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牛蛙養殖要點

牛蛙養殖要點

一、 前言
  
牛蛙學名為Rana catesbiana,體形甚大,為食用蛙類中體型最大者。長可達20公分,體重可達1.2公斤以上,四肢肥大,頭部扁寬略成三角形。雄蛙咽喉部皮膚呈明顯的黃綠色,雌蛙則呈黑色和白色;雄蛙體色呈水綠色,雌蛙則有明顯的褐色斑點。
  
二、生長
  
在臺灣南部,約在2月到9月都是產卵季節。一隻牛蛙產卵數約10000粒。受精卵孵化所需時間受水溫高低之影響。如水溫22-28℃時,約兩天其形態已如黑麻子,4天後已孵出,呈蝌蚪形。蝌蚪變態成幼蛙所需時間,亦受水溫影響,約2-3個月完成變態,成為幼蛙。牛蛙生長頗快,幼蛙飼養一個月可達50公克,2個月約200公克,3個月400公克,4個月可達600公克。其飼料轉換率,在前半期約為0.5-1.0;在後半期約為 1.0-2.0。在南部,春天產卵孵化成蝌蚪,經變態成幼蛙,養到夏秋之際已長大為成蛙,翌年春季就能產卵。在粗放的養殖環境下,可有5年以上之壽命。
  
三、蛙池設備
  
一般牛蛙養殖場,設有種蛙產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和幼蛙養成池等。產卵池只在產卵期使用,孵化池和蝌蚪池也只供孵化和蝌蚪飼養之用,在一年中只使用一段時間而已,使用期以外則閒置浪費。實際上,在牛蛙養殖場內,只要設有少數蝌蚪池和規格相同的養成池便可順利運作。養成池也可兼做產卵池和孵化池,蝌蚪養在蝌蚪池,如蝌蚪池不敷使用,養成池可用來飼養蝌蚪。如此,場內的池子可充分發揮空間之利用,全場池子也排列整齊美觀。
蝌蚪池有各種大小和不同形狀之設計。為使用操作和管理方便,長6公尺,寬2公尺,高0.6公尺之池子相當適宜。養成池以長方形比較適合,其長度也是6公尺,寬2公尺,高則需1.1公尺,以防止牛蛙跳躍逃脫。池子的一端設3英吋之排水口,另一端設注水口,供噴注水之用。注水口供注水及清洗池子用一般養成池之池底舖設框網片,供蛙棲息。浮性粒狀飼料也是撒在框網片內,供牛蛙攝食,框網片之面積,以佔池子面積的2/3為宜。開始飼養時,框網片放入池底,以4寸磚塊墊高,池水的深度要調節到使牛蛙蹲在網片上能泡在水裏達到牛蛙的腰部的深度為適當。
養殖場所在地如有鳥害,必須以尼龍網遮蓋防鳥侵入。如無鳥害,只要以蘭花網在池子上面中央遮蓋住1/3面積就可以。
  
