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浮磯釣咬鉛配置 2 [轉貼]

浮磯釣咬鉛配置 2 [轉貼]

浮磯釣咬鉛配置 2   

一、白沫帶——大凡在有浪腳、潮流的時候,磯釣場上都不難看到這種非常重要的下竿點。
白沫帶的結構是:在腳下巖邊有強力往深層灌入的浪花,但稍外圍即是大量向上湧起的氣泡,這些氣泡會造成一個水勢劇烈翻騰且快速向外推移的範圍,並且在越接近岸邊的地方越厚、影響越深,離岸越遠則越薄、影響水層越淺。  
因此,假如你要釣躲在白沫區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魚時,不妨將重量比較大的咬鉛置於釣組下側(*近釣鉤),以免子線、釣鉤太容易被氣泡浮起。  

二、反撥潮——這是一種波浪湧向岸邊後、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徑。在這個區域裡,水勢會快速往外推,力量相當強大,且淺層的流速明顯比深處快。  
所以,拋入釣組時首先需注意讓浮標在*近岸邊處落水,釣組漂移過程中還要時常帶住浮標,讓子線、釣鉤跟上浮標漂的速度,等它們跑到最前面時再放線讓整個釣組繼續向外移動。  
為了避免表層流速快、深處流速慢所造成的不當釣組狀態,配咬鉛時應遵循越重的鉛位置越高的原則,以免釣鉤漂得太慢。  

三、暗礁區——因為水下環境不易從陸地上明確識別,同時暗礁區水流往往又相當紊亂、複雜,所以在這種地方垂釣就必須小心掛底,並設法利用釣組漂移的狀態來判斷吸引水流在何處,繼而鎖定該處作為狙擊的「據點」。  
當發覺暗礁區中吸引水流甚強時,釣組可設計成輕一些、漂一些的,咬鉛少而離釣鉤遠些最好用,否則極易掛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較微弱的話,就需要將咬鉛重量適度往釣鉤處移動了,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釣組抓住水流。

四、潮目帶——由於潮目是由兩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擊、摩擦形成的,所以這種地方流況也相當雜亂。但因潮流的撞擊或摩擦也會彼此牽制、消耗能量,故水流速度會變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麼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置離岸較遠,深度也多半較大,沒有釣組掛底的疑慮。因此可采載重稍大的浮標,搭配數量少且分散的咬鉛,然後充分運用操竿控線手法,使釣組隨時呈現浮標在後、釣鉤在前的理想狀態。  

五、本流帶——基本上我不認為本流帶是適合下竿的去處,因為流速過快的水勢不僅使釣組狀態極難掌握,事實上也沒什麼魚類會發神經跑到本流裡面去覓食。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邊緣試試的話,那大概就還有些機會,尤其是本流邊緣水勢迴旋的區域。不過,因為本流力量過於強大,往往使得迴旋帶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釣組根本難以維持釣棚深度(釣組會被水流揚起),所以必須採過量配鉛的方式下竿。  


環境因素的影響  

一、風勢——風對磯釣的最大影響是它能吹動母線,導致釣組無法順利地隨水流運動,甚至會拖著釣組做出完全違背你意志的舉動!  
碰到這類情況,你可以使用自重較大而浮力較小的浮標,借其本身重量壓制風吹釣組的幅度,並用咬鉛進一步將浮標壓沉,使殘存浮力變得很小,然後再盡量將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線大部分都沉於水下,以減少風勢對浮標和線系的影響。  

二、浪況——離岸稍遠的波浪會造成水分子上下運動,但*近岸邊的海浪則會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後那些水分子還會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亂。  
所以,如果你鎖定白沫翻騰的浪腳邊為下竿點,就必須小心操竿控線,避免釣組被請上石頭去納涼,同時還應利用較多的咬鉛來克服紊亂的水勢。如果你選擇離岸稍遠的範圍垂釣,則最好使用號數較小的浮標,咬鉛也要分散開來,否則每當浪起浪落,水下的釣組就容易跳來跳去。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關的情況,這裡再追加一個概念,即:母線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鉛。  
舉例來說,有的時候流水狀況剛好能讓子線和釣鉤構成一個恰當角度,但浮標卻又需要一點點咬鉛去調整殘存浮力,怎麼辦?試試在母線上較高(接近浮標)的位置加咬鉛吧,甚至可以採用分段加掛的方式。  
這是因為子線、釣鉤的比重都相當大,在海水中會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線比重卻較小,往往容易呈拋物線狀上揚,因此需要*一些額外重量壓下去。  

四、深淺——這裡說的是淺釣棚與深釣棚,而非釣場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釣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鉛重來壓沉釣組,而且咬鉛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與深度就越大,整個釣組在水中的狀態也越穩定;只不過,如此一來釣組的乘流性就會越差,樣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釣組。  
反之,釣棚越淺當然可以用越輕的釣組、越少且分散的咬鉛,可是此時受外在環境因素(如風、浪、流等)的干擾也越嚴重。  

五、雜魚——上一項說的環境因素,其實還包括雜魚乾擾問題。因此我們常看到一些釣者在遭遇此狀況時,會採用配鉛重量集中在一點且相當*近釣鉤的釣組,企圖借快速下沉來突破雜魚的「圍攻」。
但另有一種完全相反的觀念是:盡量用輕的配鉛方式讓釣組漂一些,然後憑撒誘餌技巧將雜魚集中在某處,而對像魚如黑毛之類則會因其動作迅速、敏捷,比雜魚早一步發現食物並快速衝出來搶食。  


結論  

再囉唆一次,咬鉛配置原則(包括個數、重量、位置等)是要讓水流恰當推起線組,使之呈現拉直並打斜的狀態,然後釣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釣組運動,維持釣鉤走在最前面、浮標跟在後頭的狀態。  
其實釣魚技術完全是經驗的累積,需要下工夫去實地操作,這樣才能有屬於自己的心得。之後你就會發現:咬鉛的使用其實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釣當時現場狀況、隨便掛一掛,就八九不離十了。套句文謅謅的古話,這叫做「從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建議釣友們不妨先由無咬鉛、淺釣棚的全漂釣組開始試起,例如說浮標到鉤子是3米左右,丹錐為F號或B號製品,釣組上完全不加咬鉛;試著運用操竿手法與水流狀態去伸展釣組、監控釣組的運動狀態,進而從中獲得掌握魚訊的經驗,然後再逐漸加深釣棚、增加咬鉛,去體會各種水流、環境、風勢對釣組的影響。


TOP

受益良多
感謝指導

TOP

兩篇下來~~就很清楚了~~
謝謝^^"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