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缘觉菩提简介

缘觉菩提简介

缘觉菩提简介
       本文旨在说明缘觉菩提的内容。何谓缘觉菩提?缘觉菩提就是三乘菩提中(大乘的佛菩提道、中乘的缘觉乘、小乘的声闻乘)的缘觉乘,又叫辟支佛乘或中乘。为了与大乘菩提有所区别,通常会将缘觉与声闻合称为二乘菩提。缘觉菩提的主要修学内容是透过因缘观的现前观察,实际证得解脱。
       缘觉乘行者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无佛之世,透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实证因缘观,这种人叫作独觉或辟支佛,或无师独觉。这种人的特质是对于六尘的执着很微薄而且悲心比较低劣。此外,他们是无师独觉的;不愿拜人为师,完全靠自己自参自悟而证得解脱功德。由于缘觉人过去世曾经亲近无量诸佛,再加上自身种性的缘故,他的誓愿就是在无佛之世成就辟支佛,解脱三界生死。
     第二种缘觉乘行者,是在佛世时,在佛座下修学的声闻人;因为透过声闻菩提的实证,而证得声闻菩提的少分、多分、甚至满分。由于佛为他们开示因缘法与因缘观,这些声闻人除了现观声闻菩提,也就是五阴十八界的四圣谛之外,还从因缘观的角度,来观察现象界的法,是生灭,苦、空、无常、无我的,以致于实证解脱得以出离三界。
     佛如此施设的原因是佛在刚开始度众时,发觉必须先让众生能够实证解脱,所以就直接教导众生从声闻乘的内涵来实证解脱。在众生实证声闻菩提之后, 佛希望众生的智慧能更为深利,因此 佛又进一步开示因缘法。
      因缘观也摄属于大乘法,所以菩萨也要学习因缘观,乃至成佛也要究竟实证因缘观的任何一分法。因缘法的现前观察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深细。经典中曾提到,阿难在听闻 佛开示因缘观之后,就现前观察,认为因缘法非常简单,可是 佛制止阿难说:“止啊,止啊!因缘法甚深极甚深!” 如果一个人能够究竟而且深入地了知因缘法,他不仅要观察现象界,还需证得实相界,才能究竟了知与亲证因缘法的实际内涵。事实上只有诸佛如来能够真正通透因缘法;诸菩萨随 佛修学,因为亲证了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能够了知更深细的因缘法;这就是大乘的因缘法,与二乘的因缘法截然不同。
       接着来引用阿含经中一段 佛的开示,来详细说明因缘观的内容。佛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长阿含经》卷12。 “有因有缘集世间”,是说深陷于无明之中的众生,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不停地集聚因与缘而形成具足五阴的世间;也跟其他众生因共业而集成器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则是说由于众生仍陷于无明之中,继续造作种种的身口意行,因缘聚合就形成了世间。 佛的开示说明五阴世间与器世间确实是”有因有缘”,不是只有缘(唯缘无因),或者只有因(唯因无缘) 。有些人就误以为因缘法是缘起性空,就是一切法空,误认为只要众缘和合诸法就会出生,众缘坏灭诸法就会坏灭,然而 佛开示说有因有缘而集成所有的世间,无论是五阴世间或器世间,都必须有因有缘才会形成。
     “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讲的是,圣弟子能够如实了知众生流转的现象,知道众生都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透过 佛的圣教,实际观察因缘的生灭来灭除形成世间的因,回归于如来藏本来寂静涅槃的寂灭境界。圣弟子藉由因缘法的观察断了我见与我执,能不取后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由于实证解脱而灭掉未来世的五阴世间,圣弟子不再轮迴于三界生死。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摄属于流转门,是指众生流转生死的现象。”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摄属于还灭门,是指还灭于本来寂静涅槃的境界;只要实证这个境界,就成就流转与还灭二门了。
       欲探究因缘法,必须从流转门与还灭门这二门来观察;流转门对缘觉乘而言,无论是无师独觉的辟支佛,或者是在佛座下因听闻因缘法,进而从因缘观的现前观察而实证的行者来说,皆能现前观察流转事实的真相,也就是流转门的主要目标是确认因缘流转的事实,而不是从流转门直接以还灭的方法观行。
