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傳統習俗』 華夏諸神

『傳統習俗』 華夏諸神



  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們對所有大自然發生的各種現象: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石沙土、花草樹木、雷電水火、陰晴風雨、虹霓雲霞等,不明所以然,於是認為是有某種不明物體在支配著這些事,而產生原始信仰神話,繼而風有風神、火有火神、水有水神……等等,持的是萬物皆有神靈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已成為古代人們生活的一部份,其信仰基礎是對超自然物體的虔敬。

  最初的神靈,是變化無窮、聽之無聲、視之無物、來去無蹤,那時候,原始人崇拜神,並不是覺的神可親,而是覺的神可怕,希望神不要降災禍給他們,所以原始人所崇拜的神,多數是半人半禽獸半爬蟲類等混合體的怪物。

  隨著人類的進化,神,不那麼可怕了,不但希望神不要降災禍給他們,進一步還要求神給予他們福惠,於是,除了瘟神之外,大多數的神更成為人類的保護者。而所崇拜的神,也逐漸轉為人形化的塑像了。

  古代周朝時,民間已流傳神靈崇拜,祭祀祖先的禮儀與思想已開始在民間流傳。儒家興起之後,強調崇功報德,對護國佑民,忠孝節義的古聖先賢,為推崇其對社會的貢獻,慢慢將之神格化,在神靈信仰中產生更多的神明來。

  漢未道教興起,提倡修心養命,長生不老,趨吉避凶,煉丹吐納等法術,使古代的神道思想復興起來,豐富其神話內容,加添其禮儀,及對生命的渴慕和祈盼,對死亡的恐懼及禳除,由泛靈信仰,轉為封神造神。

  同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流轉、六道輪迴、天堂和地獄,以及豐富的鬼神觀,也為民間所接受,逐漸匯入民間信仰。

  隨著人的神格化和神的人格化逐步混同,於是世俗的祖先及聖賢得以升格為神明,「聰明慈悲正直」成了神的標誌,這為後世帝王、英雄、行業等民間神的大量湧現提供了信仰基礎。

  在變化莫測的人生旅程中,人的命運難於自宰,唯有冀求神祇保佑,神話傳說表達人內心的渴求、願望或理想,可激發並支配人類的心理力量,這就是「草望春生,人望神扶」的敬神觀。

  大部分宗教的教義都是勸人為善的,民眾對神祇的崇拜,只是祈求賜福,一般對膜拜的意義或神明的來歷大多未加注意,遇到神佛就拜,「拜的神多自得神保佑」。而民間宗教相混雜的現象十分普遍,祭禮亦由各宗教的祭儀混合而成。例如喪禮,孝子精神屬儒家,葬儀屬道教,超渡則屬佛教了,這也是比較典型的三教合一的現象之一。

  崇拜仍屬個人行為,根深柢固,而人們的年齡越大,宗教信仰的百分比率就越高。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權威去規限崇拜信仰,沒有明顯的創教人、宗旨,只是依循傳統的信仰,卻能流傳數千年,歷久不衰,自有他的實際價值、道理和意義的。而一口就咬定是無知、迷信的說法,只是沒深入瞭解罷了。

  祭祀祖先,歷代相傳,延綿不絕,沒有祖先那有你?所以祖先是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尊神。鞠育之恩,昊天罔極,倫理道德,慎終追遠、孝敬長輩、奉祀祖先、延續後代、擴大宗族,雖不屬於宗教更甚於宗教,但祖先崇拜和宗教神靈崇拜早以合二為一,不分彼此了。以前,家中可不供佛、道之神,就是不能沒有神主牌,而祖先的奉祀是超過任何神明的。

  道教神仙譜系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長生成仙、民間信奉的眾神以及受佛教傳入深刻影響,逐步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

  道教神仙譜系的淵源、構建的歷程告訴人們,其內涵基本上是道教尊神(含教門之尊、昊天三界之尊)、仙真、民俗之神兼而有之結合而成。教門之尊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它始終圍繞著「道」與「氣」的宗教宇宙生成說,和以「化生」傳統觀念,「化」為人格化的神和仙化了人,構建了道教的神與仙,它是道教神仙譜系的教理依據。

  宋代是道教龐雜神仙體系最後形成時期,有的學者概括為十個層次,即

  1 .三清、四御;

  2 .南極長生大帝、東極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 .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 .五帝、三官、四聖;

  5 .歷代傳經著名法師;

  6 .魔王、神王、仙官;

  7 .五嶽及酆都地府諸神;

  8 .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

  9 .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主宰及諸神;

  10.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屬神眾。

  這個「源起多頭、兼收並蓄、神系龐雜、層次不清」為特點的道教神仙譜系,是由傳統因素、教派因素,時空因素制約而成的。

  宗教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歷史現象,迄今為止,我們還沒發現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各民族中,大都經歷了自然宗教(即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等等。而這些原始崇拜的遺跡,仍然存在於今天各民族(種族)的社會生活中。一切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的過渡,繼承先人原始神靈崇拜的傳統是不可避免的。道教更有其特殊原因,它不像世界三大宗教都有一個具體的至高無上的創教人,它是在中華廣闊大地的空間,漫長的歲月,逐步孕育、興起、發展成熟的。史稱「雜而多端」,雖有貶意,但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道教成長的真實狀況。

  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它記錄了殷人向帝求神問事的情況,這裡的「帝」是指其祖先,還有「王賓日」等等記載。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靈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靈、人鬼的崇拜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道書認為:「飛天丈人,太一中黃……主天下山川鬼神禽獸,應是自然之神,非人學所得」,「此太清之五帝,亦自然之神。」

 在這裡,所謂「自然之神」,非世學修道可得,是指中國古代宗教所沿習而來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等神靈崇拜,事實也正是這樣,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崇拜,太平道的中黃太乙崇拜等,都是直接從傳統神崇拜移植而來。元始天尊是道教神仙譜系中的第一位尊神,但它的出現從晉人葛洪著《枕中書》中「昔二儀未分,溟蘢鴻,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渾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這一描述完全脫胎於三國吳人徐整《三五歷紀》所記的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之後道教神學家們又推出了元始天尊之說,對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是道教一神異名,還是兩尊神,道書中也有不同記載:如南朝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元始天尊列在第一中位,元始天王列在第四中位之左4位,顯然作為兩尊神看待。但在道書中對元始天尊與盤古真人關係,卻又有新的解釋,如「元始化為盤古真人」,盤古真人僅僅是元始君的一個名號而已。還出現了「兩個盤古真人」,一是法元始天尊所造經典之盤古真人,一個是「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盤古」的盡人皆知的開天闢地的盤古。由此可見,土生土長的道教對於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情有獨尊,是不言而喻的了。

  道教神仙譜系受傳統神學的影響,還表現在對聖賢崇拜的承襲。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崇拜。葛洪《枕中書》列有三皇五帝,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顏回、墨翟等。宋代《太上感應篇》稱:「賢聖有三,在佛家言之三乘中人是也,在道家言五種仙是也,在吾儒言孔孟諸君是也」。它反映了當時「三教合一」的神學思潮。也可見中國傳統神學不僅影響制約著道教的神仙譜系,對佛教也有影響。因此,在認識和研究道教神仙譜系時,對中國傳統神學的影響不可低估。

