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空觀的實踐

空觀的實踐

                                          空觀的實踐

(一)如何於動靜中修習

人們能感知的唯是五蘊的作用,所以離開了五蘊,也就無所謂智慧,更無所謂經驗或實踐。空的實踐也一樣必須建立在身心上的五蘊經驗來觀察心的運作,從而生起智慧來走向成佛之道。


空的定義是廣義的,大毘婆沙論說到十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散壞空、本性空、無際空。般若經有十八空、二十空,名相繁多。我們就生活中在般若空觀的實踐上,最密切涉及的空義,是觀現象無常、無我,或觀緣起性空。

眼前這台電腦,明明看得見,明明正常的在使用,為什麼會是空呢?緣起空義不是否定電腦的存在,而是說電腦由種種因緣與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並且處於無常變遷的過程中,沒有永恆的、固定的体性,最終將消失於無常中,因此假名為空。總略而說,凡是緣起的,必是空性,即是緣起性空義。

佛法的學習過程,不離聞思修。佛法的理趣懂了,要進入思慧來觀察,就必須入於觀慧,觀不同日常的反省,我們日常一的反省以浮動的心來尋伺、理解與擇取,很少會進入慎密的週遍尋伺。而觀是讓表層意識的浮動先止息,讓心清明無雜、專注的進行週遍觀察,而後方能澈觀般若空義。

如果沒有禪定的個性,表層意識就無法止息浮動,無法令心清明無雜,那麼在進行空觀時,心會很快的流轉於攀緣習氣,無法就空觀深入体會。我們平時的念頭都是隨著生活習性的慣性在反射,這些反射的尋伺都只停在表層意識,難以深入深層意識來啟發自己所未有的慣性盲點,就如穿針一樣,手一直動,就看不清針口,而缺了禪定的盲動念頭是無法清晰的澈觀緣起空寂性。

禪定個性的養成的總則是「行住坐臥皆能正知」。動中的修習,像爬山、散步是很好的道場,我們會暫時放下心外物,讓心悠閒於散步中,當無事於心時,最容昜有所發現,最能明確覺察心念來去。平時忙於工作,會對心念的起落難以感觸,無法增長正念正知的般若觀慧。

因此,要善用運動時、散步時,放下雜思,專注於佛號,或專注於腳步,或放空一切,任它明媚風光、樹聲鳥叫,任它自然的流過,你只是行知行,聽知聲,聞知香,不要在所緣的聲、香起憎愛的情緒,讓心單純的正知根塵相觸,如此的綿綿熏習。當正念正知的行門功深後,就能自覺定慧增長的受用。

工作時,若沒有複雜性與危險的,就可以對所作的工作以輕鬆的心態,令心清明正知。休息時以輕鬆的、自然的坐下來,閉上兩眼,放空心思,時時養成心空如洗的禪定個性。或提起佛號,令心淨念相續。忙完應作的事後,有著屬於自己的長時間時,再進入打坐來從事更深密的止觀。下坐後,再把打坐中所領受的觀慧,融於散步、休息中,如此不斷的於動靜中來轉化過去有違般若空義的潛在心行。



(二)觀五蘊皆空

由慨念性的法義聞思,而後進入定中深觀緣起義,則要在生活中時時提起它,要把緣起義在眼前聯上關係。當提起時,念念中即有止有觀,如此的在生活中深化觀慧,方能對佛法產生不疑的淨信,才能在人格上全面性的扭轉、改造潛伏意識的顛倒夢想之錯誤心態。如果不能時時的由動靜來活化這緣起觀,那麼行者會在止觀修行中停滯不進,甚至於因停滯過久而生起懷疑心,以致難以啟發進一步的見地,或者說啟發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行住坐臥的行門要點總則,則不離動中觀與靜中觀的交亙熏習。

般若空觀中,有一種常見的錯誤知見,即是以為法性離離名言戲論,非語言所能描觸及,中道般若無形無相,無覺無觀,說一就不是了,有觀更不是了。因此只要他一起動念,就察覺說,動念就是無明,凡所生起的,都要令它寂滅,都而後入於無作意、無心行中。然而初學空觀,若不去對緣起空性深入洞察,則難以現觀緣起,難以現觀現象當体即空,而入於戲論滅盡的般若畢竟空。如果只是一昧令意識不作意,落在有無的相對空境,全不觸及無常的觀察,如果沒有觸及現象如夢如幻觀的智慧,唯是遠離覺知,這樣的空定,那只是一種偏向無想定的方向而已,不相應解脫般若慧,有這樣偏失的見解,就會以為離開一切所緣,不去起心動念,才是空境,如此便落入了有定無慧的空境。

聞思法義透過思惟無惑後,就要歴緣對境去覺知,由覺知來現觀般若空觀,不能一直停在於聞思。無常的感觸要由覺知去感觸,不能只是意識上的思惟推度,要於當下所緣去現觀。思惟、想像都是分別意識的產物,無法親切的感觸。