        还灭门指的是,在确认流转的事实之后,必须继续探究:众生不断流转生死,应如何才能回归于本来寂灭涅槃的境界呢?流转门和还灭门所要实证的内涵和目标有所差异,次第也不同。如果修学内涵错乱或次第颠倒,将无法实证因缘观,因此在证得因缘观之前,必须先从流转门确认十因缘法。
        然而, 修行因缘法的人应如何确认十因缘法呢?首先,修行人应观察生活中的种种苦与探究苦的来源,就会发觉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八苦。确认这八苦之后,再接着思惟这八苦从何而来?才发觉原来有生就有苦,因为有生的事实,所以就必然有死亡的发生,但为什麽会有生呢?因为有三界有的关係,为什麽会有“有” 呢?因为有”取”的缘故。有取是因为有“爱”,有爱是因为有“受” 。因此,有受就有“爱” ,有爱就有“取”,有取就会有“有”,有”有”就会有“生”,有”生”就会有 “老病死” 。
       从“受”再往前推究又是什麽呢?因为有“触”,因为有触境界,所以才有领受,有领受就有爱。为什麽会有触呢?因为有”六入”;为什麽有六入?因为有”名色”,由于有名色的存在,才会有六入的现象,到最后一定会出生老病死苦。推究到”名色”以后会发觉,再怎麽往前推,都只能推到入母胎之前的那个受精卵,无法再往前探究了,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再往前就会根究到二乘人知晓却无法实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如来藏心。
       二乘人只能透过推理得知有一个能出生名色的本识,佛对此有开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长阿含》卷10,「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 12。缘觉乘必须透过十因缘观(流转门十因缘)来现前观察十因缘;透过逆观与顺观,确认有一个”识缘名色”的流转事实!而这个流转事实的依止与因果的所依,就是这个本识,又叫入胎识、取阴俱识、住胎识。缘觉乘必须先确认十因缘观,然后就知道一定有一个本识。虽然缘觉人没有实证本识,却可以接受本识。大乘将这个本识叫作阿赖耶识或如来藏。这个本识能出生万法;缘觉人透过顺观与逆观完成十因缘观,确认法界一定有法界实相心。由于缘觉人的目标是证得解脱而不是成佛,因此只要能斩断流转的”缘”就好,无需从”因”下手,也无需实证法界实相心,缘觉人只要知道有法界实相心,透过推断,能把现象界流转的事实断灭,即可证得解脱。所以,声闻人听闻缘觉的因缘法之后,或者缘觉人确认了因缘观的内涵之后,就确定有一个不灭的本识存在,然后才能进入还灭门。
        在进入还灭门之前,缘觉人必须先确认本识存在不灭。缘觉人观察十二因缘法在三世的流转,也就是从过去世的无明、行、识,现在世的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到未来世的生、老、死,由三世的十二因缘来观察十因缘法流转的事实;接下来要思考,该如何灭除这十二因缘而证得解脱涅槃,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
        那就是,欲对治十二因缘流转的现象,得从现象界去观察这些生、老、病、死等苦;缘觉人发现若要灭除老病死苦,就必须灭掉老病死苦的”因”,也就是“生”,凡有所生必会坏灭;接下来思考,该如何灭掉在三界中出生的那个“生”? ”生”从哪裡来?它来自三界“有” ,因为众生有三界“有”的种子,不停地熏习,所以就在三界中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生。
        缘觉乘经由现前观察十二因缘,并透过逆推而得到以下结论:灭掉”生”以后,要灭掉“有” ;灭掉”有”以后,要灭掉“取” ;灭掉”取” 以后,要灭掉“爱” ;灭掉”爱”以后,要灭掉“受” ;灭掉”受”以后,要灭掉“触” ;灭掉”触”以后,要灭掉“六入”的现行;灭掉”六入”以后,要灭掉“名色”;灭掉”名色”后会发觉:此世在入胎时就有这个名色,这是因为过去世的识阴不如理造作而有此世的名色。识阴的造作,指的是识阴透过身口意行来造作。虽然阿罗汉一样有身口意行,可是阿罗汉的身口意行是清淨的,而且阿罗汉没有无明;缘觉乘探究到最后,发觉问题的症结在于无明,因为无明,识阴才不停地造作。因此灭除无明成为缘觉乘最重要的目标。以上所言是缘觉乘现前观察十二因缘的内涵

TOP

真的有閻羅王嗎?

