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周恩來為何甘居“宰相”位27年:只因謙虛?

周恩來為何甘居“宰相”位27年:只因謙虛?

核心提示:我的觀點是:周恩來不當一把手帥,不當二把手接班人,在“宰相”位置上鞠躬盡瘁27年,並可由此上溯至紅軍戰爭時期,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是處於主要 的輔佐位置,被許多老人比喻為“軍師”,事實上的“總參謀長”,這一切都不能叫做偉大的謙讓,而是偉大的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
   一位日本人看過我的《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對我說:中國在半個多世紀裏是屬於“神聖”的,這個神是毛澤東,這個聖是周恩來。
   他的目光分明是問:你把毛澤東請下了神壇,是否打算把周恩來請下聖壇?
   所謂請下“壇”,其實就是他們回到人間,回到塵世;不但可敬,而且可親。他們的偉大、高尚、英明,絕非可望而不可即。他們生前不曾須臾離開人民,他們死後,精神融於民眾,決不該成為人民頂禮膜拜的偶像。
   比如,在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禪讓”是受到最高贊譽的大公無私的聖人之舉;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所以也沒有幾個敢稱聖人。
於是,便有許多人聯想到周恩來,或明確或含蓄地講:周恩來不當一把手帥,不當二把手接班人,甘當三把手,這是偉大的謙虛。
    這些人可以列舉許多實例,比如遵義會議。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周恩來在黨內的名望和職務都高於毛澤東,他用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威望支持毛澤東,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自己甘願做他的助手,這種謙讓精神貫穿了他的一生。
   我的觀點不同。周恩來無疑是謙虛的,這表現在他的不恥下問,善於向別人學習;表現在他的民主作風,勤於聽取群眾意見;表現在他總是樂於自我批評,等等,而不是表現在不當一把手,也不當二把手。
   有人說偉大的謙讓,就不可避免被另一些人說成是“明哲保身,勇氣不足”。甚至歸結於“紹興文化”的影響。說紹興的文化人不應科舉,不做縣令,只做師爺,以致中國“無紹不成衙”;人們說師爺往往不說師爺,而說“紹興師爺”。周恩來的祖父、外祖父都是當師爺出身,說他們的處世哲學不可避免地對周恩來有影響。
    我的觀點是:周恩來不當一把手帥,不當二把手接班人,在“宰相”位置上鞠躬盡瘁27年,並可由此上溯至紅軍戰爭時期,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是處於主要的輔佐位置,被許多老人比喻為“軍師”,事實上的“總參謀長”,這一切都不能叫做偉大的謙讓,而是偉大的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