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教學》 社區大學課程教材:電腦生活與網際網路介紹

附錄2、作業系統(OS)
一、作業系統是什麼?
「作業系統」全名是:「Operating System」(簡稱OS),如第8章第1節,介於「應用程式(Application)」與「硬體(Hardware)」的中間。
請想一想,當我們向電腦下達列印,為何電腦可以正確無誤地將數位資料正確無誤地傳送到印表機,然後列印出我們要的資料?這中間擔任關鍵的協調工作者就是作業系統(OS)。作業系統有幾項重要的功能:
協調系統與硬體間的輸出與輸入(Input/Output):當我們指定透過硬體(如掃瞄器、硬碟)擷取資料或者將資料傳送到硬體(印表機、螢幕)時,作業系統負責協調這些工作的順序,並且將它們一一完成。
協調並分配程式間的資源分配(如:記憶體),以及分配CPU的執行:現在的系統及CPU大多支援分工(Multitask),就是我們可以同時開啟好幾個不同的程式,同時間進行著不同的工作。但是這些程式可能都會需要CPU執行、以及記憶體的存取,或者是需要用到周邊設備,所以作業系統就必須依工作的重要性,協調這些程式間相互的順序,以及這些工作與相應硬體間的配合。
透過介面(Interface)與使用者互動:使用者透過介面下達指令給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再將結果回覆給使用者,或者將執行的錯誤訊息傳回給使用者。

二、作業系統的類型:
不同廠牌的電腦、或不同規格的硬體,適合不同的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大致分為兩種:個人電腦以及工作站,第8章教材有很仔細的解釋,不過現在的電腦因為性能都很卓越,所以在硬體上,個人電腦與工作站的區分界線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就以硬體上為個人電腦的基礎,羅列出不同的硬體可以安裝的作業系統。
硬體
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工作站作業系統
IBM相容(與IBM公司推出的電腦規格相容)
80x86(英特爾公司推出的86系列的中央處理器,即俗稱的486、586電腦)
DOS
Windows 3.1/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Window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系列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第十章、個人電腦硬體拆解--動動手,打開數位的魔術盒
第1節、電腦主機零件介紹
一、主機板(Motherboard)
主機板就是電腦裡面最主要的電路板。一般來說,主機板包含中央處理器(CPU)、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晶片組(chipset)、序列埠(serial port)、平行埠(parallel port)、擴充槽(expansion slots)、各輸入/輸出埠等等。也就是說主機板就是一台電腦的地基,幾乎主機裡面所有零件跟周邊設備都必須跟他它相附接,主機板的基本架構、效能也關係到將來系統運作、資料傳輸、硬體的擴充、電腦升級等等重要因素。現在主機板的形狀大小規格都是ATX的,相較於以前的主機板是較有效的設計,例如讓CPU更加的靠近電源供應器、散熱風扇等等。
台灣是主機板的主要產地,主要有以下幾家公司研發生產,技嘉(GIGABYTE)、華碩(ASUS)、建碁(AOpen)、陞技(ABIT)。


二、晶片組(chipset)
晶片組(Chipset),顧名思義,指的是一「組」晶片,而非一「顆」晶片。 它們被安置在主機板上,是主機板不可或缺的元件,主宰主機板的功能定位,也是主機板上成本最高的元件。
晶片組的角色,在於輔助中央處理器(CPU)。由於中央處理器僅負責運算功能,至於電流訊號何去何從?中央處理器可不管,這一切都得靠晶片組代為安排 。此外,主機板上負責各種功能的部門,也都由晶片組統籌控制。如果說中央處理器是個人電腦的「大腦」,那麼,晶片組就是主機板上的「心臟」,也就是說晶片組本身具有的功能與速度就關係到電腦整體運作的效益。
目前全世界晶片組廠商只有五、六家,其中,真正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只有英特爾(Intel)公司,目前佔有全球七成以上的晶片組市場,台灣較有名的有威盛、矽統、揚智等三家公司。


三、開機程序記憶體(BIOS)
BIOS(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是唯讀記憶體(ROM)的一種。它常用來寫入與開機程序相關的資料。(請參考第八章第1節)


四、中央處理器(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如同電腦的大腦一般,電腦所作的動作都必須要經由CPU來作計算整理。現今CPU最快的速度是每秒「脈衝頻率(Clock Rate)」為1.0GHZ,相較於教學主電腦CPU的450MHZ,約快了200多倍。
許多人為了讓電腦跑的快一點,常常運用超頻的技術。所謂的超頻就是將電腦CPU速度調高為比原本被認可的速度還要快。超頻可以經由調主機板上面的jumper來達到。超頻的做法可行但是有一定的限度,假如一般人不知道限度在哪一昧的超頻就會讓CPU易於過熱導致當機的情況發生。舉例來說,現在市面上的有一款Celeron 350MHZ可超504MHZ的CPU,350MH就是這款被認定的CPU速度,504MHZ是它可以被超頻的極限,通常較為保險的超頻速度是400-450MHZ。
CPU因為常常須要做高速運算,為了預防過熱所以在CPU上面在放一個風扇作為散熱之用。當電腦不做任何計算、執行動作時,電腦還是會出現嗡嗡嗡嗡的雜音,那就是風扇在轉的聲音。
CPU較有名的廠牌詳見第八章第1節。




五、插槽
1. 記憶體插槽

專門用來插Ram的插槽。因為主機板上面的Ram槽是做死的,但是Ram槽的數量對電腦日後的設備擴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比如說主機板上的RAM槽只有兩個,除非上面插的RAM Card單位很大,否則日後一定會面臨到需要加RAM但是RAM槽已經插滿了的情況。因此,在選擇在選擇主機板時,也要注意到其上的Ram槽是否足夠作為日後擴充之用。
2. 擴充槽(Expansion Slots):
主要是用來插輸入/輸出設備卡的的插槽。這些擴充槽所插的卡可以

用來增強電腦整體的功能,或是提供特殊設備的支援;現在許多電腦所附的擴充槽界面大部分有三種: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這三種界面的傳輸速度分別為AGP>PCI>ISA,三種界面標準都由Intel發展出來。通常AGP槽用來插顯示卡,因為AGP不但可以增強呈像的功能,對於3D動畫效果也有支援。PCI、ISA可以用來插音效卡、SCSI卡(這兩者也可用來插顯示卡,但是如果有AGP,就不用考慮插在其他槽上了),主要是看這些卡的界面規格來決定插在PCI上或是ISA上。