  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因素。在對待教門尊神上,以「道」為始點衍化,無論是「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或「元始天尊即天地之精,極道之祖氣。本生乎自然,消即為氣,息即為神」。由於它們都以「道」「氣」為本原,始終不變,這是共同的,使它成為名符其實的道教。而作為一種宗教,如怎麼會在至上最高神最關鍵之處出現分歧呢?究其原因是教派不同所致。從早期的五斗米道與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前者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可見,道教從創教之始,在神靈崇拜上就有所分歧。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同時,作為「道」的化身,也從太上老君轉移到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當然天師道一派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這就是道教在至上神上由於教派因素出現分歧的一個梗概。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在對待「仙真」上,從神仙傳記編撰的過程中也可看出有教派因素,最早的《列仙傳》僅七十二人,葛洪的《神仙傳》九十四人,到元代趙道一編撰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後編》增至九百餘人。在這眾多神仙人物面前,《道教征略》稱:「蓋其所失在以仙為名,既以仙為名,則最近之道流,不敢質定為仙矣!」「夫儒家傳記,止雲儒林,不雲聖賢;佛家傳紀,止雲高僧,不雲佛菩薩。」「而道家乃以道士及俗間男女得道者,混為一編,何怪源流接受之不明乎。」這是由於對道教神仙譜系中的「仙真」無公認界定,常處於教派傳承不同,各取所需。因此,各教派都尊奉自己教派的仙真,天師道奉張天師,寇天師等;上清派奉三茅君,許真君等;靈寶派奉葛玄、葛洪等;淨明道奉許遜;全真道奉北五祖,北七真等等。從供奉神仙的名山,宮觀也表現了各派都有自己的本山,如天師道的江西龍虎山,上清茅山派的茅山,全真道的三大祖庭等;有些宮觀也有派別的烙印,如陝西周至樓觀的說經台奉老子,江西萬壽宮奉祀許遜,純陽宮奉祀呂洞賓,白雲觀的邱祖殿奉祀邱處機等。可見教派不同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有效大影響。

  時空因素也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不可忽視的因素。首先是受道教教理思想變化的影響。道教初創時,其教理教義重點在於提倡長生成仙、白日昇天,也反映在神仙譜系的排列及其稱呼,如南朝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第一中位的左、右位排列,基本上均是天帝,而在稱呼上卻稱「道君」、「元君」、「君」、「高真」,稱帝者僅有天皇上帝、高上玉帝,如四極大帝稱東明、西華、北玄、南朱為「高上虛皇道君」。又如北周《無上秘要》卷55的神仙譜系,就是以「得道成仙」的神仙思想為指導來排列的,將十方得道的「大聖、至真、諸君、丈人」排列在三十二天帝之上,它充分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神仙譜系的重「仙真」的神仙思想。為什麼「仙真」的神格如此顯赫?據道書《造像品》稱:「二者(指仙真)造大羅以下太清以上三清無量聖真仙相」由於這些「聖真仙相」住在三清境,故列在諸天帝之上,由此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從宋代以來改變了這一狀況,神仙譜系的排列,在「三清」之後,緊接著是包括「四御」等諸天帝,眾聖仙真居後排列。這種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是宋代以來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在神仙譜系排列上的反映,從道教內部來看,神仙思想「白日昇天」幻想的破滅也密切相關。當「三教合一」神學思想在道教內逐漸形成過程中,如全真道的「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淨明忠孝道融儒家忠孝入道,也在神仙譜系中有所反映。到明代道教神仙譜系有著明顯反映,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真人張國祥奉旨校梓的《搜神紀》6卷,其卷1開宗明義就以儒氏源流,釋氏源流,道教源流為始,突出了玉皇上帝,后土皇地;其次列有道教許真君、張天師、三茅真君等,又列有觀音、達摩等佛、菩薩等,還列有西楚霸王、伍子胥等。更多的列有民間、地方民間奉神,如洞庭君、湘君,鍺瓠狗等。這是由於「朱氏政權起自民間,故明代帝王信仰有著民間信仰特點」這一特點或多或少影響著明代道教神仙譜系。

  至於歷代王朝對道教神仙譜系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唐王朝奉老子為聖祖,宋王朝奉黃帝為聖祖,明王朝由於真武大帝(因避宋真宗諱改玄武為真武)對「太祖平定天下」,「太宗靖難」,「有顯相功」,「兩京歲時朔望而遣官致祭」。均為歷代王朝依據自己的需要,影響著道教神仙譜系。又如自奉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宋眨毀佛教曾下詔「佛改號為大覺金仙」,雖僅一年就取消了。但「金仙」之稱後來演變成亦仙亦佛,仙佛合宗的十二金仙,至今在成都市青羊宮三清殿兩側仍有十二金仙的畫像,他們是廣成子,赤松子,道行天尊、太乙真人、道德真君、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雲中子、文殊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這些真人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都富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就空間因素而談,道教初創時五斗米道源於巴蜀漢中地區,太平道流傳於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地區,造成了他們奉神的差異,以後出現的上清派、靈寶派、淨明道、樓觀派等等在奉神上的差異與地域也有很大關係。同時道教齋醮、科儀所請神靈,歷來重視隨世俗心理供奉當境民間信奉的一切神靈。如西蜀道士呂元素集成《道門定制》卷 九載:以上「三狀內皆有蜀中君臣神,其或他郡國各有山川群望,隨所奉事增減。」可見,空間因素對神仙譜系構成也有一定影響。

  道教在構建神仙譜系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圍繞著最高信仰「道」,並未因各教派出現至上神的分歧而解體分裂,它能與固有傳統神學,歷史變遷,教派迭起,廣闊空間相適應、協調,充分表現了道教教義博大精深,有著它極大的包容性,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的複雜結構。


這裡所介紹的地方神祇是以華南地區民間信奉神祇為主。

TOP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牟尼」、「釋迦如來」、「釋迦世尊」、「釋迦佛祖」、民間簡稱「如來佛」或「佛祖」,佛教創始人。

  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 ,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公元前560年,出生於印度東北的藍毗尼園,即現在的尼泊爾南部邊境內。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城這塊土地的國王,所以,佛陀是出生在一個王宮貴族世家,為釋迦國的太子,家境相當好。

  為使兒子釋迦牟尼能繼承王位,淨梵王極為小心的保護養育他,並教導他一些世俗統治者的技巧。後來佛陀與他的表妹耶輸陀羅結婚並育有一子,然儘管出生在堂皇奢華的世族,卻也讓佛陀對宮殿以外的世界產生好奇而興起了窺探追究之心。

  佛陀長大後,在一次他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別親睹飽受疾病之苦的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蟲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而這些景象使他內心感到相當的震驚與衝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病、死等苦痛。又在一次外出巧遇一位流浪的聖人,並得知那是一位已經掙脫世俗諸惡的人後,佛陀就下定決心要傚法他出家悟道。於是他悄悄離開妻子與孩子,二十九歲時,一個人騎著馬離開了王宮,出家修道,時值二月初八,因此,此日稱為「佛出家日」。

