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略述無分別智

略述無分別智

                                    略述  無分別智


眾生分別妄識,乃由無明妄動,生起我、我所,而後有著憎愛種種分別。無分別智,是對現象明白緣起性空後,並窮觀諸法畢竟空,而後不會對生起執著分別,對境不會生起這是我所喜歡的、我所討厭的。分別執著要止息,當依緣起性空的智慧,澈觀我與我所皆空,入於不分別性。

圓覺經說「愛渴是輪迴的根本」,而愛渴造因於自性見的錯覺;從我的染愛中,有我執與我所執的,但是我執又是由什麼因素形成的呢?由錯覺現象是實有的薩迦耶見(自性見),因此,自性見一旦瓦解,我執就不復存了,無分別性當下如撥雲見月,朗照法界。

無分別智的証得,當至少具備四個條件。
一緣起性空的勝解。
二從起心動念中,覺察到自己心念生起分別執著的妄動。
三明白我愛、我執的根本,在於自性見的錯覺。
四以空觀澈底的瓦解薩迦耶見(自性見)。

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修次中篇來說明「如何有次第的證得無分別智」,廣論說:「為離一切諸戲論故,當於空性而修瑜伽。如是於空多修習已,若於何處令心流散、令心欣樂,即於是處尋思自性了解為空。又於內心亦當尋思了解為空。次更尋思能了解心所有自性,亦知其空。由如是解而能悟入無相瑜伽。」顯然是說尋思為先,而後依空性般若悟入無相,並且在體驗空性後,在生活中,從待人處事上覺察妄想習性的生起,一旦覺察到,即以空性慧止息,以事乃漸除,因次第盡,如此無間的淨化微細習性,非是不以思慧來推求法性、非是棄捨作意與思惟,而能悟入無分別性。

「當於空性而修瑜伽」無明妄想戲論由空性的澈證來消除,亦即空性相應是止息戲論、是止息無明輪迴的鑰匙。要止息戲論,也就必須先知空性是什麼?為什麼空性能止息無明妄見?接著,我們心念要正念正知覺察到妄想的生起,若是無法覺察到妄想的生起,就不能確實感受到無明在妄動,若感受不到無明妄動,那麼修行就找不到下手處。「於何處令心流散」即是心念澄靜,並清明的覺察到正念的流散,有流散處,即是有習性上的染著,覺察的同時,正是空性起用。

覺察到妄想的攀緣,才能進一步去深入思察「為何攀緣」?心會欣樂、攀緣,表示自心已隨順妄想境了。明白為何會「欣樂妄想」?才能明確感受到那股妄動心行,由此妄動的行蘊覺察,進而了知潛藏在心內,深深執為實有的薩迦耶見。

當正念的流散與欣樂執取時,要在何處覺察呢?要從生活中,從起心動念中、六根對六塵中去深入覺察,比如看到喜愛的花,心念若有所執著,當下就失去正念覺照,執在愛取中,這也是小止觀中所說的歷緣對境而修止觀。我們在覺察到正念的流散與攀緣欣樂妄想時,先前若是已具備了空性的勝解,那麼在覺察到妄想的同時時,就已具有「般若熏習無明妄動」的力量了。就如我們發現這樣是錯的方向時,也表示同時明白怎樣才是對的方向。換句話說,認清了自性見所生的妄想,乃造因於相應諸法空性的無惑。

所謂「尋思為先」是要先透過緣起無自性義理的週遍尋伺,而後勝解無惑。「又於內心亦當尋思了解為空」也要明白妄想執著,來自於心對境的執取才有妄想境。這兒有一個重要的叉路,有人會說,只要用定力定住心念,不讓心攀緣外境,不就沒有妄想境了嗎?大乘的般若智慧,是在六根對境起用中,不離無住、無相、作的般若。對境攀緣的根源來自於無法正知塵境是緣起有,是無自性的幻有的智慧,才會身不由已的去攀緣執取。所以空性瑜珈,要先觀所緣無自性空,才進一步觀妄境依根境識而有,而後入於無相瑜珈。

