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初次參訪馬祖禪師,馬祖禪師說:『你來到我這裏有什麼事?沒有事不會來,既然來就是有事而來!』慧海禪師說:『我是為求佛法而來。』馬祖禪師說:『我這裏一物也無,什麼東西都沒有,你來這裏想求什麼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求什麼佛法?』慧海禪師說:『這麼說的話,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那個是我慧海的本來面目?』馬祖禪師說:『現在在問我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何必向外追求呢?』

在此時此刻,慧海禪師被馬祖禪師一問一答,一答一問,有如晴天霹靂,大雷一響,驚醒自己,肯定了自己,慧海禪師於言下大悟,當下見自本性,肯定自心即佛。於是踴躍禮謝馬祖禪師,從此之後跟隨馬祖禪師侍奉六年,慧海禪師被馬祖禪師印證之後,行住坐臥不離本性,從本性處下功夫,成熟本性,莊嚴本性。諸位要明白!十方諸佛來人間,都是要我們能夠見本性,悟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諸大菩薩示現人間,也是要讓眾生能夠悟此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歷代祖師大德,也同樣的苦口婆心,要喚醒我們這群迷失的眾生,能夠見達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迴。


若見性的人,稱之為佛。認識佛的人,才能堅定信心而入佛道,永不退轉,佛
其實離我們不遠,而我們卻離佛很遠,我們離佛的遠與近,只在認識佛與不認識佛而已!假使認識自心就是佛,那佛豈不是沒有離開你嗎?你就是佛嘛!怎麼那麼客氣呢?當下的一心念就是你的本性佛,如是肯定的話,佛不遠人。假如你不認識自心,那麼佛就離你十萬八千里了,因為你不認識佛,佛在你心中作,而自己不認識佛,佛與你無緣,那豈不是人遠佛嗎?


修行者,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念、每一剎那,都要扣住你那一心念就是佛,就是你的自家寶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佛性,從今天起,你們就依此佛性而修證,莊嚴佛性,圓滿佛性。迷了佛性的人,拚命的向文字中追求鑽研,整個腦袋都是三藏十二部經教,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乃至天女為此人散
,天樂鳴空讚歎說法者,若是說法者未見本性,還是生死凡夫一位。悟了佛性的人,知道向本性而覺悟,了達本性空寂無心相,此空寂無相心,具足無量性功德,舉止運動皆是佛性用,此佛性用就是汝本性。






如來所說的一切佛法,都是對治眾生的心病,乃至無量的譬喻與形容描述,無非是要令眾生契入如來知見,得入如來知見,因而圓滿無上菩提。眾生根機不同,千差萬別,對於學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趨向,因此佛就善巧觀機逗教,應眾生的根機,施予適當的法藥給與對治,因為佛有圓滿的大智慧,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對治眾生的心病,眾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夠應眾生方便,演說一切法,對治眾生所想的,所須要的一切。


有些眾生欲得來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繼續不斷的當人,那麼佛就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開遮持犯普施給與眾生,令眾生堅持五戒的內容,來世保持人身的機會;

有些眾生羨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樂,欲得生天,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業,令眾生堅持十善業,因此上昇三界天;

有些眾生善根成熟,體會出人生的真相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六道輪迴常有生、老、病、死的憂患,因此心懷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脫死,厭離生死,欣慕涅槃之樂,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聲聞解脫之道,令眾生悟證四聖諦,因而轉凡入聖,離苦得樂,成為聲聞乘的聖者;

有些眾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於善根的流露,觀看世間一切的景象,無非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所存在的一切現象界都是生滅法,所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具有因緣生滅觀的宿世善根,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緣覺解脫之道,令眾生證悟十二因緣法,證悟十二因緣法,而得成緣覺乘的聖者;

有些眾生具備有大乘根機,為了要成就佛道,發大菩提心,稟持著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眾生無有盡期,那麼佛就為眾生演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令眾生精進廣修六度萬行,因而圓修六度萬行,而得成菩薩乘的聖者;

有些眾生修行的成果已經究竟圓滿,證悟一切法寂滅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體用不二中道法,這時候眾生性與佛性平等無異,究竟同一鼻孔出氣,佛就為眾生演說一乘法,化三乘歸一乘,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最後機緣成熱,為弟子授記將來成佛。所謂佛佛道同,更無異法。


真如佛性在任何處所,任何時中,難免四周圍的環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門,五欲六塵的境界,真如佛性當下不染於萬境,了了知,了了見,了知外境,見自本性,無心無不心,無為無不為,動靜如如,真如佛性當下自在無礙,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跡,能夠分別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隨順眾緣無障無礙,心地蕩然任運自在,維摩詰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自性流露,隨時隨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二,當下冥契中道解脫法,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能夠如是起修,因而不見有修相,於真如佛性隨順五欲六塵,而自性能夠無染無雜,所謂觸目無生,逢緣無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萬法皆如如,正覺常住,法身自然顯露,親證真如佛性,此時此刻真如佛性,無修無證,無佛無生,無迷無悟,盡虛空,遍法界,任憑真如佛性縱橫自在,三界六道任憑真如佛性遨遊;若說修說證,說佛說生,說迷說悟,終成戲論。