  剛開始,跟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佛陀修的是極嚴厲的苦行生活,不論環境多惡劣,他裸身在鄉間流浪,齋戒、不浴、不眠,即修持沙門主義信徒所謂的苦行,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在一次燙沙上禪修時,一位村婦供他一碗羊奶,佛陀喝了恢復體力。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即苦行是無效的,唯有尋中道來開悟,主張所有事物都要適度,在不過量的前提下,吃足夠的食物以及充分的睡眠,來維持身體健康。經過六年的苦修,三十五歲時,在二月初八夜的修禪中,在一棵菩提樹下,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終於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對遠離生死輪迴之道獲得證悟。雖可直接進入涅槃,但因為佛陀憐憫受苦的人類,決定在世間教導他所修得的離苦之道。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心智,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傳道時不分階級,男女老幼一視同仁。他常用淺近的比喻,隨機說法,傳道極順利,於是信奉的人數日增。後來信徒日益眾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恆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

  釋迦在傳教初期雲遊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和集會,於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眾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患了重病,最後死於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後,遺體火化,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並建塔供奉。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倣傚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舉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會舉行放生法會,以結善緣,增進功德。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

  釋迦所悟解脫人生的道理,乃是由道德上的無垢,而非由禁慾,從生生死死的大海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行純潔的道德,才能跳出大道輪迴而終獲永生。

  佛教於東漢時自印度傳入中國,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


浴佛節:

  浴佛的儀式是源由於佛祖誕生時受浴的情節。相傳釋迦尼誕生之時,天雨花香,仙樂飄飄,並有二股淨水從天上如瀑布般的瀉下,一股溫和,一股清涼,為初生的佛陀沐浴,眾神齊賀佛陀的誕生。而「浴佛節」就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佛的誕生。

  佛門子弟依例於這一天舉行浴佛儀式,準備素菜、素餐到佛寺參拜,各地的佛寺於這天點燈千盞,典禮非常的莊嚴盛大。當日一早開始即頌經不斷,待浴佛時,將小金佛浸於盛裝香湯(浴佛水)的小盆中,由僧尼和善男信女們依序經過小金佛前,用小勺搖起香湯,自佛像的頂端灌下。此舉不僅有潔淨佛身的作用,信徒們更相信,浴佛之後的佛水,飲用後可以治病長壽,因此大家爭相飲用,有的信徒們更用瓶子盛裝回去供奉。

  由宋朝開始,這一天除了浴佛儀式之外,也有「結緣」及「放生」的活動。

  結緣,是指信徒平日在家中捻豆念佛,並將念過的佛豆收好,到了浴佛節這天,煮豆齋僧。各院僧尼在浴佛節前,沿街向信徒施索,也是屬於結緣的一種。

  放生,有些佛寺在浴佛節這天,會舉行放生法會,例如將烏龜送回大海,將魚放回江河,放鳥歸林,普渡眾生,建立功德。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6-10-31 22:34 編輯 ]

TOP



  「天公」是指玉皇上帝,有稱「玉帝」或「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等尊稱。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地位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祇,是眾神之王。

  據民間傳說,「玉皇上帝」不但授命於天子,統轄人間,而且也統轄儒、道、釋三教和其他諸神仙,以及天神、地祗、人鬼都歸其管轄,天神就是屬於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括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司命、三官大帝、五顯大帝等,而玉皇大帝也屬天神之一,地祗就是屬於地面上所有自然物

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文人物。

  玉皇上帝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都得管,屬下有管理學務的文昌帝君,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管理地方的有東嶽大帝、青山王、城隍爺、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管理陰間的有酆都大帝和十殿閻王,而玉皇上帝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在道教的理論中,將天、地、人三界分得很清楚,天有十三層,一層有三萬里,天外的地方就稱為無極,而天內的天就稱為太極。太極的天分為五天,即東、南、西、北,「玉皇大帝」是宇宙中最高無上的神靈,而所有神靈皆須聽令於「玉皇大帝」。

  中天:為「玉皇大帝」所居,上掌三十六天,三千大世界;

               下握有七十二地,四大部分所有生靈。

  東天:為「三官大帝」所掌,主賜福延壽解災赦罪消厄。

  南天:為「文衡聖帝」所掌,主眾神的委任升降考察各神祇的功罪。

  西天:為「釋迦牟尼」所掌,主世人的信仰依歸。

  北天:為「紫微大帝」所掌,予降福消災,兼賜予財富。


  「玉皇大帝」,據說是三清所化身的太極界第一位尊神,也就是古人最崇敬的「天」,居住在玉清宮,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各部神仙,下轄七十二地、四大部州、掌管天上諸神、仙、佛,以及人間億萬生靈,因此尊稱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另有一說,「玉皇上帝」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是道教的紫微帝君,職掌賜福,民間視為福神,與祿、壽並列。「三官大帝」也稱「三界公」,就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合稱。

  玉帝源於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時期,人們稱最高神為帝,或天帝、上帝,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眾仙的大帝。周朝及後世統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權神授」,極力宣稱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故稱「天子」。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至唐宋以後才逐漸定型,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戴:遠古之時,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為「淨德王」,王后稱「寶月光」,老而無嗣;一夜夢見太上老君抱一嬰兒入王后懷中,王后恭敬禮接,醒後就覺的有孕。懷孕足足十二個月,乃於丙午年正月初九誕下太子。太子自幼聰慧,長大則輔助國王,勤政愛民,行善救貧。國王駕崩,太子郤禪位大臣,遁入深山修道。功成經歷八百劫,犧牲己身以超度眾生,終於修成真道,飛昇九天之上,得萬方諸神擁戴。於是統御三界,是為「玉皇大帝」。

  農曆正月初九為玉帝誕辰(天公生)。正月為一年之初,四季之首,木氣之始,一切生命因而萌發;九為數字之極尊,代表「極大、極多、極高」的意義,所以一年中第一個初九(上九)為玉帝聖誕,正與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相呼應。明代王逵《蠡海集》中說:「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意思是說,神明降誕的日子都有一定的特殊含義。

  「玉皇大帝」的祭祀起源於上古的天地崇祀,和古人敬天畏地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古人認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萬物生長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順天行道。因此想像自然界中有一位最高的神明在支配萬物。於是「天」命令君王來人間執政治民,君王必須順應天意,這樣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否則君王違反了天道,天就會降下各種災害懲罰。君王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的也敬畏「天」,君王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君王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祭天」,不但是君王必行的職責,也是國家的大典。早自商周時代,歷朝君王每年例必舉行盛大的「郊祀」,是敬天思想的最高表徵,但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祭祀,直到封建時代結束,民間才開始祭祀「天公」。