真的有閻羅王嗎?

中國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羅王的審判,
閻羅王是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迴。然而,這種觀念正確
嗎?我們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
《長阿含經》卷十九中說:閻浮提南邊的大金剛山內有一個閻羅
王宮,閻羅王所統治管轄的範圍南北寬廣六千由旬。但是晝夜三時
,有大獄卒來捉閻羅王去臥在熱鐵上面,獄卒再用鐵鉤把他的口給
撥開,把洋銅灌進他的肚子裡,從脣舌、咽喉到腹部,無不焦爛。
罪受完之後,閻羅王又可以和宮女們共相娛樂,同時還要教化造作
種種罪過的人,去惡歸善。
又譬如《鐵城泥犁經》中也提到:獄卒把造惡而墮入地獄的罪
人帶到閻羅王的處所,並對閻羅王說︰此人在人世間時,不孝順父
母、不奉事沙門道人、不敬重長老、不布施、不畏懼因果、不畏懼
刑罰,請閻羅王判處此人罪過。閻羅王就呼叫此罪人到面前來,為
教化罪人而作五問:
第一問︰你在世間為人的時候,為何不顧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不孝順父母呢?
第二問︰你不見,病重時身體瘦弱,手腳使用不便嗎?
第三問︰你不見世間男子女人,年老時眼無所見、耳無所聞、持杖
而行、黑髮變白不如年少時嗎?

第四問︰你於世間時,不見男子女人死後,一日二日乃至七日,身
體腐爛、形貌壞敗,為蟲蟻所食、為眾人所嫌惡嗎?
第五問︰你為人時,於世間沒有看見惡人賊子為官吏所捕,送獄拷
問治罪,而加以刑罰嗎?你何以不布施行善?不端正你的身行、你
的口言、和你的心念呢?
如上每一問之後,閻羅王都會說:「你都如實見到、知道這些
,為什麼不改過向善呢?」罪人也一一回答說:「我實在是愚癡驕
慢!」閻羅王又說:「判處你的罪,不是因為父母、天、帝王、沙
門或道人的過錯,而是你自身所作,自應受報。」
教化完畢後,獄卒就把罪人帶到鐵城去受刑罰。
從以上所說來看,閻羅王是因為惡業所感而下墮地獄,但是罪
不及於無間,又因他利樂教化眾生的福德,因而感生為閻羅王;但
閻羅王也要受地獄之苦,在眾苦止息之後卻又兼受福業,乃至可以
進一步教化眾生。有的閻羅王則是菩薩為了利樂眾生,故發願受生
成為閻羅王而到地獄中教化、救護眾生。
《長阿含經》卷十八中說:「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
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千閻羅王
、……」從以上經文可知,我們這個太陽系所屬的日月周行的四天
下,應有一個閻羅王,在地獄中判處、審問及教化罪人。因此「閻
羅王」的名稱,不是一種建立和施設,而是三界中確實有閻羅王的
存在。

TOP

佛典故事 - 卖身供养三宝的果报

佛典故事 - 卖身供养三宝的果报
    从前有一对贫穷的夫妇,生活非常困苦。有一天,看到他帮佣家的长者到寺院去供养三宝,心裡有些感触,回家后,因感叹而落下泪来。他的太太就问他发生了什麽事?他说:「今天我看到那户人家的长者去供养三宝,他现在的福分已经这麽大了,继续供养三宝修福,来生的福报一定不可思议!我们这麽穷,就是因为过去生不懂得修福,好不容易这一生知道有佛法僧三宝,却没有能力供养,可以想见未来世我们一定会更加穷苦,想到这裡就不禁落下泪来。」他太太明白了,就说:「夫君啊!不用难过,你只要把我卖掉,得到的钱你就可以拿去供佛、供养三宝了。」罽夷罗说:「把你卖掉,我自己一个人就无依无靠了,独自一个人这样过日子,也没什麽意义啊!」他太太就说:「不如这样,把我们两个人都卖掉,然后拿卖的钱来供养三宝,以后我们就去当人家的奴婢,这样就可以啦!」罽夷罗想:「太太怎麽这麽聪明,这是一个好主意。」

