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茶的分類名稱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茶的分類名稱

第一章 -- 茶的分類名稱

茶葉的分類名稱,在學術研究上的「學稱」系統可分成綱、目、群、型等。

「綱」:不醱酵茶屬綱
「目」:綠茶、黃茶、黑茶屬目
「群」:蒸菁綠茶、炒菁綠茶屬群
「型」:圓珠形的蝦目、珠茶及扁條形的龍井屬型
除了「學名」外,一般也有通俗的稱呼,即稱之為「俗稱」。

了解茶的分類名稱是論茶的第一步,必先正名而後能言順。至於茶的名稱分類,可以茶的「醱酵程度」、「焙火程度」及「採製季節」三方面來區分。

以醱酵程度分類

茶菁,俗稱茶菜,從採摘下來到殺菁這段期間內,在日光萎凋、熱風萎凋、「室內萎凋與攪拌」等過程中,醱酵就一直在進行,為了適合各地的習慣而可分成不醱酵的綠茶類、全醱酵的紅茶類、以及半醱酵的青茶類。  
醱酵程度 學名 成茶名稱
不醱酵茶 綠茶類 龍井、碧螺春、明前蝦目(又名珠芽)以及以外銷主的珠茶、眉茶、煎茶。至於面上冠以各商標名稱或產地名稱的「○○綠茶」,就稱為一般綠茶。
半醱酵茶
(部份醱酵茶)  青茶類 輕醱酵茶
(包種茶類)  文山種茶(即俗稱清茶),宜籣包種,南港包種。白茶(雖屬輕醱酵,但重萎凋)凍頂茶、松柏長青茶、明德茶、鐵觀音、武夷、水仙。
重醱酵茶 烏龍茶、普洱茶。
全醱酵茶 紅茶類 按品種可分成小葉種紅茶、阿薩姆紅茶(大葉種)兩種。若按形狀可分成「條狀紅茶」與「碎形紅茶」。至於市面上冠以各商標名稱或產地名稱的「○○紅茶」就總稱為一般紅茶。


醱酵作用

意指空氣滲入葉肉細胞,引發複雜的化學變化,而生成各種茶特有的風味,尤其半醱酵茶最為重視。 製茶時,促使醱酵作用最主要的動作是「攪拌」,用雙手微力翻動茶葉,使鮮葉互相摩擦而引起葉緣細胞破損,藉以使空氣易於滲入葉肉。

萎凋作用

意指藉日光或熱風加速茶菁水份的蒸散,減少細胞水份含量降低其活性,致使細胞膜半透性消失,促使細胞成分進行氧化作用以引起醱酵作用。

以焙火程度分類

茶菁焙火的「次數及時間」之長短與半醱酵茶的俗稱有著關係。 焙火程度可分為輕火、中火、重火三類,品茗界一般通稱輕火茶為「生茶」,中火茶為「半生茶」或「半熟茶」,重火茶為「熟茶」。
焙火程度 俗稱
輕火
生茶
中火 半熟茶
重火 熟茶

雖然培火程度分為類法難具科學性,但是在所有俗稱的分類中,就以這種稱法最為簡易。



以採製季節分類

茶是天地孕育的精華,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也會有差異,如水份過多,茶自然較淡;孕育時間較長,接受天地賜予自然較豐腴。因此隨著不同季節製造的茶,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季節名稱。  


期別稱 俗稱 孕育與採摘期 所佔總產
量比例
春茶 俗稱春仔茶或頭水茶,依時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後、(穀)雨前、雨後等茶。 冬茶採摘結束後至5月中旬 35%
第一次夏茶 頭水夏仔或二水茶。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17%
第二次夏茶 俗稱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 七月上旬至
八月中旬 18%
第一次秋茶 秋茶。 八月下旬至
九月中旬 10%
第二次秋茶 白露筍。 九月下旬至
+月下旬 10%
冬茶 冬片茶。 十一月下旬至
十二月上旬 5%

一般人較喜歡品用春茶,而春茶的價格也較高,但並不是每一種茶都以春茶最優,譬如烏龍茶及紅茶就以夏茶為優,因夏季氣溫較高,茶葉中的兒茶素等含量較多,茶芽也較肥大,白毫濃厚。

TOP

呃...
" 一般人較喜歡品用春茶,而春茶的價格也較高,但並不是每一種茶都以春茶最優,譬如烏龍茶及紅茶就以夏茶為優 "
可是我都喝冬茶比較多
(會不會是喝習慣的問題   呵呵)

TOP

茶還分的這麼多種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