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政變、反目、謀殺:回顧美伊愛恨情仇60年

政變、反目、謀殺:回顧美伊愛恨情仇60年

來源: 界面新聞/日期: 2020-01-08
新年伊始,美國總統川普授權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實施空襲,在機場炸死“伊朗間諜王”、革命衛隊少將蘇萊曼尼,令美伊兩國緊張局勢驟然升級。伊朗誓言報複的同時,川普也精心挑選了“52”處打擊目標,只爲呼應數十年前伊朗劫持了52名美國使館人質。

  面對這番挑釁,伊朗總統魯哈尼借1980年代末美國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發Twitter回應稱:“那些提‘52’的人,也應該記得‘290’這個(死難者)數字。#伊朗航空655 永遠不要威脅伊朗國。”

  回顧半個多世紀的美伊關系,雖然在巴列維王朝時期有過短暫的合作,但在大多數時間裏兩國都處于沖突之中。川普和魯哈尼分別再次提到“52”和“290”對應的曆史事件也足以證明,曆史上的恩怨交鋒從未遠離。


在美伊“交惡”史上,上個世紀中葉的伊朗政變是繞不過去的起點。在那之前兩國並沒有太多的交集。

  1953年年8月,英國和美國情報機構共同參與,推翻了首相摩薩台(Mohammed Mossadegh)的政權,恢複國王巴列維的權力。摩薩台自1951年當選以來致力于推動伊朗石油業國有化,觸及開發伊朗資源多年的英國的利益。

  作爲民選領導人,摩薩台曾因廣泛的改革受到伊朗人民愛戴。從這場政變開始,伊朗人心裏就埋下了仇美的種子。

  政變後,美國政府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向伊朗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援助,伊朗一度在巴列維王朝時期成爲美國在中東地區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兩國的合作還包括如今處于沖突核心的核技術。



伊朗國王巴列維。來源:WikiCommons

  1950年代,作爲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的一部分,伊朗在美國的幫助下開啓核計劃。該項目是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倡議,與包括以色列、巴基斯坦和伊朗在內的世界各國分享核技術,這爲伊朗目前極具爭議的核計劃提供了基礎。

  從1957年開始,美國向伊朗提供了該國首個核反應堆和核燃料。1967年,美國還向伊朗提供一個5兆瓦的核反應堆和武器級濃縮鈾燃料。

  在石油價格高企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伊朗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此期間,軍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關系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廈門大學教授範鴻達撰文指出,在尼克松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對伊朗執行了幾乎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

  巴列維向美國等國購買大量武器,固然增強了伊朗的軍事實力,提升了其國際地位。但範鴻達強調,巴列維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費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對伊朗更爲重要的經濟建設的投資,這不僅爲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筆,也爲此後的美伊關系發展造成了難以消除的障礙。

  1970年代末,“反美鬥士”、什葉派領袖霍梅尼領導革命了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然而新政府剛成立不久,伊朗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人質危機”,拉開美伊長期緊張敵對的帷幕。

  按照美方的說法,巴列維國王在1979年前往美國接受醫療救治。但伊朗國內的學生認爲,巴列維應返回伊朗接受審判,並且美國政府要爲幹涉伊朗內政道歉。爲了實現這些訴求,當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學生占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劫持館內美方外交人員作爲人質。


1979年11月,伊朗學生沖進美國大使館 來源:Wiki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大使館內6名美國人趁亂逃脫,並由冒充電影制片人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團隊協助逃離伊朗。奧斯卡獲獎電影《逃離德黑蘭》正是根據這一事件所改編而成。

  在人質被劫持的444天裏,美國總統卡特于1980年4月和伊朗斷絕外交關系,至今再未恢複。美國的一次營救任務以失敗告終,並導致8名美國士兵喪命,卡特的連任競選也最終落敗。同年7月,巴列維去世。

  考慮到美國新任總統裏根或將采取更強硬的反制措施,以及兩伊戰爭的爆發,1981年1月,裏根就職典禮當天,最後52名人質獲釋。這一數字被視爲川普近日威脅打擊52處伊朗重要設施的來源。

  自1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發動進攻起,兩伊戰爭曆時8年,雙方主動權多次更替,在陸地拉鋸同時加強空中和海上襲擊。

  在此期間,美國于1984年將伊朗列爲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並實施嚴厲制裁。當年中情局記錄了伊朗支持的60多起針對美國和法國等方面的襲擊,包括什葉派伊斯蘭激進組織對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襲擊。

