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上)

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上)

在美洲殖民時期之前,印地安人就發現沿著油溪兩岸的地表常溢出一種黑色的液體,同時在溪水中也不時飄浮著這種浮懸,當時被採集作為藥物。十八世紀,殖民開發到此,人們仍然採其作藥,並定名為石油(Rock Oil─Petroleum)。

【文/卜一】
近幾年來石油價格的飛漲影響到每個人切身的生活,因此世界石油資源的動態,也成為眾所囑目的議題。但每當問起:「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答案大多是:「美國德克薩斯州。」事實上石油工業的濫觴,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偏遠的一個小鎮──泰特斯威爾(Titusville)。 泰特斯威爾小鎮 泰特斯威爾現為一乏人問津的寧靜小鎮,人口僅四千餘,一條美麗的小溪──油溪(Oil Creek)流過鎮邊。但這個小鎮與小溪卻曾有其輝煌的過去,也著實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在美洲殖民時期之前,印地安人就發現沿著油溪兩岸的地表常溢出一種黑色的液體,同時在溪水中也不時飄浮著這種浮懸,當時被採集作為藥物。十八世紀,殖民開發到此,人們仍然採其作藥,並定名為石油(Rock Oil─Petroleum)。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有位寇爾先生(Samuel M. Kier)首先用小瓶裝石油銷售用為藥物。 隨後他利用分餾法從石油中提煉出輕質油,稱為碳油( Carbon Oil),作為點燈照明之用,當時為家用必需品。碳油因採集量少,供不應求,價格高達2美元/加侖。 寇爾的碳油引起一位資本家──湯森先生(James Townsend)的興趣。湯森是康耐德克州紐海芬(New Haven, Connecticut)一家銀行的總裁,正巧他在紐海芬認識了一位下崗的朋友──德雷克先生(Edwin L. Drake)。 德雷克於1819年誕生於紐約州的一個農家,幼時遷到威蒙特州(Vermont)務農,文化水平不高,19歲離家出外闖蕩,做過不少行當,但一事無成。30歲時擔任火車服務員(Railroad Conductor)。1857年德雷克因病下崗,在紐海芬結識湯森。湯森告訴他搞石油這一行也許有利可圖,勸他去泰特斯威爾小鎮,調查在那裡開發石油的可能性。德雷克當時窮極無聊,正巧他還享有免費乘火車的福利,於是就風塵僕僕地來到了泰特斯威爾。德雷克的亡命徒個性,加之下崗後生活的緊迫,回去後就寫了一篇報告給湯森,大力鼓吹在泰特斯威爾開採石油的遠景。 經過一翻努力,湯森於1858年3月組成了康耐德克西耐斯油公司(Seneca Oil Company of Connecticut), 並雇用德雷克為總代理人,前往泰特斯威爾進行石油開採工作,每年工資為一千美元,並給他一個唬人的頭銜──德雷克上校(Colonel Drake)。其實德雷克一天軍旅生活都沒幹過。 第一口油井的鑽探成功 德雷克帶了家小到了泰特斯威爾,籌畫開採石油的工作。他認為光靠採集地表及河上的油,產量太少。既然油來自地下,何不效仿鑽鹽水井的方法試試,鑽口井到幾十、甚至幾百英呎的地層,看看是否能像採鹽水一般將石油從地底產出。 當時在賓州西部就有鑽鹽水井的作業,但要找到一個經驗豐富,還肯冒險跑來泰特斯威爾搞這新花樣的人並不容易。德雷克花了許多工夫,都沒能找到合適的人選。 後來他聽說在賓州有個叫史密斯(William Smith, 後被稱作Uncle Billy──畢利大叔)的農夫。此人16歲就開始做鑽鹽井這門行當,精通鑽井、工具製造、修護以及井底打撈等作業。40來歲時工作厭倦,回家務農去了。德雷克覺得這個史密斯倒是個踏破鐵鞋無處尋的最佳夥伴,只是他已不想再工作了,同時年近50,要他重操舊業,去從事「鑽石油井」這充滿狂想的行當,恐怕也很困難。但德雷克還是風塵僕僕地前往史密斯的農莊,向他極力遊說,答應付給他與他兒子兩人,總共每天2.5美元的工資。這樣居然打動了史密斯。 史密斯首先裝配好一套鑽井需要的器材,就帶著兒女來到了泰特斯威爾。德雷克與他在小鎮之東約一英哩半的油溪旁選好井場,搭了一個井架及機械廠房,裝配了鈍鑽(Cable Drilling)所需的蒸氣鍋爐及有關機件,在當時也算是個龐然大物了。時值盛夏,史密斯和他的兒女就在熱蒸氣鍋爐的小木房裡,湊和地住了下來。那裡是荒郊野外,經常會見到豹子(Wildcat),夜間常聽到豹吼,也蠻嚇人的。(當今石油界稱新區的勘探井為Wildcat,也就是根源於此) 話說鑽鹽井的工藝,早在中國秦代就開始在四川自貢挖坑採滷水製鹽;到了宋代「卓筒井」啟用鈍鑽,用竹筒為套管(Casing),鑽井工具用繩索由套管中上下運作,這樣隔開了淺層水,同時防止了井塌。清道光年間(1835)已鑽了一口深達一千米的鹽井,可惜四川沒有淺層油藏,石油工業沒在中國開啟。 1859年夏天德雷克和史密斯開始了他們劃時代的嘗試。起初在鈍鑽穿過淺層地下水後,引起了井筒積水及坍塌的問題,鑽井進行得非常困難。不知當時德雷克是否知道中國自貢鹽井的經驗,他想出的解決方法與自貢鑽鹽井的工藝是相似的。德雷克放下一個32英呎的鐵套管,下井鑽具用繩索由套管中放下進行作業,就此解決了井筒積水及坍塌的問題。但因地層堅硬,每天只能鑽三英呎,鑽了半個月才鑽到69.5英呎深。 8月27日是週六,工人正準備收工打烊時,井底鑽具突然向下掉了半英呎,就戛然而止,大概鑽到了一個裂縫孔洞。大夥將工具取上來後,就停工回家渡週末去了。史密斯住在井旁,也無處可去,星期天下午兢兢業業的他到井上巡視,突然發現在離地表幾呎深的井筒裡,有一層黑油浮在水上。史密斯欣喜若狂,他與德雷克的夢想成真了。但他們作夢也沒有想到那小小的一層黑油,卻開啟了劃時代的石油工業,帶給人類驚天動地的巨變。 這口井每天約產20桶油。當時每桶售價約20美元,湯森的西耐斯油公司要發大財了,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了。24小時之內,各地的投資者、亡命徒如潮水似地擁到泰特斯威爾。接著德雷克井附近地價飛漲,油溪兩岸井架林立。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48期】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