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歷史軍事] 一品江山 作者: 三戒大師 (連載中)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第四十章 正版天下

  所謂三人能成虎,越傳越邪乎。在傳聞中,陳恪都成為生而知之、無所不曉的神人。對此他只能深感無奈……就像老牛說的,我之所以顯得很牛逼,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宋代以后,人類又發展了一千年,雖然有過大倒退,但總之是進步了。尤其是在生產技術上,多少都比這年代要強一些。

  他不過是在千年后的社會中,辛苦的生活過,又恰逢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所以知道的事情多一些……但除了自己從事過的行業外,對其他方面也只能說是略懂。

  陳恪會炒菜、會自釀果酒、知道醬油是從豆醬來的、知道不僅要騸公豬,還得騸母豬;知道滑輪和杠桿的用處、懂得勞動休息時間的分配、看過燒炭的過程……對一個稍有閱歷的現代人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

  但也僅限于略懂……譬如燒炭,他雖然知道要悶窯熄火,卻不知道這是干餾之法,只是按照記憶,依葫蘆畫瓢而已。這就好比古代的勞動人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沒法深入研究,更別提發揮此法的真正功效。

  就算依葫蘆畫瓢,他也只會干那些沒有技術含量,只是捅破一層窗戶紙的事情。對一個從沒學過理工科的人,他雖然知道玻璃是由純堿加沙子加煤炭加生石灰制成,但就算給他十年時間,也別指望他能造出玻璃來。

  什麼制造水力機床啊、蒸汽機啦,造槍造炮啦……亦是如此,他壓根連門都不摸,一百年也研究不出來。

  何況,陳恪對那些理工科的事情也無愛,他好容易才撿了條命回來,當然要善待自己,享受生活了!哪肯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年復一年的枯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一章 福禍無常

  陳恪也沒有什麼目的,就帶著兩個弟弟,在街上悠閑徜徉,看一群群百姓圍成一團關撲、聽戲,看街上少年的追逐嬉戲,看一家家商鋪店肆,像春天的花朵,一齊競相開放,誰也不甘落后,那邊廂叫賣像黃鸝唱著歌兒,這邊廂的糖行又送來濃香。

  什麼也不干,僅是這樣走著、聽著、看著,便覺著在飲一杯暢懷的瓊漿,舒心極了。

  正當他有些醺然欲醉,突然聽到有人叫自己:“三郎!”

  陳恪循聲望去,見是那酒商李簡,身后還跟著兩個提禮物的家丁。

  “原來是李大叔,大過節的,你這是要去哪?”陳恪笑著朝他抱拳道。

  “去你那,”李簡想笑笑,卻笑不出來道:“正好碰你上了。”

  “可是有事?”

  “一是好久不見,去看看你,二是,唉……”李簡嘆口氣道:“去你家再說吧。”

  陳恪點點頭,見六郎玩性正濃,叫五郎看好了他,便帶著李簡回家去了。

  到家里,請李簡前廳就坐,卻找不到張嬸的人影,陳恪只好自己去給他倒茶。

  “不必麻煩了。”李簡拉住他道:“我現在火燒火燎,哪有心情喝茶。”

  “那更得降降火。”陳恪雖這樣說,但他真是不會泡宋朝的茶,只好給李簡端了杯白水:“喝完了再說。”

  “唉……”端起碗來一飲而盡,李簡重重一嘆道:“大難臨頭了,三郎。”

  “……”陳恪微微皺眉,等他說下去。

  “昨日我被大令喚去,他告訴我,黃嬌酒被加入益州府的貢品清單了!”李簡滿臉苦澀道:“從今年起,每年九月,都需要解原酒一百桶與益州府和買。”所謂‘和買’,就是官府規定數目與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二章 失傳的巨作

  “蘇轍……”聽了這個名字,陳恪一臉沉靜的走到船尾,突然一把攥住二郎的胳膊道:“聽見他方才叫我甚了?”

  “三哥啊。”陳忱一臉奇怪道。

  “他叫我哥,唐宋八大家竟然叫我哥……”陳恪一臉幸福的嘟囔著,扳著二郎的肩頭使勁搖晃道:“這一定要寫進家譜里!”

  “三郎,你怎麼了?”陳忱莫名其妙道:“莫非哪里不舒服?”