六、儲存設備:
1. 記憶體(Ram)
第八章提到當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必須先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載入記憶體(RAM)當中,中央處理器(CPU)再依記憶體中的程式碼,一步步執行命令並處理計算資料,這樣的方法比直接從CPU將程式與資料從硬碟叫出來執行還要快上「千」倍。因為作業系統程式和應用程式在執行、處理資料時的每一個動作並不像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這麼簡單,而是要CPU去接收上百、上千個指令,如果不經由一個更快速的中介-RAM來執行,而讓CPU從硬碟裡面慢慢地叫出資料、程式來執行、計算,那麼電腦運作起來就會非常的龜速。
RAM依照接腳數目可分為三種類:30pin、70pin、168pin。30pin就是指記憶體的安插部份有30個金屬接腳,72pin是72個金屬接腳,168-pin就是168個金屬接腳。不同的接腳數目必須搭配不同的記憶體插槽。除了外觀,它們還有非常重要的不同處,跟安裝擴充有關係,分述如下:
30pin:這是遠古時代的記憶體形式,為386或早期486電腦所採用,每一條30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為8位元,而386或486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每次都要以四條記憶體為一個安裝擴充單位,升級上較為麻煩。目前Pentium電腦已經不採用這種記憶體,也就是它已經被淘汰。
72pin:這是中期486及pentium電腦所採用的記憶體,也是目前最常見的記憶體形式,每一條72pin記憶體的資料輸出量為32位元,如前述,486電腦的資料通道為32位元,所以安插時可以一條72pin記憶體為擴充單位,而Pentium的資料通道為64位元,就必須以兩條為擴充單位。72pin RAM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DRAM(Dynamic Ram),另一種是EDO RAM(Ram),目前均以EDO為主。
168pin:這是最新的記憶體形式,也就是目前市面上新出現的SDRAM記憶體,每一條168pin記憶體的資料量為64位元,所在Pentium中,可以一條為擴充單位,升級時比較方便。不過,這種新擴充的記憶體也要有特殊的晶片組來支援,例如:Intel的430VX晶片組就支援這種168pin記憶體。目前採用這種晶片組的主機板上大多會提供一個式兩個的168pin擴充槽。選擇這種記憶體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是電壓值168pin記體憶的電壓值為3.3V,所以如果電源供應器的輸出電壓為5V,則主機板要有降壓元件配合;第二是相容性,有些主機板同時提供72pin及168pin的擴充槽,但要注意兩者同時運作的相容性,及此時168pin是否可以發揮應有的快速功能。
基本上Ram不僅僅存在於主機板上面而已,在加強列表機、顯示卡的功能時也會強調這些設備所附Ram數多少來代表其效能。

2. Cache
是一種特殊、快速記憶方式。Cache是利用主記憶體中某一部份來作為我們在電腦上面常常重複執行的動作、資料存放的地方。等到下一次在做到同一個動作的時候,CPU就不需要「重新」的將這些資料從硬碟裡面叫出來執行,直接從Cache抓即可。舉例來說,當開機後,第一次打開網景(Netscape)這個程式時,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硬碟在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正從硬碟裡面呼叫這個程式的指令。等到程式關閉,再次將網景打開時,很明顯的感覺到開啟網景程式的速度比第一次開還要快許多,而且完全聽不見硬碟轉動的聲音,這是因為CPU直接從Cache裡面叫出程式。
3. 唯獨記憶體(ROM, Read-Only Memory)
唯讀記憶體,就是一但被寫入資料就不能被移除只能被讀的記憶體。不同於RAM一但電源關掉,RAM裡面的資料也會隨之消失的特性,ROM裡面所寫入的資料並不會因為關機而消失。ROM的用途除了像寫入開機相關程序的BIOS以外,也常用在記憶列表機的字體上面。
4. 硬碟機(Hard Disk Dirve)
硬碟機是在硬碟上讀寫資料(data)的機器,讀寫資料後再將資料儲存在硬碟裡面。硬碟機依照界面不同分為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內接硬碟、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外接硬碟兩種。IDE硬碟的規格主要是ATA,ATA有好幾個版本,例如ATA-1、ATA-2、ATA-3、Ultra-ATA、ATA/66等等,每個版本依照傳輸速率不同來作分別。SCSI硬碟指的是需要經由SCSI界面卡來外接的硬碟。
硬碟存量都是以GB來作單位,現在市面上最大容量的硬碟是IBM所出的75G硬碟。
硬碟機的轉速主要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硬碟機本身的轉速。硬碟轉速是以rpm來作為單位,也就是每秒硬碟磁盤轉幾轉的意思,每秒轉的越多,磁頭讀取資料也就越快速。現在硬碟轉速最快是每分鐘10000轉(10000rpm)。另外一個是硬碟存取某一筆資料並讓CPU做進一步計算處理所花的時間(access time),單位是毫秒(milliseconds,簡寫為ms)也就是數千分之一秒,因此硬碟存取資料所花的時間越小,表示硬碟速度越快。
現在硬碟市場比較有名的廠牌有美國IBM、SEAGATE、QUANTUM。

5. 軟碟機(Floppy Disk Dirve)
軟碟機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3.5吋小軟碟機,一種是5.25吋大軟碟機。5.25吋的軟碟機已經很少人使用了。3.5吋小軟碟機能夠接納的磁碟片容量只有1.4MB。
現在軟碟機主要的廠牌有Teac、Panasonic、NEC

6. 唯讀光碟機(CD-ROM Drive)
CD-ROM Drive(Disc-Read-Only Memory Drive)就是用來讀取CD-ROM裡面資料的磁碟機。CD-ROM就是一般我們說的CD片, 之所以稱為唯讀光碟機主要是因為光碟機只能做讀取CD資料的動作沒辦法儲存、燒錄資料到CD-ROM裡面。
判別唯讀光碟機速度的方式跟硬碟機類似,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光碟機的轉速。光碟機的轉速是以單速為標準來作倍數計算。單速(single-speed)相當於每分鐘150轉,40倍數(40X)光碟機相當於每分鐘6000轉,幾乎跟硬碟現在普及的轉速相當了。另外一種就是光碟機讀取資料的時間,讀取時間越少,光碟機讀取資料速度就越快。

7. 燒錄機(CD-R Drive)
CD-R Drive(Compact Disk-Recordable Drive)就是俗稱的燒錄機,用來製作影音光碟、備份光碟片資料的磁碟機。它的功能不像光碟機就只能讀取資料,不能燒錄資料。以上兩種功能它都具備。不過要達到上述燒錄的目的還需要特殊程式來配合,否則單單一個燒錄機沒辦法直接燒錄資料到空白光碟片。

七、各式卡類
1. 顯示卡(Video Adapter)
讓電腦有呈像能力的卡。然而取決電腦呈像能力如何除了顯示卡的好壞以外,也關係到螢幕的品質,也就是說一台黑白的螢幕不論影像卡多好,也不能呈現出彩色。現在的顯示卡大部分都附有Ram,作為加強呈像的效能之用。顯示卡所支援的解析度大小也跟電腦呈像能力有關,解析度越大,呈像能力越好。
較有名的廠牌有巫毒卡、CREATIVE、DIAMOND、MATROX、SKYWELL。

2. 音效卡(Sound Card)
主要讓電腦可以輸出、輸入、操作(manipulate)聲音之用。在現今電腦裡面,音效卡是不可或缺的零件。經由音效卡可以讓與之連結的喇叭輸出音樂、讓麥克風將聲音經由音效卡輸入電腦裡面,更進一部的可以將聲音儲存在電腦裡面。
較有名的廠牌有CREATIVE、AOPEN、DIAMOND。
3. 網路卡
可用來做資料分享的卡。通常還需要網路線、集線器來連接相互分享資料的幾台電腦。
4. SCSI卡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平行埠界面標準,被廣泛的用在蘋果麥金塔、個人電腦、Unix系統電腦外接其他周邊設備上面。SCSI傳輸資料速率是每秒80MB(80MBps),遠高於序列埠、平行埠、USB的速度。SCSI的規格依照傳輸速度分好幾種:SCSI-1、SCSI-2、Wide SCSI、Fast SCSI、Fast Wide SCSI、Ultra SCSI、SCSI-3等等。