  據史藉所戴,唐、隋、晉、魏、漢,乃至秦,諸代皆有帝王祀天之大典,但當時所祀的「天」,乃純粹是指大自然的「天」,即「蒼天」、「昊天」。可是「天」是無形的、渺茫的,又怎麼去祭祀呢?如此漸漸地就把「天」具體神化,稱之「玉皇大帝」。因玉皇大帝是由人想像而來的神,所以原無神像,到宋真宗時,才為他塑像,視其自家祖先,封其為玉皇。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及至道教興起以後,把「天」加以「人神化」,當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形「神」來拜,塑造「天公」「老天爺」這個形象來。於是,民間所崇拜的「天公」與古代帝王所祀自然的「天」,就逐漸分離開了。

  「玉皇大帝」的誕生祭祀,遠較一般諸神更為隆重及莊嚴,因為百姓都深信天公是至高無上,最具權威的神,無「相」足以顯示,因此不敢隨意雕塑他的神像,而以「天公爐」及「天公座」來象徵。一般廟宇都有一座天公爐安置於廟前,祭拜時要先向外朝天膜拜,這是燒香的起碼禮儀。

  由於「玉皇大帝」在信眾心目中,是眾神之最,所以拜天公的儀式也比一般神明來得隆重。前一天晚上,全家都必需齋戒沐浴、設立祭壇,供奉豐盛祭品,然後依序上香,行三拜九叩禮。且祭祀當日,不得曝曬女人的衣褲、傾倒便桶,以免天公看到了觸犯大不敬之罪。在團體祭典的場合一定要「殺豬公」,並且是整只敬供,是祭典時最隆重的獻禮。

  而「玉皇大帝」的身份極尊貴,凡間小事,根本無暇理會。所以求財求嗣求名求利者,玉帝未必有暇去賜予。

  供奉玉帝,應要一班文武百官、天神天將拱護,不可單獨以玉帝像供奉,否則成為孤君,不能顯出玉帝的威嚴及尊崇。

  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玉皇誕」,台灣閩南俗稱「天公生」。是日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在封建社會時代,唯天子才有資格祭拜玉帝,一般民眾不能隨便祭拜。一直到封建時結束,這種禁忌才得以破除。然而,一般民間仍認為玉皇大帝是如此崇高偉大,並不敢擅自為其雕塑神像,而以「天公爐」或「神牌位」來代替。信徒拜祭玉皇大帝時,就對著「天公爐」焚香膜拜。

  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家家戶戶都要在正廳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壇,供桌上備神燈、五果(柑、桔、蘋果、香蕉、甘蔗)、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等),並麵線塔,另設清茶三懷,還有甜劇、社龜,到了時辰,全家整肅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禮拜,然後燒天公金。

  除了祭祀儀式之外,民間在這一天當中也有一些禁忌要遵守,例如,不得曝曬女人的衣褲、不得傾倒便桶等,以免玉皇大帝看到了觸犯了大不敬之罪。而祭品中五牲之一的雞,不能用母雞,最好是用閹雞或公雞。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6-10-31 22:29 編輯 ]

TOP



  九天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或簡稱媧皇、玄女,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後為道教所信奉,成為女仙中著名的一位。

  所謂九天者,中央及八方也。所以九天乃四面八方的意思。換句話說,玄女就是天地間唯一的神女。在台灣鄉土神明的傳說裡,九天玄女又稱連理媽,有大媽、二媽、三媽至九媽的九尊神像。還有一說,九天玄女即為女媧娘娘,尚等考證。

玄女顯靈
  《雲笈七簽》及《九天玄女傳》記載,九天玄女為黃帝之師,聖母元君的弟子。當黃帝蚩尤作戰時,玄女下凡來,將兵符印劍交給黃帝,並為黃帝製造夔牛鼓八十面,打敗蚩尤。

  《水滸傳》中,宋江江州遇救後,又去接老父上山,不料被官兵知覺,倉皇中逃進還道村玄女廟。玄女娘娘顯靈,不僅救了宋江一命,還送他三卷天書,讓他替天行道。以後「宋江歸順了朝廷,領兵征遼時,被遼軍的「太已混天象陣」所困,宋江夜夢中得九天玄女傳授破陣之法,即以此法大破遼軍。

  書中的九天玄女娘娘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仙,但是她的原型卻是一個在鳥身上長著人腦袋的怪物,這就是玄鳥。在〈詩經〉中,記載著玄鳥是商人始祖的說法。《史記》中也說,殷商的祖先是其母吃了玄鳥蛋,懷孕而生。這是商族崇拜玄鳥圖騰的反映。

  這個玄鳥後來又化身為玄女,並被摻入了黃帝神話之中,成了黃帝的師父。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呼風喚雨,吹煙噴霧,黃帝不能取勝。正在發愁之際,來了一位婦人,人首鳥形,說:「我是九天玄女,王母特派我授你戰法」。黃帝得了九天玄女傳授的戰法,遂大敗蚩尤。此時的玄女,雖尚未脫盡鳥形,但到底進了一步,成了一位救助急難,暗藏謀略的半人半禽女神。

  到了宋代的《雲笈七簽》中,九天玄女則徹底人神化,完全脫掉了動物痕跡。書中專門有一篇《九天玄女傳》,寫她騎的是鳳凰,駕著彩雲,穿的是九色彩翠華服,是一位專門扶持應命英雄,授以天書兵法的上界女仙──玄女娘娘。

  九天玄女的這一角色,大量出現在古典小說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如宋元間編撰的《大宋宣和遣事》,明代四十四回本《三遂平妖傳》、清代《女仙外史》和《薛仁貴征東》等書,都有許多筆墨對九天玄女做了繪聲繪色的描摹。

賜福、賜子:
  有關九天玄女的傳說,因為是遠古的事,能有一麟半爪,已經是很珍貴的了,實上,就是這一麟半爪的可靠性,也是很成問題的事。九天玄女與其他娘娘合祀的時候,王母娘娘「特使」的身份已不明顯,她被人們賦予了賜福賜子的功能,雖然地位低了許多,但是在善男信女心目中卻更覺親切和崇高。


  九天玄女的祭典在九月九日,香燭業奉祀九天玄女為祖師。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6-10-31 22:43 編輯 ]

TOP



  王母娘娘,或稱瑤池金母、西王母、金母、金母元君、九靈大妙龜山金母。簡稱王母或西王母。俗姓侯,或曰楊,名回,字婉姈、或曰太虛。

  西王母的信仰在中國由來已久。《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說:「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載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掌管災厲(瘟疫)和刑罰的怪物。另據「列仙全傳」所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彙集西華奇妙真氣,降誕於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陰靈真氣,是洞陰至尊。瑤池金母仙居住於中國西方的巖山峻嶺之中,其第一座主奉廟宇於現今甘肅省川縣境內的回山。由此可見,瑤池金母仙居聖地應不出甘肅一帶。仙居聖域,非凡人所能達,因此古人難得一見瑤池金母之聖顏,關於金母仙貌裝束之描述,雍容華貴,凝重端莊。

  西王母居住在崑崙山上的懸圃裡,是一座空中花園,叫做「閬風」的苑中,一共有玉樓九層,左繞瑤池,右環翠水。有五名侍女,名「華林」、「媚蘭」、「青娥」、「瑤姬」與「玉卮」。王母有件寶物,是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桃(又稱蟠桃),此桃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長壽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時,就會召集群仙,大開壽筵,稱為「瑤池集慶」。因此,民間遂以王母娘娘為長生不老的象徵。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不死藥,而飛上月亮的。

