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吳哥窟

吳哥窟

吳哥窟



Sample Text

柬埔寨吳哥窟簡介  
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的柬埔寨(Cambodia),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相傳是2000多年前印度甘布親王和娜亞女王所建,但據文字記載,柬埔寨的歷史是從西元1世紀建立扶南王國才開始。   
   真臘王國是柬埔寨古代歷史繼扶南之後的第二個王朝,7世紀下半葉,分裂為陸真臘和水真臘,直到賈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統一柬埔寨,建立吳哥王朝,開啟柬埔寨歷史上的著名盛世。從9世紀開始興建,直到13世紀末才建造完成的吳哥(Angkor),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展現出傑出的藝術與文化,但自此後柬埔寨國勢就逐漸衰弱。16世紀成為暹羅的屬國,後又遭越南的併吞,並在1863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接著在2次大戰被日本佔領,直到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才正式獨立。1976年1月5日頒布新憲法,定國名為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稱柬埔寨,1993年9月24日改為現在的國名-柬埔寨共和國。
金邊建於1371年,自1867年以來一直是是柬埔寨的首都,同時也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和第一大城,位於湄公河和洞裡湖的交會處,原名百囊奔。著名的觀光景點有國立博物館、波布罪惡館、銀閣寺、勝利紀念碑、萬人塚等。
19世紀後期,法國考古學家亨利莫霍(Henri Mouhot)在金邊北方約311公里處的暹粒(Siem Reap)省省府暹粒,發掘出埋沒在森林中將近400多年的吳哥王朝都城,消息一傳開來,立即震驚全世界,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終於再度顯露在世人眼前。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評定為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
西元9世紀末,當時的高棉王國(即柬埔寨)建造起周長約16公里的正方形都城,並且命名為吳哥,至13世紀完成。在吳哥的400年興建過程中,曾經四度更改王都中心,依次為巴肯寺、巴雲寺、巴芳寺、吳哥城。直到15世紀,除了短暫的遷都,吳哥一直是高棉王國的首都。因此在10~13世紀的鼎盛時期,又稱為吳哥王朝時期。在吳哥王朝時期,極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並且建造一系列大規模的寺廟,這些寺廟分佈於都城內及周圍區域。現存的吳哥建築群包括吳哥城(Angkor Thom大吳哥)、吳哥寺(Angkor Wat小吳哥,又稱吳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築約600座,散佈在約4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中。現存的大吳哥是12世紀後期遭佔人破壞後,由賈耶跋摩七世所建。這位虔誠信奉佛教的國王,在他征服佔人之後,用紅色城牆將吳哥城圍繞起來,四方型的圍城,城牆每邊長 3 公里,護城河達100公尺寬,是吳哥最大之遺址城。呈正方形的大吳哥,共有5座城門,除了四周中央各一座外,東門的北側另開一座勝利之門。以巨石砌成的城門,四周立著四面溼婆石雕像,城門頂上還立著一尊佛像。城中有4條大道,由四周的城門通向中央的百因寺。
吳哥城(Angkor Thom):
呈正方形的大吳哥,共有5座城門,除了四周中央各一座外,東門的北側另開一座勝利之門。以巨石砌成的城門,四周立著四面溼婆石雕像,城門頂上還立著一尊佛像。城中有4條大道,由四周的城門通向中央的百因寺(Bayon)。以百因廟為中心的大吳哥城,是柬埔寨藝術文化的奇觀。處處可見四面佛再不朽的石頭上微笑。吳哥城(Angkor Thom)正中的百因廟(Bayon)最好是一大早去探訪,剛升起的陽光首先照耀了塔頂,然後慢慢的照向佛陀的臉,聽說月下更有難以形容的美,可惜觀光客不可在此過夜。百因廟(Bayon)旁的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四周是石雕大象,下雨的日子裡大象在快樂的吸水。大象旁是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這位國王光著身子面露微笑,如果想看真身可以到金邊的國家博物館。
百因寺(Bayon):
四周並沒有環圍的城牆,可以從任何方向進入,以大尊佛像頭部為主要構造,造成一群又一群升起的寶塔,遠看又像似聳起的山頭,原本有 49 座,現在只剩下 37 座塔體,大部份塔頂都雕刻有佛像的頭,有四面、三面,或兩面不等,號稱「高棉的微笑」,大部人認為頭像是佛陀,但也有人認為是加賈耶跋摩七世本人之頭像。
鬥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
位於大吳哥城的中央,長達300公尺,據說是當時國王的閱兵台,包含主要平台及兩個附屬平台。平台左右兩側雕刻著一些大象,騎在象身上的正是當時的王朝大臣。平台前方的廣場上錯落著12座紅色小塔,至於有何用意,則是眾說紛紜。
小吳哥又稱為吳哥窟是,柬埔寨最著名的觀光點,位於暹粒以北6公里,為Suryavaman II於12世紀耗時30多年所建造,是目前吳哥所有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者。總面積195萬平方公里的神廟,由巨大的岩石堆砌而成,其造型結構、石雕工藝、幾何比例、視覺平衡為後人所稱道,被譽為世界級的偉大建築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
