鄉是台灣第三大鄉鎮,但居住於此地的居民卻不足1萬6千人,所以是個鄉美人稀,度假休閒的好地點。而位居仁愛鄉的著明景點,除了清境農場外,還有廬山溫泉、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及萬大水庫。今年的七二水災雖重創南投仁愛鄉,但目前道路狀況仍然是暢通無阻,直抵松雪樓,毫無問題。


綿延不絕的奇萊群峰。仁愛鄉境內的山脈分別屬於中央山脈之合歡、奇萊、能高、卓社、關刀、及守城山系,而海拔高於2,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即有合歡山(標高3,416公尺)、能高山(標高3,261公尺)等七十餘座 。
 

圖中右下方的銀色棚架,是為了種植百合花而搭建的。因仁愛鄉地勢落差極劇,而讓此地的農林產品,呈現多元化的地方特色,尤以溫帶果樹(蘋果、桃、梨等)、高冷花卉(滿天星、百合、大里花、玫瑰、芻菊等)、夏季蔬菜(甘籃、甜椒、敏豆、青蒜等)及高山茶葉等經濟作物為大宗。
 

位於台14甲線旁的歐式民宿。
 

又稱碧湖的萬大水庫,是提供日月潭發電用的水源。
 

午後的清境,朦朧的雲霧,有如置身於仙境之中。1961年(民國50年)蔣經國先生將「見晴」改為「清境」,這也就是清境地名的由來。
 

台14甲線至翠峰路段後,沿合歡山支脈鳶峰(標高2,756 公尺)與櫻峰修築而上,下方河谷處為濁水溪上游,面對可見如屏風般綿延的山系為能高山與奇萊群峰。
 

種植於清境農場附近的金萱茶葉。此地的金萱茶葉大於名間鄉甚多 ,葉可長至7公分左右。
 

位於紅香茶區,可前往至帖比倫峽谷的高山茶園。
 

位於平靜村落上方的金萱茶園。金萱是以硬枝紅心作父本,台農八號作母本,人工培育而成的第一代。試驗所的代號為2027,也就是茶改場成功育種的排列順序第12號。做成半發酵茶,滋味甘醇濃厚,具有特殊的品種香,是類似桂花香或牛奶香,而其中又以牛奶香,最受大眾喜愛。目前金萱的種植面積,僅次於青心烏龍,佔全台第二,位於海拔1,600公尺以下的茶區多有栽植。
 

位居春陽部落附近的茶園。
 
  至於仁愛鄉產製高山茶地區,範圍遍及鄉內十個村落,且以青心烏龍及金萱(台茶27號)的茶種為主。仁愛鄉茶葉的引進栽培雖僅30餘年,但在互助村與新生村東鄰海拔約1600公尺左右的守城大山西麓,發現台灣面積及株數規模最大的原生茶林,可見茶葉極適合於此地栽培。
  60年代末期,天仁企業引進茶葉種植技術,並以霧社、高峰地區開始推廣,迄今栽培面積達 800餘公頃,年產 680餘公噸。由於栽培地區,多擁有日夜溫差大,午後雲霧繚繞的環境,因而造就此地所生產的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活、滋味少澀甘醇、茶味香氣淡雅、湯色蜜綠透黃及耐沖泡等等的特色。


目前仁愛鄉產製高山茶的地區,試整理如下:
良久茶區,位於武界南方,可由由武界產業道路轉卓社林道。
 
武界茶區,位武界產業道路旁。
 
大同山茶區,位於南豐村境內。
 
北東眼山茶區,可經由力行產業道路到達。
 
奧萬大茶區,位於仁愛鄉大安路旁。
 
紅香茶區,位於翠峰北方,可由力線行產業道路轉紅香支線。
 
平靜茶區,位於廬山上方,可由台14線到達。
 
霧社茶區,仁愛鄉公所即位於此地。
 
春陽茶區,是位於台14線往廬山的山地部落。
 
廬山茶區,茶園多位於廬山溫泉區上方坡地上。
 
翠峰茶區,可由力線行產業道路翠峰支線進入。
 
翠巒茶區,可由力行產業道路接翠巒產業道路到達。
 
清境茶區,此地民宿四處林立,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親愛村茶區,位於仁愛鄉高平路旁。