  西王母掌管西方,舉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來治理,並與「東王公」共同統轄東西兩股元氣,化育天地,陶治萬物。

  而王母娘娘自稱為天帝的女兒,而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稱,據《禮曲禮集》解說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都稱天帝。

  《西王母傳》中提及金母與木工共理陰陽二氣,養育天地,陶均萬物,三界十方內得道之女仙,名籍皆歸其管轄。

  《列仙全傳》記載:『西王母即龜台金母也,系西華至妙洞陰之極尊,育化誕生於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楊,諱回,字婉,一字太虛』。

  《史記大苑傳略》記載:「西王母這古仙人,姓楊,或謂姓侯,名回,一為婉姈,居崑崙。」

  《道藏道跡經》記載:「王母上殿東西坐,著黃金褡辱,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 ,戴太真晨纓之冠,履玄 鳳文之 ,觀之,年方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 ,靈顏絕世,真靈人也」。

  《道藏三洞經》記載:「西王母者,太陰之元氣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崑崙,上治北斗」。列西王母為第四神仙,僅次於東王父。

  《雲笈七 》記載:「上聖白玉龜台九靈太真西王母」。

  在中國道書古籍中,多次記載西王母顯聖遺使下凡,曾經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幫助黃帝打敗蚩尤、授天下地圖予舜帝整治國家、遺二十三女雲華夫人下凡助大禹治水,而幸睹聖顏者,則有以孝聞名鄉里的舜帝、游瑤池拜金母的周穆王以及好神仙之術的漢武帝等人。

  《穆天子傳》中:記有周穆王夢遊見西王母的故事,這時的西王母不是神,而是一位女王了。  

  《漢武帝內傳》載:「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設天廚,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像鵝卵般大,圓形色青,王母贈帝四顆,自食三顆,帝食後留核準備種植,王母說這種桃三千年才能結果,中國地薄,無法種植。」這時的西王母已是一身帝后打扮的絕色佳人,她上殿接見數千神仙,儼若女仙領袖。

  東漢末,道教興起,推崇王母娘娘奉為尊神,將王母娘娘列為七聖之一,說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兒,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屬下。有的則視為元始天尊的母親,類似人間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無上權力。許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兩送子者、兩催生者、兩治瘟疹者,為仁慈、至尊的神明。

  王母娘娘與玉皇大帝結為夫妻,有如人間帝后。二人還生了七位女兒,其中小女兒七仙女私自下凡,與窮小伙董永「天仙配」的故事家喻戶曉。她還有個外孫女叫織女,與牛郎七夕鵲橋相會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

  每逢農曆七月十八日為瑤池金母聖誕佳辰,仙界眾神都會親赴瑤池祝壽,由此可見金母神格之崇高。而該日王母廟的香火非常鼎盛。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6-10-31 22:21 編輯 ]

TOP



  元始天尊又稱「元始天王」、「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是道教的鼻祖,在太元(宇宙所有劫數開始)之前出生,所以稱他為「元始」。

  據說在從前太極未分兩儀的時後,天地日月都未形成前,已經有了一位磐古真人,是天地的元精自稱「元始天王」。

  經過了八劫的時間,陰陽兩儀才分開,那時,元始天王住在中心之上的玉京山,並以吸食天氣地泉為生。

  民間通常視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為同一神紙,其實是不同的。

  根據陶宏景的真靈位業圖,將神分為七級,以元始天尊居上清第一正位;太上老君居太清正位,玉皇大帝居玉清三元官第一中位。

  換句話說,玉皇上帝其上還有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因此兩神是不同的,元始天尊才是天地萬物的真正主宰者。

  不過將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視為同一神祇,並不見得不好,重要的是是否懷有敬天畏神,尊崇天地萬物的精神。

  民間的行天宮每年到了除夕,照例會舉行元始天尊聖誕儀式,從十一時三十分開始,很多信徒都會前來拜拜,晚來的民眾就很難擠進來。


  農曆正月初一為元始天尊萬壽。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6-10-31 22:19 編輯 ]

TOP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天人感應的思想,他們相信天上星宿的運轉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而在眾星運圍的世界中,唯有北極星永恆不動,先民就把北極星神格化,奉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祇裡,最尊貴的星君。

  玄天上帝威風凜凜,八面生風,其形象為披髮黑衣、手持寶劍、足踏龜蛇,衛將執黑旗,兩旁為金童玉女,水火二將。但玄天上帝的原形卻是兩隻爬蟲──龜與蛇的合體,龜蛇合體之形,則起源於遠古的星宿崇拜。

  「玄天上帝」全稱為「佑聖真武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又稱北極玄天上帝、玄武帝、北極大帝、真武大帝、真武大將軍、玄天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開天炎帝、真武帝、開天真帝、水長上帝、真如大帝、元武神、北極佑聖真君、元帝、北極聖神君、小上帝等諸尊號,清代文獻志書對其尊稱繁多,簡稱上帝公、上帝爺、帝爺公。

  自古以來,民間相信天上星宿的運轉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而在眾星運轉的世界中,唯有北極星永恆不動,因此古人就把北極星神格化,敬奉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祇裡,最尊貴的星君,。道家則認為,北方是幽暗寒冷的地方,也是人死後陰魂的歸宿,因此把黑星叫作玄,而統治北方黑色陰暗世界的神,就稱「玄天上帝」,廣受眾信所信,歷代帝祀亦極為普遍。

  古時統稱北方的七星:斗、牛、女、虛、危、寶、壁七宿為玄武,也就是指北斗星,據《禮記》所載:「前朱鳥,而後玄武」。朱鳥是指南方的七星。中國古代把天上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又把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組,每組七個星宿,想像成一種動物形象。根據五方配五色的說法,即成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所謂「四象」。

  龜為「四靈」(龍、鳳、麟、龜)之一,蛇也被認為是有神性的靈物,這兩種爬蟲頗受古人青睞。北方玄武七宿遂被想像為龜蛇相繼之形。最初,玄武與青龍、朱雀、白虎,同為道教的護法神,是普通的小神。以後玄武異軍突起,逐漸成為道教大神,被說成是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歷代帝王封其為真君、帝君、上帝,步步高陞。因為宋代皇帝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神宗時立為玄天上帝,這就是星神的人格化。

  按道教的說法,「玄」乃龜蛇,位於北方,色黑所以稱玄。玄武以龜蛇合體以應北宿之象,俗信天界帝王位於北極,乃天一之帝,應兆虛危,司經緯於北,為北方壬癸至靈神,金闕真尊應化身。「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的化身,道教尊上帝為「三元都統帥」,為萬法教主稱號,統管三十六元帥,其神威赫濯,靈驗無比,是道教靈威最盛,信仰最廣的神明之一,尊「玄天上帝」為道教靈威鼎盛高級神明,奉祀於「北極殿」或「真武殿」。