四、繁殖
  
1.種蛙飼養
臺灣南部牛蛙繁殖季節始於春季氣溫轉暖之際,業者應於繁殖季節前 ,從去年養成之蛙群中,選擇生長良好健康體壯之種蛙。雌雄種蛙的 比例大約1:1即可。在場內,於比較安靜不受干擾的養成池放養種蛙 。每池放30-40隻。池水只掩蓋池底一半,另一半為潮濕狀態。在有 池水的地方,放一小片框網,不必墊磚頭。池內需少量溫和注水,以 維持水位一定不變。浮性粒狀飼料投於框網內,每天投飼1-2次,投 餌量以不造成殘餌為宜。池內可投置一些水草(水芙蓉或布袋蓮)。
2.產卵及孵化
每天飼養種蛙,順便觀察有無產卵。如果種蛙在池內產下乳白色卵塊 ,不必去移動它,任它在池內孵化。孵出的蝌蚪起初不需攝食飼料, 數天後開始游動攝食池內種蛙之殘餌和池內細微生物。此時種蛙的投 餌量可酌量增加,造成少量殘餌,供蝌蚪攝食。蝌蚪長大到1.5公分 左右,拔掉內外排水管,把蝌蚪沖洗出來,移到蝌蚪池內飼養。種蛙 則仍留在池內繼續產卵孵化。
3.蝌蚪的飼養
蝌蚪池每平方公尺大約可放養1000至2000隻蝌蚪。池水深度需經常保 持30-40公分,池水平時需適量注水。蝌蚪為雜食性。為方便計,以 鰻飼料和水揉成塊狀,再分成小塊投入池底供蝌蚪攝食。每天於上午 和下午各投飼1次,投餌量也以不造成殘餌為適量。
蝌蚪變態成幼蛙所需時間,因水溫高低而有所差異。一般約需2-3個月 才會變態。但是於8月以後孵化之蝌蚪需待至翌年2-3月間才會陸續變 態成幼蛙。
蝌蚪變態成幼蛙時,先長出後腿,以後再長出前腳,尾巴則慢慢縮短至 無。此時,蝌蚪池之水位可放低到30公分左右,池內水面可投放厚度1 公分左右之小塊保麗龍板,使之漂浮在水面上,變態完成之幼蛙會從水 中爬到保麗龍板上面。可用抄網,把保麗龍板和幼蛙一起撈起來,把幼 蛙放到養成池飼養,把保麗龍板放回蝌蚪池內供變態完成之幼蛙棲息。 在白天,停留在保麗龍板上之幼蛙,看到人走近時,常會跳入水中,不 易捕捉。可利用太陽下山後天暗時,用手電筒照射幼蛙,同時以抄網撈 取。
  
五、養成
  
1.放養密度
開始養成時,在養成池的池底靠近注水口的一邊,舖上框網片。以磚塊 平放來墊框網片,網片上再以磚塊壓住,以固定網片。然後注水池內。 水位須以打孔的內排水管和外排水管之傾斜度來調節,使牛蛙(幼蛙和 成蛙都一樣)蹲在網片上,水面能達到蛙的腰部為適當。
蛙池舖好框網片,注入水調節好水位後,變態完成的幼蛙就可以放入池 內飼養。放養量須看幼蛙蹲在框網片上不太擁擠,個體之間尚有空間讓 個體生長即可。幼蛙攝餌後天天長大,如框網片上蛙隻呈現擁擠情況, 就需要把太大和太小的蛙隻篩選出來,分池飼養。
2.投餌
幼蛙期,1天的投餌次數為3次或4次。牛蛙浮性飼料有各種規格,依個體 大小而區分。投餌時必須把飼料投入框網片內,以免飼料流失損耗。投 餌時應力求平均撒布,使蛙隻都能吃飽。投餌的數量使蛙隻都能吃飽而 無殘餌,就是適當的投餌量。
3.蛙池管理
蛙池須溫和注水,以保持池水在一定的水位。隨時注意牛蛙有無脫逃情事 。要注意有無敵害侵入。如有死亡蛙隻,必須撿出掩埋。幼蛙餵飼後,生 長迅速,排出的糞便也逐漸增多,蛙隻表皮和粘液的脫落也會增加,再加 上殘餌和死亡蛙隻的屍體等,使蛙池內有機物的堆積速度,隨著蛙隻的生 長而加快,堆積量也逐漸增多。這些有機物的堆積腐敗,是造成牛蛙疾病 的主要原因,業者必須勤於清洗蛙池,才能養蛙成功。同一池內,如有太 大或太小蛙隻出現,會有大吃小的現象,必須篩選分池飼養。

  
六、疾病防治
  
1.紅腳病
紅腳病是由於養殖密度太高、太過擁擠,蛙體長時間沒泡到水,太乾所引 起。這種情形如果沒有處理,會進一步受細菌感染。換言之,紅腳病的起 因是物理性的,非細菌所引起。預防方法是降低養殖密度。長時間運輸須 適時灑水。
2.潰瘍病
潰瘍病是由於牛蛙互咬受傷所引起。傷口多發生在頭部和腳部。幼蛙時期 互咬不易產生傷口,長大到100公克以後開始有互咬現象而造成傷口,並 進一步潰爛。待長大到200公克以後皮膚強韌度增加,即使互咬也不會產生 傷口而少發生潰瘍病。
蛙池中有潰瘍病蛙出現時,應予撿出另池低密度飼養,減少互咬機會,傷 口會慢慢癒合。使蛙隻吃飽比較不會互咬。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