  由於仁愛鄉面積廣大,地勢崎嶇,人煙稀少,所以分散各村落的茶園,仍會集中闢建於靠近部落的位置,例如以平靜茶區來說,多數茶園是位於村莊的上下方,尤其是以上方處的茶園種植面積最大。不過每到雨季來臨時,路塌橋損的慘況,已經變成當地茶農揮之不去的陰影,但願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情景,能夠重新降臨仁愛鄉。
 

散落於濁水溪上游河谷的高山茶園。由於仁愛鄉境內群峰爭雄,溪谷縱橫,導致地形的起伏落差極劇,高低落差可達3,100餘公尺之遙。
 

清境農場附近的高山茶園。仁愛鄉的土壤屬於黃壤類,含微酸性,雖土層不甚深厚,但由於石塊較少 ,土質疏鬆,極適茶樹生長。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22 編輯 ]

TOP

嘉義縣梅山鄉

在嘉義縣十八個鄉鎮中,高山茶是嘉義縣年產值最大宗的經濟作物之一,總栽種面積達2,200公頃以上,而該縣主要產茶的四個鄉鎮中(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和阿里山鄉),又以梅山鄉的1,200公頃居冠。
  梅山舊稱「糜仔坑」或「梅仔坑」,是一個位於嘉義縣內東北角,由西向東延伸,又橫置狹長的鄉鎮。其地理位置是南鄰竹崎鄉,東接阿里山鄉,西毗大林鎮和民雄鄉,北借清水溪與雲林縣古坑鄉為界。總面積為119.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介於90~1,815公尺之間, 所以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地鄉鎮。





從太平村落所拍攝的嘉南平原日夜景。太平村地屬梅山鄉,舊名大坪,是嘉南平原東北方的高地,海拔約1000公尺左右,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登山避暑勝地。
 
  目前梅山鄉共分十八個村落,分別為過山村、雙溪村、大南村、梅北村、梅南村、梅東村、永興村、圳北村、圳南村、半天村、安靖村、太平村、龍眼村、碧湖村、太興村、瑞峰村、瑞里村及太和村。全鄉總人口數約24,000人左右,大部分鄉民以務農為主,至於生產的經濟作物則有天然愛玉子、高山茶、蓮霧、柑桔、檳榔和金線蓮等。而鄉內也有梅山公園、太平、瑞峰和瑞里等著名風景區,是休閒渡假的最佳去處。
  此鄉的茶園主要分布在太平村、龍眼村、碧湖村、太興村、瑞峰村、瑞里村和太和村等七村,茶園面積約1,000公頃,種植的茶種以青心烏龍、金萱和翠玉為主,而此鄉所產的茶葉大多以「梅山茶」稱之,不過也有別名為「龍眼林茶」、「瑞峰茶」以及生產於瑞里的「龍珠茶」等三種茶品。
  茶葉種植面積居嘉義縣之冠的梅山鄉,沿著嘉169縣道、162甲縣道及嘉122縣道兩旁,放眼所及盡是迷人的茶園景色,其中位於龍眼村的龍眼林尾,更是台灣高山茶的濫觴之地,雖風光不如往昔,但茶園的種植面積,仍十分可觀。每到採茶季節來臨時,寧靜的山區便會湧入許多採茶姑娘及製茶師父,不過如果前晚下過大雨,則隔日的採茶工作就必須停止,可見無論是種茶、採茶還是製茶,都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這是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無法想像的情況。



太平街景,遠處的山頭上即是茶園。
 

梅山鄉茶區位置圖。
 

右邊的佈告欄是為了發展觀光所立的「九二一重建區農業休閒旅遊路線交通系統圖」。梅山鄉在昔日交通不甚發達的時期,鄉民皆靠步道交通,至今流傳下來的古道甚多,是該鄉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位於前往龍眼林道路旁的高山茶園。
 



龍眼國小位於「龍眼林尾」的下方處,過「店仔」即可到達。而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的高山茶園,應以龍眼林尾的景觀最佳,具有開發成觀光茶園的條件。


 

位於龍眼林尾的高山茶園,此地的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左右。現在的台灣高山茶,流行採收嫩葉,而追溯這個潮流的開端,也是梅山鄉,嫩葉揉成球狀,雖然香氣稍嫌不足,但外型嬌小可愛,很受市場歡迎,迫使各茶區紛紛跟進。


瑞峰的高山茶園。此地的茶園多被竹林及檳榔樹所包圍。
 

瑞峰的高山茶園。瑞峰村舊名「生毛樹」,源起於地處潮濕,致使樹幹長出蕨類植物,遠觀時宛如樹生毛,故名;此村位居草嶺、梅山、瑞里中心點,是梅山鄉第二大村落。
 

瑞里地屬嘉義縣梅山鄉瑞里村,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左右,可由瑞水產業道路到達此地。
 