所謂淨念相續,即是當下正念正知,綿綿的持續無間,一聲彌陀即是淨念之點,念念彌陀即成念念無間,即成淨念之線,動靜無間,即漸漸成片。只要淨念相續無間,心的專注力就不會受到妄念的干擾。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也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是由念佛心的淨念相續而入三摩地。

空觀的相應感觸,即是在淨念相續中現觀般若,非是離開一切覺知,非是離開現象能証般若。而是於緣起中,覺醒一切如幻,諸法了無實体性,故於幻化的妄想不執不取。於不執不取中,則不修止即得止,不執不取來自洞澈諸法本空的智慧,故能不起念修觀即得觀慧。若是行者以離開緣起而有求空,那麼將無法透過現象本質的觀察,來現觀緣起性空。總之,在聞思後的行門,當於行住坐臥中,念念去正覺正知,於覺知來明覺空觀,深化空觀,而後以語言道斷,不需透過思惟來觸及般若空觀。



(三)二種空觀

空觀的方式很多,無常觀與体空觀是生活中具体實踐的二種空觀。

無常觀乃是觀現象無常或觀現象皆由因緣合和而有。像我們看到花開花落,知它無常,看到自己的容顏衰老,親人離世,感受人身與世事無常,或觀家庭、美景皆是組合而成。或者由水月陽燄、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以及空谷傳聲,都能觀察到這是幻化現象。此是析觀現象有著時間前後的相續性,空間有著彼此的離合性,而後明白它的無常性。

体空觀之体,是觀不生不滅之心性、佛性。所謂体性,是指離一切言說、名相,一切染法不相應,不垢不淨,平等無有差別。体空觀者,觀心中生起想看、想聽、想吃的動機、企圖時,明白如如的心性中,生起了攀緣妄動,此妄動是執著根境相觸所產生的執取,若攀緣不生,心無起無滅,心性清淨無染。而後在生活的根塵對境中,運用無執的智慧,澈觀一切境,皆是畢竟空,通達緣起本無生,入於無貪、無嗔的本地風光。

我們無法遠離人群獨居,會有種種順逆之境,人人都會遭遇委曲、誤解、不公平的種種。要如何在生活中的順逆境中來成就空觀,也就有二種方便。

一是。對境時直入不取塵境而不分別的清淨心,於境不受,不受即不起憎愛,心識自然不起,不被外境所染。這個方便若沒有觀慧,就只能是一時的伏住煩惱,無法根本性的消除煩惱。

二是澈觀順逆境的本質,直至現觀緣起即空。這是觀察憎愛的感受乃緣起無自性,如夢如幻。猶如見杯弓蛇影時,前一種心態是不染所緣,心離杯、離蛇影,心不住塵則分別意識不生,心識不生即無煩惱。後一種,是認清杯中蛇的真相,了解杯中蛇是緣於影像,知影非蛇,那麼心中的疑惑與恐懼自然止息。
由聞思諸法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後,在生活上,一有空閒時,就要讓心習慣於一念不生,心空無雜,而後於清淨念下起觀,讓緣起性空,於清淨心中清晰無雜的顯現。由聞思起觀時,開始會有念的來去,當空觀逐漸淨念相續時,這種念的來去就會慢慢減少,這是定慧增長的現象,直至我們起觀時,念無來去,成就即念即觀之正觀。於止觀雙運中,定力不足的話,觀的清晰度即無法清明、深刻。所以當增長一分的定力時,就能往前推動一分的觀慧。

無常觀中常有一種疑惑,即明明已經很了瞭緣起義,也很努力的在修無常觀,但對內心的貪嗔執取的衝動,總是放不下。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乃漸除,因次第盡。」緣起法可以內心當下明白無惑,但是煩惱習氣是漸除的,不是頓除。在對緣起覺察時,有一分定力來看清煩惱,會增長一分觀慧來轉化自己的偏見。一般定力不足者,無法用寧靜的心態來觀察煩惱,每當煩惱一生,就因定力不夠,隨著情緒而流轉,讓貪嗔痴的習氣操控整個心緒。因此,未有如實的落實於生活上止觀運作,以止帶動觀慧,以觀慧成長止,那麼煩惱將歸於煩惱,佛法歸於佛法,很難在實踐上生起法喜與精進。

當心念覺察到對煩惱的執取時,最重要的是先讓心停留片刻,不隨順習性的攀緣分別。而後方能於念與念之間,留下空間,而不至於瞬間即流轉於攀緣。眾生的攀緣習性,總是在塵境生起時,心立即現行想蘊與行蘊,當心生起貪時,就想說我若能多得到一些不知有多好,而後妄想不停。或者生起嗔時,心念不止息的厭惡此人的種種。我們必須在塵境生起時,令心停留片刻,好讓心安住於當下,念與念之間才有空間讓佛法的甘露流入心底。心寧靜了,才能清明的讓煩惱的心態浮現,才能進一步的清明觀察執取煩惱的顛倒想,而後把煩惱的心念融入緣起無常無我觀,看清楚自己執取無常為常的顛倒見,看清自己想擁有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非要不可的執取心?看清執著有我與我所有的種種顛倒見與無知。