  另一方面,裏根政府最大的醜聞之一“伊朗門”事發——美國政府被曝曾暗地裏與伊朗聯絡,以向伊朗出售武器換取伊朗協助解救被黎巴嫩民兵扣押的人質。

  這筆交易讓伊朗溫和派緩和了與美國的關系,也得到了美國武器繼續對抗伊拉克。但事件曝光後,裏根的聲望急劇下降,並導致國會召開聽證。

  在兩伊持續交火之時,雙方試圖在“油輪戰”中破壞對方的石油出口。從1984年到1988年,通過該地區的油輪頻繁遭到襲擊,商業航運規模在起初下降25%,原油價格也一度因此迅猛上漲。伊朗更是不斷聲稱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面對原油市場遭遇的威脅,科威特油輪得到了美國的護航。美軍發起“摯誠意志”行動——從1987年7月持續至1988年9月,也是二戰以來最大的海軍護航行動。而伊朗則轉入海面以下,開始暗中部署水雷。

  次年4月14日,美國部署在波斯灣的“羅伯茨”號導彈護衛艦觸發一枚水雷,船體上被炸開一個4.5米的洞。坐鎮白宮的時任總統裏根三天後宣布對對伊朗實施報複和武力制裁,拉開了“祈禱螳螂”行動的帷幕。

  裏根在1988年4月19日表示:“我們采取這一行動是爲了確保伊朗人對其不負責任行爲的代價不再抱有幻想。我們的目標是阻止伊朗的侵略,而不是主動挑釁。”

  1988年,近300名平民成爲美伊沖突的犧牲品。當年7月3日,在波斯灣與伊朗船只的小規模沖突中,美國海軍文森斯軍艦擊落了伊朗航空公司655航班。這架空客A300客機搭載著許多前往麥加的穆斯林朝聖者,機上290人全部遇難,即魯哈尼所指不能忘記的“290”。但美國方面稱,它被誤當成F-14戰機。


在空難過後的兩位美國總統任期內,美伊關系雖然一度出現合作的曙光,但美國對伊朗敵意未減。

  在1990年代,克林頓擴大了對伊朗制裁,推動《伊朗交易監管法》斷絕美伊之間一切投資和貿易關系。盡管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2000年發表講話,意外承認美國在1953年的政變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伊朗方面沒有回應美國政府開放部分貿易措施的提議。

  2002年,小布什又在他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朗列爲“邪惡軸心”的一部分。

  進入21世紀以後,西方國家就不斷指認伊朗進行秘密核武計劃,後者長期予以否認,國際談判也在持續進行。

  奧巴馬就任總統後向伊朗喊話說,如果願意“松開拳頭”,說服西方國家他們沒有試圖制造核彈,他就會伸出援手。但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各國與伊朗的核談判陷入停滯。奧巴馬政府也在2011年最後一天公布《201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強化對伊朗中央銀行及相關銀行的金融制裁。

  兩國關系在2013年迎來轉機。這一年,新當選的伊朗溫和派總統魯哈尼期望改善伊朗與世界的關系。他在上任一個月後就與奧巴馬通了電話,也是美伊30余年來首次進行高層對話。


兩年後,伊朗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在維也納簽署伊朗核協議,商定有條件地、逐步在石油、貿易等方面取消對伊朗的制裁。作爲交換,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

  然而好景不長。三年後,川普在2018年5月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恢複對伊朗的經濟制裁。2019年4月,美國又將伊斯蘭革命衛隊定爲“恐怖組織”。

  5月,在川普讓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整整一年後,伊朗宣布將放松協議對其核計劃施加的一些限制。從去年春天到夏天,按照美國的說法,伊朗對波斯灣地區的油輪發動了一系列襲擊,也是當時沙特阿拉伯石油設施襲擊事件的幕後黑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受美國更加嚴厲的制裁影響,伊朗經濟2019年預計將萎縮9.5%。

  到了2019年末,美國駐伊拉克的設施遭遇多場襲擊,這讓美國把矛頭對准了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美國對其實施精准打擊後,抗議者在新年前夕圍攻了而美國駐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使館。

  在佛羅裏達州海湖莊園跨年時,川普表示伊朗政府將“承擔全部責任”,伊朗將“付出非常大的代價”。“這不是警告,而是威脅。”但他認爲雙方不會發生軍事沖突,並對在場記者表示“我們會度過美好的一年。”

  話音剛落,伊朗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領導人,被視爲伊朗未來領導人的蘇萊曼尼便在巴格達機場遭“定點清除”。

  而面對伊朗威脅的報複,以及全美多地的反戰遊行,川普回應:“來就來吧,他們要是動手,我們也會動手”,“他們殺我們的人,折磨和傷害我們的人,還在路邊設置炸彈炸飛我們的人,我們反倒不能碰他們的文化遺址,這沒道理。”

  局勢風雲突變,沒有人能斷定美伊局勢將如何發展。恩怨從未遠離,也還將繼續下去。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