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念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才是關鍵。但是我這樣的態度,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受到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但我不能適應的是,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但是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我的想法,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

  後來我也屈服了,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因為你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只要快樂就好。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她在家庭之外,學校裡老師、同儕的眼光,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不能矇著眼睛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

  我的孩子也變了,她原本散散的,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都會帶著教科書,我會提醒她,有這個必要嗎?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這就是目前教育環境脈絡裡存在的現實,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家庭,去對抗整個社會、環境的挑戰?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

  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

  「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實在是強人所難,誰來教父母呢?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就理應被要求、譴責?」黃迺毓強調,「家庭教育法」必須落實,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

  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只是需要幫助!

可以苛責父母嗎,恐怕也很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

  「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而不只是教改,所有父母那麼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他也沒有太多選擇……,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怎麼有可能教改?」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說。

  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老師,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不滿意。
老師的不滿、家長的求救
 
  老師們觀察,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價值觀偏差,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

  老師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品格與價值觀、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而培養上述能力,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一成七的老師說,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只有五.五%的老師認為,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鄭石岩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品格教育,大家都覺得重要,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

  老師認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師認為,「時間」是家長最大的困難,但是家長自己卻說,「時間」不是問題,方法和知識才是。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

  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

  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一三.四%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一四.四二%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

  「近一五%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高叔貞認為,少數的需求,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
家庭教育:想要與需要的落差
  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不得已」。

  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品格與價值觀、與人相處的能力。

  但是問家長,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排名第一的,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遠遠超過「應當」關照的品格、人際關係等能力。

  如果經濟許可,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愈高愈好」的學歷。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學歷愈高,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

  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身體健康和安全,以及課業升學。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心情和情緒。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還是「課業升學」居首。可見課業成績,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家長的矛盾,深受同情,卻似乎無解。

  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多數家長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想要」怎麼做,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成績的教育環境,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把精力都放在「需要」的成績上。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七%的孩子,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超過七六%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二○%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

  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

台灣父母做得好嗎?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
  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 本帖最後由 ~芯~ 於 2007-12-21 20:06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aska110169 經驗 +2 發人省思 2008-4-15 07:33
  • aska110169 金幣 +2 發人省思 2008-4-15 07:33

TOP

我也是最近都煩惱小朋友是不是不太快樂.但有時要加班賺錢,受氣回家,小朋友又不聽話.一些氣都出在他身上.晚上會聽到他做惡夢.我真是太失敗了

TOP

發人省思的文章!!

很多地方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但有許多地方雖然跳脫了主流意識
卻又不自覺成為主流意識呢!?

好比說
引用: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一三.四%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一四.四二%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

  「近一五%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此段,若能改成
您覺得孩子不快樂嗎!?
孩子自己覺得不快樂嗎!?
問題在哪裡呢?
問同事?長輩?學者?
不如好好的跟孩子談談吧!!

小弟個人認為一篇幫助您"發現問題"的文章
不等同"解決問題"
而人與人問題之間,不變的是
尋找根源=>充分溝通=>協調執行=>解決問題
相對於"盡信書,不如無書"之理
也許不才的想法亦存有些許錯誤

以上為個人小小心得
提供諸位參考~

感謝分享^^~

[ 本帖最後由 aska110169 於 2008-4-15 07:34 編輯 ]

TOP

我也有一些想法,整理如下:
1.灌輸孩子上學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多學習多收穫多歡喜,放假或無法上學是他(她)的損失。
2.跟昨天的自己比最重要。
3.這是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可能我們有實力跟同學比,有實力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參加全國比賽,甚至是參加國際比賽。優勝的人除了掌聲外,還有獲得大家一致的肯定,可喜可賀。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因此驕傲,才能繼續在這個領域裡更上一層樓。
4.每個人的天分、環境、、、、不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強項或優點,某項成績如果不好,不必氣餒,那表示我們有檢討改善的空間。
5.父母這個職業必須不斷的"在職進修",學習當孩子的心靈導師、靠山、避風港,無論發生什麼事,孩子永遠可以安心的向父母諮詢意見或吐苦水。
6.全家一起共進晚餐,父母請不要在這個時間訓話。
7.父母一定要學會自我情緒管理。
8.父母每天是否有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和小孩相處。
9.多多聽孩子講話,當孩子最好的聽眾,從小慢慢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鼓勵孩子,讓他(她)講出他(她)的需要、他(她)的想法或計畫。不管孩子是3歲,還是30歲。
10.不要吝於對自己的孩子微笑。

也許不才的想法亦存有些許錯誤
以上為個人小小心得
提供諸位參考~
感謝分享^^~

看到這裡,各位版大可能覺得上面四句很眼熟!嘻~沒錯~就是從樓上抄過來的~
因為不才寫到這裡已經江郎才盡,於是結尾把樓上那位"不才"的大作抄過來囉。

TOP

總覺得所謂孩子的快樂
常常都是我們當家長的所賦予的定義
而不是孩子們真正能夠感受到的快樂

我想問題應該不在於寬鬆或是緊逼的教育方式
而是我們是不是真的瞭解他們需要些什麼
而我們又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提供協助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