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看完檯灣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看完檯灣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那裡有唐代的建築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炤唐代禮儀。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那裡保存了明代的禮樂製度,據說麴阜孔廟曾派專人赴韓國學習中國早已失傳的“文廟祭禮樂”。要看民國時的中國,就去檯灣。那裡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在大陸卻無法看到真正的傳統文化,大陸的文化,隻是一個“四不象”。
對於西方文明,中國大陸隻是吸收了淺層次的、錶麵的物質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陸早已革了它的命,“棄之如敝屣”。這造就了一個結果:今天中國雖然在“硬件”上已經開始“超英趕美”,各種超級工程震驚外邦,而在精神上卻日益走嚮病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人們的普遍感受。文革對中國傳統的打擊的確是毀滅性的。很多人都清楚的記得,文革時期兒女告髮父母,學生告髮老師,朋友告髮朋友,鄰居告髮鄰居,伕妻相互告髮的悲慘情景。
60多年來,檯灣與大陸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截然不同。1949年,兩岸分治。國學在大陸成了“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變成需要破除的對象,繼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變成應該被掃蕩的“牛鬼蛇神”。檯灣則剛好相反。國民黨一敗退到檯灣,就開始清除日本殖民主義的影響,緻力於全麵恢複中國傳統文化。當大陸進行“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蔣介石卻在檯灣髮起了“中華文化複興運動”,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文化複興。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了檯灣。
檯灣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經典。1949年以來。檯灣學校一直延續“國文”的稱謂,使用沿用幾韆年的繁體字。在小學階段,檯灣學校註重傳統文化思想的薰陶和古文訓練,以國文、歷史和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在高中階段,文科的必脩課程有三種:《高中國文》、《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前兩種是語文基礎知識,以及經史子集的基本介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完全是“四書”內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已在2008年被中國大陸引進齣版,更名為《國學基本教材》。2010年9月7日,檯灣教育主琯部門又通過了新的“國文科新課程”綱要,進一步加強了民族文化經典內容所佔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佔比重由原來的40€45€50昇至4565¼Œ篇數酌定30篇,文章皆齣自《論語》、《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老子》、《詩經》、《春鞦左氏傳》、《禮記》等經典,另外增補“國學常識”為選脩課。
檯灣的經典文化也造就了一批學術鉅匠。杜維明、餘英時、成中英、劉述先等人是公認的第三代新儒傢的代錶人物,他們幾乎都齣自檯灣。杜維明為徐複觀、牟宗三的弟子,畢业於檯灣東海大學;餘英時為遷居檯灣的錢穆弟子;成中英和劉述先都畢业於檯灣大學。檯灣培養的國學鉅子不止於此,還有:在大陸有廣汎影響的方東美的弟子傅珮荣,在兩岸推行“讀經運動”的牟宗三的弟子王財貴,著名老莊研究專傢陳鼓應……。檯灣的經典文化還孕育齣了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可以在《東風破》、《菊花檯》、《青花瓷》這些細膩淒婉的麴詞裡感受到古代詩詞之美。喜歡看電視劇的人可以在《新白孃子傳奇》裡髮現古典伕婦情誼與宋代儒學、彿學精神的完美融郃。喜歡舞蹈的人可以在林懷民那裡領悟到民族舞蹈的現代魅力。
檯灣保持著傳統的倫理秩序。檯灣的傢庭關係很傳統。檯灣的媳婦是小媳婦,伺候孩子、洗衣做飯是分內的職責,要是婆婆不高興、一瞪眼,媳婦還要賠不是;老人是檯灣傢庭裡的爺,兒女如果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到檯灣旅遊的大陸人總會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檯灣比中國更像禮儀之邦。首先,遊客會被檯灣的地名吸引。如檯北市區從北往南排列著幾條主乾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齣自“四書五經”的路名(“四維”齣自《琯子》:“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在宋代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代則指孫中山等提齣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隻有到了檯灣,大陸遊客才能體會到什麼是中華民族提倡的“溫良恭儉讓”。在商店裡買東西,服務人員為你提供了服務,不待你說聲感謝,人傢會主動說聲謝謝。在公交站檯排隊等車,車上到站的人沒有下完之前,絕不會有人上車。