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心


  
  
佛言:「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心為何物呢?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空法師也說:「佛法是內學」「道人若欲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由此可見,修行首要在於「明心」。若不能明心,就不可能參破「初關」而見到本性,既然見不到本性,就沒有二破「重關」的悟後起修以及三破「牢關」擺脫輪迴牢籠的徹悟。因此若不能見到本性,認不得自性彌陀,在散亂中,就不能安心,修行也就不得力,時而進進退退,既破不了「我執」,更不用談「法執」了。自心不得解脫的結果,就如清淨經中所言「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

聖嚴法師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間。」「心安才能福慧平安。」然而眾生機緣與根性不同,那要如何「明心」而「安心」呢?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問法時,說他心不安。達摩告訴他「將汝心來,與汝安心。」意即把你的心拿來,結果慧可拿不出來,「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即對慧可說「我已經幫你安心了。」三祖僧璨請二祖慧可為他懺悔,因為他從小長了一身的皮膚病。慧可說「將汝罪來,與汝懺悔。」結果僧璨覓罪不得。慧可就說:「我已經為你懺悔了!」僧璨當下體悟,後來果然皮膚病都好了,真如脫胎換骨一般。四祖道信禮三祖僧璨求解脫時,也有一段頗令人尋味的對話。信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信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言下大悟。復問:「如何是古佛心?」祖曰:「汝今是甚麼心?」信云:「我今無心!」祖曰:「汝既無心,諸佛豈有耶?」四祖道信於是頓息其疑。

這些禪門高僧的故事,都在說明釋迦佛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正統思想,但眾生並非入「無為聖門」的和尚或僧伽,既沒有已捨身外一切物的基礎,所以雖然契理卻不能契合眾生根機。對於身外之物尚有絲毫執著的人來說,到頭來不過是「口頭禪」罷了。由此可見即使已捨身外物,有戒律的基礎,在這一時只算是參破了「初關」,見到本性而已。

有一天兒子告訴我,他很傷心,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心愛的玩具壞了。」我問他「你的心在那裡?」他指著自己的心臟回答我說「在這裡。」我說「那不是你的心,如果那是你的心,那麼換了一顆人工心臟的人,就沒有心了,怎麼還能活十數年呢?是因為你很在意並執者在玩具上,所以才有傷心的感覺。」我拿他平常很喜歡拿的玩具在手上,然後告訴他:「你的心現在在我手上,但這種心並不真實,因為即使玩具壞掉了,你的心還在。」他笑笑的點點頭,似乎有所體會。我又問他「當你走到風景怡人處,就有心曠神怡的感覺,那時你的心又在那裡呢?」他回答不出來,我接著說「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心的作用,但又為何見不到它呢?」他開始陷入思考了。

人的心真是奇妙啊!遍一切處又了然無蹤。這「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的心,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人們的忙碌與盲目,所以不能時時察覺自己的心念在做什麼,隨者妄想執著的習氣作用下,就生起了無明煩惱與貪嗔痴慢疑,卻又不能自知。佛法云:「一切的禍端皆是業力因緣所感召,因眾生無明造業,迷惑事理真相,執著萬法實有,乃至貪著五欲六塵,往往造下不可思議的業力,而帶來往後無量無邊的苦果。」這都是不能見到本性的結果。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者即無有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明心」無有所住之後,自自然然會生起度脫眾生的悲心。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儒家也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於止於至善。」然而一般人隨著煩惱息氣而生活,對於古德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智慧與教誨,都難以落實到自己的身上。這種世間有為善法尚且不能體會,那要如何能相信與體悟「無為」的境界,更不用談超越了「有為」與「無為」的「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菩薩行了。維摩經云:「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聖嚴法師說:「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賬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力奉獻。」前世因,今世果,相信因果觀念,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來觀察並返照自心的人,無非是善根深厚的人。入「聖門」的人,當然更俱足善根與福德因緣。因此,只要俱足善根的人都比較容易走向修行這一條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最後轉「受報」為「償願」,轉業力為道力,走向修行辦道,成為菩提道上「償願來的」菩薩行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由破四相才名為菩薩,由此可見菩薩道難行能行之可貴。

現代科技文明的所謂「知識爆炸」時代下的眾生,因外境物質享受豐富與功利主義社會的影響,心緣外物的結果,如如本性遮蔽的更深了。貪染習氣越深的結果,越難相信因果,無怪乎現代人只能從「大災難」中來學習與警惕了,這真是人類的悲哀期!對現代人而言,若要「明心」就必須從教育來著手了。聖嚴法師:「不辦以心靈環保為重點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間的大災難已在接連著出現了!」淨空法師也說「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真是一矢中的。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開啟無漏的般若智慧的心要,也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論。雖然僅有二百六十個字,卻是包含各種觀照自心的基礎與方法,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而後開啟金剛般若智慧。既言「心要」,當然是「明心」不可或缺的法寶,平時宜多誦念與受持。

回顧省思,筆者十年前才開始聽修行梵唱的「大悲咒」,直至七年前,才首次梵唱梵音的「大悲咒」,但卻莫明其妙的流下眼淚,唱不下去。藉由幾次不尋常的感應,因此對「大悲咒」頗覺投緣,之後有意無意會梵唱「大悲咒」,細細思惟,這「大悲咒」真如不可思議。在此提出,以供諸位大德「明心」的前方便。「大悲咒」原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觀世音薩的大願力。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其中的法要在於「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於諸眾生起慈悲」。

「明心」之路,首要斷惡修善,進而明了自心,破迷開悟,悟後才能起修,最後才能轉凡成聖,自在生活於凡聖不二之中。維摩經囑累品云:「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法華經云「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佛!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一切十方如來皆以一乘了義,若不能「明心」,則一乘便同五乘(佛、菩薩、緣覺、聲聞、人天),若能「明心」,見到自性,也就無所謂「人天」善法之分。壇經云:「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頓,迷即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那要如何「明心」呢?就讓我們從三根普及的「心靈環保」及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的布施開始體會吧!淨空法師說:「歡喜財施,得大財富。施無畏者,健康長壽。法布施者,聰明智慧。行三因者,必獲三果。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受諫。」布施正是善根的開啟,必先能捨身外物,而後能「捨身」為人,入「無為」法。「愛語」也是一種布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正是布施與「心靈環保」的基礎,願與諸位大德共勉!阿彌陀佛!

真懺悔心能動大地  三布施齊增上資糧

菩提心發不可稱量  嚴持戒律勇猛精進

慚愧心切乾坤大定  一切作佛真實慧解

大悲心中感應三界  迴智向悲誓願度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