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歷史名城-風情萬種文殊界--五台

歷史名城-風情萬種文殊界--五台

五台是三晉旅遊第一縣,風情萬種,包羅萬象,各種文化形態應有盡有,如佛教文化,尋根文化,晉商文化,自然文化,關隘文化,革命文化等等都可以在此尋到蹤跡。相傳五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佛教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掌智慧,所以在文殊菩薩的保護下五台就多了幾分聰明和藹智。做官者,位及人臣;經商者,富甲天下;從匠者,出類拔萃。

  西漢時為慮虎縣,屬太原郡,晉廢。北魏太和十年( 468年)復置慮虎,屬永安郡肆州。北齊改屬雁門郡。隋大業三年( 607年), 改為五台縣,仍屬雁門郡,唐屬代州。五代至宋,仍稱五台縣,隸代州。金貞祐四年升為台州。元屬中書省南部冀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五台縣,沿用至今。

  在山西,一個縣的縣城,必是該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五台則例外,其重心位於縣城東南70公里處的臺懷鎮,清設欽命管理五台山札薩克大喇嘛治,官居一品。另外,在顯通寺還設有都綱司,職位很高。不僅七品的五台縣令為之景仰信從,就連坐鎮太原的山西巡撫也得敬仰三分。如果說五台是佛國的話,那麼臺懷無疑是佛都。而縣城仿佛是通往佛都的關門和驛站。臺懷鎮,百二青黃名剎,萬千僧侶俗眾,三五廟事盛典,千缽文殊金臺。(太原道注:有關五台山的詳細內容,參見本站五台勝境欄目)

  五台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寺最早,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規模最大,現存青,黃兩教寺廟 124座,其中可供參觀遊覽的近60座;流派最全,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中法相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先後在此立寺傳法;名僧最多曇鸞,道宣,不空,澄觀,成覺,蘇陀皇利,八思巴,妙峰等高僧先後在此修行弘教;稀世珍寶最全,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古建築,古畫壁,古匾額,古楹聯,古碑刻,古佛塔等各式奇珍異寶,應有盡有,價值連城;影響最大,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天下所有三教弟子景仰的聖境名山;規格最高,大菩薩頂,靜海寺是海內皇廟之典範,北魏孝文帝,宋太祖,隋文帝,元英宗,明太祖,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祈佛護國,歷代題最豐,杜甫,蘇東坡,傅山等歷代名人特別鍾情于佛國五台,寫下了大量讚作品,其中康熙御賜就14首,古代作詩最多的皇帝乾隆,題五台山的詩詞就達93首。詩是古代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探究佛國文化,不可不讀歷代名詩。讚五台的詩,寫的最精彩的當數清初詩人吳梅村的《清涼山讚佛詩四首》。清新雋永,盪氣迴腸的“吳梅”體,講述了文殊臺上,明月池邊,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纏綿的愛情故事。秀麗的五台風光,空靈的佛禪意境,迷蒙的寺廟月色盡入詩中。“寄語漢皇帝,何苦留人間”。其詩敘瑰麗,古往今來只有白居易《長恨歌》可與之媲美。

  五台自然文化妙不可言。東臺看日出,西臺數星星,中臺賞月色北臺觀積雪,南臺賞花草。四時風景迥異,奇怪昭示佛韻。佛母洞山為殿,殿立佛母像,其後便是一條曲折迂迴的天然石洞,僅容一人爬入蛇行。從像左側鑽入,最後出右側爬出。入之,名為投胎佛母,出之,名為頓化成佛。自然景觀與人文意境渾然一體。另有密魔岩龍洞,處半山之間,下視山海無際,上看崖接雲天,雙峰相擁,中有石障一條,名為龍洞,經年滴水不斷,甜如甘露。更有奇者,若觀者閉目洞中,幻象紛至遝來。或佛或人,或龍,或虎,或獸,靜者有其形,動者有其態,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所謂善者觀其善,惡者驚其惡,心有所思,景有所觀,為五台之奇觀。

  五台晉商文化一枝獨秀。晉商文化在早期表現為原始積累,克儉立本,以在中堂先祖喬貴發為代表:在中其表現為精英治商,在晚其表現為官商一體,壟斷經營,以五台閻氏及其姻親家族為代表。出身於票號的閻錫山,執掌三晉大權後,處處用權力來支撐閻氏及其姻親家族河邊曲氏,梁氏,大建安村徐氏等商號的發展,山西煤炭,銀行,紡織,機械,軍火等重要產業,均由這幾大家族壟斷。斂財暴富後,五台城南,滹沱河畔崛起了座座朱門豪宅。如今保存尚好的只有閻氏舊居,庭院深深深幾許?閻宅既有官邸之壯觀氣派,對稱精巧;又有商院之豪闊秀麗,實用美觀。現辟為“河邊民族博物館”。前來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

  五台何來尋根文化?到顯通寺走一遭,就會發現其源遠流長。顯通寺的觀音殿裏供奉著一尊後世倣造的“不肯去觀音”。據史載:唐懿宗鹹通四年(西元 863)年,日本僧人慧鍔法師從五台山請到了一尊觀音像,渡海回國。船到了普駝山和珞珈山之間的花洋上,突遇驚天海浪,把船打回普駝山,慧鍔法師突然覺悟到了:源自五台的觀音留戀這海天仙島,不肯遠渡重洋。於是在普陀山上建寺修殿,供起了這座“不肯去觀音”。普陀山也因此成為南天佛國。所以,今日之顯通寺觀音殿為普陀觀音之始祖。南天弟子尋根,必到山西五台,個中緣由既是如此。此外,顯通寺還是華嚴宗祖師澄觀演煉修法之處,因而成為華嚴宗祖庭;金閣寺是密宗祖庭;觀音洞,相傳是六世韃瀨刺痲倉史嘉措坐化之處……所以,五台山成為佛教弟子爭相尋根膜拜的聖境。在眾多的尋根者中,最富色彩的莫過於蒙族信徒。他們趕著成群的俊馬肥羊,不遠萬里拜五台,一路走一路賣掉羊馬,權作旅資,走到五台的時候,已經一貧如洗,然而羅喉寺裏開花現佛的奇景,讓他們剎那擁有了莫大的精神滿足。在笑慰平生的境界裏,蒙人沿來時的路乞討回去,重新創業,以期有朝一日再來尋根拜佛。如此壯舉,在一般人看來,真是難以理解,而在蒙族信徒的眼裏,五台山永遠是筏通彼岸的靈峰仙境。

  五台關隘文化鮮明獨特。東為龍泉關,築有城堞關門;南為九龍崗,相傳為楊業及眾子,九龍合聚為守;西鄰代州雁門關,烽煙在望;北為鴻門岩,高聳入雲,飛鳥難至。四關合圍,陡峰相連,把一個平祥安和的佛國境界攏於懷中。

  五台革命文化光照後世。松沿口村白求恩模範病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茹村八路軍總部駐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崗庫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尤其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是1948年毛擇柬,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從延安赴西柏坡途中,來到五台山。他們訪寒問暖,向僧俗兩眾宣傳黨政方針政策,留下了千古佳話。更為巧合的是,主席五台之行,恰逢中國革命由戰略轉移轉向戰略反攻的歷史關頭,他們下山後就頻頻傳來各戰場勝利的捷報。如今五台站塔院寺內建有毛擇柬路居紀念館。領袖風采,歷史奇遇,雪山風光,佛字祥雲融為一體,堪為現代五台之奇觀。

  綠水無愁風縐面,青山不老雪白頭。佛國五台“朗月照人,如鑒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林則徐句)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