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介紹龍膽石斑

[轉貼]介紹龍膽石斑

龍膽石斑
鞍帶石斑(俗名是龍膽或龍躉石斑,以下簡稱龍膽)學名為Epinephelus lanceolatus是石斑魚種中體型最大(有斑王之稱),根據國際糧農組織(FAO)記載,在澳洲水域曾有捕獲288公斤之記錄。龍膽肉質鮮美珍貴,目前主要產地是在東南亞、澳洲水域也偶有捕獲,台灣附近海域亦曾發現,但數量稀少,加上漁民之濫捕這幾年來產量銳減至供不應求之地步。
全世界第一個開發出龍膽石斑魚苗技術的是1995年由水試所台東分所與屏東縣枋寮鄉龍佃養殖場合作而成,並於1997年確立量產技術。龍膽的開發成功不僅為台灣水產養殖產業帶來新契機,同時也可能對目前台灣石斑魚養殖業產生影響,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本魚種成長速度快、價格高昂(每台斤新台幣約400~600元)及主要市場是在海外(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南韓及東南亞國家)。據聞在日本此魚是一種補品,尤其是相撲、摔角及奉擊選手在賽前一星期必需食用此魚,據稱可增強體力及耐力,是否真有此驚人效果,國人可以親身品嚐而得到印證。



生態

龍膽屬暖水性魚類,分佈範圍很廣,從印度太平洋起西至紅海及南非的安哥拉灣,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至南日本而南至澳洲東部水域,但未曾出現在波斯灣水域。龍膽成魚和幼魚都會出現在河口半鹹水水域,成魚後白日經常棲息於珊瑚礁洞穴或沈船附近或是在瀉湖及沿岸礁巖處水深100公尺以淺水域,夜行間覓食,主食甲殼類(尤其是龍蝦、蟳)、魚類、小海龜甚至是小鯊魚,攝食方式皆為一口吞下,成魚通常有魚肉毒素。龍膽為廣鹽性珊瑚礁魚類,可在鹽度11-41ppt、溫度22-28℃的水中生存。當鹽度低於5ppt即會死亡;而當水溫降至15℃以下時會停止攝食,不游動。龍膽成長快速(第一年可達1.5~3公斤,第二年可達3~6公斤),對環境病害抵抗力極強,且肉質鮮美,但個性兇猛,地域性強,必須分級放養,以免自相殘食。



種魚培育

龍膽是先雌後雄的雌雄同體,故雄性種魚較少。一般經賀爾蒙處理而至目前可達到人工催熟自然產卵,且受精卵及孵化率皆有60至70%左右,白身苗、2寸苗育成方式和一般瑪拉巴石斑類似。
種魚池大小約2分地左右,池水深約1.5公尺以上,以純海水養殖,採24小時流水,水車數量為2~3台,正常情況下三天投餌一次,餌料種類為新鮮魷魚、沙丁魚、目孔等,其中魷魚投餵時腹中填塞軟性飼料(包括鰻魚粉狀飼料、綜合維他命、魚油、魚粉、維他命C、維他命E、蝦殼及其他微量元素),投餌量約為體重之3~4%左右,夏天投餌時間在下午四時左右,冬天時期則在上午九時左右,種魚會搶食激烈所以儘可能將餌料分散投餵,以避免種魚因搶食碰撞而受傷。



種魚人工催熟

鞍帶石斑在台灣之產卵期約在每年5至11月,盛產期在農曆每月初一至十五前後。種魚雌雄在非生殖季節判定較一般石斑困難,一般瑪拉巴石斑雌性魚和鞍帶石斑類似,生殖器外觀較大、平滑、凸出且形狀較圓,內有3個孔,上為肛門、中為生殖孔,下為生殖乳頭,生殖孔呈暗紅色向外微張,生殖季節時腹部膨大柔軟,自開口處有許多細紋向外輻射。而雄魚在生殖季節時可較易將精液擠出體外,甚至在搬運之過程中精液就自然流出。在產卵季節選擇成熟度較佳之魚種,以胎盤性腺激素(HCG)及黃體激素類似物(LHRH-α)二種賀爾矇混合使用。注射液為生理食鹽水,注射量為1.5~2.C.C,視魚體大小而定。利用背肌進行皮下注射法注射,而雄性魚注射劑量為雌性魚之三分之一即可。



自然產卵及受精卵處理

種魚經賀爾蒙催熟後48小時可自然產卵,雄魚會追逐母魚、頭及前半身會躍出水面再排卵、射精行體外受精。一般產卵時間極長從夜晚六時至隔天清晨二時,正常催熟情況下可連續產卵三天,產卵量以第一天最多並逐日遞減。受精卵為圓球型、分離、浮性、透明、分離之卵,於水溫28~30℃下約20小時孵化,孵化時間受溫度之影響甚大,隨溫度之升高而孵化時間縮短。受精卵於15ppt鹽度以下的孵化率皆為0,而30ppt之孵化率為最佳有90%,三天後之活存率為84%,而在35ppt時孵化後第一天之活存率為65%,而25ppt以下時一天內會全部死亡。