「次更尋思能了解心所有自性,亦知其空」即是窮觀諸法畢竟空。先觀一塵一境而相應空性,而後以同樣的相應模式,延申於行、住、坐、臥,各種歴緣對境,相契無礙。所言無礙,乃是觸目所見,拋眼瞬目,舉手投足,一切心境相觸,心不必經由思惟、作意,即相應空性,稱為無相瑜珈,無相瑜珈即是無分別心的光明覺性。

巴利藏的《不遍知經》中,佛陀說:「諸比丘,如果比丘不能以三種遍知來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它們的因緣,他無法證悟涅槃。唯有能以三種遍知了知它們的人才能證悟涅槃。」三種遍知即是知遍知、審察遍知、斷遍知。佛陀是正覺者,正覺在譯名上,其一譯為正遍知,透三遍知達到正遍知。知遍知是對諸法名言,五蘊、緣起法種種慨念上澈底的了解通達。審察遍知乃是對一切諸法進行思慧觀察,週遍審察,如實了知無常、空、苦、無我。斷遍知是經過解行而後証得諸法畢竟空。

慧能禪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乃是透過般若智慧,明覺法性本自清淨不動搖,不是靠修禪定才能顯出此「無分別的空寂性」。透過般若的無分別智,有著寂靜不妄動的性質。禪定有四禪八定,定境有著一心境性的特質,一心境性中,有著寂靜不妄動的特質,然而,四禪八定的寂靜不等於無分別性的寂靜,猶如白牛有白色的特質,但是白色不一定就是白牛。因為四禪八定必須依於所緣境,若是離開了定相,處在心境相對中,尤其處在世間的不順意中,心境就會失去無分別性的特質。眾所皆知的滅盡定,乃阿羅漢以上果位才能證得,滅盡定必須透無我智,止息了我、我所之分別見,入於涅槃空寂性,屬於無漏業。滅盡定與無想定同為無心定,但是無想定乃緣於無想之定,雖然分別妄想暫時不會活動,但是自性見的妄執,依然存在,屬於有漏業,非出世間的無分別性。

生活中要依循於名言設施,比如紅綠燈,是人們為了交通安全所設的,智者走過十字路,也會分別紅綠燈,遵守交通安全,這分別是生活智慧。若是生起要這樣走才對的知見,就把單純的交通現象,加上我的成份在內,形成對錯的染著分別,這執著對錯的知見,失去事物的本質,即是妄想分別。若心了知紅綠燈是世間名言設施,沒有染執的成份,那麼生活中,眼對境,只是一種單純的了別,對境中,沒有憎愛、善惡的成份。心不起無明妄想,綠燈走,紅燈停,心念隨順因綠生、因綠滅,現象生生滅滅,覺性不動。「分別」是心的妙用,聖者不住於空寂性中,從空出假,這出假的妙用,正是所謂「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不動。」。




我等眾生因有著無明妄想,才會在這無分別妄識,卻具足了別智性中,生起染著分別,在不二的妙用中生起對立,當對境應物,無有無明妄動,即是無生智。六祖惠能與永嘉禪師在無生智上,有著一段精彩的對話。



六祖說:「返太速乎!」(這麼快就要回去了?)

永嘉禪師說:「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本來就沒有動與靜,那來快與慢?)

六祖說:「誰知非動。」(知道如如不動是誰?)

永嘉禪師說:「仁者自生分別。」(心性沒有動與靜,動靜分別是你提出來的)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永嘉禪師說:「無生豈有意耶?」(無生即如如,如如中沒有意念生起)

六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沒有意念,你怎麼能分別我的話意?)

永嘉禪師說:「分別亦非意。」(這是心的智慧妙用,不必刻意起心分別,了別妙用在其中)。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