上了車,車上有深藍色的“博愛座”,那是給老弱病殘孕準備的,年輕人總是寧願站著也不佔用。在餐廳用餐,人們總是非常自覺地保持餐桌和週圍的清潔,桌上和地麵幾乎看不到用餐後的殘留物和紙屑。曾有大陸人這樣迴憶自己在檯灣購物的經歷:“檯北尚未如香港那樣通用人民幣,營业員稍有遲疑,進去問過,歡天喜地迴說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煩,解決了,比我還要寬慰……禮貌、笑容、抱歉、連聲謝謝,都不在話下,辦各種瑣事,沒一次落空、尷尬、被拒絕。我本能預備遭遇粗暴的態度,冷漠的臉,僵硬荒謬的機製,窮凶极惡的生意經,還有,在零星小節上的不專业,不認真,權責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隨時隨地的日常經驗”。檯灣人親切善良,質樸,有禮貌。有的人會以為傳統的道德不能適應民主製度。兩者真的存在矛盾嗎?有一位檯灣作傢曾講到檯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麵對兩位總統候選人為誰應當選爭論得麵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複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檯灣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應該歸功於其傳統教育。檯灣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固有道德”。當年國民黨為檯灣各級學校立下了“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今天檯灣的中小學教育更加重視脩身養德。“小學開設《生活與倫理》課程,重點加強對小學生‘社交禮儀、生活起居、孝親敬長、善友樂群、待人接物、愛國’等方麵的教育。國民中學(初中)開設《國民與道德》課程,重點強化對初中生‘脩己善群、立身處世、互助郃作、濟人利物、民族意識、民主法製、國傢尊嚴’等方麵的教育,意在‘弘揚中華優良文化’。高級中學則開設‘公民’課程,在‘學養、知能與價值觀唸、健全品格、弘揚優良文化、培養法製精神、建設和樂社會’等方麵作為教育的重點”。可以說,“禮儀廉恥、溫良恭儉讓”已經成為檯灣人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東西。
檯灣繼承了傳統的宗教。中國傳統文化的主乾是儒釋道。彿教和道教也已經在大陸敗落,可是在檯灣卻生根、髮芽、開花、結果。檯灣寺廟特別多,香火鼎盛。與大陸相比,其一大特點就是進廟不需要買門票,這使寺廟真正髮揮了承載民眾信仰的功能。目前檯灣信仰彿教的人口為550萬,佔檯灣總人口的24¼Œ摻雜彿教信仰的人口佔全島總人口的比例則高達80€‚彿教在檯灣主要有四大宗派:星雲法師創立的彿光山、聖嚴法師創立的法鼓山、證嚴法師創立的慈濟功德會、惟覺和尚創立的中檯禪寺。檯灣彿教的弘法手段非常現代化,他們不僅採用講經、講座、共脩等傳統的方式;還有自己的齣版社,齣版書籍和音像製品。他們大多創辦有自己的網站,甚至自己的電視檯。目前檯灣共有五傢彿教界的電視檯,如彿光山的彿光衛視,慈濟的大愛電視檯等。它們在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傳播彿法,或傳播與彿教有關的內容,民眾可以方便地聽聞彿法。檯灣很多彿教宗派都辦有彿學院或研究所,目的是培養僧眾、研習彿法或服務社會,如星雲法師創辦彿光大學、曉雲法師創辦華梵大學、中國彿教會辦玄奘大學、星雲法師創壽山彿學院、如學法師創辦法光彿教文化研究所,證嚴法師則創辦了慈濟醫學院。檯灣很多彿教宗派都開辦慈善事业。例如證嚴法師創辦了“慈濟基金會”。這是一個專門的慈善團體,自1966年創建以來,會員已達461萬之多,從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個方麵為社會提供帮助。檯灣也有很多人信仰道教。有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到廟裡去焚香參拜。檯灣的道教小廟遍佈鄉村,大的城鎮還有不少規糢宏偉的道教宮觀,例如檯北市就有道教宮觀七十五座,其中霞海城隍廟、指南宮、行天宮等規糢較大,前來參拜的善男信女也非常多。檯灣人的信仰體係是混雜的。很多道觀裡供奉的是三教神彿,還包括地方神。實際上,道觀裡供奉最多的就是媽祖和關公。
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對民族的忠誠卻顯示齣天壤之別。民國給大陸留下了200萬知識分子,他們是信守“仁義禮智信”的民族精英。經歷了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運動之後,這批知識分子從整體上被消滅,從此作為傳統文化代錶的“士階層”不複存在。炎、黃二帝被中華民族奉為始祖,他們同樣難逃厄運。文革期間,“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揚灰”,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亦被永久性的毀滅。1966年11月,中央文革“紅人”慼本禹指使譚厚蘭掘開麴阜孔子陵墓,孔子遺骸和遺物慘遭遊街示眾,並被焚毀。有資料統計說,麴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共計毀壞石碑韆餘塊,搗毀文物六韆餘件,焚毀書籍十萬餘冊,砍伐古代松柏五韆餘株,盜掘陵墓二韆餘座。到底是誰揹棄了自己的父母之邦?
不久前,中共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指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顯然,這是一個積极的信號。它錶示,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慘遭荼毒60年之後,終於有了一點恢複的蹟象。大陸說,檯灣必鬚迴到祖國的懷抱,那麼,大陸不應該重新迴到中華民族的懷抱嗎?
(文章原創於2010年)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