  早在漢朝,人們即蓋廟奉祀「玄武真君」。到了宋朝,開國皇帝名字之「胤」與「玄」字意義相關,為了「避諱」,改稱「玄武」為「真武」。可是到了宋真宗時,亦為了「避諱」,又把「真武」改回「玄武」。千年間,「玄武真君」都只稱「君」、「師」,未曾稱「帝」。

  相傳元朝未年間,某次朱元璋戰敗,逃入武當山真武廟,避過追兵,逃過大難。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位後感念真武救命之恩,下令改建真武廟,重塑金身,又謝賜御題「北極神殿」匾額,加封號為「玄天上帝」。

  相傳玄天上帝是一名王子,黃帝時,玄武脫胎於淨樂園善勝皇后,幼時已修道,長而威勇,不願繼承王位。後得紫元君所授秘法,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練,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昇。因為統領天兵天將,戰伐有功,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封為玄天上帝。

  民間俗傳,玄天上帝原為民間一名屠夫,以殺豬為業,到了晚年,悔悟殺生太多,難積陰德,逐決心修道,毅然放下屠刀,隱入深山,修真養性。得觀音顯靈點化,謂他殺生太多,罪孽太深,必須自切腹肚,取出五藏在河中洗淨方能得正果。屠夫依言切腹割出內臟在河中洗滌,河水盡變黑色,直洗至河水澄清,才把內臟納回腹中。

  屠夫之行,至感動天,遂修成正果,這就是俗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

  而他丟在河裡的腸胃,經年累月吸收天地精氣後,竟變成龜蛇危害世人,玄天上帝即下凡收伏,誰知打敗仗。只好請保生大帝幫忙,以三十六天將(三十六天罡星)作為抵押,借到「伏魔北斗七星劍」,與龜蛇大戰,劍光起處,果然龜蛇皆被制服。可是一收劍,龜蛇又蠢蠢欲動。玄天上帝迫於無奈,只好把龜蛇踩在腳下,運用神功壓住。而手握之北斗七星劍,須臾不敢放鬆,無法歸還給保生大帝,而三十六天將則歸保生大帝所擁有了。後來龜蛇變成玄天上帝的從神,供奉在他左右。

  另有傳說,昔日有一位屠夫,和一個吃齋人同路參拜崑崙山觀音佛祖,過河不能渡過,吃齋人躊躇不前,屠夫則朝拜心切,不顧生死的奮勇跳進河裡,拚命划水強行渡河,終於到達彼岸。但是因為他以往殺生太多,六根不淨,不能獲許進入聖地。於是,屠夫就自己剖開肚皮,取出內臟,以表示自己的清淨和虔誠,致感天庭,將他的胃化為龜,腸化為蛇,載著屠夫升上天界,成為玄天上帝。又說,因為他自開肚皮以示清淨,後世又稱呼為「開心尊者」。

  《神異傳》:「真君仗劍,追天關地軸之妖,冠履俱喪,伏而收之,故塑像猙獰,冠裳不整,底下伏龜、蛇各一,龜,天之關也,蛇,地軸也。」

  《圖志》:「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練於武當山,功成飛昇,奉上帝命鎮守北天門,披髮跣足,建皂纛旗。」

  《金陵志》:「真武大帝,即元武七宿也,故作龜、蛇於其下,龜、蛇者,元武象也。」

  《澎湖妃略》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乃北方元武之神,元武屬水,水色黑,故帝衣旗幟俱黑,即所謂元冥乘坎而司冬,稱冬帝曰黑帶是也,神為五行之一,五行之祀,載於月令,此天地之正氣也,說者謂帝北而位南,南為火,不相剋耶?不知民非水人不生活,坎離相濟,而人得以養,今南方祝融之墟多祀者,此也?」

  《台灣縣志》:「真武廟,一在東安坊,一在鎮北坊,祀北極佑聖真君,邑之形勝,有安平鎮、七鯤身為北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酷肖龜蛇,鄭氏踞台,因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雲。」

  而玄天上帝的造型:頭戴皇冠、威嚴顯赫、身披黑衣、五綹長鬚、面容慈祥、右手持北斗七星劍、左手印訣、赤足、右腳踏蛇、左腳踩龜。身後衛將執黑旗,兩旁為金童玉女,水火二將。

  相傳玄天上帝屬下康、趙、劉、林四大元帥,輔佐上帝公鎮護宮闕、保佑生靈。依據三教搜神大全所載,康元帥,名妙威,系龍馬之精所轉世,玉帝封為仁聖元帥。趙元帥,名朗一,字公明,號永昶,秦時避居山中,精修至道,功德圓滿,玉帝封為神霄副將。而劉、林元帥之生平事跡,僅傳其為玄天上帝之副將,輔佐玄天上帝求道,護衛玄天上帝得道升天,圓滿有功,玉帝封為神霄副將。


  農曆三月初三為玄天上帝壽辰。

TOP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吳真君、大道公、恩主公、真人仙師、花轎公、、英惠侯吳公真仙等,稱呼雖然不一,都是由歷代皇帝所勒封的尊號,而被奉祀為神仙。

  保生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於宋朝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出生,據說原是周朝泰伯皇帝的後裔,在列國時分土金陵,建國於吳縣,遂以吳為姓,傳到三十一世的時候,時值戰國時代,吳滅亡,吳季札的子孫四散亡命,其中一支遷到河南省河北道的臨漳縣,代代持齋禮佛,相繼九世。大帝父吳通,娶妻 黃氏,為逃避戰亂,再從臨漳南遷而入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鄉就是大帝生長的故鄉。

  大帝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的好人。父親吳通,後受封協成元君,平素以勤儉治家,喜歡做善事,勸人勸學如聞如名。母親黃氏,據說是玉華大仙投胎降世,性情幽雅貞淑,增修前世功果,積德早已上達蒼弩。有一夜,她正在酣睡,夢見紫微星投胎,醒而成孕。

  宋真宗太平興國四年,歲次已卯,黃氏快要分娩時,恍惚看見太白金星、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個仙童到她的房門說:「這是上界的紫微星,前來降世投胎的。」時為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吳本降生,此時異香滿室,豪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台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只見上空五彩花景朵朵覆室,紫氣滿庭,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此非尋常瑞氣。

  吳本自幼聰慧,生下來就具有道性,不食葷,不娶妻,品行性格均異於常人。到了成年,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所讀之書遍天文,地理及禮樂刑政,對歧黃醫術,特別下功夫,潛心研究,亦訂正許多前人之錯誤。在製藥方面,特別精製成方,達到奧妙,吳本的志願是救世濟人。

  十七歲時,遍游各地名山。某日,偶然遇見一位異人引導,謁見西王母,王母大悅,請吳本坐下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決將神方以及驅魔逐邪的法術傳授給你,讓你去濟世救民。」他於是留在崑崙山,住了七天,學習神方及法術,很快地所學都完成,大帝思慮要下山回家,請示西王母,王母說,「你要下山也可以,不過回家之後,應該牢記你所學的各種法術,千萬別忘記你志在濟世救人。」另有一說則謂,是由異人傳授醫書與斬妖伏魔之術及吳本。