于是隔天这对夫妇就去找一户人家,向他们借钱,如果七天之后,没有办法还钱,他们就要来这裡当奴婢。于是带着借来的钱去寺院登记了供养三宝。回到家后,就开始准备供养三宝的物品,而且互相勉励说:「今天我们懂得修福,虽然以后的日子可能再也没办法作主,可是至少今天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供养三宝,将来就可以脱离这人世间的困苦。
但是到了第六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国王明天想到寺院供养三宝。于是就派侍者到寺院去通知知客僧,说他明天要过来。知客僧说:「不行,有一位人家已经先登记了。」侍者跟知客僧讲了很久,都没有办法可以通融,侍者无奈的回去禀报国王。国王听了非常不悦,心想:「我是一国之主,怎麽可以跟我抢呢?」于是又派侍者去找那户人家,叫他们要换日子。这一户人家拒绝了,而且说:「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是三次往返都没有答应,国王非常地生气,心想:「我的子民竟敢跟我作对。」于是他决定要亲自去造访这户人家,王后在旁边听了也觉得很不可思议,她也要去看到底是谁,敢这样违逆国王的旨意呢?
于是一群人浩浩荡荡来到了罽夷罗家裡。罽夷罗为了准备供养三宝的物品,所以就在家裡没有外出工作。国王一见到就大骂说:「你到底是什麽样的胆子啊!竟然跟我抢日子,你不知道你的小命是在我手裡吗?」罽夷罗说:「小的不敢,大王!我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剩下明天可以供养三宝,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国王听了说︰「这是什麽意思?你说清楚!」罽夷罗就说:「我们夫妇两人过去生没有修福,所以今生非常地贫穷。我们想杜绝这个贫穷,所以要把握修福的机会;而世间修福最大的,就是供养三宝了,所以我们决定跟人家借钱来供养三宝,但是没有办法还,于是就把色身抵押出去,后天我们就是人家的奴婢了,明天是最后的一天。
不知道国王您也要供养三宝,我们实在是不得已,只好据死力争,希望国王您可以见谅!」国王听了,心生怜悯,很感慨众生的福德跟他完全不同,也很讚歎在这样的贫苦环境下,能够卖身来供养三宝,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讚歎地说:「你们夫妇两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能瞭解贫穷的苦和贫穷的因,懂得用不坚牢的身体,来换坚牢的身体;用不坚牢的钱财,来换坚牢的钱财。如佛所说,你们才是真正懂得学佛的人啊!」因此,就脱下衣服和璎珞,在旁的王后也把自己的衣服、璎珞脱下,赏赐给罽夷罗夫妇。而且国王还把有十个聚落的土地封给罽夷罗夫妇,让他们将来不必特别地工作就可以得到钱财。
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真心地来修福德,现前及未来的果报一定不可思议!

TOP

沙弥救蚁子得长命报缘

沙弥救蚁子得长命报缘

这是佛陀在《杂宝藏经》卷4所开示,有关救护众生得以长命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阿罗汉修道人,收了一位小沙弥为弟子,他因为有神通,知道这位小沙弥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因此让小沙弥告假还乡,回家探望父母亲友;小沙弥回家之前,师父特别叮咛他,第七天的早上要回到寺院,小沙弥对师父的吩咐谨记在心,在拜别师父后,随即返乡而去。
      小沙弥在回家的路途中,看见许多蚂蚁被水漂流而载沉载浮命在旦夕,因此生起了慈悲心,将自己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就近装了泥土,把泥土倾倒在水中以阻挡流水,然后再将蚂蚁移到高处且乾燥的地方,这些蚂蚁因此得以全数存活下来。

