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2
發新話題

[轉貼] 睡 眠 煩 惱

睡 眠 煩 惱


睡 眠 煩 惱

  

     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當一個人業障現前的時

  脾氣特別的大 一觸即發的狀態

    之際誰也無法勸告停息下來

      此時的業力不可思議

        平時修行的功夫

    禪定的境界 不知隱跡何處!

  

         釋迦牟尼佛曾說



          修行忍辱的人

       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辱者 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由此可知 煩惱業障

   一旦爆發 佛菩薩也束手無策

當無明煩惱發作時 這個時候最剛強

  最難調伏 完全被無明煩惱所遮蔽

   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喪失

      所以說 一個人能夠統理

     百萬大軍  還不一定有本領

  能夠調伏起心動念做個自在的人

      比喻說當你被惡人挨罵

    這時候你的內心不經過大腦

   的思考 直接反應出煩惱與痛苦

內心的憤怒如火燒 這個時候的痛苦

    不得不痛苦 煩惱不得不煩惱

   當時的煩惱 因你的心作不了主

     管制不了自己煩惱雜亂的心



     曾經有位弟子告訴師父說

          師父啊!:

   「我心裡很寧靜沒有煩惱了。」

      師父說:「真的嗎?」

        他說:「真的。」

           師父說:

   「你真沒有煩惱,就可以安然的

   坐在佛桌上,讓大眾頂禮供養。」

            他說:

    「師父!不行的,我的心裡

        會緊張,會怕怕!」

            師父說:

「你若坐在佛桌上給人頂禮供養,心裡還會緊張,怕怕的話,那就是還有煩惱啊!知道嗎?人沒有煩惱了,就是開悟的聖人了,既然是聖人,坐在佛桌上,心裡不該緊張,怕怕!是嗎?」

             他說:

「師父!這樣說的話,可見我的煩惱是沒有發覺,並不是沒有煩惱。」

弟子無知,向師父求懺悔,頂禮而退。



     眾生內心有時呈現一片寧靜

        清涼自在 無憂無慮

      心胸開朗 像這樣的意境

    並不是此人已經解脫無煩惱了

        只要惡劣的環境逼身

          或人物的壓迫

   那煩惱的種子還是照樣發作起來

       個性又恢復如前的任性

       暴跳如雷 耿耿於懷

       對境不忘煩惱浮現了

      佛法稱之為「睡眠煩惱」

   煩惱如同睡著覺 一旦境界逼近時

   煩惱就衝出來了 與外面境界交戰

     心如果戰敗了就痛苦萬分

    所以睡眠煩惱不是斷了煩惱

     而是暫時的伏住煩惱而已


TOP

禪學有一個故事“一切皆空”,

故事是指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他的悟境,

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

無悟、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鐵舟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青的禪者至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那兒來這麼大的脾氣?”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ili92168 經驗 +2 八風吹不動 一屁吹過江的翻版^^ ... 2009-10-27 08:59
  • lili92168 金幣 +2 八風吹不動 一屁吹過江的翻版^^ ... 2009-10-27 08:59

TOP

有一個禪宗公案,

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

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

後來對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

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

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lili92168 經驗 +2 小孩子說得真有禪機啊 2009-10-27 08:59
  • lili92168 金幣 +2 小孩子說得真有禪機啊 2009-10-27 08:59

TOP

[基本判斷]:若無法合情合理,丟之。

[基本判斷]:凡禪的故事、禪宗公案之內容,若無法合情合理,丟之。

1.禪是合情合理。
2.禪不是在賣弄文字,也不是在繞圈圈。
3.禪絕對是理性的、因果的、渾沌的、心田的、生活的。
4.禪是存於心、智於識、慧於行住坐臥,都在呼吸中。
.
佛說眾生平等,佛度有緣人。
.
[3樓文章不合理]: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SVRP4253 於 2009-10-27 07:51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基本判斷]:凡禪的故事、禪宗公案之內容,若無法合情合理,丟之。

1.禪是合情合理。
2.禪不是在賣弄文字,也不是在繞圈圈。
3.禪絕對是理性的、因果的、渾沌的、心田的、生活的。
4.禪是存於心、智於識、慧於行住坐臥,都在 ...
我想 這只是一個譬喻

當然 小孩的言行舉止不合理 須糾正

但是 一個小孩有辦法說出這等話來

也足見這小孩非泛泛之輩囉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喜德 經驗 +30 當然這小孩非泛泛之輩 2009-10-27 15:49
  • 喜德 金幣 +30 當然這小孩非泛泛之輩 2009-10-27 15:49
  • 喜德 威望 +1 當然這小孩非泛泛之輩 2009-10-27 15:49

