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載)福慧雙修

(轉載)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如實法師講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莫非也就是為了「一實」的佛法?什麼叫做「一實」的佛法呢?就是教菩薩法,
教導我們人人行「菩薩道」。

  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應該抱著一份「無我」的精神,完全以眾生的利益為利
益,以眾生的事業為事業。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每一個
眾生有困難,都是我們的責任,應視一切眾生的困難,也是我們自己的困難。釋
迦牟尼佛在修行的過去生中,他不祈求任何代價而不斷付出,他唯一的願望就是
救度眾生。佛是為眾生而成佛的,不是為自己成佛而修行,是為救度眾生而修行。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無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如
此才能合符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現今很多信佛的人,大多以為去寺院拜佛是求福;聽經、聞法、念佛、誦經
就是修行,而忽略利益社會,關心大眾之事,認為行善是有錢人家的事。這如何
能說自己是修行?是學佛呢?佛陀是兩足尊。什麼是兩足尊呢?就是福德和智慧,
兩者具足。因此在修行當中,必須福慧雙修,方可稱為德,『德』者得也。現在
我們所說的『德』,與做善事的人為了求名求利的『得』是不一樣的。「學貴在
能用」:我們要學得有用,把佛教的精神,發揮在我們平常日用當中,這才是最
可貴之事。我們如果只學佛的教法,而無法把佛陀的精神發揮在人間,運用在眾
生身上,你們說這是智慧嗎?既然學而不能發揮功能,其效用結果也就是學無所
得;既無所得,則不能為『德』。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去推動的。

  佛陀教導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命無常之道,
就應利用有限的人生,做到我為人人,及時行善,難行而能行,才是真正的功德。
我們要知道世間無常,不僅世間無常,更是國土危脆,天災人禍,世界各地可見,
華航空難、美國龍捲風、印尼政變、馬來西亞的山林大火,近期亞洲的金融風暴
等等。隱伏著「今日難安,明亦難保」的憂患。我們體會到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
既是無常,我們又何必為它苦苦計較呢?

  佛教重因果,離不開因緣果報去談人生。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今生富貴,
就是前生行佈施,故得富貴的福報。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不管怎樣積聚財富,但到最後臨終之時,你能帶走嗎?唯一隨行的就是業啦!
「業」簡單來說,就是行為,是善的業呢?還是惡的業呢?古人說:「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多多積善,必得吉祥餘慶,所以多做善事,就是積集我們的福德。
修了福德,或要兼修智慧,智慧可以從佛法中求,有了智慧,才能正視人生的本
來面目。

  有很多人剛開始信佛,開始佈施,就覺得我已經學佛了,已經佈施了,心中
就想自己的事業,一定會成功,際遇一定會好轉,一定會有好的回報;但當稍一
不如意,或因經濟不景,一切事業不太順利,他心中就想:為何我信佛,佛都不
能保佑我賺錢,使我生意順境呢?怎麼信佛後,還有這麼多不如意之事呢?如此
我信佛、佈施都沒有用啊!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剛剛埋下種子在泥土裡面,
就急著想知道是否發芽,而心急地把泥土挖開看看,結果根都弄斷了,芽就沒法
生長了。其實我們應該安心播種子,耐心的去等待,時機一到,因緣成熟,自然
芽就會長出地面上來,接受陽光及一切增上緣培養後,自然成為一棵大樹。我們
要知道修行、學佛、培福、佈施,千萬不可有祈求代價的心理,既然要學佛,但
缺少佛陀慈悲的精神,學佛自然就不成功了。

  我們學佛,要修「福德智慧」,但如何修呢?那就是要多行佈施,佈施就是
修「福」。或有人會說:我沒有錢,生活很窮,如何佈施呢?豈非不能修福?當
然不是,佈施有三種方法:財施、法施、無畏施。下面會詳細解說。很多有錢的
人,住豪宅,坐名車,錢多得很,生活條件非常好,可惜智慧不足,不懂得佈施
修福,終日醉生夢死,妄做癡業,就是有福無慧。所以說有錢,也要善於用錢,
用得妥當,則能福國利民,有益社會,有益大眾;如有錢不懂得好好利用,終日
為錢之奴隸。存在銀行倉庫中,做其守財奴,這樣便與窮人一樣,就失去了有錢
的意義。在現今的社會中,有些人真的是過著「閒人無樂趣」的無聊人生,這些
人就是太看重自己,捨不得把身心獻給社會,為了過份保護自己,這些人活得一
點也不快樂,可以說是「富貴貧人」。這一類人,他雖然在物質上無缺,但在精
神或感情上,卻貧乏得很可憐;由於他捨不得付出感情與愛心,關心別人,關心
社會大眾。相對的,別人付給他的,一定是表面的應酬,得不到真正的關心,真
是可憐又可悲!相反的,有錢用得不當,不但有害身心,更會禍延社會,我們要
知道世間財,世間用。用得有意義,就是修福的大好機會。如果能夠看破,就能
放下,可以放下,就有自在。引用現代一句話說:就是「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
都是很快樂,而且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有錢就要善用,要多行佈施,廣結善緣。
我們即使今生有福報,仍要運用智慧好好去惜福、培福。