      到了第七天的早上,小沙弥回到寺院。小沙弥过了七天后仍然活着。阿罗汉师父看了觉得很奇怪,因此入定以天眼观看,得知小沙弥弟子,原本已没有福德可以延寿,由于心生慈悲,救助了许多蚂蚁的性命,才可以七日不死,并获得长寿的果报。从上面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救护众生可以让短命者延长寿命。
      救护众生,大致上可分为救护众生的性命和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两个部分。救护众生的性命,可以让众生免于恐惧,乃至免于死亡,因此 佛陀制定戒律,第一个戒律就是要戒杀。这是因为众生都非常宝爱自己的生命,不愿意自己的性命为他人所杀害。
      在当今娑婆世界的邪师如恆河沙那麽多,使众生很容易被邪师误导而下堕三恶道受无量苦,因此能够救护众生不被邪师误导,就是在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
       众生一旦得以远离邪见,就能在未来漫长的生命轮转中不被邪说所污染,等待值遇善知识的机缘成熟。由于远离邪说,加上随缘帮助众生所培植的福德,当有一天发起想要出离三界的心想时,便会开始次第往解脱道乃至成佛之道前进。
     因此,救护众生的性命,仅利乐众生一世而已;而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则会影响众生无量世,因为被救护的众生们,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修行,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后,更能利乐广大的众生迈向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所以说救护众生的法身慧命,远比救护众生的性命殊胜太多而无法计算啊!

TOP

真有自由意志吗?

真有自由意志吗?

「真有自由意志吗」?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说:在佛法裡面,所有的果都是由因缘而来的,既然所有果都是由前面的因和缘而来,那我们都被之前的因和缘所限定了;在这个因缘果报的限定之下,我们还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吗?
   其实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所不容易瞭解的地方。在《长阿含经》卷9裡面,佛陀说:「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淨。」也就是说,既然前因和缘已经被限定了,我们的果报就被定了,那在这中间,如何会有人能够获得清淨?为什么会有人一直不能解脱,而一直在污垢裡面呢?这是一个很难令众生获得解答的ㄧ个难题。而且即使来到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时代裡面,其实也有很多人,对于我们人体的构成,也有很多疑问,也产生很多经过研究之后而获得的一个猜测。
    譬如现在的脑神经科学,也在研究人的觉知跟大脑之间的关係是如何?因为研究了我们的大脑之后,发觉人的大脑这个物质的这种结构,可以产生认知;这样子物质跟内心的认知之间是有一个对应关係存在的。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都被我们的大脑所限制,那我们还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吗?表示说我们人的觉知,其实都是被物质所控制。所以有些人如果想要有一些特殊境界,他会吃点迷幻药,以产生迷幻、殊胜的境界。如果以此来看,那我们的心及意志,是受物质所控制的!那如何会有所谓的自由意志之説呢?相反来想:如果我们的心是受这些物质所影响的,显然的意识心祂不是真实法。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些事情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脑神经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ㄧ些基本看法,特别是最近几年之内,在天下杂志裡面有一篇文章,它就提到一种见解。在天下杂志464期裡面,书中说:「最近神经科学也发现自由意志是个假象,人在作决策之前的五百毫秒,大脑已经先活化了;到行为出现之前的两百毫秒,才进入我们的意识界;我们以为自己是行为的主人,其实还是受到这个大脑的规范。」(《天下杂志464期》)也就是说,科学家研究我们的大脑,结果他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当我们内心中下个决定要作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在我们的头脑裡面,有所谓的意识运作的一个时间范围。研究发现:在意识的运作范围时间之内,虽然说自觉我们下了ㄧ个决心,可是在下决心之前,也就是在意识的运作时间范围之前,大脑就已经被活化了;活化之后,我们的大脑中意识运作的范围之内,才产生了一个运作,之后才有了行为的开始。
     一般认为,所谓的自由意志是由我们的意识来作决定的;可是由以上引证,在意识的运作时间范围之前,大脑的物质已经被活化;活化了之后,才有意识的运作,接着才产生了行为。所以从这个眼光来看,科学家认为说,人自以为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可以作行为的主人,其实它是一个假象!因为从科学引证来看,我们是受物质所摆布,因为在意识运作的时间范围之前,其大脑已经被活化,才导致意识的运作,才有行为的产生!
     科学家所观察到、所测量到的这个现象,确实是个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呢?头脑──在佛法中称为色阴,属于物质;可是我们不是只有物质构成的,还有所谓的心;在佛法中这个心就划分成四种,叫作受、想、行、识──所谓的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构成是由色阴跟受、想、行、识来组合成的--在现象界裡面,人是由物质与内心这两个大类的法组合起来的。在佛法裡面,从蕴处界这种物质与心理所构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我的现象,因为它是一个没有「我」存在的事实。
     所以脑神经科学家所研究的这种现象,可以获得一个结论:以这样来观察人的蕴处界,其实人是没有所谓的自我可言的。当然有些人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之后,会产生很多的邪见。比如说:如果人是如此的话,那生命只是一种机率!因为在意识运作之前,已经有大脑的活化;而大脑的活化是一个机率。基于这样的诠释,人的行为是不固定的,人的行为只是个或然率;乃至有人会推而广之,认为有 佛陀出现在世间成佛,其实也是个或然率。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基于这个蕴处界的观察之下,固然是由物质与心灵所构成;可是构成之后,在这个蕴处界之背后,还有一个真实法存在,叫作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才是所有蕴处界真正构成的ㄧ个基础。有了第八识如来藏,才出生了我们的物质,也就是我们的色身,乃至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的物质的基础──色阴,跟受、想、行、识这四个心法,其实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来出生的。至于意识界,在祂的运作之前,还有一个大脑的活化;科学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从佛法来说,那个是第七识,也就是末那的决定;因为有末那的决定之后,才引发意识的决定,才产生了行为;从佛法来看,这个就是无我法。
     《杂阿含经》卷3:「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语译如下:物质(色阴)是苦的法,为什么?因为它是无常、不可以久住的法。心法──受、想、行、识,也是苦的法,因为它也不能常住。因为这样子,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也就是一般人所观察到的人或是生命,不管是人或者是动物,都是苦的,因为无常,是无我的。
      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个「我」呢?那个「我」其实叫作第八识如来藏。只是因为第八识如来藏是法界中永恆存在之法—祂是不生不灭的,很难令人觉察,因此而说第八识也是无我性。因为有了第八识如来藏才有众生的五阴。如果从这样来观察、来思惟的话,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呢?然而,什么叫作自由意志?
      其实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在《杂阿含经》卷3裡面有说到,可以解答前面所说的两个难解的法:「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淨。」(《杂阿含经》卷3)

