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新竹] [新竹] 新竹歷史景點漫遊

[新竹] 新竹歷史景點漫遊

素稱風城的新竹,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境內的古蹟相當多,不管是廟宇、祠堂或牌坊,都見證了新竹風華的一面,留下了最美的歷史印記,值得後人細細回味。


進士第(鄭用錫宅第)
開台第一位進士之宅邸
位置:新竹市北門街179號

  清裝古劇看多了,會覺得求得一個進士功名沒什麼,不過對於遠在中土之外的台灣,尤其是開台第一位考取進士功名的台灣人就更顯彌足珍貴,這個人就是鄭用錫。
  鄭用錫曾於西元1818年(清朝嘉慶年間)獲得舉人資格,又於1823年(道光年間)考取進士,這樣的殊榮在台灣本土來說算是首開先例,因此其名聲之響亮可以得見,也因為這樣的身份,才有如今這座進士第的產生。
  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位於新竹北門街的這座進士宅第建於西元1838年,多達163年的歷史,使得這處老宅第充滿著斑駁古意。進士第採用三進二院式的建築格式,原本在正門的上方掛有「進士第」三字的匾額,後來受到不良份子的覬覦,使得古蹟被竊,如今的掛匾處僅剩淡淡的塵埃。與進士第比鄰的尚有春官第、吉利第與鄭氏家廟,是北門街上相當具有規模的帶狀古蹟群。
  進士第另外一處值得提起的便是屋頂的造型,這座宅邸採用四個燕尾的建築模式,在天空下顯得意氣昂揚,不過依照當時的法令來說,這樣的屋頂格局僅限為官者或是寺廟可以使用,鄭家敢無視律法的存在,憑仗的自然是天高皇帝遠的道理,中土的人根本管不到這裡來,也因為如此,台灣才有這般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可供參觀欣賞。



鄭氏家廟
光宗耀祖興門楣
位置:新竹市北門街185號

  鄭氏家廟目前為國家訂定的三級古蹟,建於西元1853年(清道光年間),是鄭用錫與鄭用艦共同提議興建,會同鄭氏家族內的許多成員一起出資興建。由於鄭氏一族是由大陸的福建彰浦地區先遷陟至浯江(現在的金門),所以家廟的建築格式承龔金門閩南式的建築,坐西北、朝東南,是為方正的格局。
  由於列為國家古蹟的保護,因此鄭氏子孫在維修的經費上比較充裕,如今的鄭氏家廟仍保光鮮亮麗,可以得見子孫們的用心。鄭氏家廟平常不對外開放,大門周邊也以柵欄圍起,可以產生保護之用,一般遊客想要見到家廟的內部陳設,得等到鄭氏家族祭祀的時機,或者是在農曆7月15城隍爺出巡時對外開放,才得以一窺究竟。
  家廟前立了兩處石柱,其實是有特別的寓意,這是所謂的旗竿座,兩兩對立成四的旗竿,之所以會出現字在鄭氏家廟的堂前也有一段典故。因為在當時只要地方上有人考取舉人或進士,就可以建造一處旗竿座,依鄭氏家廟門前的旗竿座來看,這門姓氏曾出了兩位同時具備進士與舉人身份的子弟,以顯光宗耀祖。



城隍廟
香火繚繞平安求寧
位置:新竹市中山路75號
網址:http://www.weiling.org.tw/

  新竹城隍廟是台灣目最大的城隍廟建築,始建於西元1748年(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經國家訂定為3級古蹟。廟門前聚集多家攤位的小吃,為城隍廟帶來人潮,也引進旺盛的香火,每到農曆10月、11月城隍爺生日週期時,新竹當地的人家就會開始準備膜拜的事宜,包括請野台戲表演,殺豬公之類的慶典,活絡了原本平靜的廟區。
  一般人都知道城隍爺是掌生死簿的陰間大臣,定期的祭祀是既有的活動,在清朝時期,新竹的城隍廟還僅提供給一般的大臣朝拜,屬於傳統的官廟性質,後來才漸漸開放給平民百姓供奉。新竹城隍廟內可見早年傳統廟宇建築的特色,包括廟頂的藻井、廟簷下的斗栱,以及廟門外栩栩如生的龍柱等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蘇氏節孝坊
守貞盡孝的史蹟
位置:北門街地段

  立貞節牌坊有一定的規矩,這戶人家的女主人必須是低於30歲,守寡20年以上才有資格,新竹各地的牌坊也不例外。新竹市內有多處的貞節牌坊,表彰早年婦女守貞盡孝的史蹟,位於北門街上的蘇氏節孝坊就是其中一處。
  蘇氏節孝坊清代名人吳國步的妻子,其夫因為曾參予捐建淡水廳事宜因而成為地方聞人,但吳國步早逝,蘇氏於26歲便因喪夫守寡,直到70歲病逝,且獨立扶養其子吳士敬成人,並且考中舉人,養育有方,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清光緒15年的時候,特別題詩旌表立牌坊供後人景仰。
  這座牌坊的設計採用四柱三間三層五樓的模式,主要的材質以白色花崗石興建,牌坊陽面雕刻有四龍一珠,陰面則是雙龍雙鳳一珠,雕工細緻、栩栩如生。牌坊上的聖旨牌、雀替等都是延用來自泉州的青斗石,展現鏤刻的精緻手法,是在觀賞牌坊者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張氏節孝坊
隱居民房之中的貞潔記號
位置:新竹市湳南雅裡光華段415地號