  有一次,漳州一帶發生瘟疫,傳染全縣,死亡相繼,他即前往漳州,施醫藥,以符法驅除瘟神歷鬼。

  自此吳本修身養性,採藥煉丹,雲遊四海,以醫道濟世救民。亦因醫術如神,許多醫官都來向他學習,可見吳本教了不少當官的學生,這跟我國民間信仰的醫神之中,吳本的神話故事特別多有關連。他在世之時,人們已尊稱他為活神仙。

  相傳宋仁宗的母后患了乳疾,宮中太醫都束手無策,後經吳本診斷,藥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宮中做御醫,吳本對仁宗說:「我志在修真,慈悲濟世,救死助傷,榮華富貴,非我所願。」吳本回到民間,將一生奉獻給疾苦之人。府尹向仁宗上表,奏報吳本行醫救眾,濟世助人的功跡,皇上特別敕封為「慈濟」。

  大帝平時對待雙親很孝敬,與鄰居和睦共處,對鄉民很守信用,對金錢很淡泊,清廉又重義氣,而且戒殺持齋,不娶妻室。二十歲出仕,二十四歲中舉人,後來由朝廷授派御史,為國效勞多年,然後辭官回歸鄉里。他還特別奉朝廷批准退隱於泉州白礁鄉大雁東山。此地即為今日的東宮,宮的左邊,尚留有丹灶神井等聖跡。

  大帝辭官返回故里之後,在大雁東山一心修身傳道,專心學習太上玄機妙道,得到三五飛步之法。在醫學方面則深明調製藥劑的方法,治療萬病如神。他還煮丹砂以濟世,施符法以救人。大帝之靈氣可通上、中、下三界,其威嚴能伏群魔。

  仁宗景佑三年(1036),歲次丙子,五月初二,大帝靜坐修煉功成行滿,於正午時, 偕同聖父、聖母、聖妹、吳明媽、妹夫,王舍人及從教諸門下,在白礁故鄉,騎乘白鶴 ,白日飛昇,便應立志修真,研究道法。其家雞犬也都扈從飛去。大帝享年五十八歲 ,鄉里遠近,人人仰頭觀望,家家戶戶列香案叩拜送行。

  大帝騎鶴飛登上界後,因凡界未靜,仍常眷念鄉里,監視不忘。有一天,有群寇擾亂鄉里,聲勢洶洶,鄉人惶惶不安,不勝恐慌,家家列香案,當天禱祈大帝,顯化庇佑。未幾,官軍來到,與賊大戰,大帝暗中相助。賊首李三當場被官兵擊斃,群賊無首,四散逃亡,亂遂平靜。鄉民拜謝大帝庇佑,除去惡賊,桑梓幸賴安寧。  

  有一次,大帝的鄉里大水驟然暴漲,整個鄉里變成汪洋大海,民房萬分危急,當快被沖毀之際,忽見大帝騎鶴在雲端施法,頃刻間,洪水立即退去,鄉里倖免於難。鄉民拜謝大帝靈感顯赫,解救鄉里,大家倡議建立祠宇,塑像奉祀,每年四季演戲慶祝敬奉。

  他死後鄉里在白礁村修了秋龍庵紀念他,宋高宗時,命人重修,就是後來的白礁慈濟宮。

  據傳,當宋高宗仍為太子,入金做為人質的時候,有一次,他乘機脫逃,來到崔子廟前,但是,擔心自己沒有馬匹可騎,如何可以逃脫,突然聽到馬的嘶啼聲,回頭一看,看到有一匹馬停在廟前不遠之處,他趕忙騎著這匹馬直往南方奔逃,這時,金兵也已經追趕來了。當高宗逃到江邊時,回頭一看,竟遙見天將神兵正在替他阻止抵禦金人,他就乘機逃過江去,安全抵達故國。當他過了江後,這時才發現所騎的居然是一匹泥馬,而暗中庇佑高宗的就是保生大帝。這也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由來。

  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遂下詔令地方官,在保生大帝的故鄉立廟,奉祀吳本,並且每一年都得按時祭祀。至孝宗登位,幹道七年御賜一個匾額,題名為「慈濟靈宮」,並賜謚「大道真人」。現在一般尊稱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就是基於這個緣故。

  孝宗以後,歷代皇帝,多有封賞。慶元初年,寧宗勒封「忠顯侯」。嘉定年間勒封「莫惠侯」。寶慶三年,理宗勒封「康佑侯」,寶慶四年勒封「沖慶真人」,五年勒封「妙道真君」。

  據傳,明太租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的時候,忽然刮起巨大的風浪,眼看著太祖和士兵即將被風浪吹翻,這時,吳本突然地出現在雲層之上,謹慎小心地佈置旗幟,結果,風浪果真都平緩下來,太祖則因此而平安無事,還指揮神兵助陣,而得大勝。之後,明太租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之後,為了感謝吳本的救命之恩,洪武五年,下令勒封吳本為「吳天御史醫靈真君」。

  明朝仁宗下詔重修白礁吳真人廟,謚封為「萬壽無疆保生大帝」,賜龍袍一件,並命地方官於春秋兩季隆重祭祀。從此,民間「保生大帝」的造型也有了改變,成為穿龍袍、蓄長髯的帝君形象。

  清朝時候,台北縣瘟疫猖獗,群醫均束手無策,福建鄉民於是渡海請來白礁慈濟宮的保生大帝來真壓,不久瘟疫就絕跡了,百姓倍加尊崇,所供奉的祠廟香火更加鼎盛。

  由於從前的人對保生大帝一向就非常崇敬及依賴,因此自然而然便產生了一種心靈上的信賴與慰藉,這種心理作用對病情有或多或少的助益。所以,保生大帝廟經數百年一直能夠香火鼎盛,並不是偶然馮空得來的!

  保生大帝著有內外科醫書十三卷傳世,後人感念他的德澤,建廟供奉祭拜。不但一般人有難治的病,會到廟裡去求他,醫生及藥商更奉他為守護神,祀之甚為虔敬。有關他的史跡,《福建通志》、《閩書.郡邑志》都有記載。

  《漳州府志》:「宋吳本,海澄人,母夢吞白龜而孕,學道雲遊,得三五飛步之術,以濟人為念,歿而靈焉,鄉人祠祀之,祠旁有泉湧,以治病,無不愈。」

  《同安縣志》:「吳真人,名本,同安人,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后愈,煉丹救世,景佑間蛻化,於泉州白礁,乘鶴升天,其後屢著神異。」

  《道教源流吳真君記》:「吳真君,名本,字華基,號雲衷,祖漢陽人氏……年四十得神方,繼師南海太守,復得秘法,吳黃龍中,天降白雲授之,遂以醫術行於吳晉 之間,晉武時,許真君名遜。」

  《台灣縣志》說:「保生大帝長大後,受室業醫,以活人為心,按病投藥,遠近皆以為神。」

  《台灣通史》及《方志》均謂吳本為福建同安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茹素絕色,精醫術,以藥濟人,廉恕不苟取,景佑二年卒,裡人祀之,有禱則應。惟清通判黃家鼎據宋莊郡守及夏陽進士志二碑文、李光地《吳真君碑記》,暨黃化機《譜系紀略》、楊浚《白礁志》等,考證甚詳,倖存淵源矣!