TOP

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是超言說、超理論的,所謂直接的經驗,頓悟的境域﹔

在修證上,被認為必須是上根利智者,始能領悟,並不是普通根器的人,隨便可以參到的。

因此,其他宗派往往用盡言辭、譬喻,分別解說,結果都是歸結到「語言道斷,心行處滅」﹔

而禪宗則直從這「無言說處」著手,其道之難行,亦即在此。


佛陀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中,其最終目的,無非令眾生修行,而悟證其本來之真性,禪宗把握其最後而重要的一著,直顯心性,明當下即佛。據此也可以說:的終點,即是的始點﹔

是從淺至深而漸修漸證,則是循捷徑而使之頓悟。

禪的修證是全靠自力,凡夫眾生,往往認為自己根鈍,力量薄弱,以根鈍力弱,而求解脫人生粗重的煩惱束縛,與過多的苦迫,都認為是甚難領受,不堪修持,故稱之為難行道。

TOP

引用:
原帖由 喜德 於 2009-10-27 15:45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是超言說、超理論的,所謂直接的經驗,頓悟的境域﹔

在修證上,被認為必須是上根利智者,始能領悟,並不是普通根器的人,隨便可以參到的。

因此,其他宗派往往用盡言辭、譬喻,分別解說,結果都是歸結到「 ...
文字上以經引導到接近的地方了,接下來,必須靠自己的修行、思維、參究,若能「即此用,離此 用」,

超脫了語言文字、思想的時候,就有可能明白「心」是什麼。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只因著於文字,於文字上尋個解處,乃意識妄行.於意識妄行處欲求本真,如何得見?

TOP

引用:
原帖由 SVRP4253 於 2009-10-27 07:51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基本判斷]:凡禪的故事、禪宗公案之內容,若無法合情合理,丟之。

1.禪是合情合理。
2.禪不是在賣弄文字,也不是在繞圈圈。
3.禪絕對是理性的、因果的、渾沌的、心田的、生活的。
4.禪是存於心、智於識、慧於行住坐臥,都在 ...
禪是跳脫合理不合理,一落合理不非合理即是產生分別執著對立,即非禪。

金剛經上說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不在佛像之中,也是因為人心不知如何修佛性,而迷惑於拜佛像、求平安賜福報。

而人心對佛教所設之佛像已是各立特色,以像取其佛的莊嚴,而未能真正領悟出佛像是虛妄不實,

如《金剛經》所言:「一切相皆是虛妄。 」這也包含了佛像之相也是虛妄不實。

我們看到外界種種的顏色,然後投射到內心裡面,產生各種顏色,是由虛妄所造成的。

修行的過程第一層步驟,要從有心入無心,亦名從假入空,亦名從有相入無相,亦名觀色即空,乃是轉凡入聖,離苦得樂的樞紐。

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

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

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不起心,
不動念,
一切現象現前,
清清楚楚,
此人即是佛菩薩。

TOP

引用:
原帖由 喜德 於 2009-10-27 15:55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禪是跳脫合理不合理,一落合理不非合理即是產生分別執著對立,即非禪。

金剛經上說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不在佛像之中,也是因為人心不知如何 ...
禪最重要是「不著」,世間一切法,不著是不放在心裡,你的心就清淨了。

心就清淨了就能入門。

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起心動念?

就是太執著了。

把一切事相都放在心上,焉能不起心動念?

不放在心上就沒事了。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不放在心上,這是禪定;定慧等修,這樣功夫就會進步。

功夫深了,就能體會到佛的境界。

TOP

語言文字,包括我們的思想,都不能把我們引入生命的真相中,只能把我們引到接近真相的地方。

所以,「心」在哪裡或「心」是什麼?如果是指「妄心」,要以語言 文字來談,不難;

如果是指「真心」,語言文字要怎樣談呢?談出來的未必是「真」。

就算是「真」,閱讀者未必能領會其意,若會錯了意,豈非誤了人!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來禪師,有些地方,他不說就是不說,打死他也不說。

因為說了就耽誤學人開悟的機會。這實在是禪師的慈悲啊!

不是說不出或表達不出,在他們要表達很容易的。

只是說了出來,就成了語言文字,學人沒有因此而悟入的話,執著語言文字,那就變成法執,離事實遠了。

TOP

 14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