攝於瑞里的烏龍茶葉。 最前端的一芽與下二葉,即是我們所謂的「一心二葉」或「一芽二葉」。
 

近瑞里且位於山谷的高山茶園。
 

有如桃花仙境的太和茶區。此茶區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許多的巨石豎立於茶園中,形成其獨特的茶區風光。
 

太和茶區的茶園面積極為廣闊,且以村落為中心,向四週的山坡地蔓延。要到達此地,以經奮起湖的嘉169縣道最為方便。
 

位於嘉169縣道旁的高山茶園。目前太和國小正在進行?小小泡茶師?的訓練推廣課程,希望當地的學童能從小扎根,讓台灣的飲茶文化得以延續茁壯。
 

一般而言,茶樹的種植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採摘,如果又勤加照顧的話,大概可以採收十到二十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欣賞茶園景色的時候,尤其是在採收的日子,偶爾會見到兩種不同顏色的茶葉同時出現的情況,最常見的顏色即是翠綠色與墨綠色(如上圖)。不過千萬別以為這是因為茶農種植不同的茶樹所造成的,其實它只有已採收和未採收的差別,當然尚未採收的茶園,會因為嫩葉色澤的關係而呈現翠綠色,所以下次到茶園賞風景時,可以稍加留意這個平凡又有趣的視覺畫面。
 

高山出產的茶葉天生擁有下列兩項優勢。一、是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的成分。二、是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使得茶樹的生長趨於緩慢,讓茶葉具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的優點。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32 編輯 ]

TOP

阿里山珠露茶

「阿里山珠露茶」對於多數的茶友來說,應該是一個相當熟悉的台灣茗品。而它也可以歸類為台灣高山茶的一種,不過之所以會稱為「阿里山珠露茶」,並非由當地茶農自題的,而是由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所命名,因此與「松柏長青茶」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阿里山珠露茶」的產製地點,則是位於台灣玉山國家公園邊緣處的「石桌」茶區。「石桌」最早被稱為「石棹(音同桌)」,而它的由來,是早期移民開墾時,在山間要道處發現一塊平如桌面的巨石,因此當地人就稱這個地方為「石桌」。不過「石桌」如果以閩南語發音,則與石桌相近,所以也有人將此地寫成「石卓」。
 

■阿里山珠露茶的產地-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石桌。竹崎舊名竹頭崎,因位於嘉縣東北方近山地帶,且竹林眾多,但經砍伐後,遍地只剩竹頭,故稱竹頭崎,後才簡稱竹崎。而竹崎鄉位於嘉義縣東方,東與阿里山鄉相接,北與梅山鄉相臨,南與番路鄉接連,西與嘉義市及民雄鄉相倚,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山地鄉鎮。目前此鄉共區分成24個村落,居住人口數約四萬一千多人。而居住此地的鄉民,大多務農,且以茶葉、竹筍、高接梨及龍眼等農作物為主。
 


 

  由於此地地處高海拔的山區(海拔高度約1,300~1,500公尺左右),終年雲霧繚繞,土壤又屬於砂質紅土,故非常適合茶葉生長。1983年(民國72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後,石桌地區的居民,日子並未因公路的開通而獲得改善,一樣過著舊昔清苦的生活,直到1986年(民國75年)左右,因大面積推廣種植茶葉,情況才完全改觀。
  石桌茶區種茶源起於1980年代,並以俗稱「種仔」的青心烏龍為試種對象,如今種植面積已達約350公頃,目前當地茶農也自組「阿里山珠露茶葉產銷班」,以維護茶區形象與信譽。石桌的「阿里山珠露茶」其特色,在於選用種植於絕佳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下的優質烏龍茶菁,並以完全手採嫩菁、揉捻緊實和獨特的焙製技術,生產出此等別具風味的好茶,而廣受好評。
 

■竹崎鄉因位於阿里山脈附近,故旅遊景點相當的多,例如茄苳風景區、奮起湖風景區、觀音瀑布、清華山、吳鳳故居及墓園、竹崎公園、親水公園、塘湖步道及獨立山步道等,都是旅遊休憩的好地方。目前此鄉茶區以光華村、中和村(石桌)、金獅村和仁壽村等四村為主要產區,種植面積約400公頃。
 