八、輸入/輸出埠(Input/Output Port)
位於主機背後,可以看到許多插著接線的孔,這就是輸入/輸出埠。凡是用輸入/輸出埠來與主機做連結的設備稱為外接設備或是周邊設備。通常主機的輸入/輸出埠有幾種:
序列埠(serial port):用來接鍵盤、滑鼠、數據機,序列埠的傳輸資料速度是1bit。現在為了增強傳輸效率已經將用來接鍵盤、滑鼠的序列埠改為PS/2的界面。PS/2是由IBM公司所發展較為快速的外接界面標準。
平行埠(parallel port):用來接列表機、掃瞄器,比起序列埠來說,是比較高頻寬的傳輸埠。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一種新的外接標準。傳輸的速度是每秒1200萬bit(12Mbps),可外接127個周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數據機、Zip機…。從1996年,才有一些電腦公司在它們推出的新電腦裡面提供USB的支援,直到1998年Imac的大賣,USB才廣泛為人接受使用。預計將來USB可以完全取代序列埠、平行埠這兩種外接界面標準。
各式擴充卡上所附的插孔也是輸入/輸出埠的一種:音效卡、影像卡、網路卡、SCSI卡…。



九、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電源供應器主要是提供電源給電腦,並且穩定電腦的電力系統。越強大的電腦所需的電力就越強,一般的電腦所需電力大約為200瓦以上。並不是所有的電源供應器都可以達到穩定電腦電力系統的作用,通常需要經過安全規格檢驗才能夠保證電源供應器的效能。
在第八章第4節提到許多停電、斷電的情況會造成電腦裡面資料的毀損,因此多加裝不斷電系統(UPS)變得很重要,它常被人當作備用電力來使用。


十、機殼(Case)
電腦外面包的那層皮就是機殼。它是用來保護電腦不受灰塵水氣侵害、避免擦撞的屏障。但是電腦機殼也不完全是密不通風的,機殼背後通常會預留電源風扇的散熱孔,保持主機內通風順利。
電腦機殼正面會預留大小開口給其他主機零件作為操作零件面版之用。例如大開口是預留給硬碟、唯讀光碟機、燒錄機、內接式Zip等等。但是平常我們在機殼正面不會看硬碟是因為硬碟較其他零件脆弱、精細,如果敲開開口可能會讓硬碟受到灰塵、水氣的損害。小開口是預留給軟碟機、數位相機讀卡機等等。所以啦,機殼的開口數跟主機本身零件多寡跟日後擴充有關,使用者在選擇機殼之前最好選擇多開口的設計,以方便日後擴充。

TOP

第2節、電腦主機零件串接方式
每每打開電腦主機,許多人就會被複雜的主機內部給嚇到了,經過了第1節的介紹後,雖然對每個零件有大致的認識,但是將電腦組裝起來就是另外一門學問。這一章節將用圖文的方式來介紹電腦零件如何相互串接、連結,以及拆裝電腦的注意事項,讓大家對於每個零件之所以可以運作成一台完整電腦的原理有進一步的認識。

一、拆裝電腦注意事項
1. 必備工具
拆裝電腦的時候,許多時間都在卸螺絲、上螺絲,所以身邊最好備有各種尺寸的磁性十字螺絲起子組。電腦螺絲有好幾種,螺絲起子如果只有一種尺寸的話,怕會轉不動螺絲或是將螺絲上的螺紋給磨平了,徒增日後拆裝電腦不便,而具有磁性的螺絲起子可以避免螺絲掉落、不好使力旋轉的情況。
其他如剪刀、美工刀都可以準備各一附在旁隨時備用。
2. 各零件說明書
拆裝電腦時,最好將各零件的說明書先拿出來閱讀一番,看看零件是否短缺、拆裝電腦時的注意事項以及確實的拆裝步驟再進行拆裝比較保險。電腦一但通電,如果主機內部線路、零件有接錯的情形,很容易會造成硬體上面的損害。所以行動前先看說明書是必要的步驟。
3. 乾淨的拆裝環境
上一節提到電腦機殼是用來保護主機零件不受灰塵水氣的侵害,但是如果在拆裝的過程沒有保持一個乾躁清潔的拆裝環境,電腦零件在拆裝過程中受塵或沾污,放到機殼裡面日積月累,會加快硬體折舊的速度。機殼雖然可以防塵,但是一些比較細微的塵埃還是跑的進主機裡面,所以積塵是一定的,只不過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這種機率,以防止零件提早損壞或無法發揮效能。

二、電腦零件串接介紹
1. 中央處理器與主機板
在主機板上面都會預留一個插放主機板的插槽,只要將中央處理器的插腳依照插槽的凹孔對齊好就可以插入。


為了避免中央處理器在高速運算時候過熱,需要在中央處理器上面再放一個風扇,以方便散熱。同時為了避免中央處理器與風扇接觸面會過熱,最好在兩者接觸面之間再塗上一層散熱膠,讓散熱風扇可以真正達到散熱的功效。散熱風扇會接出一條電源線到主機板上,一但主機的開了電源,風扇就會盡責的開始轉,直到電源關掉為止。

2. 連接零件的排線
排線主要用來連接主機內零件之用。排線有許多規格,每個零件就會有專門的排線作為連接特定零件。現在零件所附的排線大部分有方向性,也就是「防呆」的設計,只要依照其方向性連接零件即可。以下將介紹用排線來作為零件串接的幾種狀況:

3. 硬碟、軟碟與主機板
硬碟與軟碟與主機板之間都可以透過排線來作串接。硬碟所串接的排線要插在主機板上的IDE槽上,這個槽是內接設備專用槽。軟碟所連接的排線要插在主機板上的FD槽,這個槽是軟碟(Floppy Disk)專用的。


4. 硬碟、光碟機、主機板三者相串接
在串接的情況裡面,比較特殊的是硬碟、光碟機、主機板三者可以用同一條排線來串接,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主機板上面IDE插槽。通常主機板上只會附兩個IDE插槽,如果能夠用一條排線將硬碟、光碟機這兩個內接設備串接起來,那麼另外一個IDE槽就可以用來接其他的內接設備例如,燒錄機、內接式Zip機…。所以啦,其實供碟機也可以單獨接一條排線接在主機板上,只不過日後有了新的內設備就得重新接排線了,或是考慮買外接設備以及SCSI卡來串接。


三、電源供應器與主機零件
電源供應器通常會附上好多個電源插頭讓每個主機零件插上通電。要從電源供應器接電源線的主機零件有主機板、各式IDE設備(硬碟、光碟機、燒錄機…)、軟碟機等等。


四、外接設備與主機板
第1節提過凡是經由輸入/輸出埠與主機連結的都是外接設備,在這裡我們將提幾種外接設備與主機串連的方式。
1. 經由主機板上的PS/2孔
第1節提過現在電腦大部分都已經透過傳輸速度較快的PS/2孔來串接鍵盤與滑鼠。PS/2孔也具有方向性,只要對齊插孔的方向就可以插入。除此之外,許多人在裝好主機、蓋上機殼後就會忘記鍵盤、滑鼠各自要插在哪邊,在機殼上面都會將零件的圖示顯現在插孔上方以避免插錯的情形發生。


2. 經由主機板上的序列埠、平行埠
主機板上附的序列埠通常有兩個,稱為com1及com2。現在的序列埠多用來接數據機,而平行埠則用來接列表機、掃瞄器等等外接設備。


3. 經由主機板上的USB孔
主機板上附的USB孔通常有兩個,呈長條形的小插孔。通常用來接USB界面的外接設備,例如外接Zip機。

4. 經由主機板上的擴充卡
第1節提到許多外接設備是經由擴充卡來相串連。在此舉兩個例子來瞭解:
主機板上的顯示卡可以經由卡上的孔來串接螢幕。
主機板上的音效卡可以同時串接唯讀光碟機與喇叭,讓唯讀光碟機所播放的音樂CD經由喇叭來撥放聲音。