親自證悟到真如佛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宣,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心行處滅,因言顯道,道顯遣言,道即是空義,空義即是道,得到實際的空義。空義也就是寂滅性,此時不須再起觀照,因解起行,行起解絕,解行不二。當下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無雜,貪瞋癡無量煩惱寸絲不掛,清淨本性絕思絕慮,語默動靜一如,理事皆一如,見聞覺知無不光明妙用,一切時中皆與諸法空性相應,獲無所得,境界與本智當下寂靜,裏外一如,真如佛性一路涅槃門,乾乾淨淨,圓圓明明,絕學無為,得入如來實智。


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絕對不是用心所能臆測,也絕對不是用口舌所能議論的,在阿含經裏曾經有弟子問佛陀說:證入涅槃以後的境界如何?當時的佛陀默然無答,這並不是佛陀不慈悲,也不是佛陀故意不答,而是涅槃的境界不可思議,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能表達的,僅僅以無量譬喻來襯托涅槃的境界,採用烘雲托月善巧比喻,其宗旨就是要讓眾生開悟涅槃的境界。歷代高僧大德證悟到涅槃的境界,若有弟子請問涅槃的境界如何?高僧大德們亦然無法言宣,只好把嘴巴掛在牆壁上,當下默契而已,無聲勝有聲,有聲反而成壅塞,何必多此一舉呢?多此一舉皆成戲論!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此數語,說得極其徹底。意謂,眾生皆可成佛。何以故?皆有如來之智慧覺性故。然不能成佛,何耶?本具之如來智慧覺性,有物障之之故。此明成眾生之所以也。夫一切眾生,皆有此性而不自知。即知之,而所障若未除淨,亦復不能證得。

如來智慧覺性,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為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者,為此事也。一切佛法,無非破執除障之法門也

此智一切眾生本具。但為無始無明所障,不得顯現。且此智,自證方知。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何以故?必須言語斷,心行滅,乃能自證故。然而一切眾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云何開。障若不開,此智又何能現。故我世尊為此大事,出現於世。不得已,仍用語言文字以啟導之。凡說佛知佛見,以開示眾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門,亦云文字般若。

煩惱亦曰惑,所謂見思惑也。見思惑皆從我見而生。故欲了脫生死之相,須證不生滅之性。而欲證本性,須化除我見。然我見根深,必須用種種法以調伏之。開根本智以斷絕之。所謂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猶之過渡,從此岸達彼岸,行之以漸,不容急也。

真心不現,全由妄障。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

觀照有多種方法,無方法則不能起觀照。方法雖各宗不同,而其指歸則一。如天臺宗之空、假、中三觀。華嚴宗之四無礙觀,及法界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密宗之道場觀,阿字觀。禪宗之看話頭。淨土宗之觀無量壽佛皆是。或云念佛不是觀。此語不然。須知即念即觀,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故用功莫要於修觀。修觀是收掫意根。意根攝住,身口二業,亦攝在一處。故淨宗之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密宗之心作觀,口念咒,手結印。可見無論如何用功,皆非作觀不可。教下之空、假、中三觀,四無礙觀,似乎觀法不同。然其理則一,不可不知。否則於各宗經典,不能融會,而有抵觸矣。

念即是觀,觀即是念,能觀無念者,轉言之,即令吾曹念無念。念無念,必用思惟,思惟則能轉分別心。分別心是向外馳求,思惟則向內尋求勝妙境界。當起心動念時,除去分別心,再依佛之方法,向內思惟,此為念無念。如念佛亦然,久久相應,即能無念。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也。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比作觀親切。蓋作觀,可說是智念。念佛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並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離亂之念。且佛者覺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性本無念也,故曰更親切也。所以但能勤懇一心,便能做到念而無念。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念而無念。歸於無念,便是歸於真如。則不說斷而自斷,不期證而自證矣。其方便為何如哉!故曰方便之方便也。

頃所言不期證而自證,最初只證得一分。因其時但無粗念耳。其細念尚多也。起信論云:「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得入即是證入。而此語一深無底。當知由觀行而相似,然後方到分證。分證者,分分證也。最初只入得一分。由是經歷四十一個位次,而至妙覺以成佛。念頭方為離盡。離盡,方為完全證入真如之性。然實無以名之。假名為得入耳。何以故?以雖得而實無所得,雖入而實無所入故。如此方是真離念,方是真得入。至於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即令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須知便同阿鞞跋致者,明其資格本來未到,但蒙佛力攝受而得不退耳。吾輩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塵濁之想,則行願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句,務必要做到。不然,則願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何以故?塵濁氣重,與清淨二字太不相應。則佛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總之,妄想紛飛,是眾生無始來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因妄想非他,即是本心之作用。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耳。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歸到智念或淨念上。久久自歸無念。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矣。今曰斷除,當知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斷之一字,當知是斷其妄,使歸於真。若能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銷。所以只能用轉換念頭之法者因此。由是可知轉換念頭,名為方便者,猶是權巧之詞。實在是根本挽救之法。除此之外,並無別法。此理更不可不知。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此義前雖略說,以是要義,故復徹底說之。




[ 本帖最後由 喜德 於 2008-7-28 22:1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