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日據時代哪位台灣人是你最敬佩的

日據時代哪位台灣人是你最敬佩的

1.陳純精(1878年—1944年),別名舜,號學山,日治時期羅東鎮第一任街長(相當於今日鎮長)。
1921年,時值日人開發太平山林場,陳純精捐出十八甲土地,爭取到太平山林場在羅東闢貯木池、設辦公室(即今天林區管理處),將出張所(林業辦事處)及貯木池自宜蘭移往羅東,使羅東成為太平山林場的木材加工轉運中心,帶動當地工商發展,成為宜蘭縣的經濟中心,奠定今日繁華之基礎。陳純精於1944年逝世,後人為感念其事蹟,除了將鎮內環鎮道路以此命名外並於中山公園設立陳純精銅像以資紀念。
陳純精為陳文茜的曾祖父。

2.陳逸松:出身臺灣東部的宜蘭望族,祖父陳輝煌是與吳沙齊名的宜蘭開墾之祖。1920年羅東公學校畢業,十三歲時留學日本,1925年日本岡山二中畢業,1928年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畢業,1931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並獲文官高等試驗司法科合格,成為合格的辯護士(律師)。求學時期曾響應林獻堂、蔡培火倡導的議會請願運動,組織臺灣同學會,並擔任會長。1933年返臺,並於臺北大稻埕開設律師事務所。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行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以第四高票當選臺北市民選議員,時值日本推展「皇民化運動」,他為維護臺灣人的傳統文化,堅拒日本更改名字的要求。1941年任臺北辯護士會副會長。

3.蔡培火(1889年—1983年1月4日),號峰山,雲林縣北港人。1906年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10年畢業後就在公學校任教。1914年加入台灣同化會,1915年同化會遭解散,蔡培火也被迫離開教職,之後他在親友與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學科)。1920年擔任《台灣民報》編輯兼發行人,1923年加入文化協會,協助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曾因違反「治安警察法」遭逮捕,與蔣渭水一同被判刑四個月。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脫離文化協會並與蔣渭水共組台灣民眾黨,但之後因蔣渭水大力支持工農運動,蔡即對蔣產生不滿,1930年8月蔡培火加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2月遭開除黨籍。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蔡前往東京以避開總督府,1942年由東京轉至上海。

4.陳華宗出身學甲中洲部落,為當地望族子弟,生於1903年3月10日。於1917年,十四歲時,離台前往日本求學,先後畢業於東京豐山中學、立正大學史學科。1935年返鄉,擔任學甲庄長,六年任期之間,力排眾議,推行學甲都市計劃與土地區劃整理工作,為學甲市鎮發展奠立基礎。任滿後,轉任台南市長榮中學歷史教師。
1941年起,陳華宗出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代表,戰後又任嘉南農田水利會接收委員、經理課長等職;1950年當選水利會副主任委員,1956年當選評議委員會常務委員,1959年當選會長。任內主張興建白河水庫、曾文水庫,獲政府採納施行,廣建灌溉渠道,開挖雲林地區地下水井,以利農業。更因負責八七水災後重建工作,獲頒七等景星勳章。

5.范本梁(1897年—1945年),台灣的無政府主義提倡者與社會運動家。嘉義市人。字牛,又號鐵牛,並且使用筆名如一洗、能鳴者等。
范本梁早年留學日本,1919年進入東京的青山學院就讀,之後轉入茨城縣的土浦中學,最後畢業於上智大學。范本梁在就讀上智大學期間受到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的影響,而對無政府主義產生興趣;1922年8月范本梁前赴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並且組織北京安社;1924年與廈門人許地山成立新台灣安社,創辦《新臺灣》雜誌,范本梁並出任主編,鼓吹台灣人應以暴力革命手段暗殺台灣總督、官吏、走狗、資本家,成為往後台灣無政府主義者的先驅。
1926年范本梁由於觸犯治安維持法被逮捕,而被判刑五年;1931年滿洲事變時再度以觸犯治安維持法被捕判刑十五年,於1945年病死獄中。

