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介紹好書]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介紹好書]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這本書都將帶給你真正的平靜。
對於關心阿姜查教法的讀者,這一套三本的《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是不可不擁有的完整輯錄。這套書將歷來發行過的阿姜查英文出版品,依戒、定、慧三學重新整編,在阿姜查逝世十週年的時候紀念出版。實為阿姜查最完整的法語輯錄。對於不認識阿姜查的讀者來說,阿姜查的這套書,讀來輕鬆幽默,卻蘊意深遠;即使是不修習佛法的讀者,也可以在其中盡情欣賞一個親切長者的智慧風采。
阿姜查是現代南傳佛教森林派的偉大行者,早年受過完整的傳統僧侶教育,通過最高級的正規佛學課程考試,但最後卻放棄學業,選擇了森林苦行僧的方式來追求佛法上的證悟。他的追隨者無數,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他都能以適切的方式教導,時而嚴厲,時而風趣,直戳你心底深處。
阿姜查的教導,不強調任何形式的打坐,而以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為主,他要我們明白,死亡是無可逃避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訓練自己的心,安住於無為法中。只有這樣解脫才是可能的。阿姜查圓寂後,他的喪禮有一百萬人參加,其中包括泰國國王與王后。而他的法教,也隨著他眾多的西方弟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此次將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說法的語錄合輯,共分為戒、定、慧三冊,內容是阿姜查對於「戒、定、慧」的真實體驗,而非只是對經典的詮釋,此為第一部「戒」。
本書深刻釐清一般人對「戒」的排拒和疑惑,其實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控,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覺知和觀照所以,犯戒非關道德的懲罰,只是顯示自己正念還不夠。

TOP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阿姜查(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13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拖缽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鄉烏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阿姜‧阿默爾(Ajahn Amaro),甘比羅法師等。




[ 本帖最後由 喜德 於 2008-10-13 20:17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praystone 金幣 +20 內容精彩 2008-12-22 00:19
  • praystone 威望 +2 內容精彩 2008-12-22 00:19

TOP

雖然德哥的圖有很多宵夜叉燒包

可是很謝謝你的補充,這套書的很直得看唷

TOP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Rajathani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裡,他接受了基礎教育。到了二十歲,他決定回復出家生活,並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在第五年時,他的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為,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滅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瞭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鉢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里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地學習和修習毘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 滿──一位備受推崇的禪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阿姜 查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 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 滿告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對阿姜 查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 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愈來愈多。現在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 查寺院裡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阿姜 查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極限,去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著重於嚴格的毘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一九八一年,再度出遊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於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教導「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裡處找到一個真實的皈依處,因為,他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一九八一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制,終致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時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praystone 金幣 +20 熱心助人 2008-12-22 00:20
  • praystone 威望 +2 熱心助人 2008-12-22 00:20

TOP

現代知識非常發達

很多對人生修行或是釋意的書不勝枚舉

但是我們到底是學習法  或是在遵守一些規矩呢??

大家可以透過阿姜查師傅

泰國非常有名的禪修師傅的開示來了解也許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盲點

以下是阿姜查師傅的開示

佛陀不希望我們沉溺於兩邊   一邊是慾望  另一邊是恐懼跟嗔怒

佛陀教導我們要覺知慾望的生起  嗔怒  畏懼  不滿非禪修者之道   而是世俗人之道

身心輕安的人行走在中道上   捨離欲望和恐懼  嗔怒

修道者必須延中道修行 : 我對苦樂不感興趣  我會把苦樂放下

當然   剛開始很難  我們好像腹背受敵   又像牛鈴或鐘擺般被前後的敲擊

當佛陀初轉車輪時   佛陀談論這兩種極端   因為這是我們所執著的

渴望愉快從一邊逼迫而來  痛苦和不滿又從另一邊逼迫而來

兩者總是困擾著我們    然而  您走在中道上時   您們會把他們放下

您有沒有發現??  如果您跟隨著這兩個極端  當您忿怒時   您會出手打人

會對吸引您的東西執取不放  毫無忍耐或自制

您會被這種方式困住多久??  想想看  如果您喜歡某物

您會追求它   當喜好生起時   這是讓您自討苦吃的原因

這顆充滿慾望的心真的很聰明  它會帶您去哪裡呢??

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極端  這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輪迴的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  既沒有苦樂  也沒有善惡  

眾生充滿了慾望   拼命追求感官之娛

無視於中道   錯失了世尊的道路   尋求真諦的道路

一個不修持中道的人   執著生和有   苦與樂   善與惡   這種人無法成為智者

無法獲得解脫   我們的道路是直的  是平靜和清明的覺知

沒有喜樂與悲傷   如果您的心像這樣   您毋須請求他人來指導

您會發現  當您的心不執著時  此時  您的心處在正常狀態

當您的心因為種種念頭和感覺而動搖時   念頭的生滅過程會取而代之

而癡則從中生起   學習去觀察這個過程

當心已經動搖  偏離正道時   它會使我們偏離正確的修行

而走向放任或嗔恨的極端   因而產生更多的癡   更多的妄想

善惡只在心中生起  如果您一直觀察您的心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praystone 金幣 +20 言之有物 2008-12-22 00:20
  • praystone 威望 +2 言之有物 2008-12-22 00:20

TOP

好漂亮的語卡

TOP

作者:如石、參考匯集南、北、藏傳的修行重點,整理出修行道次第的方針,內容平實易懂,是修行的好指南、不可錯過。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第三版

索取方式:
1.以email或傳真的方式,註明:索取人姓名、地址、電話、書名、數量。
2.若久未收到書,請來電確認本會是否收到您的傳真或 email資料。
3.本會電話:07-5362830 傳真:07-3388695

EMAIL:xiuxiu.xiu@msa.hinet.net

電子書下載: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