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習近平天難,熒惑守心可解?11:熒惑守心與梁武帝先死

習近平天難,熒惑守心可解?11:熒惑守心與梁武帝先死

習近平天難,熒惑守心可解?(11)
——熒惑守心與梁武帝先死
陶唐

圖14  西元549年熒惑守心天象圖
解讀2016年熒惑守心的兇險的天象,我們需要追視歷史上熒惑守心天象下的一幕幕往事。
那是中華正統天子的奪命天劫,在分裂時期,割據稱帝者很多,但是正統國只有一位。南北朝時期,南梁王朝在歷史上都被認為是中華的正統,我用慧眼通追查辨析,也確實是這樣。一個最簡單判斷的方法,就是看秦始皇留下的傳國玉璽,在哪個帝王手裏,哪個帝王就是正統,那是中華國祚承傳的象徵。直到後唐之末,秦璽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梁書》[1]中記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壬午,熒惑(順行)守心……三月丙子(5月3日),熒惑(逆行)守心……五月丙辰(6月12日),高祖崩于淨居殿,時年八十六。[2]”

(一)苛刻的質疑


現在天文學計算表明:西元549年6月23日確實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天象(見上面的天象圖)。而《梁書》記載的太清三年正月的第一次熒惑守心,顯然不存在,第二次熒惑守心,又提前了一個多月。現在多認為這是修改了觀測記錄,把熒惑守心挪移到了梁武帝死前,目的是符合“先天象、後人事”的理念。
但有人把這次熒惑守心也當作編造的天象[3],顯然太苛刻了。
現在我們知道“先天後人”只是天象應驗的一般情況,特例存在,而且都有原因。回顧我們在前面系列文章中講述的:人做了大壞事,會減壽,會提前應驗天象,造成天象滯後。
這樣看來,蕭衍是減壽了,提前死了,那麼減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二)似是而非的迷惑


如果說梁武帝蕭衍減壽的根源,在於他敗壞佛法。可能所有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會反對了。因為在歷史常識看來:蕭衍可是歷史上著名的“最崇尚佛法的皇帝”,大力推廣佛教,曾4次捨身同泰寺出家,他參閱佛經而寫的《慈悲道場懺法》十卷——現在叫做《梁皇寶懺》,超度了他的夫人郗氏,至今盛行不衰……
但是天機,可不是歷史常識,絕非人能想像的表面原因。當我說出其中的深層原因來,大家就會恍然大悟了。
就現在佛教中盛行千載的《慈悲道場懺法》來說,有度人的法力麼?蕭衍一個佛學愛好者,模仿佛經寫成的“表面漂亮”的文章,就和釋迦牟尼的真經一樣,有度人的法力?

(三)梁武帝禍亂佛教的真相



梁武帝蕭衍畫像(網路圖片)

釋迦真經可是講過,末法時期有魔王在佛教中亂法,篡改佛經,摻雜自己的見解,就是摻入魔說,從內部敗壞佛法。就是這樣把佛教推向了末法時期,失去了度人的法力。
我用慧眼通追查歷史影像發現:蕭衍效仿佛經寫成了《慈悲道場懺法》十卷,很得意,讓寺院做道場,念他的“大作”超度他的夫人。蕭衍是皇帝,哪個僧人敢不聽從啊?但是讓他們在超度法會上,念蕭衍的“模仿作品”而不念釋迦的真經了,哪個僧人願意?不願意可得行啊?
但是,僧人裏可是有真修的,修出慧眼通功能來的。慧眼通功能在很淺的層次上,就能看到真經在人類表層空間以外的展現,在高維空間、較深層空間的表現形式,完全不是我們三維空間的樣子,那裏展現著法力、法器、法界,非常玄妙殊勝的,而真經一旦被人改動、摻雜進別人的思想、解釋,法力盡失,那就成了偽經了。
這樣的高僧,一看皇帝蕭衍的《慈悲道場懺法》十卷,黑乎乎一片,哪有法力啊?人間表面在動嘴,實際上默誦的還是釋迦的真經,反正念經亂哄哄的場面也聽不出來念的啥,是真經的法力起了作用,超度了郗氏。
但是高僧畢竟是少數,多數人也分不清好壞,還是念蕭衍“仿製品”,後來郗氏托夢給蕭衍道謝,蕭衍以為自己“仿製大作”真有法力了,這傳揚出去,沒道行的僧人也信以為真,傳來傳去,蕭衍的“仿製品”就摻進佛教,成了功課了,這就是在內部禍亂佛法。誰念這個黑乎乎的偽經,誰修行的真體就被黑乎乎的東西污染,根基就被毀了,這輩子就完了。
再看蕭衍的四次捨身出家,也都是迷惑世人的刻意做秀,那些具體的故事,會在後續卷章中,和佛教內部的其他亂法者一起揭示。
在佛教中修行,如果出家就斷絕世緣,象釋迦摩尼、達摩祖師那樣,如果在家世俗中修佛,那就得先做好世俗中的角色,擔當好使命。可是蕭衍走極端,在佛教、在世俗都是禍亂,罪業很大:在佛教中,曲解佛經,摻雜述論,在內部亂法;在世俗中,違反世間常理,亂施寬仁于官僚,卻盤剝百姓,放縱壞人釀成侯景之亂,導致了數百萬人死亡,江南的文明和繁華被破壞殆盡,國家支離破碎……
實際蕭衍起到了對佛教內部亂法、外部毀譽的作用,讓後世反佛的人,把他作為了攻擊佛法的典型——說“佛教入家破家,入國破國”。所以梁武帝蕭衍以身亂法,以身謗佛,罪業極大,但是迷惑性極強,現在的佛教徒,有多少沒念過《梁皇懺》的?……

(未完,待續)
-------------------------------
[1] 《梁書》是二十五史之一,記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蕭齊末年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多年的歷史,是南北朝後期陳朝的吏部尚書姚察和他的兒子姚思廉編寫的。成書時,80歲的姚思廉已經歷過隋朝,是唐朝貞觀年間朝廷的著作郎了。
[2]《梁書·武帝本紀》
[3]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Vol.10 No.2 (199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