  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有次,有一隻害了眼病的巨龍,化為人身求治,大帝識破其為非人,並以符水點於龍眼,治癒其不治的眼疾。又有一次吳本入山採藥,見一虎痛苦呻吟,原來它吃了個老婦,郤被一根骨頭卡在喉嚨中。老虎懇求吳本救它,並且發誓永遠不再傷人,吳本才用靈丹醫好老虎,保生大帝「點龍眼、醫虎喉」的故事,就是由此傳說而來。而此後那隻老虎就成為吳本的坐騎,平時就看守廟門,替這位名醫服務,寸步不離地跟隨他,當保生大帝成為神,它也隨著成了神虎。所以如今保生大帝廟中或神像腳下,都配祀一座虎爺神像。而被民間喚為虎爺中為有別於土地公的虎爺,因此又稱為「黑虎將軍」。

  虎爺雖然沒有寺廟供奉為主神,但它卻為寺廟不可或缺的角色。奉祀虎爺並沒有專廟,只隨主神洪奉,虎爺的主神有二:一為土地公,另一為保生大帝。

  另依照民間傳說,虎爺是土地公的屬下,虎經常跟隨土地公,按照土地公的命令採取行動,所以有土地公的廟宇,神桌下都供奉虎爺,是專供土地公騎用的老虎。信徒們相信老虎張著大嘴,可叼著財寶而來,因此,廣為人民所奉祀。特別是許多賭徒信奉極深,還有戲劇業者也非常尊崇。

  但一般廟宇的虎爺,並不是供主神騎用的,而是做為鎮守廟宇的地神奉祀的,因為它有驅逐癘疫、惡魔以及鎮護廟宇的功用。又相傳,虎爺能治療小兒腮腺炎(俗稱生豬頭皮)。當小兒患腮腺炎時,用金紙來撫摸虎爺的下頷,然後用這張金紙貼在小兒的患部,很快就能消腫痊。

  保生大帝廟中,另供奉三十六天將,據說原是玄天上帝的部下,在一次借寶物不還事件中,而撥歸保生大帝所管。


TOP



  三官就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合稱,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道教中地位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道教宣稱三官能為人祈福、赦罪、解厄。

  民間,三官大帝俗稱的「三界公」,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神明,其本上是從自然崇拜而來的,後來被人格化,才成為一種類似於靈魂崇拜的神明。在道教的神格中,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不過民間專廟供奉的並不多,一般只是在各道觀中,懸掛錫爐禱祭,而這錫爐便是善男信女口中的「三界公爐」。
  民眾對於三官大帝的崇敬,乃源自於古代人對天、地、水自然界的崇拜,而至於「三官」的叫法,主要則是開始於東漢時期張角所創立的「五斗米教」。相傳其可為民眾消除災難,治療疾病,而方法則是將生病或想懺悔罪行的人,將其姓名及罪過悔意,寫在三張紙上,一張放置於高山,或是燒成煙升上天,一張則埋入地下,最後一張,放沉入水中,這可能是對天、地、水,這「三官」最早的淵源。
  「三官」,其實是三位合稱一體的,主要就是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在遠古時代,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等禮儀。《儀禮》的《覲禮》篇有:「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是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則為道教為信徒治病的經典;「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則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天官賜福:

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管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管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

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合而成,總管水中的所有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人們對於自然神的崇拜,非常容易將其人格化,因而衍生出多種民間傳說。有一種民間的說法,相傳三官大地,是古代的堯、舜、禹三帝,由於這三人,對天下有莫大的貢獻,因此死後就被封為天、地、水三帝,分別掌管三界,並治理民間,保護人民。
  一說:三官起源於金、水、土三氣。認為天地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而將金、土、水配以天、地、水三氣,而為三官。
  另有傳說,三官是元始天尊有三個兒子,其神通非常廣大,長子封為「紫微大帝」,次子則為「清虛大帝」,三子則為「洞陰大帝」,各掌管人間天、地、水各司之神。
  又有一種傳說是,此三子乃陳子禱與龍王三女所生,法力無邊,故為元始天尊所封。
  民間一般相信三界公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反映出民眾對於自然界中的天、地、水之崇高地位,且家家戶戶於三元節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祈求三官大帝賜福消災解厄,及感謝其保佑平安順遂。三官大帝的誕辰,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誕辰的天官大帝,中元七月十五日誕辰的地官大帝,下元十月十五日誕辰的水官大帝。奉命於民間治理民眾,分別接受信眾祈求賜福、赦罪及解厄。
  而每逢「三元節」,即是祭祀三官大帝的重要日子,三元節即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三官大帝的誕辰日,不管哪個節日,一般皆以三界公祭拜,祈求三官大帝賜予福氣安康,解去厄運,免除災難。而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菉、黃菉道場,以祈福消災。三尊神像在廟的排列:天官一品紫微大帝祀於神龕內中央,地官二品清虛大帝祀於神龕內右側,水官三品洞虛大帝,祀於神龕內左側。
  民間通常於上元時祭祀而中元和下元則不再祭祀。三官和玉皇上帝一樣很少供奉神像,普通都只準備一座爐祭祀,稱為「三界公爐」。有供奉三官大帝者,以合祀為多,很少有三官分開來供奉的。


TOP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天後宮三山國王.jpg
  三山國王,所指的三山是廣東揭陽縣的明山、獨山與巾山。相傳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三神奉玉帝之命下凡鎮守三山,從此三神在巾山之麓,經常顯靈。

  關於三山國王的來歷,眾說紛雲,一說謂: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南漢後主劉張耽於淫樂,興起為亂,太祖於是命王師南征。潮州太守王侍監赴三山求神,果然雷電驟起風雨交加,劉張的軍隊受到暴風雨的吹襲,終於拜北而被服。班師回朝之日見有旌旗出現在城頭的雲中,旌旗上書寫著「潮州三山神」幾個大字。太祖才領悟到劉張之亂得以平息,實有神助,於是誥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又傳,南宋帝昺時陳友蓮叛亂,昺帝率軍親征,不幸敗北,其麾下九十九陣將均告敗亡,昺帝落荒而逃被匪兵追到潮州,就在進退維谷,前有大河,後有追兵呼嘯殺來的危急存亡關頭之際,突然看到前面三山上,祥雲飛揚,每座山中都飄揚軍旗,於是招手求救。結果出現一位將軍馳馬渡河,殺退叛賊,救昺帝渡河脫險。回朝後昺帝派人訪查三山軍番號,遍尋良久都無結果,官軍一致認為是山神護衛,昺帝於是下令設廟奉祀,並敕封為三山國王。

  廣東客家人,傳承中原文化而奉尊三山國 王,這種山嶽信仰是古代自然崇拜的遭風,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興建廟宇供奉。此後,對三山國王的信仰,從潮州擴展到廣東,甚至於台灣,並立三山國王廟奉祀。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三山國王千秋。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