    《杂阿含经》卷3继续说明,为什么有的众生有因有缘之下产生污垢、产生烦恼垢?为什么有的众生在有因有缘之下,未来竟然可以获得清淨?我们来看看经文是怎么说的:「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有垢,何因、何缘众生清淨?摩诃男!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繫,繫故有恼……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有垢。」
    《杂阿含经》裡面 佛陀就跟我们开示:物质之法--色法并不是一向都是苦的,也不是一向都是不快乐的,也不是不因乐来长养,也不是随着乐来增长,也不是离开乐。也就是说,因为色它不是一直都是苦,也不是一直都是不快乐的,而是因为它有时候会随着乐来增长,会随着乐所长养,而且有时候它是没有离开乐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众生就喜爱了;因为喜爱了,就产生繫着;有了繫缚、繫着之后,就不能解脱、就开始有烦恼。然后 佛陀就说这就叫作有因有缘,众生产生了污垢。受、想、行、识亦復如是。(经文省略,没有节录 )
      也就是说,受、想、行、识跟物质的色阴,都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众生产生垢染。因为对于色身或对于受、想、行、识心法,并不是永远都是苦,它还是有一点乐;因为有那一点乐,就产生了喜爱、产生了贪着,然后就被繫缚住了;这个就是众生因为有因、因为有缘而产生的垢染。

佛陀接着也说:为什么众生,有的人可以获得清淨?佛陀接着跟摩诃男这样开示:「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色而生厌离。摩诃男!以色非一向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清淨。」(《杂阿含经》卷3)