6.辜顯榮(1866年2月-1937年),字耀星,台灣鹿港人,以甲午戰爭後迎接日軍進入臺北城而聞名。他是辜振甫與辜寬敏的父親。
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台灣民主國首任總統唐景崧倉惶內渡,多數廣勇與清兵搶劫台北,辜顯榮和紳商李春生、向其祥、吳文秀、李秉鈞、吳聯之等人迎接日軍進入臺北城,因此曾被罵為「漢奸」。同年8月他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南進,協助鎮壓抗日有功,以台灣紳士的名義,跟水野局長到東京受警界人士接見,日方賜予敘勳六等、授單光旭日獎章,蒙受破格的光榮。次年被任命為台北保良局局長。同時取得日方所給的鹽和樟腦等專賣的經濟特權,奠定辜家富裕的經濟基礎。
1909年被選為臺中廳參事,獲得經銷鴉片之特權。1923年11月8日,辜顯榮與同為親日派商人林熊徵等人組織「公益會」,協助日本壓制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和民權運動,更曾於1924年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聲明書,指請願運動並非台人全部的意思
1934年由日皇敕選為貴族院議員。1937年赴東京出席貴族院臨時會議時,因宿疾復發病逝,靈柩以輪船運返台灣,安葬在彰化快官。

7.蔣渭水(1890年8月6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宜蘭人(今宜蘭縣宜蘭市)。為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左派非暴力抗日運動領導領袖之一,有(台灣孫中山)之稱。
自幼熟習台灣宗教民俗活動,後受業於宿儒張茂才,之後就讀宜蘭公學校;二十歲(1910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現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15年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即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並於1917年成立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1920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年與其他同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一百四十四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
但是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台灣民眾黨,並且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是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蔣渭水於1928年籌組繼「台灣工友總聯盟」,並與「台灣農民協會」聯合以進行階級鬥爭,但是蔣渭水的行為受到黨內右派所批判,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鐘等人退黨並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台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取醫療措施,讓臺灣的情況得到國際的注意。

8.林呈祿(1886年6月27日-1968年6月16日),台灣桃園縣大園人,報紙編輯。日治時期台灣民主運動的鼓吹者,曾任《台灣青年》雜誌社幹事,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他也是戰後東方出版社的社長,台灣推理小說的催生者。
幼年時父親林振威即死於日警手中。
1914年他前往日本明治大學就讀法科,畢業後曾短暫在中國湖南湖南省立政治研究所擔任教授,1918年回日本。之後,他就一直藉由《台灣青年》、《台灣》等雜誌於日本東京鼓吹台灣民主運動,抗議台灣總督府不受日本法律約束的專制。1923年,他更於日本成立台灣議會,並經由友人在台廣為召募議員。該組織被台灣總督府視為非法,不但全台搜捕該議會組織成員,且委託東京警方逮捕林呈祿,該事件為治警事件。
被釋放的林呈祿,仍繼續從事台灣民主運動。1926年,回台定居的他仍任《台灣新民報》等報的編輯及董事等職。戰後,他退出報業與政壇,專心文化工作。1945年,他一手創辦東方出版社。該社不但為戰後兒童文學的啟蒙者,該出版社翻譯的怪盜亞森羅蘋推理小說兒童版,為1960年代-1970年代最受歡迎的兒童讀物之一。

9.連溫卿(1894年5月—1957年11月),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出生於台北市。
連溫卿畢業於公學校,之後透過自修,1913年有鑒於人種、語言不同導致造成糾紛,便響應世界語運動,希望人工的世界語能夠超越民族信仰,並促使人類和平。以後日本人兒玉源太郎來台創立日本世界語協會臺灣支部,連溫卿並且出任協會刊物《綠蔭》(Verda Ombro)主編。但是連溫卿是第一個提出保護台灣語文的人。
連溫卿參與世界語運動時便對社會主義等社會科學理論有所研究,1923年7月與蔣渭水等人籌組社會問題研究會,但是遭到日本官方取締,亦與蔣渭水等組成台北青年會。以後他受到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通信並受其影響,而被人稱為台灣的山川主義者。不過連溫卿的確是較為溫和的社會主義者。之後連溫卿加入台灣文化協會。
1926年,台灣文化協會為修改會則而引起分裂,連溫卿雖然提案採委員長制並且獲文協總會通過,導致右派脫離文協,另組台灣民眾黨;然而新文協內部成員因受台共成立的影響,尤其是日本的山川主義為福本主義所批判的影響流入台灣,導致激進思想抬頭,於是連溫卿被視為落伍的「左翼社會民主主義者」、「分裂、投機、地盤主義者」,於1929年11月新文協第三次全島大會時被開除會籍。也由於連溫卿退出激進運動,之後國民政府治台時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連溫卿都倖免於難。
已故的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為連溫卿的外甥。

