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台北] [台北] 天母古道 賞菇健身又加菜

[台北] 天母古道 賞菇健身又加菜

【記者朱家瑩/報導】

最近北部地區午後雷聲隆隆,打得人心慌,正愁不知到那裡尋訪野趣,剛好野菇專家張東柱、周文能兩位老師號召大家到天母古道賞菇去,一趟3個小時的自然之旅走下來,認識了二十多種可愛的野菇,還採了一大袋可口的雞肉絲菇,同行者個個眉開眼笑,健身又加菜,真是不虛此行。

位於大台北盆地西北邊七星山系的天母古道,從文化大學到天母之間全程約三公里多。步道兩旁由於從日據時代起即畫為保安林及水源保護區,沿途保留了相當完整的低海拔林相,茂密的林蔭間正好是野菇生長的天堂。

當天我們從文化大學附近的愛富三街沿著親山廊道的指標往下走,還沒走進步道的石階,眼尖的張東柱在路旁的一棵倒木上發現一大群的「粗毛擬革蓋菌」,這些長得有點像大蚌殼的硬菇,背面有著不規則狀的菌孔,看起來像極了腦紋珊瑚,非常漂亮。

本來以為菇類都該像香菇一樣,外表長得像雨傘,背面都有一條條的菌褶,這下大家可開了眼界。張東柱說,其實野菇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有一大類是像香菇一樣的褶菇,它們大部分是軟的,還有一大類則是像靈芝一樣的非褶菇,它們有硬有軟,但共同的特徵是菌孔呈不規則狀,下次看到野菇時可得分清楚了。

從古道的石階一路往下走,兩旁不時出現又老又大的相思樹、龍眼樹,訴說著古道過往歷史,在這些大樹上,我們也看到了特別喜歡和相思樹相伴的假芝和喜歡龍眼樹的毛蜂窩菌。

再往下走,在路旁一塊毫不起眼的平台上,十幾朵灰頂白身的可愛野菇破土而出,專門研究軟菇類的周文能趨前一看,口水差點流下來,這可不是美味的雞肉絲菇嗎 周文能說,雞肉絲菇通常只有幾天壽命,而且常常一長出來就被摘走或被其他動物吃掉,我們能看到真的很幸運。

翻翻圖鑑,雞肉絲菇學名「蟻巢傘」,常與白蟻巢長在一起,這片平台下一定有個蟻巢。雖然我們很怕成群白蟻衝出來護衛牠們的食物,但實在受不了雞肉絲菇美味的誘惑,最後大夥還是拿出鏟子,把它們採了精光,也為這趟賞菇之旅做了個滿載而歸的結語。反正最近常下雨,過兩天一定會再長的吧 回程中大家只好這互相安慰著。


天母郊外找野菇 一步一驚喜

近來午後驟雨多,雨後尋菇帶來奇妙的遊趣。你知道有野菇入夜會發光嗎?還有一種菇會流血,一般常吃的竹蓀(即竹笙),也不是「竹子內膜」,而是「真菌之花」,野菇世界有豐富的妙知識。

野菇專家張東柱和周文能說,大台北區他們推薦最輕鬆入門賞菇步道是天母水管路步道,由陽明山文化大學附近入山,台北市中山北路七段232巷1弄出口,全程約2.8公里。跟隨專家實地訪查,至少發現20種野菇,另外,還發現4、5種新菌種。

全世界有150萬種真菌,有命名的只有8萬種;台灣有記錄的真菌約5,000多種。在野外採集時,平均100種之中就有20~40種會是新菌種,採菇的成就感特別高。一般人最怕採到毒菇,周文能說菌柄上部有舞裙般的菌環、菌褶與菌柄間有一圈環狀分隔(稱菌褶離生)的軟菇,多半有毒。不過只要不採食就不易中毒。有些野菇是屬於「菇酒相剋型」,品嚐野菇儘量不喝酒。

我們常吃的木耳就是「軟菇」,另外軟菇中還有一種美味—雞肉絲菇。尋菇之路突然發現雞肉絲菇蹤跡,大夥驚叫垂涎。雞肉絲菇又稱「蟻巢傘」,假根可長達30公分,向下接連至地底的白蟻巢,挖菇時小心點別誤觸蟻穴。

雞肉絲菇在夏天雨季過後冒出菇頭,沒有其他相似款的菇型,不太會摘錯。專家說,軟菇出頭約兩三天就會老化,摘採要趁早,且並不會影響生態。

有軟菇也有硬菇,「流著血」的假芝是一種硬菇,常見於低海拔闊葉林枯幹基部或根部,背面菌孔若被刮傷,就會呈現血紅色、再轉為烏黑色,像流血。軟菇與硬菇的區別,主要在「觸感」,質地硬的硬菇多無毒。