五、電腦零件、工具補給
在拆裝電腦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電腦小零件、工具有短缺的的情形,都可以到自家附近的電料行去選購。電料行裡面賣的都是生活中所需要的電子小機件、小零件、家用配線器具,主要是針對電腦、電器DIY一族所設計的。電腦小零件方面像是電腦排線、螺絲起子、電路板、各種長度的訊號線在電料行都可以找的到。甚至可以電料行先買些材料,拿回家製作各式零件,估算下來成本會比市面上賣成品便宜許多。
但是電腦主機裡面的大型零件,例如硬碟機、軟碟機、唯讀光碟機在電料行裡面都找不到,建議還是到電腦專賣零售商購買,因為這些大零件比較脆弱,價格也比較昂貴,到電腦專賣零售商購買不但有售後服務,品質也比較有保障。
到電料行去選購電腦零件時,許多人常常去了那邊卻不知道如何敘述要那一種零件,而多跑了好幾趟。建議個人在購買零件時可以帶著損害的零件到電料行當場對照或是在去之前先將要找的零件資料找齊以減少買錯的機會。

TOP

第3節、電腦硬體模組化概念與升級
一、電腦硬體的模組化概念
從上兩節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電腦主機是由各式各樣的零件(components)所組成的,每個零件都是單獨的事先就做好的一個個模組,之後才組合而成的,某個模組壞了就可以用新的模組替代,就如同製造汽車一般,汽車鋼架、輪胎、引擎、油箱、各式的螺絲都是一個個模組。要特別注意的是電腦模組化,並不是指電腦零件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缺什麼就補什麼,零件與零件之間也是要相互配合才能夠使整台電腦運作下去。舉例來說一個配有168pin RAM槽的主機板,就不能硬插上72pin的RAM或是配有USB Port的主機板就不能直接接上傳統的滑鼠、鍵盤(除非是用轉接頭)。電腦可不像樂高玩具,雖然拼拼湊湊可以成形,但是要讓他動起來的話,還得花時間研究瞭解現今電腦零件發展如何,才能夠組裝電腦呢!

二、電腦零件聯合國
剛剛提到電腦的零件的組合是基於模組化這個概念,所以買電腦不需要侷限市面上推銷的名牌套裝電腦。只要各硬體間搭配得宜,每個零件的選擇可以針對各廠商推出的零件產品進行選擇。例如,我們第一節提到的,硬碟可以選擇IBM、SEAGATE,主機板可以考慮華碩或是技嘉來做搭配,光碟機則用NEC的。一路下來,一台電腦裡面有可能所有的零件都是不同牌子,完全依照使用者自己的需求、經濟能力以及蒐集來的硬體資訊來做判斷。這樣子的組裝電腦就是俗稱的雜牌電腦、聯合國電腦。但是組裝電腦就比不上所謂的名牌電腦嗎?什麼又是名牌套裝電腦呢?名牌電腦所指的不是價錢很貴的電腦,而是某些廠商針對自家出廠的電腦硬體零件所設計的整套電腦,也就是說所有的電腦零件都是特殊規格的,一但某個零件損毀,使用者沒辦法用其他廠牌的零件來代替折舊的零件,只能採用這個牌子的零件來替代,造成使用者在硬體維修、保養、升級方面常常得依賴特定廠商,甚至連零件的價錢也是由廠商自定,消費者沒辦法依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其他品質較好價錢卻較低的同類不同牌零件來替代,而這是組裝電腦可以輕易達到的。所以啦,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廠商想要趁機賺不懂電腦消費者錢的一種方式。

更何況,大家不要以為今天自己電腦的硬體很棒,明天不會變成一堆破銅爛鐵。電腦硬體除了隨著時間會慢慢的折舊以外,電腦軟體的演進同樣也影響電腦硬體的效能。怎麼說呢?大家應該都還記得第八章提到現在的電腦軟體越做越大,產生的檔案也很大,如果自己的硬碟、RAM數不夠大,電腦用不了多久肯定會變成烏龜速度不然就是當機頻頻,所以絕對沒有萬年電腦這件事情。總歸一句話,唯有自己掌握組裝電腦的知識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電腦硬體升級(Upgrade)
電腦的模組化特性再加上價格便宜,於是許多人再電腦硬體漸漸折舊之際會採取「升級」的做法,來改進電腦硬體上的整體效能。所謂的升級(upgrade)就是用新版的硬體取代舊版的硬體。例如1年前買的Pentium120MHZ的中央處理器,現在已經覺得很速度很慢,想要用Pentium300MHZ的主機台替代,這就構成了的升級行為。通常要升級的時候也是要蒐集足夠的資訊才能夠行動。常常會有人升級的時候,發覺電腦的的就主機板沒辦法搭配新版的RAM或是各式擴充卡,導致整個主機板都得換過的情形,這個時候個人就得評量一下到底是升級還是乾脆買一台全新的主機是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

四、電腦硬體資訊的掌握
我們先瞭解電腦資訊,之後再針對自己的需求作一番的考量,再去購買、組裝、升級。而非買一台需要我們去適應的電腦,讓自己變成了電腦的僕人。

1. 先瞭解每個零件的功能與意義
如果購買電腦之前對電腦硬體一點也不熟悉,如同瞎子買鞋一般,買回去的電腦硬體也是廢鐵一堆。所以如果現在還不瞭解電腦硬體功能與意義,可以參閱本章第1節作為起點,如果想要對電腦硬體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可以參考本章附錄1,連結到其他網站做資料搜尋。

2. 網路上的電腦及時報價網站

買東西之前總要貨比三家不吃虧。現在網路上有許多由電腦零售商提供的及時報價系統,大家可以常常上網去查詢不但可以知道各式各樣最新硬體的價錢、機型,也可以訓練自己挑選零件好壞的能力。

網路上的及時報價網站多如牛毛,但是大部分的網站都是以推銷產品為主,常常沒有將零件的關鍵資訊詳盡的呈現給大眾。那麼如何判斷及時報價網站的好壞呢?通常一個好的報價網站會將產品的幾個必要資訊列出:

硬體的詳細規格資料(specification):包含產品性能特性、機型、支援狀態、保證期等等, 所有能讓消費者盡量瞭解產品的詳細資料都應該列上。
及時的線上報價:網站的產品價格應該保持隨時更新的狀態,因為產品的價格本來就是處於波動的狀態,假如網站上面的價錢一直是相同的,有可能是店家疏於維護網站所導致。
店家推薦標記:某些網站會將自家店裡面賣得好的或是經由消費者試用過不錯的經驗回報給店家後的資訊列在網站上作為推薦的依據,消費者也可以依照這些推薦指標來選擇,不過前提是這家店是值得信賴。
3. 硬體廠牌公司網站
直接連上電腦零件所屬的廠牌公司網頁去搜尋最新、最正確的資訊,例如想買IBM的硬碟就可以連上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畢竟生產產品的的是這些廠商公司,通常一個專業的廠牌公司都會將所生產的產品(products)的詳細規格及價錢列上。

TOP

第4節、電腦硬體維護須知
有了電腦以後,許多人對待電腦就跟對待其他家用電器品是一樣的態度,認為電腦只是眾多電器產品的一種。其實不然,電腦不但是精密的電子產品,雖然它的模組化特性,大部分的時候可以經由零件汰換來取代舊零件,但是電腦這個好用的工具不好好的維護保養的話,很快的它就會折舊損壞,反而需要花許多時間來做彌補的工作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在這一章節將針對電腦主機的維護保養做初步介紹。

