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有大腸癌家族史 40歲應做篩檢

有大腸癌家族史 40歲應做篩檢

國內大腸癌病患越來越多,台大醫院引進新的窄頻影像技術(簡稱NBI),利用光學原理就可以判別腫瘤,如果再配合染色及放大內視鏡,可把診斷準確率提高到9成以上。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醫師邱瀚模昨天表示,該院曾收治一名40多歲大腸癌患者,就是透過窄頻影像技術,發現腸內長了幾百顆息肉,確認為大腸直腸癌,進一步詢問後,發現家中連同他在內,還有7、8人都是大腸直腸癌患者。


邱瀚模表示,絕大部分大腸直腸癌患者年紀幾乎都超過50歲,若50歲以下罹患消化道癌症,有可能是家族性遺傳。大腸直腸癌家族分為息肉增生、非息肉增生兩種,成員體內若帶有致癌基因,年紀稍長,大腸就會長出腫瘤息肉。若家族三代有二人以上罹癌,就要注意。


因此,他提醒,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民眾,應提早到40歲左右就接受檢查。另外,超過7成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史,建議50歲以上最好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必要時則加做內視鏡篩檢,以及早診斷及治療。


過去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看到疑似腫瘤的病灶,需先做切片,待病理檢查確定後再動手術;但科技進步,如今的大腸鏡已可部分取代切片檢查的功能,甚至還可直接做黏膜切除術或黏膜下層剝離術。


技術突破關鍵在於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加裝窄頻影像技術處理,把平常的白光切換成藍綠光,即可在鏡頭下看到充滿新生血管的腫瘤。另外,還可直接染色和放大,正確區分腫瘤,並瞭解病灶侵入深度。


稀有、罕見的凹陷型早期大腸癌,也可透過具有窄頻影像大腸鏡加以判別。邱瀚模說,大腸腫瘤多半是隆起型腫瘤,凹陷型大腸腫瘤被稱為「大腸黏膜上的尼斯湖水怪」,非常難發現,生長速度快,惡性度更高,估計國內約有兩到三成病人被忽略。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陳明豐和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都說,若只檢查乙狀直腸,無法察覺近端大腸腫瘤,建議做全大腸檢查。另外,窄頻影像內視鏡也可應用於胃鏡、喉頭鏡,讓癌跡一一現蹤。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