另一種硬菇「相鄰小孔菌」,是台灣中低海拔最優勢的多孔菌。它們會在樹木還活著時,就入侵樹幹,並在內部潛伏生長,等到樹木折斷或死亡,就菇頭群冒、佔領整個木材。

野菇專家隨身配備:10倍望遠鏡、圖鑑、相機、筆記本、刀與紙袋(採摘新菌種),最好穿長褲、防滑鞋、帽子。

圖鑑:遠流出版社「野菇圖鑑」搜列台灣400種常見的大型真菌。圖鑑的使用方法,是先依野菇外型特徵找到歸屬的大類(如褶菌類、腹菌類、子囊菌類等),再依群組、依圖比對。可洽:(02)23926899。

找菇最佳時間:雨後三五天,此時軟菇出頭天、能見種類最多;賞菇地點,則以潮溼的林間最佳。


一本圖鑑在手 自然觀察找野趣

前往天母古道做自然觀察,如果想採自導方式,慢慢尋找野趣,最好手上能有幾本參考書籍,能夠讓你在看到一些野外現象時,及時解答疑惑。

以賞野菇來說,最近遠流出版的「野菇圖鑑」是不錯的選擇,其中收錄了400種台灣常見野菇,差不多這一路上可以看到野菇在書裡面都找得到,而且每一種野菇不但有彩色照片、生態特徵描述,還有分佈地、易出現季節、是否可食、及與手掌的大小比例等資料,相信再難纏、難辨的菇,經過一一比對都可以身世立現。

這本圖鑑唯一的缺點是份量重了點,全書四百多頁的銅版紙印刷,拿著走步道有點累人,最好帶個背包放著,必要時再拿出來比對。

另一本可以考慮帶的是大樹去年出版的「台灣賞蟬圖鑑」。天母古道沿路最近有不少台灣騷蟬羽化後遺留下的蛻殼,如果帶小朋友去,可以利用實物和圖鑑裡的生活史介紹,讓小朋友充分明瞭蟬的生態。此書最特別的是,圖鑑裡的標本圖案大小都是1:1的比例,因為很多蟬的樣子都很像,但大小差很多,對照實物時更容易一眼就辨別出來。

「台灣賞蟬圖鑑」書中另附一張影音光碟,裡面除了有52種蟬的生態資料,還有41種蟬的鳴聲,如果可以先轉錄到MP3里,在野外觀察時可以隨時叫出來聽,和野外聽到的蟬鳴一比對,馬上知道是誰在叫,更增觀察樂趣。


野菇一族 是敵是友?

菇類一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無所不在。餐桌上少不了它、童話故事裡看得到它,最近連醫療保健專家都在大力鼓吹它的好處,宣稱菇類所含的多醣體可以增強免疫力,彷彿它是人類救星。

然而當我們在野外偶遇一朵長得像菇的傘狀物時,恐怕還是免不了驚疑不定,因為誤食野菇中毒的事件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時有所聞,儘管它們看起來鮮艷動人、小巧可愛,但都可能只是一種偽裝。在所有的植物裡面,大概沒有一類像野菇一樣讓我們感到撲朔迷離,又愛又怕。到底菇類一族是我們的朋友或敵人

其實我們所熟悉的菇,不管是木耳、香菇或是靈芝,都是真菌類家族的一員,它們和另一類為我們所憎惡的菌類─黴菌一樣,都是真菌,只不過菇的個體較大,所以學者們幫它們取了一個比較正式的名字叫「大型真菌」。

這些大型真菌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就算是有毒的種類,也是要吃下去後才會產生作用,所以在野外觀察時實在不必太過擔心。

野菇跟黴菌一樣,喜歡高溫多溼的環境,所以只要大雨過後在潮溼的土壤、腐木上,到處可以看到它們冒出頭。而台灣因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溼,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各種野生菇類。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過一陣雨,台北近郊隨便走一趟,運氣好的話,不難發現被視為靈丹妙藥的野生靈芝,有時還可以採回整袋的雞肉絲菇。就算高到海拔兩千多公尺高的二葉松林內,夏秋之間都還可以發現有台灣松茸之稱的「台灣鬆口蘑」。

根據學者的統計,台灣目前已發現的野菇有一千多種,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種的單位面積密度比日本、中國都要多得多,可以算是菇類的基因寶庫。


昔日天母古道 今之水管路

天母古道往昔是聯絡士林地區與竹子湖、金山的要道之一,後來日本人在現今文化大學附近開挖「陽明湧泉」,引水到天母、士林一帶,曾經沿著古道築起大水管,所以這條古道後來變成「水管路」,其中有一段仍看得到長滿青苔的黑色大水管傍著步道而行,古意盎然。

天母古道目前已被台北市政府規畫為全市20條親山廊道中的一條,步道經整修後平整易行,步道全長約2.5公里,高低落差約300公尺,全程走完約需2-3小時。

因前半段從中山北路七段232巷的入口處,一直到大水管一路上坡,走來比較吃力,如果只是為了要自然觀察,建議採「倒走」的方式,從文化大學愛富三街的入口往下走,比較省力。

【2005/08/24 民生報】  @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1-6 16:33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