一、日常硬體維護須知
1. 保持室內溫度穩定與環境整潔
電腦主機本來就容易因過熱而產生當機,雖然主機內有散熱風扇不斷努力的轉動,但是如果室溫太過高,也會影響到主機的溫度,所以平常在放置主機的房間要保持通風良好,以調節室內溫度。
平常使用電腦時也不要在旁放置零食、飲料等等物品,這些食物會不但會招致螞蟻,或者一不小心就會玷汙電腦,讓工作環境變得髒亂,相對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
2. 定時為電腦硬體除塵、清潔
電腦用久了難免會有積塵、積垢的現象,像是主機機殼上積滿灰塵、鍵盤與滑鼠沾滿黑詬、電腦螢幕上都是手指印…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定時做清理,讓自己的工作環境更加整潔,工作起來也會更愉快。在為電腦清潔時,務必要將電腦關機、關掉電源再做。以下提供幾個清潔方法:
a. 清潔主機機殼方面
可以用塊乾淨的小抹布沾水,扭的非常乾之後輕輕的擦拭機殼,直到機殼乾淨為止。做這個動作時切忌抹布水水的,會讓水分滲入主機內,破壞主機內部零件。如果想要減少積塵的現象,可以在主機上面放張紙,一方面可以讓灰塵都積在紙上,另一方面紙張是通風的材質,不會有主機過熱的情形發生。
b. 清潔鍵盤、滑鼠方面
同樣的用塊乾淨的小抹布沾水,扭的非常乾之後輕輕的擦拭積詬的地方,直到汙垢消失為止。比較特殊的是滑鼠清潔。通常滑鼠用久了會有滑動不靈光的情形出現,這是滾動滑鼠球的轉輪積塵的原因。這時候可以將滑鼠翻轉到反面,會看到放滑鼠球的圓殼,將之旋開後將滑鼠球拿出來,就可以看到轉輪了。轉輪上通常會積著一圈的灰塵,可以利用指甲或是牙籤等小工具將灰塵清乾淨,這樣使用滑鼠起來會更順手。除此之外,隨時保持滑鼠墊的清潔也可以減少滑鼠積詬的現象。

c. 清潔電腦螢幕方面
基本上電腦螢幕是很精細的,會隨著備觸摸的程度慢慢的讓螢幕變得模糊。所以,要有「螢幕是不能用手去摸」的這個使用概念。但如果真的不小心沾上了手印、污點,也不能用抹布、衛生紙這些物品來擦拭,因為這些物品的組織、顆粒都太粗了,直接擦拭也會造成螢幕的磨損。最好的辦法是用電腦螢幕專用擦拭布來擦拭。
d. 清潔唯讀光碟機、軟碟機方面
通常買了軟碟機,都會附贈一個清潔軟碟機的清潔磁片。清洗的原理跟清洗錄影帶的方式非常相像,相當於清潔磁片當作清潔磁帶的做法。唯讀光碟機使用久了,CD托盤難免會以會積灰塵,用衛生紙清潔乾淨即可。

3. 減少電腦搬動次數
減少電腦搬動次數就可以減少電腦擦撞的可能性,一但電腦擦撞的話,螢幕、主機、各式電腦設備裡面的什麼零件被撞壞了,一般人沒辦法從外觀看出來,所以最好是將電腦放置在平常個人最方便工作的地方,一但放置好了,就不要再移動了。如果萬不得已,非得將電腦轉移陣地的話,請將當初購買電腦時所附的電腦放置箱拿出來(也就是說不要將這些箱子當作垃圾丟掉,要收集好以應付需要搬運電腦的情況),將電腦放進去備有保麗龍的箱子內,保麗龍可以減低搬運過程中電腦搖撞的影響,在搬運的過程中也要盡量保持電腦的平穩。
4. 電腦與各類電線
電腦不但很費電而且常常一台電腦上面就要接上延長電線、螢幕電源線…各種複雜的電線,下列就針對電腦與電做些建議。
電腦是蠻費電的物品,在第1章談到主機裡的電源供應器的瓦數在200瓦以上,開一台電腦相當於3-4盞60瓦燈泡的電力。如果電腦是處於常常工作的狀態的話,建議平常不用電腦時可以將電腦設定為省電狀態,不但電腦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達到省電的目的。
通常一台電腦所要接的電源線類非常多,像是主機電源線、數據機電源線、列表機電源線等等,有時為了方便管理電源線,就會使用多孔的延長電線。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來,電腦的電源開關除了主機背後的電源開關以外還包括延長線上面的電源開關,因此常常會因為不小心按到延長線的開關讓工作中的電腦總電源整個斷掉導致電腦資料流失毀損的情形發生。這是使用延長線管理電源線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電腦所連接的線類除了電源線以外,還有各式訊號線,這些線類不但多而且長度不一,如果沒有經過整理捆綁,就會整個糾纏在一起,不但造成視覺上的混亂,將來如果要找某條特定的線,就要傷透腦筋。其實每次購買零件的時候,如果零件是接線形式的話,例如,各外接設備的訊號線、電源線…都會附有一條小小的收納線,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收納線將這些訊號線、電源線做s形的捲動動作直到適當的長度再將之捆綁起來好,這些線類就不會有糾纏混亂的現象了。
5. 放置電腦注意事項
電腦最好放置在平穩的桌上,並且不要跟其他電器放置的太接近,否則也是會造成主機過熱的現象。
6. 常常注意電腦零件使用年限
電腦內每一個零件都是有固定壽命的,要特別注意的是硬碟使用年限,因為硬碟裡面裝的是所有有關自己身家性命的資料,那一天硬碟掛了,裡面的資料也會隨之報銷,所以注意硬碟的使用年限,以便定時做資料備份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通常硬碟的使用年限大約是3年。

二、硬體維修注意事項
通常遇到電腦零件故障時,要先確認零件的保固期,假如故障的電腦零件還沒超過保固期,那麼電腦商就有責任免費將故障的的零件修好。那麼要如何知道零件的保固期是多久呢?可以翻閱當初買電腦零件所附的保證書(warranty),書上會很明確的告知產品的保固期是多久。假如過了保固期間,還是可以將零件交給電腦商維修,只不過需要付給電腦商維修費用。
由於使用電腦已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一但電腦零件故障的話,那可真會造成工作上的大不便。假如抱著坐在家裡面等著每天有上百個維修案件的電腦商打電話來通知自己維修的進度的心裡,那真的可用望穿秋水來形容。現在為了讓消費者可以隨時得知自己的電腦零件維修狀況,有些維修服務做的不錯的電腦商已經可以讓消費者在網路上查詢到各自電腦零件的最新維修進度,以及維修價錢。

TOP

第十一章、網際網路初探--繞著地球跑
第1節、網路基礎
一、網路基本組成
兩台以上的電腦連結在一起,可以互相通訊、互相交換傳輸資料,這就形成所謂的「網路(Network)」了。
將一個小地方,如一個房間、一層樓或一棟建築裡的數台或數十台電腦連結在一起,形成的電腦網路叫做「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英文簡稱LAN。譬如像是家裡、工作室裡裡的數台電腦連結在一塊,就是區域網路(LAN)。其他像是一層樓、一棟建築、辦公室、電腦教室、計算機中心裡的電腦連結成網路,都是常見的區域網路的例子,請參看圖11-1:

圖11-1、區域網路(LAN, Local Area Network)示意圖
將幾個不同地方的區域網路(LAN)連結在一起,則形成「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英文簡稱WAN。譬如學校裡幾棟建築裡、或者幾棟辦公大樓等的區域網路(LAN)連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廣域網路(WAN)。廣域網路有時甚至是由幾個相聚很遠的區域網路透過網路專線或是衛星傳輸所形成,如新竹、台北,或是新竹、美國等等。請參看圖11-2:

圖11-2、廣域網路(WAN, Wide Area Network)示意圖
網際網路(Internet)可以說是目前最大範圍的廣域網路(LAN)。

二、網路運作架構
網路程式 (Netware)
網路通訊協定 (Protocols)
TCP/IP、IPX、DECnet、
AppleTalk、NetBIOS/NetBEUI

網路硬體 (Physical Layer)
Ethernet(乙太網路)、
Fast Ethernet(快速乙太網路)

圖11-3、區域網路(LAN)運作架構示意圖
如圖11-3中所示,以區域網路(LAN)而言,其運作的架構可以分成網路硬體(Physical Layer)、網路通訊協定(Protocols)與網路程式三個層次。
「網路硬體(Physical Layer)」是指我們常見的用來連結電腦成為網路硬體設備,如網路線、網路卡、集線器等,目前最常見的區域網路(LAN)硬體的規格是乙太網路(Ethernet)以及快速乙太網路(Fast Ethernet)。
在網路硬體之上,需要有網路「通訊協定(Protocols)」來規範、定義資料在網路硬裡流動、傳遞、處理、如何到達目的地的標準方法。各個不同的電腦廠商、作業系統(OS)都各自發展了自己的網路通訊協定,目前常見的通訊協定有:
TCP/IP:Unix工作站作業系統所發展。
IPX:Novell公司的NetWare工作站作業系統所發展。
DECnet:Digital電腦公司發展。
AppleTalk:Apple(蘋果)電腦公司發展。
NetBIOS/NetBEUI:IBM(國際事務機器)公司和Microsoft(微軟)公司所發展。
有了通訊協定(Protocols)以後,電腦上的網路功能、「網路程式(Netware)」才能依通訊協定的規定來運作,和其他電腦互相通訊、互相交換資料。在同一個區域網路(LAN)的網路硬體設備中,可以有好幾個不同的通訊協定同時運作,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需要,選擇一個或數個通訊協定來使用網路。

三、乙太網路
1. 規格與傳輸速率

「乙太網路(Ethernet)」是目前最普遍的區域網路(LAN)硬體規格,舉凡我們在網路使用中常見的網路線(cables)、網路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s)、集線器(Hubs)等都是屬於乙太網路規格的網路硬體。乙太網路的資料傳輸速率是10Mbps(Mbps是Mega-bits per second),即每秒鐘傳輸10Mbits的資料(Mbps是Mega-bits per second的縮寫),相當於每秒鐘傳輸1MByte的資料。還記得一張軟碟片的容量是1.44MBytes?乙太網路中1秒鐘幾乎就可以傳輸這麼多資料。
傳輸速率又稱為「頻寬(bandwidth)」,好像高速公路的寬度一樣。主要是因為在區域網路(LAN)中的所有電腦,是一起來分享乙太網路10Mbps的傳輸速率,而不是單獨使用乙太網路,當有很多部電腦同時傳輸資料時,資料是同時擠在乙太網路中傳輸設備中,就好像高速公路擠了很多車流一樣,每部車子的車速會慢下來。
目前還有一種頻寬更高的乙太網路規格叫做「快速乙太網路(Fast Ethernet)」也漸漸普及起來,其傳輸速率(或頻寬)是100Mbps,相當於每秒鐘傳輸10MBytes的資料。當購買網路線、網路卡、集線器時,須注意其規格是乙太網路、快速乙太網路的還是兩者通用。如果要享有快速乙太網路的頻寬,需要所有的網路硬體都是快速乙太網路的規格才行。
2. 網路線

乙太網路線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規格,如像是第四台訊號線的同軸電纜(coaxial cables)、類似電話線的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網路線、光纖(Fiber Optic)網路線等,目前比較常見的是UTP網路線。同軸電纜是早些年所使用的網路線,目前在區域網路(LAN)中已經較少看到;光纖網路目前則多用在廣域網路(WAN)的骨幹架構中以連結數個區域網路(LAN)。
UTP網路線也是分成乙太網路與快速乙太網路兩種規格,分別稱為「10Base-T」(頻寬10Mbps)與「100Base-T」(頻寬100Mbps)規格,其接頭都是使用一種叫做RJ-45規格的接頭,裡面共有8條線(8個接點),有點類似電話線街頭,但是要大一些。UTP網路線最常只能拉設100公尺。
3. 線路架設配置

當好幾部電腦的乙太網路卡都安裝好了、UTP網路線都買好了,要怎麼連接網路卡網路線,這些電腦才會形成一個可以互相通訊、傳遞資料的區域網路(LAN)呢?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集線器(Hub)將所有的電腦連接在一起:

圖11-4、電腦、網路線、集線器連結成區域網路(LAN)
集線器是區域網路(LAN)中用來連結所有電腦的設備,每條網路線一端插入電腦主機網路卡的插孔中、另一端插入集線器的網路插孔中,這樣就可以將數台電腦連結成一個網路。

集線器(Hub)目前常見的有乙太網路(10Mbps)規格,快速乙太網路(100Mbps)規格,或是乙太網路/快速乙太網路(100Mbps)的自動切換的規格。每部集線器所提供的網路插孔也有一定的限制,如5埠(5個UTP網路線插孔)、8埠、16埠、24埠、32埠等等,區域網路的電腦越多,需要越多插孔的集線器。

另外,集線器本身也可透過網路連接另外一個集線器,這樣就可以擴充區域網路(LAN)所能包含的電腦的數量,好比延長插座本身還可以再接一個延長插座以不斷的擴充插頭的數量一樣:

圖11-5、利用多個集線器連結成較大的區域網路(LAN)

TOP

第2節、網際網路的基本概念
一、網際網路與TCP/IP通訊協定
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區域網路(LANs)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全球的電腦網路,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來通訊、互相交換資料。
網際網路原是美國軍方在1960年代的冷戰時代,為了防止核戰後的通訊癱瘓而逐漸發展出來的概念。有趣的是,因為巨大的通訊中心、控制中心容易在核戰時遭受攻擊而使整個網路癱瘓,所以當初設計網際網路時,就極力的讓網際網路的通訊方法成為「去中心化」、「無中心」、「無政府」、「網狀」的技術架構,所有的電腦在網際網路上都是獨立運作的,並沒有所謂的「控制中心」來管制,可以自主的決定要對外提供什麼資訊,也可以自主的決定要使用哪些網路上的服務。
網際網路所使用的通訊協定(Protocols)是TCP/IP,是英文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這其實是一整套的通訊協定,從Unix工作站作業系統發展而來。目前幾乎所有的作業系統(OS)都支援TCP/IP,都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在不同的作業系統間互相通訊、交換資料,所以網際網路也可以說是完全跨平台的(即跨作業系統的,作業系統又稱為平台),所有的作業系統在網際網路上互相平等、和平的相處。

二、IP位址(IP Address)
在網際網路裡,每部電腦需要設定一個與全世界其他電腦都不重複、唯一、專屬的「IP位址(IP Address)」做為通訊、資料傳遞的「地址」----每部電腦在網際網路上的地址。