塔普倫寺廟(Ta Prohm):
建於1186年,是闍耶跋摩七世為18位僧侶所建,東西長 1000公尺,南北寬600公尺,圍牆內有三重迴廊,由於此廟一直未被重視和研究,庭院裡不僅堆滿崩落的巨石,而且被各種植物所佔據,甚至有許多巨大的樹木盤結在圍牆和廟門上,反而成為此廟奇特的景觀。
吳哥窟(Angkor Wat):
是吳哥遺跡中名字最響的一個,它巍峨的尖塔,和環繞廟宇的護城河,已經成為吳哥的標誌,甚至讓人誤會吳哥窟等於吳哥遺跡。其實,吳哥窟是遺跡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座廟宇。吳哥窟的豪華氣派,無人能及,這歸功於它前方長長的人行道,和寬闊的護城河。雖然許多廟宇都有護城河,現在都乾了,只有吳哥窟保留著當年的面貌。圍牆、城樓、長廊、尖塔,天梯,勾勒出吳哥窟的外形,生動的浮雕和仙女像,細細描繪出它的神韻。
巴戎廟:
位於大吳哥城的正中心,跟其他吳哥的廟宇一樣,它的中心屹立著一座特別高的佛塔,象徵著宇宙的中心。巴戎廟內共有佛塔 49 座,佛塔四邊都有一張佛面,面容全不相同,但全都面露微笑,像向遊人發出友善的微笑,固有「微笑高棉」的稱號。相傳這些佛像都是以建造者 Jayavarman Ⅶ 的面容為基礎加以打造。巴戎廟的建築較吳哥窟晚了約一百年,期間吳哥王朝飽歷內憂外患,直到五十歲才登基的 Jayavarman Ⅶ 把國家推向另一高峰。這國王是一位佛教徒,固興建的寺廟跟其他印度教廟宇有很大分別,但圍繞中心一座「山」(較高的塔) 而建的基本格局不變。
巴肯山:
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高 67 米。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 Yasovarman I 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登山有三種途徑:一是沿略為陡峭的山路走約 10 - 15 分鐘,山路雖不算十分難走,但對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也有點挑戰;二是沿坡度較平緩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較遠;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 美元的「車資」值得與否便見仁見智了。無論選用何種途徑,步步為營從狹窄和陡峭的階級攀上廟宇頂則無可倖免。廟宇本身不算太精彩,但廟宇頂部的平台可從高處遠眺吳哥窟。每逢晴天的黃昏日落時分,很多遊客會來到山上欣賞吳哥日落,追憶這個失落的文明。
涅盤宮(Neak Pean):
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這麼小小的神廟,在水中央,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美得像一顆水中明珠。大水池中央有個小島,島上只有一座仿造「須彌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廟,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巨蛇王(Naga),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而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就是取自島上的巨蛇王像而得名。加亞華爾曼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史學者認為他在位37年中,以攸關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其中涅盤宮(Neak Pean)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而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四邊各連接一座小水池,而大水池的水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北方-代表水)、馬(西方-代表風)、獅(南方-代表火)、人(東方-代表土),當時的人們在主池底部種滿藥草,雨季池水漲滿,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代表陰器的扁平凹槽,再由各出水口流出,底下設有蓮花座,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刻著診治病人、按摩的圖像。
班特蘇雷寺廟(Bantery Srei):
又稱為女王宮,把石雕文明發揮到極點,每扇門每條樑都是精雕細琢、細緻玲瓏、軟得像木、滑得像絲,輕巧的門、小小的庭院、橘紅色的沙巖、精緻雕琢的風格叫參觀的人驚嘆不已。這裏的石雕是認識高棉宗教的諸神最好的書,幾乎每一位神仙都會輪流登場。 所有旅遊指南都對 Banteay Srei 讚不絕口,可是也許它的名氣太大了,川流不息的旅行團已經入侵,如果你想靜靜地參觀,不如早點 (早上七點) 出門。Banteay Srei 距離 Siem Reap 三十公里,乘汽車要一個半小時,幾年前還是生人勿近的地區。但是,隨更多旅行團到此參觀,可能很快就變成如吳哥窟般熱鬧。注意路面的情況受天氣影響,在雨季可能無法前往。

TOP

超想去的不過我看的是雜誌
ㄆㄆ

上面沒有寫哪個旅行社(開價2萬)
跟日本有得比(想出國去看看)
目前等3月的行程(比較好排)
我忘了吳戈是哪個時代的人了謝謝分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