■竹崎鄉鄉民的經濟來源全靠農業,其農戶總數為全台第六名。而石桌位於竹崎鄉與阿里山鄉的交會處,也是兩鄉茶葉集散中心。
 

■午後雷雨下的奮起湖車站。奮起湖位於竹崎鄉中和村,海拔高度約1,405公尺,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形狀有如畚箕,故舊稱為畚箕湖。
 

■目前阿里山茶區除石桌外,已擴展到番路鄉的隙頂、巃頭,以及阿里山鄉的達邦、里佳和豐山等村。
 

■由於石桌地處高海拔的山區,終年雲霧繚繞,土壤又屬於砂質紅土,非常適合茶葉生長。
 

■位於吳王廟附近的茶園。吳王廟是以吳鳳為主祠神明,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秋時盛開的茶花。茶樹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葉呈橢圓形,有鋸齒狀邊緣。秋末時,葉間會開五瓣白花。原產地是中國雲南省、四川省及西藏高原等地。
 

■從石桌的後山望下觀看石桌村落。此景點週遭全是綠油油的茶園,也是觀看石桌茶區最佳的位置。
 

■當茶樹栽植山坡地時,需要有明顯的溫差變化,如果又有夜霧和朝霧的籠罩更形理想。而野生的茶樹可以和一般的樹長得一樣高,但是商業化的茶園會控制茶樹的高度,大約是80~90公分之間,以利摘採。而頂級的茶葉通常只摘取頂部及最前端的兩片葉(白毫)。因此,必須依賴人工完成。
 

■石桌地名的由來,是早期移民開墾時,在山間啞口要道處發現一塊平如桌面的巨石,因此當地人就稱這個地方為「石桌」。
 

■晨曦照射下的青心烏龍茶。「青心烏龍」屬於小葉種,也是晚生種,亦適合製造部分發酵的茶種。由於它是一個極有歷史,並被廣泛種植的品種,因此又有種仔、種茶及軟枝烏龍等別名。其樹型稍小其它茶種,屬於外張枝葉型,幼芽成紫色,葉片略成狹長的橢圓形,葉肉微厚,柔軟而富有彈性,葉色濃綠而富有光澤。不過它雖然是全台灣栽植面積最廣的品種,可惜樹勢較弱,容易罹患枯枝病。
 

■石桌茶區大多集中於培仔桶林道沿線,種植海拔約1,400公尺上下。

TOP

石桌冬茶季

石桌茶區源起於1980年代,以俗稱「種仔」的青心烏龍為試種對象,目前種植面積已達約350公頃。「石桌」最早被稱為「石棹(音同桌)」,而它的由來,是早期移民開墾時,在山間要道處發現一塊平如桌面的巨石,因此當地人就稱這個地方為「石桌」。不過「石桌」如果以閩南語發音,則與石桌相近,所以也有人將此地寫成「石卓」。



 
石桌採茶樂

  在石桌見識到採茶姑娘正忙著採摘冬茶,拿起相機拍攝下這些情景。下午時段,原本在藍天白雲,崇山峻嶺環境下的茶園,忽然間被嬉戲玩耍的雲霧籠罩,時有時無,陣陣而來,也讓這美麗的茶園有了一點水墨畫的味道。不過起霧了,採茶的工作就得加快腳步,不然來不及曬菁,在好的茶葉也作不成好茶了。美了視覺卻苦了茶農,事事總是難以兩全其美的道理,領悟了。
 



■接近正午的石桌茶區。
 



■忙碌的採茶情況,拍攝時間為午後三點左右。由於今年冬茶收成欠佳,故採茶女的工資是以日計酬的。


 

■其實拍攝時,茶農非常慌張,一直催促採茶女趕緊將採好的茶葉集中,因為起霧的環境會縮短曬菁的時間,如此一來再好的茶葉,也作不成好茶了。


 

■隨風而來的濃霧,讓石桌茶園的風光更加令人著迷。


 

■載運採茶姑娘的中型貨車。據聞來此地採茶的姑娘是不辭辛勞遠從苗栗而來,只為了貼補家用。


 

■此地是位於阿里山公路(台十八線)旁,近石桌市區的高山茶園。


 