也就是说,佛陀解释色、这个物质之法,如果说它一向都是快乐的、一向都不是苦,也不是随着苦来长养,这样的话,众生就不会去厌离。就是因为这个色法—我们的物质之法—它不是说一向都是快乐的,它有苦的时候,所以它是苦,它也随着苦来增长,而且因为忧苦来长养,而且它不离苦。因为这样子,所以众生就会厌离于物质,因为厌离而不会产生快乐--不快乐于跟物质之法永远在一起,所以最后能够获得解脱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子,因为这样子,就是众生有因有缘能够获得清淨。
       总结而言,就是物质之法,或是心的这些法──受、想、行、识,其实有苦有乐。由于是苦乐夹杂,众生贪爱于乐的部分,染着由是产生!不愿捨弃贪爱的结果,于是流转生死!缘于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基于众生对五阴的贪爱,祂便会持续不断出生五阴,也就是帮我们出生 一世又一世的生命。可是也有些众生能够发现:这个色身—物质之法—并非永远都是快乐的!苦是伴随着的!譬如说,病苦;或者生命将结束时的死亡境界,亦是苦—对于不捨眷属的苦,以及无知于死后境界的恐惧 。所以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色身以及我们的内心,一直都是苦乐相伴的。 而且这个苦、乐也会长养我们的色身、长养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内心跟色身就不断的长养。因为观察到这个事实,所以就有人厌离物质、厌离内心,然后愿意解脱。
      所以 佛陀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作自由意志呢?就是我们能够 作抉择。我们到底要看到这裡面苦乐参半中的乐而执着不捨呢?还是我们能够看到它毕竟是不离开苦的,而愿意把它捨离。就像世间的财富、名位、权利等等这一些事情,都有乐在裡面,可是它也有很多苦在裡面啊!我们要选择哪一个认知而作出抉择呢?能够自我抉择自己的认知,就叫作自由意志!所以我们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在正觉同修会所发行的《正觉学报》裡面曾经这样说:「有情可以决定自己行为的善恶是意志的自由,善恶行决定生处后,限定了意志受苦多或受乐多,也限定感性、知性及理性的能力,是意志的不自由。意志同时具有自由与不自由是个事实,任何有情皆凭藉自由意志来决定意志本身的不自由。」(《正觉学报》创刊号第44页)
     也就是说,儘管人有不自由之处—也就是意志有不自由之处。譬如有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受限于环境,纵使想要得到好的物质的享受亦无法得到。所以我们能够瞭解,因于我们过去的善恶,而决定了我们这一世自由意志的范围;可是也因为我们能够抉择善恶的自由意志,而决定我们未来世的自由意志的广阔范围,而能有更多的抉择。以上简单説明,一切众生都是在不同的自由范围内,而作出各自可作的自由意志之选择。

TOP

实证佛教

实证佛教

     佛学研究不是佛法实证、佛学教育不是佛法实修。佛法的修学就是要实证八识心——亦即整个佛教的修学就是要透过实证的方法把八个心全部找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实证的方法。譬如,有一种水果,它的甜度很高,如果有人想知道这个水果有多甜?那很简单,只要去买一个来吃就知道了,这就是实证的方法。实证佛教讨论八个识,或说是八个心,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直接把祂找出来。但是,要找出这八个心,首先要相信有这八个心,同时要皈依三宝,具足福德、慧力、定力,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实证。
     八个识中的第八识如来藏,好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明珠,非常的珍贵,但是用肉眼看不见;要实证祂,需要福德、慧力、定力种种的因缘具足,才可能实证而看见祂。但不能因为看不见祂,就否定祂的存在。譬如细菌的体积非常小,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必须要借助于显微镜;如果没有显微镜而看不见,就不相信有细菌存在,这样就不符合道理了。
     要能够解脱于三界、成就佛道,一定是要具足法界实相的知识和智慧。在《增一阿含经》中 佛陀开示︰「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其中第五个︰将护众生无有厌足。就是说,佛陀保护众生,使众生离开邪见而不会沦堕恶道;让众生修学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最后迈向成佛之道,永远不会厌倦、满足!第六个︰追求无上正真之道无有厌足。就是说,佛陀追求法界实相,永远不会厌倦、满足。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为不会容忍、包容任何的邪见。如果 佛陀包容邪见,就表示 佛陀还有这个邪见、还有无明,这样就无法成为佛陀了,因为 佛陀有个称号,叫作「正遍知」!正遍知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所有的内容完全了知,只要有任何一法不能了知,就不能成就佛道。
     在《长阿含经》卷十四的〈梵动经〉中说到,在当时古印度有沙门、婆罗门,修学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可以看到自己在前一世,乃至多劫之前与许多众生一起生、一起死,常常聚会在一起;所以就认为:「我的意识可以跟过去世联结在一起,我的色身一直都存在!」因此起了一种邪见:「我的意识、我的色身是永恆存在的。」释迦牟尼佛如何破斥这种邪见呢?佛陀就帮助已经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断我见,而成为阿罗汉。当这位阿罗汉命终时,佛陀授记阿罗汉命终之后不会在三界中出现。于是这些有四禅八定五神通的沙门、婆罗门,就观察阿罗汉命终之后,是不是会在三界六道中出现?观察之后,确实在三界六道中找不到!佛陀用这个事实来证明,声闻菩提确实可以让众生解脱,不在三界六道中继续出生轮转生死。
     《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中,佛陀说四大教法︰如果有比丘说,他是亲从 佛陀、或是亲从僧团或多闻长老、或是亲从众多比丘、或是亲从一位比丘听受教法,听他说法的人不应该不信或毁谤,但要依诸经来推求其虚实;依律、依法来穷究其本末。也就是要验证它所说的内容是不是真实、是不是符合法界的实相?这就是实证的方法,也是佛教最核心的方法。因此,一切有志于佛道修学的人,都应该以智慧来探究、观察,要以实证的方法自己去体验和证实,千万不可人云亦云,误入歧途难以救转.