  張氏節考坊位於新竹市國華路上,為了紀念張棗娘而興建。張棗娘為鄭用錦夫人,鄭用錦為鄭用錫之弟,兩人育有3子。張氏生於西元1800年,卒於西元1877年,享年77歲,至於節孝坊於西元1833年建立,此時的張氏已33歲,但鄭用僅去世時張氏僅29歲,牌坊是張氏守節4年之後才完成。
  節孝坊的建築形式採用四柱三間三層五樓,歷經年代的風霜,曾經頹杞腐壞,經新竹市政府在民國80年的時候重新整修才呈現目前的面貌,張氏總計守節49年。



新竹火車站
見證新竹交通百年光景
位置:新竹市中華路二段與林森路交叉口

  火車站一向是每一處鄉市鎮繁榮的指標,隨著人潮的往來,天天上演著送別與歡聚的表情,新竹火車站也不例外。火車站位於車水馬龍的中華路上,本就已經十分繁華的車站商圈,因為SOGO百貨的加入更顯熱鬧,處處都透露著年輕與現代的氛圍,望著充滿西方文藝的車站體,本以為這是座新穎的建築,一經探究才猛然發現它悠久的百年歲月,而且還是台灣西部幹線年紀最大的一座。
  新竹火車站始建於1893年(清光緒年間),當時的車站體還僅以土塊為材,打造出雛形,演繹到如今的面貌,其實是在民國2年,日軍侵佔台灣的時期。一般人僅知曉火車站建築採用西方的建築風格,其實再深入研究的話,可以發現這座車站有濃厚的巴洛克建築體系的影子,當時全世界的建築風都以巴洛克格調為主,包括橢圓窗型、穹頂鐘塔、希臘式浮雕等等,呈現所有對稱與不對稱的線條,在以閩南與客家建築充斥的台灣來說,造型相當的特別,成為新竹市欣賞駐足的角落。



迎曦門(東門城)
新竹人的驕傲、新竹之心
位置:中正路與東門街圓環交會處

  東門是新竹市主要的交通要道,週邊有許多的道路以此城門為中心,呈放射狀對外築建,夜晚的時候從高空眺望,在投射燈與車燈的照耀之下,就像新竹市中閃亮的一顆星星。
  東門城建於西元1829年(清道光年間),與西南北門共同戍守古竹塹城進出的要道。西元1895年之後,三座城門陸續毀損,北門被一場意外之火所波及,西門及南門則是受到日人的拆除,僅留下目前這座東門迎曦樓。
  民國88年時,新竹市政府特地為東門城腹地進行一項都會建築規劃,訂定為新竹之心,將東門城的過往與現代串聯起來,重新展現不一樣的東門廣場面貌。如今重生的東門已是多元化的活動場地,包括了戶外表演場、傳統意象區、親子遊憩場所以及週邊寬約180公分的緩坡散步道,是新竹市民及外來遊客認識古今新竹的第一步。大家可以透過本是護城河的地下步道,瞭解竹塹城建城的文獻,並且輔以圖片的解說,不管是建城的初始,抑或是日據時代的光景,可從護城河公共藝廊區精心規劃的圖文走過新竹三百年的歷史。



鄭用錫墓
典型清朝官墓代表
位置:明湖路243巷空軍公墓內

  鄭用錫墓於民國74年公告為國家的2級古蹟,目前的位置座落於空軍公墓旁,地點相當隱蔽,一般人其實不容易發覺。
  比起一般的官家陵墓來說,鄭用錫的陵墓景觀沒有太過豪華的裝飾,修剪整齊的草坪可以得見時常有人維護,陵墓周邊最特別的當屬墓碑之前羅列的兩排石像,包括石人(文武官)、石馬、石羊以及石虎各有一對,這種陵墓的建造模式,其實是清代典型的官墓代表。
  風水極佳的鄭用錫墓採背山、面水,坐東南朝西北的格局,地形居高臨下,景色優美,堪稱一塊福地。不過鄭用錫墓一開始並非以此為墓地,西元1858年逝世的時候是葬在香山地區,直到西元1869年才遷葬於此。



香山天後宮
海上漁民的岸上明燈
位置:西濱公路約80公里處

  清代的時候,香山一帶是主要的往來港口,提供大陸與台灣兩地之間交流的貿易,為了庇佑行駛船隻的安全,香山當地的居民便集資興建媽祖廟,祈求靈驗的媽祖婆可以保佑每一艘船隻都能平安歸來。
  位於香山的天後宮興建於西元1770年(清乾隆年間),中間歷經兩次的重修整建才有今日的風貌。
  此處的天後宮極易與新竹市天後宮混淆,市內的天後宮位於西門街上,香山天後宮則位在西濱公路旁,兩處供奉的均為媽祖,前者又稱內媽祖廟,以示區分。香山天後宮廟殿雖小,香火卻相當鼎盛,為了容納全國各地的香客,廟前廣場修築的比廟殿還要大。遊客蒞臨香山天後宮時,除了膜拜之外,可以逐步欣賞廟殿內的藻井與斗栱裝飾,與歷史建築走回兩百多年前的時代。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1-6 00:16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浪跡 經驗 +4 感謝您對論壇貢獻寶貴的文章 2006-6-25 01:21
  • 浪跡 金幣 +12 感謝您對論壇貢獻寶貴的文章 2006-6-25 01:21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