 
石桌製茶忙
  深夜開車上石桌,不僅霧濃看不見路,且處處撲鼻是茶香味,心想凌晨12點山上人家應已熟睡中,莫非與我們都市人一樣,喜歡熬夜泡茶純聊天。後來隔日,才知是製茶場炒菁時所散發的茶香。
  當地的製茶場大概是從晚上11點開始炒菁,一直炒到凌晨二、三點,是必須把所有當天送來並萎凋完成的茶葉炒完才能休息,所以是極其辛苦的工作。而師傅所用的是滾筒型炒菁機,炒菁的溫度是300~350度左右的高溫,且必須持續10~20分鐘以上,才能將茶葉炒熟,並使其不再發酵。
  炒菁所需的時間及溫度,是師傅依照長期經驗所決定的。對於非鑽研於此的我們來說,只能說是湊熱鬧,且當自己看到師傅以手微搧聞香的方法來調整炒菁的時間,決定有樣學樣,瞬間卻只有得到水蒸氣將眼鏡弄霧的下場,相較之下才知泡茶喝茶是多麼輕鬆且幸福的事情啊!



■正在進行日光萎凋的高山茶葉。


■攤放在笳篩上靜置的茶葉, 而每一個笳篩架可放十五個笳篩。
 



■製茶場一景。


 

■皆為協助團揉工序的機具。
 

■後方兩個滾筒狀機具,為自動化炒菁機。 而此機器亦可向下傾斜,方便師傅將炒菁過的茶葉倒出。


■等待炒菁的茶葉。當地製茶場炒菁的時間是從晚上11點開始進行此項工作的,所以只有此時才會聞到濃郁的茶香味。
 

■炒菁所需的溫度約為300度左右。而炒菁前的茶葉也必須藉由浪菁機的持續滾動,讓茶葉之間相互摩擦,帶動發酵的進行。至於炒菁的目的,是為了破壞酵素,讓茶葉停止發酵,並蒸發水分,保留茶香,消除菁味,亦可使茶葉回軟,方便揉捻。


 

■茶葉在炒菁機內不斷翻動的情況。一般而言,最好的茶是春茶與冬茶,而兩者生產的天數大約相隔百日。因為冬茶市場行情較佳,所以整個製茶過程必須日以繼夜的,以兩天一夜的時間,完成所有的工序。


 

■炒菁過後的茶葉,會使用揉捻機加以初步揉捻。而此工序有潛藏的危險性,因機器由上而下逐漸轉動時,還需以雙手將茶葉推入,以利揉捻。


 

■自動化揉捻機揉捻茶葉的過程。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2 23:57 編輯 ]

TOP




■揉捻過的茶葉進行初乾的過程,而初乾的目的是要使茶葉暫時停止發酵,以利隔日的團揉。


 

■圖中可見此輸送而出的毛茶尚未形成半球狀之外型。 其實在拍攝的過程中,炒菁、揉捻、乾燥到將茶葉放入笳篩架上靜置皆是師傅一人獨立完成的。


 

■初次乾燥而出的毛茶,其色澤仍是接近翠綠色 ,也可沖泡試飲,但不耐久泡且菁味仍重。


 

■初乾過的毛茶,等到隔日,還需團揉。而進行團揉工作之前,也必須先依靠機器的協助,將放於尼龍布中的茶葉緊密綑綁成圖中的形狀,才能裝入下圖的特製布袋中,加以團揉。


 

■滾動中的團揉機。一次最多可放入三個布袋。


 

■經過如此反覆的滾動與擠壓,茶葉就會逐漸變成半球狀的外觀。而此一工序的目的,是為了讓茶葉具有耐泡的優點。


 

■由圖中可見到此時茶葉已經變成我們常見的半球型外觀了。團揉後的茶葉還需再次進行乾燥。而乾燥的目的是讓茶葉發酵完全停止,且讓葉中含水量降至百分之五以下,以便儲存。



 

 
近夜的石桌

  難得一見的小雲海及晚霞美景,讓石桌茶區更有神仙之境的感覺。拍攝時,過往的居民總是微笑以對,也讓遊客的我,有些動容。
  兩天兩夜的石桌冬茶之旅,雖已接近採收的尾聲,但也終於讓小弟我拍攝到雲霧籠罩的茶園風光及氣勢壯闊的彩霞餘暉,同時也讓我見識到此地的製茶工序及鄉民的熱情,這一切的收穫與因緣,將是小弟日後最為難忘的回憶。也期待此篇報導能讓更多的茶友對於石桌的種種,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拍攝地點為吳王廟後山。


 

■夕陽餘暉將石桌點綴的格外耀眼。


 

■雲海翻騰。


 

■落日餘光。


 

■同為萬家燈火的石桌夜景。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6-3 00:04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