  人為了享受自身私慾,為了保護自己,而做了很多傷害他人之事,世人常執
著於名利、錢財、事業、親人之中,因而事事斤斤計較,唸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的原故。能割斷我執、自私的範疇,認清四大苦空、無我之道理,就能發揮自性
智慧的光明。

  佛陀常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我」,我們的生命,甚至一切物質,都是四
大假合而成,也就是遷變無常,虛假不淨、本空的東西,我們的身體,如四大失
調,就有病痛,所以說有了身體,就會有病痛,有病就是苦,終至死亡,身體敗
壞,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不調。世間一切的事物,用盡心思去計較,
又有那一樣可以隨我們的心意?滿我們的願望呢?很多人勞碌一生,為的是什麼?
更有的人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又是為了什麼?多數人都說:為了下一代的子女,
為了改善生活質數,為了物質享受。很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未來,提供子女們最好
的教育,他們這樣的用心去計較,辛勞地工作,到頭來孩子真的能夠滿足他們的
心願嗎?因為現今社會的人太偏重於物慾,難免疏忽了感情,彼此的關懷,你們
在報章上隨時可看到很多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總是離不開財、利、愛、欲之
中。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
無求的愛。要說愛就必說大愛──菩薩解脫的愛。眾生私情私慾,使其痛苦執著,
不能自拔;菩薩之大愛慈悲,能超脫生死痛苦。日本人說「我」是私的,所以凡
事只想到我,就是有私心。我們要把「我」打破,才能容納他人,容納大眾,容
納社會。唯有菩薩清淨的愛,是與我們沒有親友關係,甚至未見過面,無緣無故
的人,我都要令其快樂,我們如能將愛發揮到這種程度,就是慈悲。沒有智慧的
人,叫做愚癡,愚癡就會癡迷,癡迷的愛,就是煩惱的根源;要真正發揮菩薩的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須對眾生起憐憫心,身體力行,常起慈悲心救護一
切眾生。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正代表了財富的無常;「因愛成恨」說出人類感情之
脆弱,過去的恩愛,一旦情盡,反目成仇,這也是無常啊!人往往太執著,而起
種種的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所愛的拚命去爭,去求,
去嫉妒,心胸狹窄。也正因為如此,而造成很多的惡業。我們應該靜思觀察,認
清真正的價值觀,佛陀教導我們要有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首先由小而大,由
內而外,不要把愛局限於個人或某些範圍,那是短暫而虛偽不實的,要學菩薩的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徹底的愛,是廣泛的,無私的,不受世間的利
害得失所影響,一切都是為了眾生。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與生俱來的,人人本具;我能修行,你
也可以修行,我能成佛,你們也可能成佛;為什麼呢?佛性是人人本有。以聖者
言是性,凡夫言是心,佛性就是沒有染欲的清淨心。也就是人之本性、自性、覺
性。而凡夫受了世間的愛慾、妄念,因而執著,污染本性,遭到這些愛慾的牽連,
變成了有種種的分別心,就產生人我、是非、高低、愛惡等等,因而漸漸違背了
原來的本性。修行最重要的目標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
切,尊重別人。看淡自己,就是般若智慧;看重自己,是自私執著。每個人的心
中,都有一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能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德
無量矣!

  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發現自身的本性,就有一股平等的觀念,就
不會有我的、你的之分,如能這樣,愛心就會擴大,視眾生的苦難為我們的苦難,
眾生的幸福是我們的幸福,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慈悲心
不假造作,悠然而生,自然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解救他人之困苦。佈施,不但
是財施,還有法施和無畏施。有些人以為佈施,必須要有錢財,才可以佈施,其
實那怕是一滴一點的力量,只要能幫助人解決其痛苦困難,都是佈施。「法施」
有些人以為法施,必須會說法,自己對佛法認識不深,如何能以法佈施別人呢?
其實不盡然的。所謂法施,是世間的一切智識,能力的贈與,人家遇到的困難,
只要在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之中,使人能夠有所瞭解,步入正軌,這都是法
的佈施。「無畏施」,當人家在恐懼、怖畏之時,你能施予援手,使其遠離怖畏。
如遇到盲人過馬路,我們扶他一把,使其安心過路;或近期大雨連場,低窪地區
水浸,小孩或老人,行動有困難者,我們量力解其險境,此等都屬於無畏施。

  我們身為佛弟子,就要依佛陀所說的法,看透人生的無常、無我,就應該隨
個人的力量,運用智慧而去行善,不要認為做好事,只是為了求福。世間的一切,
沒有一樣可以永遠據為己有的。同樣一個『得』字,有『捨得』也有『得失』兩
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能『捨』也就能『得』,能得無限
的快樂;不能『捨』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而我們一生的時間,就
是建立在這人生道上,因此要及時做好本份之事,以佛陀的教化,來發揮本性的
功能與光明,這就是福慧雙修。

  如無智慧,就看不破,放不下,就做不出,無法奉獻,有奉獻的精神,就表
示看透人生,如此才可以發揮佛陀教化。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
昇華自我的人格。

  換句話說:於自身,就是以佛、菩薩的精神來發揮其功能(是智慧);於社
會,造福有利眾生的慈善事業(是福德)。達到「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悉
離苦」的菩薩行願。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