  “我很好,從沒這麼好。”陳恪斂起笑容,拍拍陳恪的肩膀:“人生真的很美好。”

  “恩,確實很美好……”想到即將到來的見面,他心里一陣陣的悸動,三年了,不知伊人還好麼,應該更漂亮了吧。

  “……”看到兩兄弟神經兮兮的樣子,蘇轍不禁愕然。

  ~~~~~~~~~~~~~~~~~~~~~~~~~~~~

  雖然一直告訴自己,要淡定,要淡定,千萬別給穿越眾丟臉,但越靠近眉山,陳恪就越激動。蘇轍倒也罷了,雖然名氣大,但自己還真不知道他寫過啥、干過啥,但他那個哥哥,不僅名氣千年第一,而且是地地道道男女通殺、老少咸宜、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還作遨頭驚俗眼,風流文物屬蘇仙’!

  現在自己就要去這位大仙的家里,看一看真正的蘇東坡,而且是活得呦!

  等到上了岸,他更是興奮到雙手緊攥、兩眼放光。無意中瞥了二哥一眼,只見陳忱也緊攥著雙手、兩眼著放光。弄得陳恪莫名其妙:‘你娃激動個啥勁兒?’

  陳二郎亦是莫名其妙:“你小子激動個啥勁兒?”

  那廂間,蘇轍何嘗不是莫名其妙:‘這倆人激動個啥勁兒?’

  穿行在眉山縣城中,一路上不知多少人,熱情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三章 沒有天生的大胡子

  “說失傳也不對,你不就看過麼?真是個幸運的小子!”宋輔搖頭道:“所以肯定還有抄本存世,只是那些藏有此書的人家,都敝帚自珍,堅決不給外人看一眼罷了。唐代藥王孫思邈,畢生夙愿便是一睹此書的真容,誰知屢遭拒絕,氣得他在書中寫下了‘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感慨。一直等到一百歲,他才看到了此書,并將其關于傷寒的內容,記錄到自己的《千金方》里,后世醫者方知道用麻黃湯治傷寒。”

  陳恪見宋輔連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都不曉得,便明白八百年戰亂滄桑,又湮滅了民族的一大瑰寶。不過他不是史學家,也不知道為什麼后世又見到這本書,只能就事論事道:“《千金方》是以藥方為主,記錄的《傷寒論》并不全,且恰恰少了最基礎的醫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亂用藥的現象。”

  “那到底錯在哪里呢?”宋輔問道。

  “以病癥看,蘇家妹子所患的,確實是麻黃湯證,按理說應該馬上服用麻黃湯,使邪從汗解。”陳恪想一想,字斟句酌道:“但是她的尺脈遲而且弱,《傷寒論》上說過,尺脈遲的人,是營氣不足,血氣微少的原因。這種氣血很弱的人,是不應該驟然服用麻黃湯發汗的,因為患者自己的正氣不足,服用這些藥力強烈的藥會導致體內紊亂,便出現那一系列癥狀。”

  “到底該怎麼解?”蘇洵夫婦難免抓狂,你倆啥時候不能切磋醫道,就不知道救人要緊?

  “《傷寒論》上有真武湯證一條,條文乃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掣動者,真武湯主之’,正對蘇家妹子的病癥。”陳恪便打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四章 世上再無李元昊

  "你佩服我哪里?"陳恪大奇道。他在宋朝多年,已經完全了解這個世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

  雖然自己搞了不少發明,出了不少點子,但就算在小小的青神縣,也只有渴望擺脫貧窮的百姓會買賬,那些搖頭晃腦的酸丁書生,就算一文不名,也沒幾個把他放在眼里的。

  陳希亮早就給陳恪指明了——要想贏得主流社會的尊重,要麼詩詞文章得有過人之處;要麼學問淵博,在經義上別開生面;第三是考中進士,把官做好。

  至少目前為止,陳恪這三樣哪樣都沒一樣,所以在縣里士子們的眼中,他不過是個不務正業、整日與下里巴人混在一起的怪人而已,又有何尊重可言?然而陳恪根本不在于那些二貨的評價,他從來不圖揚名立萬,只想舒舒服服的過好日子,所以一直對那些陰陽怪氣的聲音充耳不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所以剎一聽到有讀書人說佩服自己,而且說這話的還是蘇軾,陳恪的第一反應便是驚訝:“我有什麼好佩服的?”