10.林獻堂(1881年12月3日—1956年9月8日),名朝琛,號灌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右派反日親中的代表性人物。
1907年於日本奈良旅行時與中國維新運動大將梁啟超會面。林獻堂向梁請教台灣自治之道,梁啟超衡量當代中日政經情勢,直言中國在今後三十年內斷無法幫助台灣達成自治之目標,但是梁以愛爾蘭爭取自治的過程來啟發林獻堂,鼓勵林一條新方向。1910年首創詩社櫟社,1913年與台灣北、中部士紳向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臺中中學的意願,兩年後(1915年5月)公立臺中中學(即臺中一中前身)成立。1914年3月曾邀請板垣退助伯爵來台訪問,12月成立「同化會」(1915年即遭解散)。1919年與蔡惠如等人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林擔任會長,成立於東京。1921年1月起林獻堂開始向日本國會提出設立台灣議會的要求,此為第一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11.謝春木(1902年11月18日 - 1969年7月26日),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又名謝南光,筆名追風,出生於彰化。
謝春木於1921年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現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不久留學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並且於1925年畢業,轉入高等科。謝春木在學期間曾參加台灣文化協會的第二、三回夏季文化講演團,但是因為二林事件發生,乃退學回到臺灣聲援,不久便進入台北的台灣民報社工作。1927年臺灣民眾黨成立,謝春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並且擔任政治部主任、勞農委員會主席。但是由於謝春木的激進路線主導台灣民眾黨,導致日本官方於1931年強制解散台灣民眾黨。
謝春木著有日文小說《她將往何處去—致苦惱的年輕姊妹》(1922年)、中文小說《無知的『神秘的自制島』》(1923年),為台灣早期新文學運動的重要著作;《臺灣人如是觀》(1929年出版)、《臺灣人的要求》(1931年出版),是記錄臺灣民族運動史上最珍貴的文獻之一。

12.楊肇嘉(1892年10月13日-1976年4月19日),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
楊氏投身台灣民族運動,主要是受蔡惠如影響。1925年(大正14年)楊氏不顧總督府之壓迫,代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赴東京請願。1926年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同時任東京新民會常務理事,並結交日本政界開明人士,厚植台灣民族運動之根基。1930年,楊氏於東京反對台灣總督府重發「阿片吸食牌照」,由新民會刊印《台灣阿片問題》發佈各界,迫使總督府收回成命。1930年林獻堂等人致書楊氏回台主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3年楊肇嘉偕同葉清耀、葉榮鐘赴朝鮮考察地方自治制度。自1931年春台灣民眾黨被禁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即擔負台灣民族運動之責。九一八事變後,以荻洲立兵為首之軍部,對台人壓迫日深,至1934年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亦被迫停止。1935年總督府實施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地方自治聯盟獲勝,不過仍未達成實質的地方自治。同年8月,林獻堂在地方自治聯盟會員大會中,提議改組為政黨,未獲通過。1936年林獻堂引發「祖國事件」。1937年4月,台灣報刊全面廢止中文版,在此情勢下,楊氏遷居東京,與林獻堂、吳三連共謀他計。1939年總督府提出米穀管理案,楊氏與吳三連等人策劃抵制。1940年1月18日,蔡培火、吳三連以「反軍思想」之嫌遭逮捕,楊氏決意投奔祖國。1941年,擬取道朝鮮,轉北京,往上海,但於新義州時,被疑為重慶間諜而遭到逮捕,後由吳金川營救而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