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比起"公開"談增加1000核彈頭 更重要的問題是這

比起"公開"談增加1000核彈頭 更重要的問題是這

來源: 觀察者網/日期: 2020-05-11

  《環球時報》的胡主編前幾天就中國的核武庫發表了一番見解,並且提出要增加部署100枚東風-41導彈和1000個核彈頭,當然關于東風-41能攜帶多少彈頭,中國又是否只需要東風-41這一種核導彈之類的細節本可以商榷,胡主編的核心觀點“擴核”則毫無意外成了一個全民熱點話題,其影響甚至引發了BBC記者在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直接提問……對于平時少人問津的核戰略和軍控話題,這樣的“全民參與”算是罕見的盛況了。



▲ 天安門廣場上16輛東風-41,100枚……無法想象

  不過贊同胡主編的人贊同的理由大抵相似,反對的人則是各有各的理由。有當年曾參與軍控談判的老外交官就覺得當年談判如此辛苦,一字一句都是國家利益,都要與對手反複拉鋸,一絲一毫的變化都不容易,身爲宣傳部門的重要官員在這樣的問題竟然“信口開河”,這麽說也太不嚴肅了;好些研究軍控的學者們的話則天然帶著知識分子的傲氣,覺得這麽複雜的話題需要仔細研究,怎麽能跑火車說啥是啥?當然更多的人反對的原因要麽是核武器費錢這樣的現實理由,要麽就是心系蒼生:你這是搞戰狼啊!反人類啊!像話嘛像話嘛像話嘛……



  ▲ 在中國國力遠不如現在的時代,沙祖康這樣的外交官在軍控領域爲中國守住了自己的國家利益

  當然作爲一件某種程度上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相距甚遠,卻又神秘而重要的事情,核戰略本身也容易成爲大家完全談論起來沒有負擔的話題。這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算是中國作爲一個核大國的特殊“權利”,而這種權利帶來的就是國人們可以在乘坐出租車、與退休老職工下棋聊天,與中年親友吃飯閑聊等各種場合發揮自己的想象,調動自己的學識來探討這一話題。當然就像軍控學者們說的那樣,核戰略問題錯綜複雜,普通人依靠“常識”做出的各種論斷最多也就做到個“方向正確”,胡主編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其知識水平固然高過普通人,但也不宜在這樣的問題上對他苛求,至少他對于中國核武庫的認識上,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方向正確”。



  ▲ 在這次的爭議中,反對擴核的大有人在,單方面縮減核力量的天真怪……倒確實是不多見

  從核戰略研究這件事情上,全世界有9個有核國家是能像模像樣搞研究的,這其中五常算一檔,其他國家要麽幹脆不想說自己有核彈這茬,要麽就是習慣性保密,要麽就是因爲核武器檔次普通幹脆被核大國在多數時候無視——畢竟擁有熱核武器和裂變式核武器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巨大的。



  ▲ “印度洲際導彈已能威脅鄰國”這樣的段子,說明大多數人真的不在乎它的核武庫

  在五常中,美俄繼承了美蘇談判簽署的一大堆條約,被迫按要求公開本國的核武庫規模;英法各自的核武庫也主動公開,而且由于相對純粹的對俄目的,其核戰略本身也相對簡單;唯獨中國雖然明確承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懾”,但一來目前仍在積極更新和升級本國的核武庫,二來又對列裝的現役裝備的數量高度保密,對于喜歡挑戰的探索者,這種探尋未知的刺激也許會有些快樂,但對于中外正經搞核戰略研究的學者而言,這種連基礎數據獲得都難上加難的研究,那真的就是痛苦了。

  



  ▲ 這樣半推測半猜測的東西,已經算是比較高水平的研究了

  正是因爲這種體制上的特殊,導致中國本國和外國的核戰略學者在研究中國核戰略的時候一直處于“參不透”的狀況,自然也讓他們無法像美蘇冷戰時期核戰略研究那樣建立准確的模型,進行不同場景下的推算,而只能依照有限的開源情報進行粗略的分析。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中國核戰略和研究朝鮮在難度上真的是難分伯仲(在2017年朝鮮的“火星-12”和“火星-14”兩款彈道導彈出現以前,整個西方對朝鮮遠程彈道導彈系統的發展判斷都被證實是嚴重翻車)。



  ▲ 施佬手裏2016年版的西方對朝導彈研判材料現在都只能當笑話書看了

  考慮到中國國防工業更加齊全,技術實力更強,加上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和種類也更加豐富,在核戰略上可能采用具體戰法和策略種類也就更多更複雜,不少資料不夠新甚至“翻車”的學術成果也就免不了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也正是因此,相比中國核武庫規模的變化好壞,學術界更加看重和期待中國在核政策中有關透明度和公開性的部分有更多有利于研究的“進展”。



  ▲ 西方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對中國核力量的了解達到了高峰,隨後就一直“連蒙帶猜”

  當然對于中國的戰略核力量而言,當年的一句“保密就是保落後”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裏都不是一句玩笑。在核彈總數有限,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數量不足,大量導彈性能有限,且海基戰略核力量因爲技術和經濟原因長期沒有實際作戰能力的情況下,中國的核力量一度連“最低核威懾”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中國核戰略采取類似《左傳》中“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策略,通過對核力量的保密和核戰略的不確定性,來增加面對美國時本國的核威懾水平。

 ▲ 所謂“不可測”也僅僅只是增加了不確定性,其最大的威力則受限于中國當時核力量投送能力的上限

  從這個角度來說,近年來隨著之前大量中程導彈核彈頭的退役,中國核武庫在總規模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算是在結構上實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增加洲際彈道導彈和遠程導彈部隊的規模、技術水平和可投擲的彈頭數量,有效增加了核武庫對美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不過盡管美國國會在2017年的“戰略威懾力量需求的軍事評估”聽證會上承認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于中國而言完全足夠,有實力在遇到他國挑戰,不得不使用核武器的時候“消滅挑事者”,但隨著美國反導作戰能力和新一代核武器帶來的打擊能力的雙重提升,現有的核武庫能夠在未來美國核武庫實現更新換代後繼續滿足“最低核威懾”的需求,比起中國核武庫和核戰略的公開性而言,無疑是更值得學術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