  “三哥怎能妄自菲薄?”蘇軾拉著他的手,滿臉激動道:“讀書人做官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造福一方麼?你還沒做官,便已經造福了青神縣的百姓,這件事頂頂了不起啊!”兩人序過齒,陳恪卻要比他大兩個月。

  “呃……”陳恪受用的笑道:“好像也有些道理。”

  “不是有些道理,而是乃正理也!”蘇東坡興奮道:“快跟我說說,你是怎麼想到那些點子的!”

  “雕蟲小技爾。”陳恪搖頭笑笑道。

  “醬油、炒菜技術、蓮花炭、黃嬌酒……還有你設計的‘一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五章 二郎失戀記

  張仲景的方子有個特點,叫‘經方不過三’,只要能準確找到湯證,開方下去,三付藥內,一定見效。沒有效果的話,便只有一種可能——沒找對湯證。當然對癥也是最難的,因為病人的病情千差萬別,只有真正的經方大家,才能準確判斷此病在外、在里;屬虛、屬實,在六經之何經,是《傷寒論》中的哪種湯證。

  陳恪哪有那份功力?他惴惴了一晚上,翌日聽說蘇小妹已經醒了,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之后一日好過一日,等他第三天上午去診脈時,蘇小妹已經可以倚著靠枕坐起來了。

  “蘇家妹子,我要給診脈了。”陳恪微笑著坐下道。

  “勞煩陳家哥哥了。”小妹在床上福一福,細聲細氣道。她今日穿一件淡黃色的交領中衣,更顯得脖頸修長。長發簡單綰在腦后,烏黑的劉海垂在雪白的額前,雖然只有十歲上下的年紀,卻已經是美人胚子了。

  陳恪便將手指,搭在她冰涼纖細的手腕上,凝神切脈片刻,睜開眼道:“脈象已經正常了,只消再用清心丸、竹葉湯來清解余毒,就能恢復如初。”

  “多謝賢侄了!”程夫人如釋重負道:“這份恩情,真不知該怎麼感謝你才好。”她是經歷過喪子之痛的,實在不能再承受了。

  “舉手之勞而已,嬸嬸不要客氣。”陳恪微笑道:“對了,這次賢妹之所以會病重,是因為她本身氣血兩弱,否則也不會被麻黃湯拿住。”

  “氣血兩弱……”

  “簡單點就是營養不良……”陳恪指一指蘇小妹的手腕道:“太瘦弱了,西子捧心其實是病態,要不得。”

  “唉,這孩子,總是不愛吃飯。”程夫人看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六章 天石硯

  宋代沒有門閥,但依然有真正的大族存在,在眉州,程家就是真正的大族。從蘇軾的曾外祖輩開始,程家已經連續三代為官,至少在眉州地面上,算是世宦顯貴了。

  蘇家雖然不算窮,但比起程家來,卻有天壤之別。這兩家之所以能聯姻,是因為這一代程家家主程浚,與蘇軾的伯父蘇渙,乃是同科進士。

  如果在別的地方,可能這種同科關系,尚不足以填平兩家的鴻溝。但在宋代,川蜀歷史就是半部血淚史。開國后一甲子,連活下去都成問題,還談什麼文教?所以一直到了真宗天禧年間,才堪堪有個姓孫的登進士第。

  而眉州又等了二十年,才等到蘇渙與程浚這一科。兩人同時及第。消息傳來,真是舉州歡慶,迎接他們衣錦還鄉的隊伍,竟然百里不絕,盛況空前絕后,后人甚至無法理解。

  也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已是世家顯宦的程家,才會屈尊與蘇家聯姻,由程浚的妹妹九娘,下嫁給了蘇渙的弟弟蘇洵……在當時,程家認為,蘇家既然出了進士,飛黃騰達應該不在話下。何況當時的蘇家,雖不算大戶,但也是廣有田產的大地主。

  誰知道,十幾年過去了,蘇家非但沒有發跡,反而越混越磕磣……蘇渙兄弟三個,他自己是個有名的清官,在外宦游尚且捉襟見肘,更別提周濟兄弟了。而留在眉山的蘇澹、蘇洵兩兄弟,一個務農、一個屢考不第,自然要被人看低。

  反觀程家,卻隨著程浚的官越做越大,愈加發達起來。如今程浚已經官任夔州路轉運使……‘路’是宋代的一級區劃,相當于后世的省。整個川蜀被分為四路,每一路的最高長官,就是轉運使。夔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七章 包黑子很稀罕麼?

  一回到家,李簡就找上門來,陳恪給他遞個眼色,朝陳希亮打個馬虎眼道:“李老板來取酒曲了。”

  “去吧。”陳希亮笑道:“這幾天不在家,急壞了李老板。”

  “不礙事不礙事。”李簡打個哈哈,便跟著陳恪穿過正門,往庫房走去。

  在宋代蜀地,一般人家住吊腳樓,有錢人家住公館……基本就是北方的四合院。當然在青神這種小地方,住公館也不能說明你是個人物。