TOP

初果, 二果与初禅

初果, 二果与初禅
此文旨在解说声闻道二果与三果的修证。众生之所以会沉沦在生死大海之中而不得解脱,原因在于无明— —无明就是不瞭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却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是值得追求的。因为有这个无明(或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明所缠绕,所以会一世又一世的轮迴而不得出离三界。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或叫作有爱住地烦恼)。也就是众生因爱乐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而被束缚在三界当中轮迴。而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就是我见— —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迴生死不得解脱)。
众生之所以会产生喜爱或厌恶的先决条件就是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存在,就不会有喜乐与厌恶了。换言之,众生乐着于三界就是因为有「我」的想法与见解。因此要解脱于三界就必须断我见。打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只要树根还在,三界爱就会继续生长出来,不会真的消失。
前文曾经说明,一旦断了我见,即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人是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的。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併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个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 —见一处住地后,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未断。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
为什麽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而且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要先断除的当然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但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后,下一生仍然必须出生在欲界天中。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但下一世则会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是 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馀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
这裡有一个问题是:初果人既已经断结证果,也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原因就是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用《杂譬喻经》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
以前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买了五百匹的战马,用来防御国境。一阵子之后,由于没有战事,国王就说:「与其花这麽多钱来养马,不如让这些马进到磨坊裏去帮忙磨麵粉吧。」所以这些马就进到磨坊裏磨麵粉去了。几年之后邻国真的入侵了,这时候国王要用这些战马上阵;而由于战马已经习惯于每天在磨坊中绕着石磨转圈圈,所以上了战场,竟然不懂得如何冲锋陷阵;士兵急着拿马鞭鞭打这些马,马反而更努力绕着原地转圈圈。邻国看到了这个弱点,就一举攻下了这个王国。
这就是说,由于过去多生以来,熏习欲界的五欲,导致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与「思惑」,而成为三界爱的烦恼。初果人断的是见惑,但三界爱的思惑却尚未断除。见惑与思惑是不同的,否则一念无明,也就不必再分成四种住地烦恼了。

然而初果人要怎样断欲界爱呢?在《长阿含经》中,佛说:「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意思是说初果人灭尽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后,要修除欲界爱时,就必须澹薄欲界的淫爱、瞋恚以及无明— —这样子就可以证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就会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则会回到人间而取证四果阿罗汉并取证涅槃。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而已。
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如是苦集灭,而成就苦灭道谛。也就是初果之后,仍然要再继续观行现前的现象界法,以破除过去所没有发现到的五阴法上面细微的执着;以这样子断三缚结以及五阴的空观当作基础,再进而断除欲界爱。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