我們要能看清自己的無明衝動,才能針對自己的無明邪見來進行緣起正觀的對治。如果疑惑或煩惱未現前,就無法覺察到俱生來的偏見。當潛伏的邪見浮出後,立即生起知非即離的決心,以緣起無我觀來轉化,只要時時進行熏習這止觀雙運,時時扞捶自己的邪見盲點,觀慧即能日日增長,道心日日趨堅。進步的速度,在於精進心,而精進心的持續力,則在於感觸世間是無常、是空、是苦的出離心。

原則上,一旦禪定的個性養成,只要我們能立基於對緣起性空的深信,那麼當我們浮現煩惱時,當下就會隨順修習熏習,浮現緣起無我觀。所以要轉化自己的顛倒見,扭轉根本煩惱,讓心趨向正覺,必當時時刻刻的隨緣深觀緣起,時時的在寂靜的環境下,讓心在語言道斷下去思惟人生,感觸無常,如此才是善巧的空觀實踐。



(四) 一心三觀

智者大師在止觀行門中,對從假入空、由空出假的一心三觀有著詳細說明,今就略述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來看空觀的實踐。

一切諸法,不離「心生則種種法,心滅則種種法滅。」觀三界不離緣起,唯是一心。諸法不離因緣,而因緣分離時,虛妄即幻滅。以是故,知緣起空無自性,一切諸法唯是假名。往昔迷於身心四大是我、迷於世間實有,於今能澈觀緣起即空,覺醒於虛幻假名之世間,即是所謂的從假入空觀。
我們眾生所以輪迴不息,乃因執著四大為我,執著世間有名利、有男女情愛、有權勢、有一切我所擁有的。因此要解脫輪迴,當務之急乃是破除此實有感。而由假入空觀,澈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澈觀緣起實相,乃在破除執有實在感的自性見。

如果一心唯是住於「諸法畢竟空」中,一心唯是厭離眼前的生死輪迴,唯是希願出離三界,不肯由空出假。此種樂住於無為之行者,即是經中所謂落於聲聞地。經中說「有聲聞根性的佛弟子,因樂住無為,以致雖然聽了世尊的教誨,也知曉十方諸佛以大願心來成就淨土、以方便來教化普度十方眾生,然而心中在樂住於無為下,生不起喜樂的隨喜、讚嘆心」。

聲聞根性之佛弟子,當証入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當体無生無滅、無智無得,住於無漏空觀時,即入無為正位。於此涅槃之空寂性中,心會不喜妄動,喜安住寂靜,不喜由空出假。因而難以相應於隨順眾生根機來設立教化方便,不生起大悲菩提心。維摩詰經亦說「若入於無為正位者,其人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不住無為空寂性,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為一切眾成就一切佛法,是故雖然証得涅槃空寂性,而不入於涅槃,於畢竟空中出於假觀,於假觀中如實自知緣起性空。緣起本質雖然幻化不定,但是歷緣對境中,卻顯出見聞覺知的功用,能聽、能看,能知水涼火熱,顯現出緣起如幻的妙用。

正因諸法緣起性空,方能於空性中顯無量緣起用,方能於無生中顯現無不生的妙用,於無相中顯無盡相,於無為中無不為。菩薩能於紅塵中行自利、利他之道業,即是由空出假的智慧相契悲願,所以能隨緣應機於眾生的無量根性來演說無量法,成就無礙辯才來利益六道眾生,成就如是的如幻方便。

空假二觀,乃方便觀門,以凡夫執著四大為我、世間實有,故世尊以我空為方便,引導眾生悟見諸法是依緣起建立的虛妄幻有。諸佛為了避免我等眾生,於諸法証得如幻後,墮入沈空滯寂而住於無為正位,故演說法空,令行者從空出假,以菩薩行來圓融覺性。

菩薩於我法二執俱遣,証得中道第一諦觀,入於緣起即有即空,以緣起當体即空故。菩薩於緣起性空中,自在於宛然有,即空即假。雙照空假二諦,現觀諸法非真非假非空。以諸法乃緣起有,本質變化無常,緣生緣滅了無實有,故說非真。緣起雖然是幻有,但不是沒有見聞覺知的緣起作用,能於緣生緣滅的諸法因緣中,如實的令眾生覺醒世間實有的顛倒見,証得涅槃智,故說非假。正觀心性隨境而有,猶如明鏡能現山河大地,能現萬法,故說非空。菩薩雙照真假而不執,不住空忍,不執智得,心性圓照二諦而通達中道,亦無中道可住、可取,由此隨順入於諸佛大智慧海。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