種苗培育

孵化後魚苗體細長,魚苗無游泳能力,隨水波載浮載沈,孵化後24小時開口,至72小時卵黃囊已吸收殆盡,即可適量投與綜合維他命及蝦片。經過三天後(水溫28至29℃)會開始攝食,龍膽魚苗大多聚集於魚池中上層,且喜歡延池壁覓食。而隨魚苗之發育必須改變不同之餌料生物,共可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魚苗剛開始開口攝食2至3日稱為過料(俗稱魚花),必須投餵牡蠣幼生、小型輪蟲及蝦片等,同時添加少量綠藻水,除可淨化水質、吸收氨氮並充當牡蠣幼生及小型輪蟲之餌料,其次可投與10ppm左右之光合細菌,除可穩定水質外,更可分解底部之有機物、魚苗屍體等。

第二階段:過料後養至20日止,此時魚苗有延長的背鰭棘與腹鰭棘,行如風箏狀俗稱為發翅仔。過料後第三天為「出斗」,亦即將魚苗自布斗中移出至繁殖池中養殖,此步驟最好在清晨3至4時進行,使魚苗在無光線下較容易適應大池水色及水質。首先將繁殖池池水利用小型沈水馬達抽入布斗中,使布斗中之水溫與繁殖池水溫、水質狀況類似,如此魚苗才能適應繁殖池之水質條件。魚苗出斗後即會分散於繁殖池各角落,此時於四周皆需置入打氣石供給氧氣,本階段主要之餌料生物為輪蟲,約5至7日後魚苗之背鰭及胸鰭開始延長出長棘,且會隨時間之增加而背鰭、胸鰭更加延長,此乃石斑魚苗最大之特徵,形狀類似飛魚。此時水質之控制相當重要,儘量保持水質穩定水色保持淡綠色為佳,不需流水及打水車,若透明度有降低可由蓄水池中抽少量海水及藻水補注,至本階段末期可投餵小型撓腳類、小豐年蝦、人工餌料。約經15日腹鰭長棘收起、20日背棘之長棘收起。

第三階段:即收翅仔與紅頭期,經過20日後魚苗已長至5-6公分,背鰭與胸鰭之長棘逐漸縮短消失,意味即將變態為進入底棲生活的稚魚期,此時主要的餌料生物為撓腳類或豐年蝦幼生, 25日後可長至8公分,呈紋帶寸苗後即可收集出售。此階段應特別注意分養以避免殘食現象發生,一般約兩個星期要篩選一次,若低水溫時因成長慢可以20至30日篩選一次,使用白鐵篩網將魚苗分成大、中、小三種規格,大型魚苗可放進養成池開始飼養或出售,中小型魚苗則繼續飼養。
龍膽魚苗的育成中需嚴防車輪蟲、鐘形蟲等寄生蟲及病毒的感染侵害,故應特別留意繁殖環境之消毒及清潔整理工作,魚苗一發現有異,應即採活體送檢,以求對症下藥。



養殖方式

台灣龍膽養殖方式如同一般的石斑魚,皆在魚苗養至5至10公分(約2-3吋)時即可放入養成池中蓄養,為免魚苗因水溫變化過大發生抽筋死亡現象,宜在天氣晴朗的清晨或傍晚時放養魚苗。大部分的養成業者都選擇在陸上水泥堤、砌石堤魚池中養龍膽,成魚養殖池水身為2至3公尺,而水深愈深可避免水溫的劇烈變化可提高龍膽的養成率。另在養成時必須定期進行篩選,分池飼養以免互相殘食或強者飽食、弱者受餓,以減少無謂的損失。
龍膽因成長快速,所以放養密度不宜太高,每公頃放養1萬尾以上時,養殖投料就要特別注意其攝食情況,目前皆以魚類或下雜魚打醬混合鰻魚飼料投餵,飼料的換肉率約在2.5:1或2:1間。根據龍佃養殖場的紀錄顯示,龍膽第一年可長至1.2至3公斤,第二年可達7-10公斤,養成期間未受病毒感染,若與草蝦混養則養成率高達80%。其他方面,則應特別留意水質的管理,除配備水車外,尚須有發電機以供停電時使用。
一般放養前後的管理工作有
(1)整池與曬池,改善底質及修繕堤岸,藉日曬風吹使池底有機泥充分氧化。
(2)消毒,通常是先注水淹過池底,每分地施以石灰30公斤或用3至5ppm的漂白水浸泡池中2至3日後排乾,曝曬2至5日後,注入新水至10至20公分水深,再以每分地使用6至12公斤茶粕清除池中雜魚蝦類,之後再於5至7日內逐漸將池水加滿。
(3)注水與做水,注水宜在短時間內注滿,池水若透明度太高可引入綠藻水,太低則需施肥做水。
(4)馴餌與投餵,宜定點投放可供躲避之物集中魚群以便馴餌,目前皆以沙丁魚、魷魚或下雜魚醬混合鰻魚飼料投餵,投餵次數在體長18公分(6吋苗)以下每日2次,超過則每日1次,冬季因水溫低龍膽攝食量少,可改為每兩日投餵一次即可,投餵時間以早晨9時至下午日落前為原則。(5)日常管理,如定時做水質量測,確保池水的溶氧、鹽度水溫、pH值等,一遇有池底有大量殘餌或龍膽排泄糞便時,要定期更新海水,換水方式為邊進水邊排水以調節水量,除非特殊狀況需要,否則應避免大量換水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這種魚這麼大一隻
 吃起來不知味道如何

TOP

介紹的真是很詳細!!!
我看的眼睛都花了!!
我得到一個感想,就是台灣的養殖技術真的是沒話講!!!

TOP

石班魚最好吃但價錢很貴,前些日子到一個養殖場去參觀並嚐一下它的鮮美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