圖11-6、每部網際網路上的電腦都有自己專屬的IP位址
IP位址是一串數字,共有四個部份,每部份用一個點來分開,如「163.19.105.51」就是一個IP位址的樣子。IP位址的每個部份的數字大小是從0到255,其實是一個Byte的意思,換算成十進位就是0-255的大小。
IP位址其實是按照地區一層一層分配出來的,如同郵遞區號系統的分配方式。以台灣學術網路(TANET)為例,台灣學術網路上的IP位址有一部份是140為開頭,並將140以後的第二部份的號碼,從111開始分配給教育部、台大、交大、清大等,如表11-1中所示。
表11-1、台灣學術網路部份IP位址分配表
單位
IP位址分配
台灣學術網路(部份)
140.X.X.X
教育部
140.111.X.X
台灣大學
140.112.X.X
交通大學
140.113.X.X
清華大學
140.114.X.X
中央大學
140.115.X.X
成功大學
140.116.X.X
中山大學
140.117.X.X
註:X為0-255
再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被分配到的IP位址是以140.114為開頭,140.114以後的第二部份的號碼,清大將之分配給各系所,如表11-2中所示。各系所依其所分配到的開頭,再將IP位址的最後一部份分配給繫上的所有連上網路的電腦,如清華大學歷史所被分配到的IP位址是以140.114.115為開頭,歷史所的某部電腦可能被分配到的IP位址是140.114.115.106等等,依此類推。(表11-2中的更詳細資料請參看: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
表11-2、清華大學網路部份IP位址分配表
清大單位
IP位址分配
經濟系所
140.114.110.X
中語系所
140.114.113.X
外語系所
140.114.114.X
歷史所
140.114.115.X
語言所
140.114.116.X
社人所
140.114.117.X
哲學所
140.114.118.X
人社院本部
140.114.119.X
人社院圖書館
140.114.123.X
註:X為0-255
此外還可以參看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可以讓大家比較理解所謂TCP/IP的網路中,每部電腦需要設定一個與全世界其他電腦都不重複、唯一、專屬的「IP位址(IP Address)」的真實情況。

三、網域名稱(Domain Name)
1. IP位址與網域名稱
上述TCP/IP通訊協定中的電腦IP位址,這樣一大串數字,看起來又這麼相近,對人類來說其實是比較難以解析、記憶、使用的,所以網際網路上發展了另外一套與IP位址互相對照的「網域名稱(Domain Name)」,一種類似人類住址的式樣、比較自然好記的「網路地址」,讓人類使用網際網路時不用去記憶各電腦的IP位址,只要記住該電腦的網域名稱即可,例如表11-3中所示。
表11-3、幾個網站的IP位址與網域名稱對照表
網站名稱        IP位址         網域名稱
婦女新知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清華大學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央氣象局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蘋果電腦台灣分公司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有時隨著不同的需求,同一個IP位址之上可以指定好幾個網域名稱,或者好幾個IP位址指定同一個網域名稱。
2. 網域名稱工作站(DNS)
在電腦的網路程式中鍵入某網站的網域名稱時,需要就近選一個「網域名稱工作站(Domain Name Server)」來幫助,將該網域名稱轉譯成相對的IP位址,網路程式才有辦法找到該網站的所在。也就是說,IP位址是網際網路TCP/IP通訊協定中所規範的電腦標準「地址」,網域名稱只是方便人類使用的網址,網域名稱需要譯成IP位址後,電腦才能通訊。網域名稱工作站(Domain Name Server)英文的簡寫為DNS,各個作業系統(OS)網路設定中的「DNS」即是指定一個網域名稱工作站來幫忙轉譯每次鍵入的網址。
如果你有興趣互查某個網域名稱相對的IP位址,或是某個IP位址相對的網域名稱,可以試試: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3. 國別代碼
網域名稱是以西式地址的使用習慣來設計的,以清華大學網站的網址「www.nthu.edu.tw」為例,直些翻成中文即是「網站.清大.學術單位.台灣」,和中式地址寫法的習慣順序「台灣.學術單位.清大.網站」剛好顛倒。
網域名稱的最後通常是兩個英文字母的地區/國別代碼,如「tw」指的是台灣,即Taiwan的簡寫。其他網路中常見的地區/國別代碼參看表11-4,若要知道網域名稱中全世界所有的地區/國別代碼可以查這份資料: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國際標準組織所制定的地區/國別代碼表)。
表11-4、網域名稱中的地區/國別代碼
中文國名 英文國名 國別代碼
澳洲                          Australia                 au
巴西                          Brazil                       br
加拿大                        Canada                   ca
瑞士                          Switzerland                  ch
中國                          China                      cn
德國                          Germany                 de
芬蘭                          Finland                    fi
法國                          France                    fr
香港                         Hong Kong                  hk
義大利                        Italy                      it
日本                         Japan                      jp
韓國                         South Korea                 kr
墨西哥                        Mexico                   mx
俄國                        Russian Federation                        ru
新加坡                        Singapore                      sg
台灣                        Taiwan                        tw
英國                        United Kingdom                   uk
當使用網路一段時間後,或許你會很好奇的問說,各種網站看來看去,網域名稱裡的國別代碼,為什麼就是很少看到美國的國別代碼呢?對的,因為網際網路是美國發展出來的,當初在美國本土發展的時候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會變成全球性的網際網路,所以起初美國的網域名稱是沒有國別代碼的-----後來一直也沒有。如果看到沒有國別代碼的網域名稱很多都是指美國。

4. 網域分類
網域名稱(Domain Name)中,在國別代碼之前是不同類別網域的分類代碼,如「edu」代表學術單位或教育單位、「com」代表商業網路等等,如表11-5中所示。
表11-5、網域分類代碼對照表
網域分類代碼
中文分類名稱
英文分類名稱
edu
學術網路/教育網路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rg
非營利組織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net
網路機構
Network Organizations
gov
政府單位
Government Agencies
com
商業組織
Commercial Business
mil
軍事單位
Military
在有些地區/國家中,可能會使用「ac」而不是「edu」,ac是academic(學術)的縮寫。或者有些國家使用「co」而不是「com」等等,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四、各種網際網路服務與使用
1. 網路服務的通訊協定
網際網路在技術上除了是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場域外,在使用上也是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地方。在網路上,大家隨時可以「開辦」各種服務,供人免費隨意取用,也可以透過網路的各類服務來「見面」聊天、討論公眾事務、互傳郵件、交換資料等等。
網際上的服務目前常見的有E-mail(電子郵件)、WWW(全球資訊網)、USENET(公眾論壇、新聞群組)、FTP(檔案傳輸)等。每種不同的服務,都有其專屬的通訊協定(Protocol),而且這些服務的通訊協定,都是建構在網路TCP/IP通訊協定的基礎之上,如圖11-7中所示。
網路服務的通訊協定
TCP/IP通訊協定
網路硬體 (Physical Layer)
圖11-7、網際網路服務的通訊協定與TCP/IP通訊協定的關係
現將上述幾種網際網路常見的服務與其通訊協定詳細的列出,請參看表11-6。從這個表中,你或許可以比較清楚為什麼每次在Netscape(領航員)、Internet Explorer(探險家)中的網址總是出現「http」的原因了。
表11-6、常見的網路服務與其通訊協定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通訊協定名稱
通訊協定簡寫
電子郵件E-mail
Post Office Protocol (網路郵局通訊協定)
POP
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件傳輸協定)
HTTP
公眾論壇、新聞群組
USENET
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 (網路新聞傳輸協定)
NNTP
檔案傳輸
File Transfer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檔案傳輸協定)
FTP
2. 「服務程式」與「用戶程式」
若要在網路上提供上述的網路服務,則需要在電腦上(通常是安裝工作站作業系統)安裝「服務程式(Server)」,並且24小時全天候執行。譬如想要開辦WWW服務,則需要在電腦上安裝「WWW服務程式(WWW Server)」。
若要在網路上使用上述的網路服務,則需要在電腦上安裝各類的「用戶程式(Client)」。譬如想要使用網路上的WWW服務,則需要在電腦上安裝Netscape(領航員)或Internet Explorer(探險家),這兩個程式即所謂「WWW的用戶程式(WWW Client) 」。