  陳家是個三進四合院,進門轉過影壁,便見作客廳的北屋五間、作傭人房的倒座房一排七小間。原也有東西廂房,在陳恪的力主下拆除,使場院東西長度增加到十丈。又以大方青石鋪地,在角落放置石鎖、箭靶,安上了單雙杠,作為兄弟們鍛煉身體之所。

  從客廳和兩側的耳門,都可以來到第二進。這一進有正廳三間,左右各帶耳房兩間,前有走廊,又有東西廂房各三間。一般來說,第三進才是主人家起居的正房院,但陳家連個女眷都沒有,父子五人只在第二進生活起居,便已是綽綽有余了。

  二進正廳當中一間,是飯廳,也是陳希亮審查功課的地方。左首一間,是陳希亮和五郎、六郎的臥房。右首一間,是二郎和三郎的臥房,兩個耳房都是書房。

  三間東廂房基本閑置,只放放雜物。三間西廂房卻被改作酒曲庫房,門窗里都藏著鐵柵欄,平日里大門緊鎖,鑰匙陳恪隨身帶著。

  打開丙號庫房的門窗,讓里面的空氣流通一會兒,陳恪才和李簡走進去。房里呈回字形擺滿了一般大小的陶缸,陶缸里是即將發酵好的酒曲。

  其實酒曲是足夠的,釀多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八章 聚首

  沒過幾日,李簡按照陳恪的吩咐,帶著厚禮去縣衙求見。但宋大令對于他想看文書的企圖,表現出強烈的不快,當場拂袖而去,唬得他惶恐不安。

  許是看在五十兩銀子的份上,過了盞茶功夫,又有公人傳話出來,說今日沒時間給他找那文書,叫他三天后再來看。

  再過三天,李簡如約而至,這次沒見到宋大令,但有縣里的陸押司,向他出示了那份由益州路轉運使司下達的文移,上面清清楚楚寫明了,青神黃嬌酒被列為貢品,每年九月由轉運使司和買一百桶原酒,每桶按五貫解付云云。

  看到上面還有轉運使司通紅的大印,李簡最后一點僥幸也破滅了。他失魂落魄的離開衙門,向陳恪描述了看到的文移,然后含著淚花道:“三郎,咱們認栽吧,這真是朝廷的命令,你告也告不贏的……”

  “……”陳恪緊鎖著眉頭,良久方開口道:“你知道,我爹在縣衙當過貼司。我那天問他,縣衙里文籍管理真那麼混亂,找一份轉運使司的文移,竟需要三天麼?你猜他怎麼說的。”

  “怎麼說的?”

  “他大笑著說,如果是十年前的文件,可能需要三天才找到。但從轉運使司直接下來的文移,一年也不定有三五份,都是由大令親自收在抽屜里,以便隨時查閱。”陳恪沉聲道:“為什麼當時不拿出來,而要三天之后才授予你?”

  “三郎,別再疑神疑鬼了。”李簡已經徹底泄氣:“轉運使司的文移,通紅通紅的大印,是做不得假的!”

  “做不得假麼?”陳恪緩緩搖頭。

  “天,你一定是瘋了。”李簡絕望的搖頭道:“我可不敢跟你瘋下去。”

  話不投機半句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四十九章 比鄰

  程之才與程夫人說話間,他的三個弟弟,之元、之祥、之儀,也從船上下來……正是那日在眉山當街騎馬的三位,方才大呼小叫的,也是他們三個。

  三人見大哥和長輩說話,便索性不靠前,圍著蘇家姐弟唧唧喳喳。

  “表姐,你們怎麼不早知會聲?不然和我們同路,不就省下船錢了。”程之元手里也拿著折扇,學著大哥輕輕搖動道:“而且我們程家的大船,可不是這種拉煤的破船可比。”

  “多謝表弟好意了,”蘇八娘溫柔的笑道:“姐姐下次知道了。”

  “和仲,你又有什麼新作問世?”程之祥親熱的拍著蘇軾的肩膀道:“上次你那首‘日月何促促,塵世苦局束’,被我那幫朋友很是稱贊呢。”

  “最近也有的,”蘇軾毫無防備的笑道:“就在來的路上,便做了兩篇。”

  “快道來聽聽。”

  “一首叫《江上看山》。”蘇軾輕咳一聲,抑揚頓挫的背誦起來,程之祥馬上讓仆人拿出紙筆,趴在地上記錄。

  而那年紀最小的程之儀,拿著本冊子湊到蘇小妹身邊,腆著臉道:“表妹,這是我最新的作文,請你斧正。”

  蘇小妹推脫不得,只好硬著頭皮接過,忍著不適看完。

  “怎麼樣?”程之儀滿是期待道:“這是我很用心寫得呢,表妹,你給評判一下。”

  “拿筆來。”蘇小妹突然笑靨如花道。

  “快快,拿筆來!”程家兄弟每人一個書童,聞得召喚,程之儀的書童,趕緊奉上筆墨。

  蘇小妹持筆蘸了墨,在程之儀的文后筆走龍蛇,落下兩行雋秀的行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她一邊寫,程之儀一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