五、網際網路概觀
以下的各類網站,主要是讓大家可以仔細的觀察各類不同的網域名稱,尤其是地區/國名代碼、網域分類代碼等: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巴西國家天體物理學研究單位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澳洲郵報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日本電通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歐洲聯盟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教育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台灣清華大學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澳洲環境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日本科學技術聽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德國中央銀行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聯邦調查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中央情報局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駐韓國Kunsan的空軍基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陸軍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美國海軍後備軍官訓練學校

TOP

第3節、兩種網路工作架構:服務與使用、資源共享
網路中的一群電腦,如果依照電腦與電腦之間的關係,又可將網路分成兩種工作架構:
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資源共享工作架構(Peer-to-Peer Architecture)

一、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
1. 網際網路中的服務者與使用者
當我們自己的個人電腦連上網的時候,我們的個人電腦並不是要上網去服務大家,而是要去瀏覽網站、收發電子郵件、下載程式等等。可是哪些電腦在提供這些服務呢?

圖11-8、網際網路中的服務者與使用者
以圖11-8中瀏覽某個網站為例,其實是有部電腦被架設成WWW網站,24小時充當全職服務者的角色,專心為全世界光臨該網站的人服務,隨時提供該提供的網頁資料,忙得很。所以我們瀏覽該網站時,從電腦的角度來看,該網站的那部電腦與我們的個人電腦就形成了「服務者--使用者」的關係,這是我們已經常常在接觸的所謂網路中「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使用者有時也稱為「用戶」。
再看圖11-8,其實WWW網站與我們的個人電腦上都安裝了「WWW程式」,不同的是網站上安裝的是一個專門為大家服務的「WWW服務程式(WWW Server)」,而我們的個人電腦上安裝的卻是可以瀏覽網頁的「WWW的用戶程式(WWW Client) 」,所以就程式的角度來看,也是有「服務者--使用者」的關係。通常服務程式又稱為「服務端(server-side)」程式,用戶程式又稱為「用戶端(client-side)」程式。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以WWW程式為例,服務端(server-side)的程式有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必須要安裝在工作站作業系統上頭,是專門用來提供網站、網頁服務的,即專門用來「分送網頁」;用戶端(client-side)的程式程式就是我們已經常用的Netscape(領航員)或Internet Explorer(探險家),這是專門用來瀏覽網頁的。
2. 區域網路中的服務者與使用者

圖11-9、區域網路中的服務者與使用者
在工作室、辦公室裡的一群電腦所形成的區域網路(LAN)中,也是可以將其中幾部電腦安裝成工作站(安裝工作站作業系統),扮演全職提供其他電腦各類服務的角色。區域網路裡常見的「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像是:
檔案工作站(File Server):譬如辦公室每個使用者,都將個人工作資料經由區域網路儲存在這部檔案工作站的硬碟中,而非自己的個人電腦的硬碟上。其最大的好處是形成一個全體工作檔案的檔案系統(File System),而不是分散四處的個人檔案系統,這樣在整體資料、檔案的管理與備份上會比較容易運作。同常這部檔案工作站會有個大容量的備份設備,每日自動按時備份全部的資料。
資料庫工作站(Database Server):將工作室、辦公室的所有資料建構成一個資料庫,放在工作站的硬碟中隨時提供查詢、更新。如果資料庫分散在每台個人電腦上,查詢起來不但很煩瑣,資料更新不一致也是大問題。
列印工作站(Print Server):其概念是,如果每部個人電腦都買部列表機,因為整體經費的關係,每部列表機都只能買中、低階產品----那為什麼不將這些錢集合起來只買一部超級的、品質好、速度快的列表機呢?那這部超級列表機要怎麼用?自然是連接到一部列印工作站來管理,其他電腦透過網路連接這部工作站來「遙控」使用列表機。

二、資源共享工作架構

圖11-10、資源共享工作架構示意圖
當區域網路(LAN)不大時,譬如只有3-5部電腦,其實也可以透過「資源共享工作架構(Peer-to-Peer Architecture)」來彼此傳遞檔案,或是分享軟硬體資源。與前述「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不一樣的地方是,資源共享工作架構中的電腦中並沒有任何一部電腦專門用來充當「服務者」的角色,每部電腦都是個人電腦,只是用網路連結起來而已。
通常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安裝好以後,就具備了和安裝同一種作業系統的其他電腦資源共享的能力。譬如安裝麥金塔作業系統(Mac OS)的電腦隨時都可以和其他麥金塔資源共享,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的電腦隨時都可以和其他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的電腦資源共享等等。
這種資源共享的能力,其實是透過作業系統所制定的「資源共享通訊協定」而來,譬如麥金塔作業系統的資源共享通訊協定是「AppleTalk(蘋果對談)」,Windows作業系統使用的資源共享通訊協定是「NetBIOS/NetBEUI」(就是「網路芳鄰」的功能所賴以運作的通訊協定)。目前,作業系統上資源共享通訊協定通常需要在TCP/IP通訊協定的環境上運作,只要每台個人電腦都支援TCP/IP並且設定好IP位址,就可以開始彼此設定、使用資源共享了。資源共享通訊協定的運作架構請參看圖11-11。
資源共享通訊協定
AppleTalk、NetBIOS/NetBEUI
TCP/IP通訊協定
網路硬體 (Physical Layer)
Ethernet(乙太網路)、
Fast Ethernet(快速乙太網路)

圖11-11、資源共享通訊協定運作架構示意圖
以Windows作業系統為例,透過「網路芳鄰」這樣的「資源共享工作架構(Peer-to-Peer Architecture)」可以:
看到別台電腦分享出來的部份檔案系統(File System):即可以利用「檔案總管」看到別台電腦硬碟裡的部份資料夾裡的所有檔案,除了可以開啟這些檔案外,如果別人「夠意思」,開放存取的權限,甚至可以直接修改這些檔案,或將檔案儲存在別人的電腦硬碟中。
別台電腦看到自己部份的檔案系統:同理,也可以將自己電腦上的部份檔案系統分享給其他區域網路上的電腦,別人可以利用「網路芳鄰」在其電腦中看到自己電腦硬碟上的檔案。
使用別人的列表機:透過網路芳鄰其實也可以使用別人的列表機,只要別人將列表機分享出來的話。
別人使用自己的列表機:同理,如果將自己的列表機分享出去,別人也可透過其電腦上的網路芳鄰來使用。
這樣看起來,「資源共享工作架構」和前述的「服務與使用工作架構」似乎差不多?其實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效率的問題,資源共享工作架構只是合用在3-5台以內的小區域網路(LAN)的情況,當電腦的數量一多,效率不彰甚至拖慢整體網路運作的速度、連鎖當機等等情況是非常的驚人的。主要是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其設計的目的只是同時間為1個使用者服務(請參看第八章第2節),當有人來分享自己電腦的硬碟、列表機時,其實意味著同時間有兩個以上的使用者在用同一部電腦,其效率可想而知。

TOP

第4節、辦公室與網路

圖11-12、家裡、工作室、辦公室裡的網路架設示意圖

TOP

第5節、撥接上網

圖11-13、利用數據機、電話線撥接上網是示意圖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